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谈福州话的“做”字 被引量:3
1
作者 梁玉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7-119,共3页
福州话动词“做”出现频率很高 ,作为动词素它具有相当于普通话诸多动词素的功能 ,其词语结构也很有特色。本文补充语例并从意义、音变、结构等方面加以分析 ,作为“福州话‘做’”字的结篇。
关键词 '做' 意义 音变 结构 福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话中的外来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85-88,共4页
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必然伴随着语言的接触。发生接触的语言相互影响、渗透,常见的结果是在词汇系统中增添了某些音译外语的词,即“外来词”,又叫“借词”。外来词所指称的事物往往是原来的词汇系统所不能覆盖的新事物或新概念;其语音形式... 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必然伴随着语言的接触。发生接触的语言相互影响、渗透,常见的结果是在词汇系统中增添了某些音译外语的词,即“外来词”,又叫“借词”。外来词所指称的事物往往是原来的词汇系统所不能覆盖的新事物或新概念;其语音形式一般是近似外语词发音的、本语言(或方言)中现有的或可能有的音节。 汉语词汇系统中外来词数量不多,不占重要地位,但若要讨论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外来词却是重要的课题之一,它们都是民族接触史的语言证据。 福州方言中的外来词多半是从汉民族共同语转道而来的,如坦克、摩托、引擎之类。这些都是普通话和各方言的共同成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词 福州话 福州方言 英语 语音形式 词汇系统 福州 扑克牌 书面语 汉民族共同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话城乡异读字音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80-83,共4页
本文收集福州四郊的字音异读,归纳出主要的8项,逐一与城内标准音对比,并联系这些字的中古音韵地位和在《戚林八音》中的声韵归类情况讨论各项城乡异读在历史年代上的先后次序。本文的讨论说明,认为城区的语音演变总要比乡村快一些,笼统... 本文收集福州四郊的字音异读,归纳出主要的8项,逐一与城内标准音对比,并联系这些字的中古音韵地位和在《戚林八音》中的声韵归类情况讨论各项城乡异读在历史年代上的先后次序。本文的讨论说明,认为城区的语音演变总要比乡村快一些,笼统地把乡村背景的口音处理为“老派”口音的一般作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戚林八音 福州话 字音分析 韵母 异读 舌齿音声母 语音对应规律 去声字 汉语方言 演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普通话单音节测听词表在福建方言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林少莲 叶胜难 陈曦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研究汉语普通话单音节测试材料在福建方言听力正常人中的测试效果。方法分别招募18~25岁以客家话、闽南话和福州话为母语的耳科正常人受试者各10名,在10dB HLSpeech强度下,依次进行22张单音节表的识别率测试,间隔10天至1个月后在... 目的研究汉语普通话单音节测试材料在福建方言听力正常人中的测试效果。方法分别招募18~25岁以客家话、闽南话和福州话为母语的耳科正常人受试者各10名,在10dB HLSpeech强度下,依次进行22张单音节表的识别率测试,间隔10天至1个月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第二轮测试。测试结果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如下方法:①对三种方言受试者前后两次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②对全部受试者前后得分作线性相关分析;③对三种方言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④将方言组测试结果分别与北京地区普通话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各方言前后两次单音节识别测试得分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福州话组、客家话组及闽南话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49、0.56。配对t检验表明初测得分与复测得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表汇总两轮测试得分的差值,统计该差值在各方言组受试者中的标准差为分别为7.9%、7.7%、7.2%,转化成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critical difference)分别为15.5%、15.1%、14.1%。。三种方言组之间测试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福州话组与闽南话组之间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福州话组与客家话组之间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闽南话组与客家话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汉语普通话单音节测听材料在福建不同方言人群测试结果跟标准普通话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客家话和闽南话组测试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福州话组与客家话及闽南话组测试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福建方言人群使用该套单音节测听表进行疗效评价研究时,福州话、客家话及闽南话区的识别率提高值至少要在15.5%、15.1%、14.1%以上,方视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测听 福州话 闽南 客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圈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阮仪三 刘德堂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43-46,共4页
福州文化圈可以从方言区、行政区、风俗区、建筑风格区等方面分析:1、方言区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化和人们的迁徙。福建汉语方言的形成,首先应迫溯的是汉人及汉语入闽历史。据考古推测,商代晚期中原汉人已进入福建。
关键词 文化渊源 文化圈 宗教活动 建筑风格 基督教 方言区 中原文化 文化名城 佛教思想 福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齐民要术》证福州方言词的本字
6
作者 陈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2-165,共4页
本文从北魏农书《齐民要术》提取书证,考证福州方言的14个本字,并讨论方言词汇与汉字系统的关系以及方言考本字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齐民要术 福州话 本字 考证 福州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方言的“其”和“过”
7
作者 梁玉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76-80,共5页
福州方言的“其”和“过”都是常用词。“其”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多功能的词。保留在福州话中的“其”可作为助词、量词,而作为量词,古书尚未见记载。“过”在福州话里是个多义、多功能的词素,它可单独成词,又有和其他语素组合成... 福州方言的“其”和“过”都是常用词。“其”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多功能的词。保留在福州话中的“其”可作为助词、量词,而作为量词,古书尚未见记载。“过”在福州话里是个多义、多功能的词素,它可单独成词,又有和其他语素组合成复合词,是一个能产力很强的自由语素。本文从词义、语法功能方面对这两个词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 “过” 福州方言 普通 福州话 语素义 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语法功能 自由语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人普通话词汇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泽平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35-38,共4页
福建人普通话词汇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陈泽平“迁移”在心理学上指将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嫁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去。应用语言学所说的“迁移”是指把关于母语的知识运用于第二语言。这种“迁移”对学习、掌握第二语言起了促进作用的是... 福建人普通话词汇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陈泽平“迁移”在心理学上指将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嫁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去。应用语言学所说的“迁移”是指把关于母语的知识运用于第二语言。这种“迁移”对学习、掌握第二语言起了促进作用的是“正迁移”,起了干扰作用的是“负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 负迁移 词汇学习 方言词典 第二语言 福建方言 福州话 “能” 方言词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方言声母类化的优选论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8-117,共10页
闽东、莆仙方言的声母类化是要求发音简化的复杂性制约与保持原声母特征的忠实性制约妥协的结果,各类声母以及同类声母在不同的方言音系中,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不同。本文采用优选论的候选项链理论对福州及周边方言的声母类化现象做出统一... 闽东、莆仙方言的声母类化是要求发音简化的复杂性制约与保持原声母特征的忠实性制约妥协的结果,各类声母以及同类声母在不同的方言音系中,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不同。本文采用优选论的候选项链理论对福州及周边方言的声母类化现象做出统一的音系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选论 候选项链 福州话 闽东方言 莆仙方言 声母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词考本字刍议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73-77,共5页
本文将“本字”问题与“文白异读”和“读破”等相关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讨论方言词考本字的意义和方法 ,着重说明方言与汉字系统的关系。文章把从古到今的汉语书面语及其基础方言称为“主流汉语” ,指出方言词考本字无非是在主流汉语中... 本文将“本字”问题与“文白异读”和“读破”等相关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讨论方言词考本字的意义和方法 ,着重说明方言与汉字系统的关系。文章把从古到今的汉语书面语及其基础方言称为“主流汉语” ,指出方言词考本字无非是在主流汉语中寻找词源 ,生僻的本字是主流汉语中久已淘汰的词 ;收集文白异读的“白读音”实际上是在现代常用字中辨认同源成分 ;方言特有的“音随义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词语 《广韵》 语音对应规律 福州话 方言研究 文白异读 口语词 方言本字 汉语书面语 形容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戚林八音》的语音系统——同赵日和先生商榷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升魁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60-64,共5页
1980年第3期《中国语文》发表了赵日和先生的《闽音斟疑》,批评李如龙等人把《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下简称戚书)和《太史林碧山珠玉同声》(下简称林书)“不加区别地当成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一本书”。赵先生认为:“戚林相隔一百多年,是代... 1980年第3期《中国语文》发表了赵日和先生的《闽音斟疑》,批评李如龙等人把《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下简称戚书)和《太史林碧山珠玉同声》(下简称林书)“不加区别地当成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一本书”。赵先生认为:“戚林相隔一百多年,是代表着两个不同时代语音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两本书。戚书“所记录的可能是十六世纪中叶的福州话”,林书“反映了清初的语音实际。”总之,赵先生认为戚林二书反映的语音系统是不相同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赵先生把戚林二书的韵部划分加以对比: “戚书:之 孤 须 嘉 歌 初 西 林书:箕 姑 车 佳 高 梳 街 开 催 郊 沟 山 缸 东 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戚林八音 语音系统 福州话 文白异读 声母系统 语音发展 口语 排列顺序 声韵调系统 《中国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读变调的数学模型及其在认知科学和言语工程学上的意义
12
作者 张次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101-106,共6页
连读变调的数学模型及其在认知科学和言语工程学上的意义张次曼自然语言的形式化、公式化,是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趋向和主流,也是当代高科技向语言学提出的迫切要求。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生成语法和生成音系学向广度和深度不断... 连读变调的数学模型及其在认知科学和言语工程学上的意义张次曼自然语言的形式化、公式化,是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趋向和主流,也是当代高科技向语言学提出的迫切要求。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生成语法和生成音系学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推进,国际上音系学理论的研究,逐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读变调 数学模型 认知科学 语音识别和理解 语音合成 语言能力 工程学 语言学 福州话 自然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