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酸雨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细菌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晓彤 蓝兴福 +2 位作者 安婉丽 许旭萍 王维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37-1244,共8页
为了探讨酸雨对稻田土壤细菌的影响,以福州平原某稻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模拟不同酸度酸雨处理下早、晚稻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丰度.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处理提高了早稻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但却降低了晚稻土壤细菌的多样性;酸雨改变了稻... 为了探讨酸雨对稻田土壤细菌的影响,以福州平原某稻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模拟不同酸度酸雨处理下早、晚稻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丰度.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处理提高了早稻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但却降低了晚稻土壤细菌的多样性;酸雨改变了稻田土壤细菌的丰度及群落结构,经模拟不同酸度的酸雨处理,稻田土壤细菌的优势菌属及其丰度并不一致;早稻pH3.5处理组与早稻对照组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最大,晚稻pH2.5处理组与晚稻对照组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最大;在酸雨作用下,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的丰度明显升高,而马赛菌属(Massilia)的丰度则显著降低,说明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为耐受酸雨的主要菌属,马赛菌属(Massilia)则为受酸雨影响最大的菌属;细菌属H16的相对丰度与土壤电导率(E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renimonas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细菌 丰度 群落结构 福州平原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旭阳 安婉丽 +3 位作者 金强 陈晓旋 陈优阳 王维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9-206,共8页
为阐明酸雨对水稻田土壤碳(TC)、氮(TN)、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以福州平原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早稻和晚稻生长期中,设置对照(CK)、模拟酸雨(pH为2.5,3.5,4.5)处理,对酸雨影响下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TC、TN和TP含量进行... 为阐明酸雨对水稻田土壤碳(TC)、氮(TN)、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以福州平原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早稻和晚稻生长期中,设置对照(CK)、模拟酸雨(pH为2.5,3.5,4.5)处理,对酸雨影响下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TC、TN和TP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早稻和晚稻生长期来看,酸雨处理下土壤TC、TN和TP含量均值均大于CK组(P<0.05),水稻成熟期各处理土壤TC含量均值均小于返青期和拔节期(P<0.01),水稻拔节期各处理土壤TN含量均值均小于返青期和成熟期(P<0.01),水稻成熟期各处理土壤TP含量均值均小于返青期和拔节期(P<0.01);整个生长期内,酸雨处理下土壤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在7.87~10.86,8.38~9.91,0.82~1.26,早稻各生长期酸雨处理下土壤C/N、C/P和N/P均小于CK组(P<0.05);与早稻相比,晚稻N/P有显著下降,且C/N、C/P和N/P在返青期均大于CK组(P<0.05);早、晚稻拔节期各处理土壤C/N均大于返青期和成熟期(P<0.01);早、晚稻各生长期内C/P差异不显著;早、晚稻拔节期各处理土壤N/P均小于返青期和成熟期(P<0.01)。总体来看,酸雨处理提高了稻田土壤各生长期土壤碳、氮、磷含量,且稻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受酸雨影响显著,并具有较为明显的生长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 酸雨 水稻田 福州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晓旋 安婉丽 +4 位作者 陈优阳 刘旭阳 金强 林少颖 王维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94-302,共9页
为阐明酸雨对水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以及土壤碳库的影响,以福州平原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生长期早稻和晚稻中,设置对照(CK)、模拟pH 2.5、pH 3.5、pH 4.5酸雨处理,对酸雨影响下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为阐明酸雨对水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以及土壤碳库的影响,以福州平原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生长期早稻和晚稻中,设置对照(CK)、模拟pH 2.5、pH 3.5、pH 4.5酸雨处理,对酸雨影响下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SOC)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早稻整个生长期,酸雨对土壤S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晚稻返青期和成熟期中,返青期依次高于CK处理24.70%,10.47%,9.97%,成熟期依次高于CK处理6.33%,8.75%,9.46%,酸雨显著提高土壤SOC含量(P<0.05)。早稻成熟期,对照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高于pH 3.5酸雨处理组;整个晚稻生长期,酸雨对土壤DOC含量的综合影响不显著(P>0.05)。早晚稻酸雨的施加使土壤易氧化态碳(EOC)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早晚稻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表现出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早稻对照组土壤MBC含量低于酸雨处理(P<0.05),晚稻则相反。早稻土壤SOC与TN、TP、电导和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晚稻土壤SOC与TP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将早晚稻的对照作参考土壤,早稻返青期以及晚稻拔节期和成熟期酸雨处理下碳库活度(A)及碳库活度指数(AI)低于对照处理,其他生长期差异性不大,且在一定范围内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维持一定的活跃度。早稻返青期、晚稻拔节期和成熟期酸雨处理下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酸雨处理降低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将不利于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酸雨 水稻田 福州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量对福州平原稻田CH_4和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纪钦阳 张璟钰 王维奇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5年第4期246-253,共8页
为阐明施肥量对福州平原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常规施肥和倍增施肥稻田CH_4和N_2O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CK、常规施肥和倍增施肥处理下稻田CH_4累积排放量依次为7.67、9... 为阐明施肥量对福州平原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常规施肥和倍增施肥稻田CH_4和N_2O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CK、常规施肥和倍增施肥处理下稻田CH_4累积排放量依次为7.67、9.23和10.69 g·m^(-2),平均通量依次为3.47、4.18和4.84 mg·m^(-2)·h^(-1),倍增施肥显著促进稻田CH_4排放(P<0.05);稻田N_2O排放量依次为-0.03、-0.05和-0.06 mg·m^(-2),平均通量依次为-13.99、-22.77和-28.10μg·m^(-2)·h^(-1),施肥量对N_2O排放的影响不显著(P>0.05)。电导率与稻田CH_4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常规施肥电导率与稻田N_2O通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 H、Eh、温度和含水率等环境因子与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量相关性存在差异。CK、常规施肥和倍增施肥观测期内所产生的综合增温潜势分别为2 515.03、2 989.07和3 450.45 kg·hm^(-2),倍增施肥处理显著提高稻田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N2O 施肥 稻田 福州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平原第四纪晚期孢粉组合 被引量:7
5
作者 郑芬 《台湾海峡》 CAS 1986年第2期139-147,共9页
本文通过对福州平原7个钻孔99块孢粉样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古气候的变化趋势和古植被的演替规律,为确定有关地层的地质时代和划分提供依据。一、地理位置及地层概况福州平原系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位于闽江河口段(25°... 本文通过对福州平原7个钻孔99块孢粉样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古气候的变化趋势和古植被的演替规律,为确定有关地层的地质时代和划分提供依据。一、地理位置及地层概况福州平原系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位于闽江河口段(25°50′—26°12′,119°08′—119°26′E),面积约400km^2。本区处于我国东南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境内植被系以樟科(Lauraceae)和壳斗科(Fagaceae)为主的亚热带常绿照叶林,但大多已被开垦(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晚期 全新统 古气候 古植被 地质时代 组合特征 陆相沉积 非海相沉积 福州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强酸雨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6
作者 陈优阳 安婉丽 +1 位作者 陈晓旋 王维奇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9年第1期40-47,共8页
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模拟酸雨pH分别为2.5、3.5、4.5,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CK),探讨喷淋模拟酸雨后早、晚稻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测定并分析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早、晚稻田土壤团聚体均以微团聚体(<0.... 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模拟酸雨pH分别为2.5、3.5、4.5,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CK),探讨喷淋模拟酸雨后早、晚稻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测定并分析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早、晚稻田土壤团聚体均以微团聚体(<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酸雨对早稻田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 MWD)、平均几何直径(geometrical mean diameter, GMD)、>0.25 mm粒级团聚体(diameter of more than 0.25 mm, DR_(0.25))含量和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D)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减少晚稻田土壤团聚体MWD、GMD和DR_(0.25)含量(P<0.05),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D值(P<0.05)。各酸雨处理对早稻田土壤碳含量影响均不显著,但促进土壤氮含量增加,其中pH4.5酸雨处理影响显著(P<0.05);各酸雨处理均增加晚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其中pH4.5酸雨处理影响显著(P<0.05)。土壤碳氮含量比主要集中在>0.25 mm粒级团聚体内,表明土壤大团聚体是碳氮含量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土壤团聚体 碳氮含量 稻田 福州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杰舜 《东南学术》 CSSCI 199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福州人分布在福建闽江流域及闽东一带,一般指称十邑同乡,即福州、闽侯、平潭、古田、闽清、永泰、连江、罗源、长乐、福清等10个市、县,人口约有530余万。①福州人以讲福州话为基本特征。一.福州人的形成福州人的形成比闽南福... 福州人分布在福建闽江流域及闽东一带,一般指称十邑同乡,即福州、闽侯、平潭、古田、闽清、永泰、连江、罗源、长乐、福清等10个市、县,人口约有530余万。①福州人以讲福州话为基本特征。一.福州人的形成福州人的形成比闽南福佬人为早,其始于汉代,成于唐末五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 闽南福佬人 福州平原 人文特征 王审知 汉族族群 乡土志 唐末五代 海洋性 何乔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渣与生物炭施加对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甲烷排放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晓彤 许旭萍 王维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95-2505,共11页
为了探究炉渣及生物炭施加处理对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甲烷排放的影响,在福州某平原稻田中分别进行施加生物炭、炉渣、生物炭+炉渣3种处理,测定早、晚稻生长期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和可培养铁还原菌数量,并比较施加处理与不施加处理... 为了探究炉渣及生物炭施加处理对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甲烷排放的影响,在福州某平原稻田中分别进行施加生物炭、炉渣、生物炭+炉渣3种处理,测定早、晚稻生长期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和可培养铁还原菌数量,并比较施加处理与不施加处理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组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废弃物施加能够改变稻田土壤铁还原菌数量,晚稻生物炭施加组的铁还原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废弃物施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其中早稻混合施加组对甲烷排放的降低作用最为明显;福州平原稻田土壤中铁还原菌种类丰富,分布于10个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之和大于95%.共鉴定出20个属,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等10个属,占样品中已知铁还原菌属的62.07%~66.58%;生物炭和炉渣主要通过改变土壤pH值及含水量影响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混合施加的影响比单一施加更为显著;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是稻田中抑制甲烷产生与排放的主要铁还原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还原菌 群落组成 甲烷 废弃物 福州平原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福建各地农业经济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衍德 张天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97-103,111,共8页
宋代福建各地农业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式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区域特征。研究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全面地、客观地认识福建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区域经济的规划和生产结构的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宋代福建各地农业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式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区域特征。研究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全面地、客观地认识福建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区域经济的规划和生产结构的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按照自然、经济条件大致相同这一原则,我们把宋代福建划分为四个区域。一是闽北,包括建州、邵武军全部、南剑州北部、二是闽西,包括南剑州南部(含尤溪县)、汀州全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 福州平原 漳州 兴化军 水利灌溉 农业经济 惠安县 唐宋之际 区域特征 仙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