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并发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
1
作者 殷国田 《眼科新进展》 CAS 1998年第4期238-239,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并发症 角膜溃疡 神经麻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麻痹性疾病治验五则
2
作者 张世奇 刘家瑜 《中兽医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4-25,共2页
神经麻痹性疾病治验五则张世奇,刘家瑜(山东省文登市畜牧兽医中心264400)(一)腓神经麻痹1972年6月1日,原荣城县赤山村大队第九生产队一4岁母骡就诊。主诉:发病半年余,病因不明,经本县诸多兽医站治疗罔效。症状:... 神经麻痹性疾病治验五则张世奇,刘家瑜(山东省文登市畜牧兽医中心264400)(一)腓神经麻痹1972年6月1日,原荣城县赤山村大队第九生产队一4岁母骡就诊。主诉:发病半年余,病因不明,经本县诸多兽医站治疗罔效。症状:驻立时,左后肢球节屈曲,蹄底弯向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骡病 母骡 神经麻痹性疾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早期康复及强度-时间曲线测定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筱雯 付桂敏 陈文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及强度 时间曲线测定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检查价值。方法对 8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在发病后 1周内开始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方案进行治疗 ,并在发病后 10~ 2 0d ,进行强度 时间曲线检查。结果...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及强度 时间曲线测定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检查价值。方法对 8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在发病后 1周内开始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方案进行治疗 ,并在发病后 10~ 2 0d ,进行强度 时间曲线检查。结果治疗后痊愈显效率为 93 2 6%。强度 时间曲线显示 ,正常神经支配者占 62 92 % ,部分失神经支配者占 3 7 0 8%。结论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尽早开始综合性康复治疗 ,可有效改善病情 ,强度 时间曲线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 康复 强度-时间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冯常武 卢杰 +1 位作者 张晓云 丁一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578-1581,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改变。方法:临床纳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改变。方法:临床纳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2组患者两侧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进行电生理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1个疗程治疗有效率、2个疗程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67%、100.00%,对照组分别为68.89%、8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46±0.49)ms、(3.14±0.57)ms,对照组为(3.92±0.50)ms、(3.34±0.4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患健侧波幅比值为(0.67±0.18)、(0.65±0.17),对照组为(0.52±0.17)、(0.5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鼻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注射 周围神经麻痹 疗效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沈双 卢振产 +1 位作者 胡正刚 叶国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152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口服...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测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43)。治疗组患者的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和FNF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健侧波幅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通心络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明确,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肌电图,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通心络胶囊 周围神经麻痹 神经功能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室乳突术后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永奇 陈愈彬 +2 位作者 尹根蒂 李鹏 曾祥丽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9-633,共5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鼓室-乳突手术后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3月~2014年12月接受鼓室-乳突手术术后出现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共7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包括其病史、专科查体、影... 目的:分析和探讨鼓室-乳突手术后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3月~2014年12月接受鼓室-乳突手术术后出现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共7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包括其病史、专科查体、影像学及听力学检查、手术经过、面神经麻痹发生的时间、治疗用药及随访情况等。结果664例鼓室-乳突手术的患者中,有7例在术后出现了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生率为1.05%,面神经麻痹的发生时间是术后5~14天,平均11天,面神经功能情况:HBⅣ级4例,Ⅲ级2例,Ⅱ级1例,6例术前颞骨CT检查显示面神经水平段裸露,3例伴有耳周疼痛,3例有面部受冷风刺激史,3例进行了疱疹病毒抗体检测,其中3例阳性;经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10天后所有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好转,其中1例恢复正常,1月后5例恢复正常,余1例在2月后也恢复正常。结论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鼓室-乳突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10天左右,其发生的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鼓室内填塞物刺激或鼓索神经牵拉肿胀等因素有关。经积极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的面瘫症状可在10天内得到明显改善,2月后均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周围神经麻痹 鼓室-乳突手术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徐正梅 李保兰 马素兰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55,57,共2页
目的:探讨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观察组采取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治疗2个疗... 目的:探讨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观察组采取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治愈率分别为33.96%、81.1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70%、96.23%。结论: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安全可靠,能提高其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照射 穴位注射 电针 周围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文金 李庆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2564-2565,共2页
目的:研究采用针刺方法结合口服自拟面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针灸科门诊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纳入标准的患者56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针药组患者30例,针刺组患者26例,其中针药组采用毫针针刺结合... 目的:研究采用针刺方法结合口服自拟面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针灸科门诊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纳入标准的患者56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针药组患者30例,针刺组患者26例,其中针药组采用毫针针刺结合自拟面瘫汤口服进行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每组患者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经过疗效评价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7%,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4.6%,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采用SPSS.V 16.0统计软件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明显优于针刺组,说明治疗后两组病例在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采用针刺结合口服自拟面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过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毫针针刺治疗。该方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效果显著,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针刺 周围神经麻痹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治疗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3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婉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394-2394,2399,共2页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肌麻痹[1],表现为急性起病,单侧面部瘫痪,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2]。因病变带来容貌的骤变,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肌麻痹[1],表现为急性起病,单侧面部瘫痪,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2]。因病变带来容貌的骤变,患者通常心理压力巨大。临床上中西医结合物理疗法已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笔者用传统治疗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 针灸 艾灸 闪罐 甲钴胺片 超短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俊华 苏建华 +1 位作者 黄慧 孙亚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02-1205,共4页
目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运用药物治疗,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观察NMES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 目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运用药物治疗,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观察NMES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3组:常规治疗组、试验用药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2例。3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和理疗,试验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组在试验用药组的基础上加用NMES治疗。在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14 d时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并在治疗14 d时予以临床疗效评定;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检测面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M波)的潜伏期与波幅。结果治疗7 d时,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12.69±2.17)分]较常规治疗组、试验用药组[(10.31±2.74)分、(11.22±2.54)分]升高(P<0.05)。治疗14 d时,试验用药组、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14.25±2.37)分、(16.94±1.97)分]较常规治疗组[(12.69±2.53)分]升高(P<0.01),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较试验用药组升高(P<0.01)。3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1)。联合治疗组、试验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试验用药组(P<0.05)。治疗14 d时,联合治疗组、试验用药组M波潜伏期较常规治疗组缩短,波幅明显增高;联合治疗组波幅较试验用药组明显增高[(1.03±0.21)m V vs(0.93±0.15)m V,P<0.05]。结论 NMES和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 周围神经麻痹 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风化痰活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4-466,共3页
目的:观察使用祛风化痰活血中药与口服类固醇激素泼尼松联合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都给予清淡饮食、... 目的:观察使用祛风化痰活血中药与口服类固醇激素泼尼松联合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都给予清淡饮食、局部热敷和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类固醇激素泼尼松联合弥可保,治疗组给予口服祛风化痰活血中药进行治疗。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ouse-Brackmann量表积分、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显著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显著;治疗组患者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用祛风化痰活血法,口服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风化痰活血法 牵正散 周围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桂平 李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08-2010,共3页
目的:研究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个疗程评价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结果经... 目的:研究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个疗程评价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期经筋组的临床起效快,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分期针刺组,对各量表评分的改善优于分期针刺组。结论: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对口角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 经筋刺法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8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6 8例 ,分为针刺配合微波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微波治疗组 ,分别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总显效率针刺配合微波治疗组为 97.1% ,针刺治疗组为85 .7% ,微波治疗...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6 8例 ,分为针刺配合微波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微波治疗组 ,分别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总显效率针刺配合微波治疗组为 97.1% ,针刺治疗组为85 .7% ,微波治疗组为 6 9.6 % ,针刺配合微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余 2组 (P <0 .0 5~ 0 .0 1)。结论 针刺配合微波治疗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 针刺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施经伟 张田 李滋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84-2587,共4页
目的:旨在对比两种不同药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招募的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_(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各35例。试验组穴位注射液体选择丹参注射液,对... 目的:旨在对比两种不同药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招募的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_(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各35例。试验组穴位注射液体选择丹参注射液,对照组选择维生素B_(12)注射液。每周行3次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一共4个疗程。分别在4个不同的观察时点,采用相关评分表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疗效,两组疗效相仿;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说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 丹参注射液 维生素B12注射液 穴位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短波配合浅刺多穴法治疗周期性面神经麻痹38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曲有莲 刘淑娟 孙丽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0-230,共1页
周期性面神经麻痹是理疗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冬春两季多见,本文作者采用超短波配合浅刺多穴法治疗3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 浅刺多穴法 周期 超短波 治疗 疗效满意 多发病 常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6
作者 滕金艳 胡少勇 +1 位作者 潘红玲 丁德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2158-2162,共5页
目的:探究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疗效,以期丰富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 目的:探究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疗效,以期丰富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共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复视评分、瞳孔大小、睑裂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同视机变化;治疗过程中进行不良反应评价;完成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组患者治疗前复视评分、瞳孔大小、睑裂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复视评分、瞳孔大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睑裂高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复视评分、瞳孔大小显著低于对照组、睑裂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2组患者治疗前NGF、BDNF、GF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GF、BDNF、GFA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NGF、BDNF、GF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者同视觉三级指标治疗前Ⅰ级、Ⅱ级、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2组Ⅰ级、Ⅱ级、Ⅲ级比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Ⅰ级、Ⅱ级、Ⅲ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能提高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从而缩小瞳孔,改善复视症状,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甲钴胺注射液 穴位注射 外伤动眼神经麻痹 瞳孔大小 睑裂高度 同视机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结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印 邓媛 刘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每组52,针灸组仅给...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每组52,针灸组仅给予针灸疗法,针药组同时给予针灸和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针灸组的81.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治疗后2~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针药组治疗后1~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药组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可迅速缓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 针灸 中药 疗效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94例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杨明义 黄沙 魏秀燕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3年第1期26-27,共2页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tlls),是院校门诊常见疾病。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Bells94例,疗效满意。现将配合治疗的94例Bells的临床观察报告于本文。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Bells) 超短波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9
作者 伍伟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489-2490,共2页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Bell’s麻痹,俗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治疗方法多选择内科药物、中医中药、针灸和物理治疗。病程长,
关键词 周围神经麻痹 星状神经阻滞治疗 临床观察 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 面部表情 内科药物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煎牵正散加减颗粒联合针刺治疗外伤性面神经麻痹73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洁 陈金春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7期878-879,共2页
目的研究免煎牵正散加减颗粒联合针刺治疗外伤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42例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予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d,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牵正散加减免煎颗粒和传统煎药治疗... 目的研究免煎牵正散加减颗粒联合针刺治疗外伤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42例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予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d,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牵正散加减免煎颗粒和传统煎药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7.3%和91.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愈率分别为53.4%和3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免煎牵正散加减合针刺治疗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煎牵正散 针刺 神经麻痹 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