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搞清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nucleus,Vme)与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Vmo)神经元之间的间接投射通路。方法:将束路追踪剂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注入一侧咬肌神经跨...目的:搞清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nucleus,Vme)与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Vmo)神经元之间的间接投射通路。方法:将束路追踪剂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注入一侧咬肌神经跨节标记Vme神经元及其中枢突,同时将四甲基罗达明(tetramethyl rhodamine,TMR)注入对侧Vmo逆行标记运动前神经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二者之间的重叠分布和接触情况。结果:CTb跨节标记终末(Vme神经元的中枢突)与TMR逆标神经元(Vmo的运动前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重叠分布区域包括:(1)三叉上核(supratrigeminal nucleus,Vsup)尾端,该区域范围小,其内CTb跨节标记终末极密集;(2)Vmo周边区域,以Vmo与Vsup之间的区域为主,其内CTb跨节标记终末呈中等密度分布;(3)小细胞网状结构(parvicellular reticular formation,PCRt),该区域范围最广,CTb跨节标记终末在该区域呈松散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上述区域内一些CTb标记终末与其中的部分TMR逆标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密切接触。结论:大鼠Vme神经元的中枢突经分布在Vsup,Vmo周边区域及PCRt内广泛的运动前神经元向Vmo发出间接投射。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同步检测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Mo5)电活动和咬肌电活动同步记录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5只,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双侧Mo5区电活动的同步记...目的:建立同步检测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Mo5)电活动和咬肌电活动同步记录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5只,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双侧Mo5区电活动的同步记录,同时监测双侧咬肌肌电(EMG)等多项生理指标,并对给予咬肌神经电刺激时同步记录到的肌电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记录稳定信号30min,可见Mo5区神经元呈一低频放电模式:左侧(1.25±0.09)Hz,右侧(1.20±0.39)Hz,P〉0.05,咬肌未见可测的电活动;2给予单侧咬肌神经电刺激(0.1-20mA,200μs,0.3Hz)不仅诱导出同侧咬肌H反射,也诱导出对侧咬肌H反射;3给予单侧咬肌神经电刺激诱发H反射时,同时引发同侧和对侧Mo5核团生物电反应;4刺激侧咬肌EMG幅值明显高于对侧(P〈0.05);刺激侧Mo5核团生物电幅值与对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鼠咬肌H反射的双侧Mo5区和咬肌电活动可进行有效的同步记录和分析,可用于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研究。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各10名。对受试者采取连续5 d的单盲HD-tDCS干预(时间20 min;强度2 mA;靶点Cz),干预前1天采集受试者安静条件下的H-反射和M-波,跖屈肌最大自主收缩(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时的M-波,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并进行一次踝关节跖背屈运动性疲劳任务,以确定受试者达到该任务疲劳的时间。干预后1天进行与第1次疲劳任务相同的运动时间,并进行后测的数据采集。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疲劳前后)方差分析其自变量对受试者肌肉力学特性、α运动神经元传导特性各指标的影响。结果相较于疲劳前,两组疲劳后的自主激活值(voluntary activation,VA)、H-反射最大值(maximal H-reflex,H_(max))、M-波最大值(maximal M-wave,Mmax)、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比于真刺激组,假刺激组的VA和背屈肌MVIC力矩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连续5 d的HD-tDCS干预有助于提高脊髓节段α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且能抑制跖背屈疲劳诱发的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能力的下降。展开更多
2024年8月22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承勇课题组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Local protein synthesis at neuromuscular synapses is required for motor functions”的研究论文(DOI:10.101...2024年8月22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承勇课题组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Local protein synthesis at neuromuscular synapses is required for motor functions”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celrep.2024.114661)。该研究建立了在体神经肌肉接头(NMJ)局部翻译的研究模型,揭示了多时间点突触局部的翻译组特征,发现NMJ早期关键发育因子Agrin的信使RNA(Agrn m RNA)在突触局部存在,并可以局部翻译调控运动功能。人运动神经元通过远距离投射(可超过1米),与肌纤维形成NMJ,并控制骨骼肌收缩和运动行为。胞体合成蛋白质并长距离运输至突触的方式很难满足突触局部的即时需求。展开更多
2024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沈承勇/张克兢/彭国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Sirt6 mono-ADP-ribosylates YY1 to promote dystrophin expression for neuromuscular...2024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沈承勇/张克兢/彭国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Sirt6 mono-ADP-ribosylates YY1 to promote dystrophin expression for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的研究论文(DOI:10.1002/advs.202406390)。该论文揭示了与衰老代谢密切相关的SIRT6蛋白在维持运动神经元控制骨骼肌收缩功能中的作用机制,并以此提出了延缓衰老过程中运动功能退化的潜在干预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建立同步检测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Mo5)电活动和咬肌电活动同步记录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5只,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双侧Mo5区电活动的同步记录,同时监测双侧咬肌肌电(EMG)等多项生理指标,并对给予咬肌神经电刺激时同步记录到的肌电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记录稳定信号30min,可见Mo5区神经元呈一低频放电模式:左侧(1.25±0.09)Hz,右侧(1.20±0.39)Hz,P〉0.05,咬肌未见可测的电活动;2给予单侧咬肌神经电刺激(0.1-20mA,200μs,0.3Hz)不仅诱导出同侧咬肌H反射,也诱导出对侧咬肌H反射;3给予单侧咬肌神经电刺激诱发H反射时,同时引发同侧和对侧Mo5核团生物电反应;4刺激侧咬肌EMG幅值明显高于对侧(P〈0.05);刺激侧Mo5核团生物电幅值与对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鼠咬肌H反射的双侧Mo5区和咬肌电活动可进行有效的同步记录和分析,可用于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研究。
文摘2024年8月22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承勇课题组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Local protein synthesis at neuromuscular synapses is required for motor functions”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celrep.2024.114661)。该研究建立了在体神经肌肉接头(NMJ)局部翻译的研究模型,揭示了多时间点突触局部的翻译组特征,发现NMJ早期关键发育因子Agrin的信使RNA(Agrn m RNA)在突触局部存在,并可以局部翻译调控运动功能。人运动神经元通过远距离投射(可超过1米),与肌纤维形成NMJ,并控制骨骼肌收缩和运动行为。胞体合成蛋白质并长距离运输至突触的方式很难满足突触局部的即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