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顿悟说和六祖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斯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68-73,共6页
顿悟说和六祖刘斯翰一顿悟之说,始创于东晋支遁。汤用彤云:“支道林研寻十住之文,知七住这重要,因而立顿悟之说。”①复加解释说:“七住诸结顿断,为菩萨见谛,故顿悟在于七住”。“六住以下,则空有二行,相间而起,不能并观。”...
顿悟说和六祖刘斯翰一顿悟之说,始创于东晋支遁。汤用彤云:“支道林研寻十住之文,知七住这重要,因而立顿悟之说。”①复加解释说:“七住诸结顿断,为菩萨见谛,故顿悟在于七住”。“六住以下,则空有二行,相间而起,不能并观。”“七住并观有无,全其归致,故知于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顿悟说
《坛经》
两晋南北朝
六祖
汤用彤
禅宗顿教
中国佛教史
《金刚经》
一行三昧
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禅道汇通的观念建构与境界追求
2
作者
冯达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169,共9页
回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史,僧肇及其心仪之般若学,以"缘起"说"空",必使"空"与"有"都处于一种对待关系中,以至"空"为"不真空","有"亦非"真有",在...
回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史,僧肇及其心仪之般若学,以"缘起"说"空",必使"空"与"有"都处于一种对待关系中,以至"空"为"不真空","有"亦非"真有",在践行上难有落脚处。及来到禅宗顿教,借得了"道"的本体论,直指"道体"为不依赖于"缘起有"之"真空"、"真无";此"真空"、"真无"之"体"既不先行地预定什么、给定什么,则依自然—本然行事便具正当性;未经理性分别筛选过(不动心起念)的见闻觉知及见闻觉知直接感受的生命存在与生活世界才是最自然、最本然的,也即是最本真的。因之,回归到现世当下的生命存在与生活世界便具终极追求的意义。这是由"真空"成全"妙有",由"妙有"证得"真空"。如来藏学所谓"真空妙有"说,至禅宗顿教才得以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禅宗顿教
道家
真空妙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敦煌佛教艺术的世俗性——兼论《金刚经变》在莫高窟的出现与消失
被引量:
9
3
作者
史苇湘
《敦煌研究》
1985年第3期19-27,共9页
本文认为世俗的经济政治生活决定着敦煌佛教和佛教艺术,敦煌俗众的信仰方式也不完全与内地相同。中晚唐时《金刚经变》在莫高窟大量出现,而五代以后却消声匿迹,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有它的个性。仅用“考经寻源”的方法、搬用内地佛教史...
本文认为世俗的经济政治生活决定着敦煌佛教和佛教艺术,敦煌俗众的信仰方式也不完全与内地相同。中晚唐时《金刚经变》在莫高窟大量出现,而五代以后却消声匿迹,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有它的个性。仅用“考经寻源”的方法、搬用内地佛教史的尺度来解释敦煌佛教艺术是有缺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敦煌遗书
金刚经
佛教史
世俗性
敦煌佛教
信仰方式
世俗化
禅宗顿教
信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顿悟说和六祖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斯翰
机构
广东省社联<学术研究>编辑部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68-73,共6页
文摘
顿悟说和六祖刘斯翰一顿悟之说,始创于东晋支遁。汤用彤云:“支道林研寻十住之文,知七住这重要,因而立顿悟之说。”①复加解释说:“七住诸结顿断,为菩萨见谛,故顿悟在于七住”。“六住以下,则空有二行,相间而起,不能并观。”“七住并观有无,全其归致,故知于七...
关键词
顿悟说
《坛经》
两晋南北朝
六祖
汤用彤
禅宗顿教
中国佛教史
《金刚经》
一行三昧
玄学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禅道汇通的观念建构与境界追求
2
作者
冯达文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169,共9页
文摘
回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史,僧肇及其心仪之般若学,以"缘起"说"空",必使"空"与"有"都处于一种对待关系中,以至"空"为"不真空","有"亦非"真有",在践行上难有落脚处。及来到禅宗顿教,借得了"道"的本体论,直指"道体"为不依赖于"缘起有"之"真空"、"真无";此"真空"、"真无"之"体"既不先行地预定什么、给定什么,则依自然—本然行事便具正当性;未经理性分别筛选过(不动心起念)的见闻觉知及见闻觉知直接感受的生命存在与生活世界才是最自然、最本然的,也即是最本真的。因之,回归到现世当下的生命存在与生活世界便具终极追求的意义。这是由"真空"成全"妙有",由"妙有"证得"真空"。如来藏学所谓"真空妙有"说,至禅宗顿教才得以圆成。
关键词
佛教
禅宗顿教
道家
真空妙有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敦煌佛教艺术的世俗性——兼论《金刚经变》在莫高窟的出现与消失
被引量:
9
3
作者
史苇湘
出处
《敦煌研究》
1985年第3期19-27,共9页
文摘
本文认为世俗的经济政治生活决定着敦煌佛教和佛教艺术,敦煌俗众的信仰方式也不完全与内地相同。中晚唐时《金刚经变》在莫高窟大量出现,而五代以后却消声匿迹,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有它的个性。仅用“考经寻源”的方法、搬用内地佛教史的尺度来解释敦煌佛教艺术是有缺陷的。
关键词
佛教艺术
敦煌遗书
金刚经
佛教史
世俗性
敦煌佛教
信仰方式
世俗化
禅宗顿教
信仰者
分类号
K870.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顿悟说和六祖
刘斯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禅道汇通的观念建构与境界追求
冯达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敦煌佛教艺术的世俗性——兼论《金刚经变》在莫高窟的出现与消失
史苇湘
《敦煌研究》
1985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