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0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大风暴雨复合致灾的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鹏举 周翔 +4 位作者 郑玉烽 郝晓博 陈莹 严勰 高路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共14页
【目的】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对提升区域灾害防御能力、针对性地制定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州市为例,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历史台风灾害数据,以及1 km网格的人口、经济、建筑物等承灾体调查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和... 【目的】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对提升区域灾害防御能力、针对性地制定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州市为例,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历史台风灾害数据,以及1 km网格的人口、经济、建筑物等承灾体调查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和风险矩阵模型,综合评估不同重现期情景下台风大风和台风暴雨复合致灾风险。【结果】结果表明:(1)千年一遇情景下,闽清县风雨设计值最小,复合重现期对应设计值为26.03 m/s与463.72 mm;罗源县和长乐区复合重现期对应设计值最大,分别为57.78 m/s、1173.87 mm与65.42 m/s、1094.27 mm。(2)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致灾因子危险性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山区增大。承灾体中高、高脆弱性地区主要分布于福州市主城区以及东南临海乡镇,与人口、经济和建筑物的集中度密切相关。(3)福州市台风灾害风险大致呈“东高西低”格局,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灾害风险由东北、东南部沿海向内陆地区提高,福州市主城区、长乐区、罗源县、福清市风险高于其余地区。(4)极端灾害条件下(如千年一遇),中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福州市东北、东南部与主城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4.5%。【结论】福州市台风灾害风险大致呈“东高西低”格局,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灾害风险由东北、东南部沿海向内陆地区提高,极端灾害条件下(如千年一遇),中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福州市东北、东南部与主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害风险 复合灾害 COPULA函数 福州市 气候变化 降水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及周边景观格局对冷岛效应的影响——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
2
作者 刘晟龙 谢慧黎 +5 位作者 陈凌秀 戴洪霞 张娇 许梦杰 陈思韬 刘兴诏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6-305,共10页
[目的]分析福州城市公园及周边景观格局对冷岛效应的影响,量化不同冷岛效应类型公园降温效果及景观配置特征,为了解城市公园冷岛效应、缓解城市高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福州市城市公园名录》筛选23个城市公园,基于Landsat 8,GF-... [目的]分析福州城市公园及周边景观格局对冷岛效应的影响,量化不同冷岛效应类型公园降温效果及景观配置特征,为了解城市公园冷岛效应、缓解城市高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福州市城市公园名录》筛选23个城市公园,基于Landsat 8,GF-1等遥感数据采用辐射传输方程反演地表温度,分析公园规模、形状、公园及其周边景观组成、植被覆盖、建筑高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要素与冷岛效应的相关关系;拟合公园面积与累计冷岛效应梯度对数函数曲线,计算公园效率阈值;基于降温效果划分公园冷岛效应类型并分析各类型降温特点与公园配置。[结果](1)福州市主城区热岛效应显著,公园降温效果明显。(2)公园冷岛效应与公园的规模、形状以及公园和周边景观组成要素相关性显著,与植被覆盖要素相关性较弱,与建筑高度、经济发展水平要素无显著相关性。(3)福州城市公园的降温效率阈值为0.22 hm^(2)。(4)基于归一化公园平均温度和累计冷岛效应梯度将公园划分为强冷岛效应型、较强冷岛效应型以及弱冷岛效应型3类。不同类型公园有着不同的降温效果以及景观格局分别适合布置于郊区、市区以及用地局促的人流密集区。[结论]未来在公园规划布局中应充分考虑公园冷岛效应类型及其景观格局,合理布局公园规模和景观组成,以求用最小公园规模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冷岛效应 景观格局 效率阈值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WI和天气形势的福州市臭氧预警指标与应用
3
作者 林晖 付泽宇 +2 位作者 林昕 任赛赛 王宏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8,共6页
选取福州市2015—2022年近地面O_(3)和气象要素小时监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标准化归一方法,构建基于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的O_(3)天气指数(OWI),预测2023年O_(3)等级,并用实测数据考察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日照时数、日最高气温、相... 选取福州市2015—2022年近地面O_(3)和气象要素小时监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标准化归一方法,构建基于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的O_(3)天气指数(OWI),预测2023年O_(3)等级,并用实测数据考察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日照时数、日最高气温、相对湿度等标准化气象要素与OWI的相关性最高可达0.866;OWI与年均ρ(O_(3)-8 h)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2=0.575),在潜在O_(3)污染天气形势影响下,当春季OWI>2.0时,O_(3)污染预警概率为35.5%,当OWI>3.0时,预警概率为41.2%,当秋季OWI>3.0时,预警概率为27.1%;对2023年O_(3)等级及污染事件进行预报检验,准确率达63.3%,春季O_(3)污染预报准确率最高,达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天气指数 天气形势 预警指标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用地变更的热环境效应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4
作者 田莉莉 沈怡甸 +2 位作者 邹思源 唐雨歆 刘智才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74-180,共7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福州市城市用地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大面积变更,并伴随着显著的热岛效应发生。为探究更完整的城市用地变更的热环境效应,借助多源数据,采用LandTrendr算法从14个波段及指数中提取特征值导入随机森林分类,绘制了福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福州市城市用地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大面积变更,并伴随着显著的热岛效应发生。为探究更完整的城市用地变更的热环境效应,借助多源数据,采用LandTrendr算法从14个波段及指数中提取特征值导入随机森林分类,绘制了福州市城市用地变更空间分布图。并基于2000年、2022年夏季Landsat 5/8地表温度产品数据,选取更稳定的非城市参考区域计算热岛强度,对福州市城市用地变更的热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通过LandTrendr算法提取特征输入到随机森林来识别城市用地变更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福州市,总体分类精度达89%;②2000-2022年福州市以扩张型变更为主,闽侯县、仓山区、晋安区东部、长乐区均出现了大面积扩张,总体扩张面积约为90 km^(2),其中以建筑用地取代农田型变更占比最高,面积约为75 km^(2);其次是拆除重建型,面积约为67 km^(2),集中在老城区分布;也有约88 km^(2)的城市用地未出现明显变更;③2000-2022年,拆除重建变更型用地热岛强度总体有所减弱,平均减弱1℃,大面积的极强热岛用地转变成弱热岛用地;以建筑用地取代农田为主的开发型用地变更区域热岛强度总体有所增强,平均增强5.4℃,大面积弱热岛用地转变成强热岛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变更 LandTrendr算法 热岛强度 热环境效应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约束下城镇空间增长格局的情景模拟与预测——以福州市为例
5
作者 樊海强 董慧莹 李小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3,共6页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履行国际责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情景模拟方法,试图探寻“双碳”目标下城镇空间发展的最优化路径。引入...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履行国际责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情景模拟方法,试图探寻“双碳”目标下城镇空间发展的最优化路径。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植入低碳约束因素,模拟了福州市2035年、2060年城镇空间增长情景。结果显示:2035年模拟方案比真实规划方案碳排放量减少180.68×10^(4)t,碳汇增加0.56×10^(4)t。2060年比2035年碳排放量下降1999.03×10^(4)t,下降73.82%;碳汇增加1.00×10^(4)t,增加2.10%,但仍有660.61×10^(4)t碳无法实现“碳中和”,需通过跨区域碳排放交易完成。研究对于其他区域探寻“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优化调控城镇空间格局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城镇空间 MCR模型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城市冷岛网络构建及优化——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6
作者 林佳怡 董寅 +1 位作者 戴嘉腾 郭力慈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82-5594,共13页
综合统筹自然景观规划与蓝绿设施配置形成契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的城市冷岛网络,对于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减少极端高温危险性、降低人口热暴露风险、缓解城市气候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以“新四大火炉”之一的福州市为研究... 综合统筹自然景观规划与蓝绿设施配置形成契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的城市冷岛网络,对于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减少极端高温危险性、降低人口热暴露风险、缓解城市气候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以“新四大火炉”之一的福州市为研究对象,融合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及开源互联网地图等多源地理大数据,基于电路理论、改进的移动搜索法与位置分配模型,构建了兼顾景观生态与环境正义、“点-轴-面-网”一体化的高密度中心城区冷岛网络格局,得到以下结论:(1)福州市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显著,建设活动频繁,人口高度密集的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2)研究识别出41个冷岛核心源地、83条冷岛廊道、37个冷节点、67个热节点、6个网络集群与137个新增蓝绿空间布局点,通过有机组合上述自然景观结构要素实现了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的蓝绿空间布局优化;(3)构筑了“一环一轴,三廊多点”的城市冷岛网络体系,“一环”为由主城核心区外围众多天然山体组成的环城绿环,“一轴”是指闽江廊道通风主轴,“三廊”即“石笋山-旗山湖-旗山”、“青芝山-红光湖-鳌峰山”、“闽江口-南山-大姆山”三条山体廊道,“多点”则是中心城区内由冷节点与新增蓝绿空间布局点共同构成的较大规模降温节点,进一步结合福州市派江吻海、“山、水、城”一体的自然禀赋优势提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改进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城市局部热环境及规划建设“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气候适应型城市提供可迁移的技术框架和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通性 环境公平性 蓝绿空间 冷岛网络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组构视角下高层花园住宅布局型制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7
作者 吴运法 朱军 杨玥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0,共11页
在我国住宅供应多元化的背景下,“高层花园住宅”已经成为集合住宅新的聚焦方向之一。由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住宅形态上且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导致人们对于高层花园住宅空间布局型制与特征理解不足。以空间组构为视角分析高层花园住宅... 在我国住宅供应多元化的背景下,“高层花园住宅”已经成为集合住宅新的聚焦方向之一。由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住宅形态上且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导致人们对于高层花园住宅空间布局型制与特征理解不足。以空间组构为视角分析高层花园住宅空间模式的差异,并选取福州市9个高层花园住宅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组构理论中的凸空间分析,解读高层花园住宅的空间布局型制,总结其“空间组构特征”。提出高层花园住宅的四种布局型制及其空间特征,并提出改善方案,以期为提升住宅居住品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组构 高层花园住宅 凸空间分析 布局型制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红梅 刘辉 +2 位作者 王清 郗凤明 尹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5-209,共5页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以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评估为基础,是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货币化表达,也是衡量“两山”理念实践效果的关键指标。生态系统除产品供给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外,其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以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评估为基础,是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货币化表达,也是衡量“两山”理念实践效果的关键指标。生态系统除产品供给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外,其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构建了海洋生态系统GEP生态调节服务的核算体系和方法,并对福州市2018年度的海洋生态系统GEP生态调节服务价值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福州市海洋生态系统GEP调节服务价值为43.08亿元,其中气候调节价值为24.32亿元,水质净化价值为2.91亿元,物种保育价值为15.85亿元。气候调节服务是福州市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服务类型,其价值占总GEP的56.45%,其次为物种保育价值,占总GEP的36.79%。在福州地区探索建立一套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核算提供参考,有助于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地方政府科学保护和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生态系统调节服务 价值核算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的福州市公园绿地主客观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饶钰飞 邹亚锋 +4 位作者 罗锋 易呈锋 杜平平 吴聘奇 吕昌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64-4080,共17页
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对于提升民生福祉、环境公平及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综合考虑公园绿地的主观和客观供给能力,基于公园绿地规模、网络好评度、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等数据,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了居民单一出行及多交通出... 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对于提升民生福祉、环境公平及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综合考虑公园绿地的主观和客观供给能力,基于公园绿地规模、网络好评度、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等数据,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了居民单一出行及多交通出行模式下福州市公园绿地的客观和主观可达性,得出以下结论:(1)同一出行模式下公园绿地的主客观可达性差异大,客观可达性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非中心城区,而主观可达性的高值区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2)不同交通出行模式下主观和客观可达性也存在差异,步行出行模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低于驾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可达性,综合出行模式的可达性分布与驾车可达性分布相似,尚未形成公共交通主导的公园绿地发展模式;(3)公园绿地主客观供需平衡的县域少,供需不平衡的县域多,高人口密度县域存在公园绿地供给小于需求问题,非中心城区县域公园绿地主客观供需比普遍较低;(4)步行、驾车、公共交通出行模式下的高客观供需比-高主观供需比的公园绿地仅三坊七巷和福州市贵安新天地休闲旅游度假区,超过70%的公园绿地属低客观供需比-低主观供需比类型。本研究不仅关注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也基于人的感受对公园绿地的主观可达性加以测度,为可达性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福州市公园绿地资源配置和存量绿地的质量提升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步移动搜索法 可达性 公园绿地 供需匹配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匹配视角下乡村游憩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君亭 孙睿 +4 位作者 陈冰滢 刘轶凡 陈洁 任维 李霄鹤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149,共17页
乡村游憩资源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与基础,供需匹配能够在探究乡村游憩资源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资源供给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匹配状态,是推动乡村游憩空间合理规划、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福州市乡村游憩资源为... 乡村游憩资源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与基础,供需匹配能够在探究乡村游憩资源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资源供给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匹配状态,是推动乡村游憩空间合理规划、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福州市乡村游憩资源为研究对象,引入供需匹配关系理论,构建福州市乡村游憩资源分类方案,量化识别福州市乡村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供需匹配空间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州市乡村游憩资源类型丰富,分类体系涵盖4个主类、11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和108161个单体;(2)乡村游憩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东聚西散的组团式空间格局;(3)福州市乡村游憩资源供需匹配地域差异显著,总体表现出东优西差、带状分布的特点;(4)福州市乡村游憩资源空间格局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口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拔、游客密度与其他影响因子交互具有显著的解释力,两者是影响福州市乡村游憩资源空间格局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需匹配 乡村游憩资源 分类体系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数据支持下福州市乡村风景道选线规划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君亭 孙睿 +2 位作者 陈靖雯 兰思仁 李霄鹤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9,共7页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风景道对于推动交旅融合发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为乡村风景道的规划与构建提供重要支持和机遇。以福州市路网数据、自驾游客数字足迹点和158个乡村旅游...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风景道对于推动交旅融合发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为乡村风景道的规划与构建提供重要支持和机遇。以福州市路网数据、自驾游客数字足迹点和158个乡村旅游地数据为基础,利用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等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叠加分析,筛选出乡村风景道节点;结合福州市多元数据,从5个维度构建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绘制选线适宜区;通过综合分析提出福州市乡村风景道规划方案与具体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市乡村区域共筛选出20个乡村风景道节点;2)福州市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区以福州市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域为核心区,呈现出由核心区向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区域梯度递减的趋势;3)根据乡村风景道节点和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性空间分布,最终构建形成“三主二副三支”纵横交错的福州市乡村风景道网络布局。基于多元数据的福州市乡村风景道选线研究对于市域乡村风景道的构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风景道 福州市 选线规划 GIS 多元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2305“杜苏芮”台风灾害链致灾与成害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颜悠逸 高路 +4 位作者 陈仁德 张承煜 任立明 张孝林 陈纯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8-234,共7页
台风灾害是威胁东南沿海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该文以福州市2305号“杜苏芮”台风为例,基于气象与灾情数据,分析了“杜苏芮”灾害链的致灾与成害过程。结果表明:①福州市主城区人口聚集经济密度高,承灾体... 台风灾害是威胁东南沿海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该文以福州市2305号“杜苏芮”台风为例,基于气象与灾情数据,分析了“杜苏芮”灾害链的致灾与成害过程。结果表明:①福州市主城区人口聚集经济密度高,承灾体暴露度大,是本次台风灾情最严重的区域;②受台风外围螺旋雨带的持续影响,福州市主城区出现超历史记录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是此次台风灾害的致灾主因,引发了严重的内涝和山洪等次生灾害;③地形是决定台风灾害链类型的主导因素之一。主城区受周围山地地形影响,形成台风-暴雨-内涝灾害链;福州市周边山区(闽侯、闽清、永泰等区县)地质稳定性差,小丘陵众多,易形成台风-暴雨-山洪/滑坡灾害链;台风登陆前,大风最先影响海岸带,形成台风-大风-风暴潮/海浪灾害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系统 台风灾害链 致灾与成害过程 “杜苏芮”台风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结构时空演变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鹏 元丽娇 孙滢悦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9-54,共6页
文章基于城市兴趣点(POI)与夜间灯光对城市空间结构反映的真实性、直观性的优势特征,以福州市2018年、2020年、2021年的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空间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福州市... 文章基于城市兴趣点(POI)与夜间灯光对城市空间结构反映的真实性、直观性的优势特征,以福州市2018年、2020年、2021年的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空间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福州市总体的城市结构为单中心结构,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发展特征为中部强、西部弱、东部增强趋势明显。(2)耦合区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高—高、高—中、中—高耦合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高—低耦合区分布在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地,中—中耦合区分布在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区,而中—低、低—中、低—低耦合区则分布在城市外围郊区经济欠发达地带。(3)2018—2021年夜间灯光与POI核密度耦合相同区域面积总体在增加,即高—高耦合与低—低耦合区;2018—2020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中—高耦合区减少;2020—2021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则有所减少,中—高耦合区增加。(4)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是经济、政治、人口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POI 城市结构 耦合分析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晶 陈松林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福州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生态空间分布最广泛呈缩减趋势,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呈扩张趋势,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呈先减后增趋势。(2)“三生空间”的转换以生态空间的转出、生活空间的转入为主,转入量和转出量并不平衡,转换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其他地区转换较为零散。(3)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趋势并存,但两者发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重叠,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显著,高值区主要位于永泰县,低值区集中于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以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为主,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兽医实验室发展变化趋势及工作方向 被引量:3
15
作者 邱艳红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9期41-44,共4页
为全面了解2014年以来福州市辖区兽医实验室发展状况,对全市兽医系统实验室及第三方兽医实验室的资质状况、生物安全级别、人员素质水平、硬件设施、检测能力和检测量等6方面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基层专职检测人员偏少、仪器设备... 为全面了解2014年以来福州市辖区兽医实验室发展状况,对全市兽医系统实验室及第三方兽医实验室的资质状况、生物安全级别、人员素质水平、硬件设施、检测能力和检测量等6方面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基层专职检测人员偏少、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检测队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第三方兽医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等方面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实验室配置、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未来工作方向,以期为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兽医实验室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市 兽医实验室 能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情景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阳洪洁 姜春 +1 位作者 郑瑞 史聪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56-62,68,共8页
为探究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GlobeLand30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对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进行剖析,采用Markov-P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的多情景变化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00—2020年,... 为探究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GlobeLand30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对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进行剖析,采用Markov-P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的多情景变化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00—2020年,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入,其他用地面积减少。Markov-PLUS模型模拟总体精度为0.89,Kappa值为0.80,模拟效果较好。自然发展情景延续历史发展趋势,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以市辖区和闽侯县扩张最为突出,其他区(县、市)建设用地侵占周边耕地且集聚特征明显;城镇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均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重心分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偏移,空间集聚特性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面积缩减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重心迁移幅度较小;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显著增加,建设用地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此情景更符合研究区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诉求。研究可为福州市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多情景模拟 Markov-Plus模型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福州市城市公园降温效应研究
17
作者 高杨烁 檀东昊 +3 位作者 陈可言 许琰 王敏华 董建文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0期107-110,共4页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也日趋严重。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州市三环内的26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和Landsat 8 OLI/TIRS...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也日趋严重。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州市三环内的26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和Landsat 8 OLI/TIRS遥感数据,通过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LST),并采用缓冲区分析法量化城市公园的降温效应特征。研究从降温幅度和降温距离两个维度量化了城市公园的降温效应,并分析了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景观特征因素。结果显示,福州市三环以内城市公园降温效果显著,其降温幅度和降温距离与公园面积和周长显著正相关,而与周长面积比显著负相关,研究以期为城市热环境优化和绿地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GEE 降温效应 地表温度 单窗算法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福州市河网演变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吴丽君 胡康 +2 位作者 冀泓宇 梁裕宁 丁国昌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5,共7页
探索城市化下河网结构的演变,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以福州市城区为例,基于2005年1月与2019年12月高精度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等资料,运用图论法,研究2005年以来福州市城区河网演变以及城市化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福州... 探索城市化下河网结构的演变,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以福州市城区为例,基于2005年1月与2019年12月高精度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等资料,运用图论法,研究2005年以来福州市城区河网演变以及城市化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福州市城镇化率从54.5%增长到72.5%,河网形态演变剧烈,各项水系结构指标呈衰减趋势,水面率、河网密度和河流密度分别减少了17.93%、16.81%和20.06%;河网结构空间差异明显,城市中心的井字型人工河道河网结构参数整体变化较小;建成区边缘的自然形态河流发生了较大改变,灌溉河渠在城市建设中消失;(2)研究区内河流整体连通性呈现正向增长,过去15年间河流数量减少使节点数和河链数均减少20%,但连通性指标有不同程度上升,人类活动在干扰河流正常发育的同时,也构建出较为科学的河网形态,河网连通性在城市成熟阶段得到一定的改善;(3)城市化水平与河网演变存在相关性,其中建成区面积对河网结构与连通性影响较大。5个研究区中,建成区面积与河流密度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与河网密度呈现显著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演变 水系结构 城市化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文增 《中国种业》 2024年第2期52-56,共5页
种子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被列为国家战略资源,在农作物生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福州市农作物... 种子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被列为国家战略资源,在农作物生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福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情况、种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总结,剖析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福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市 农作物 种质资源 保护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福州市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芳冰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0-35,46,共7页
基于2000年、2009年和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从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分析了福州市近20 a的植被覆盖变化,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揭示了福州市NDVI的空间分布模式和聚类格局,采用GWR模型探究了福州市植被覆盖的... 基于2000年、2009年和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从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分析了福州市近20 a的植被覆盖变化,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揭示了福州市NDVI的空间分布模式和聚类格局,采用GWR模型探究了福州市植被覆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较低的NDVI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区、东部沿海区域及闽清县和连江县的丘陵地带。在2个研究时期,退化的面积略大于改善的面积,说明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在降低。在1000 m×1000 m尺度下,NDVI的空间聚类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低-低聚集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区和东部沿海区域,高-高聚集主要分布在距离各区县行政中心较远的高山和丘陵地带。GWR模型能够很好地揭示高程和坡度因子对福州市植被覆盖的驱动机制,海拔越高,坡度越大,植被覆盖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福州市 植被覆盖 空间自相关 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