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赵莉 陈传好 +2 位作者 单增强 王小标 承泽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目的:研究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面肌和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GDNF... 目的:研究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面肌和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GDNF的表达。计算损伤侧面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转染侧面肌细胞内有绿色荧光。面神经损伤后的第7、14、21和28d时间段,对照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93.06%、76.06%、72.38%和70.69%,转染组分别为94.00%、84.00%、79.25%和78.06%。转染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GDN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面神经损伤后经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靶器官后,对受损面神经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NF基因 面肌 神经运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到三叉神经运动核的间接投射通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庞有旺 张富兴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7-721,共5页
目的:搞清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nucleus,Vme)与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Vmo)神经元之间的间接投射通路。方法:将束路追踪剂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注入一侧咬肌神经跨... 目的:搞清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nucleus,Vme)与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Vmo)神经元之间的间接投射通路。方法:将束路追踪剂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注入一侧咬肌神经跨节标记Vme神经元及其中枢突,同时将四甲基罗达明(tetramethyl rhodamine,TMR)注入对侧Vmo逆行标记运动前神经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二者之间的重叠分布和接触情况。结果:CTb跨节标记终末(Vme神经元的中枢突)与TMR逆标神经元(Vmo的运动前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重叠分布区域包括:(1)三叉上核(supratrigeminal nucleus,Vsup)尾端,该区域范围小,其内CTb跨节标记终末极密集;(2)Vmo周边区域,以Vmo与Vsup之间的区域为主,其内CTb跨节标记终末呈中等密度分布;(3)小细胞网状结构(parvicellular reticular formation,PCRt),该区域范围最广,CTb跨节标记终末在该区域呈松散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上述区域内一些CTb标记终末与其中的部分TMR逆标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密切接触。结论:大鼠Vme神经元的中枢突经分布在Vsup,Vmo周边区域及PCRt内广泛的运动前神经元向Vmo发出间接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运动 跨节追踪 逆行追踪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面瘫肌电图及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彭更生 余青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6-186,共1页
关键词 特发性面瘫 肌电图 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运动功能测验在亚临床克汀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晓彩 郑子健 张富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依据亚临床克汀病的诊断条件,将神经运动功能测验的方法和步骤分为3步:①可疑对象的筛选,提出在运用智力测验的同时,辅助以病史调查法,对智商在50~69之间且无患有明确影响智力疾病史者,可确定为亚临床克汀病的可疑对象;②... 依据亚临床克汀病的诊断条件,将神经运动功能测验的方法和步骤分为3步:①可疑对象的筛选,提出在运用智力测验的同时,辅助以病史调查法,对智商在50~69之间且无患有明确影响智力疾病史者,可确定为亚临床克汀病的可疑对象;②神经运动功能检查,建议在测验项目选择中,选用易于用仪器自动计数或计时的项目,如敲击试验、反应时测验等;③正常与异常的判定,认为以非缺碘地区正常儿童实验结果X±2S作为正常值范围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汀病 神经运动 智力测验 亚临克汀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岁内36项神经运动检查在脑瘫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任世光 王淑哲 张育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11期634-645,共12页
目的评价 1岁内 3 6项神经运动检查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 2 10例 2— 12个月脑瘫患儿 3 6项神经运动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瘫儿中可检出 4— 2 9项反映反射、肌张力、姿势、运动异常的项目。其中 2— 6个月组 ,4个方... 目的评价 1岁内 3 6项神经运动检查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 2 10例 2— 12个月脑瘫患儿 3 6项神经运动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瘫儿中可检出 4— 2 9项反映反射、肌张力、姿势、运动异常的项目。其中 2— 6个月组 ,4个方面的异常项目按出现多少分别排列为 :①反射异常 :膝反射、手持握反射、巴氏征、非对称性颈肢反射、踝阵挛、坐位平衡反应、踏步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躯干侧弯反射、拥抱反射 ;②姿势异常 :仰卧翻成侧卧头后仰≥ 15°、立位悬垂、平卧颈后空隙≥1cm、俯卧悬垂、侧位悬垂、拉起、紧张性头偏斜、自发姿势异常 ;③肌张力异常 :足背屈角、上肢围颈、手握拳、扶立足跟抬起≥ 3 0°、拇指交叉达掌心、窝角、内收角、跟耳角 ;④其他异常 :头围≤ x -2s、斜视、主动运动减少 /异常、听觉异常、视觉异常、眼颤、癫痫。结论 1岁内 3 6项神经运动检查有助于脑瘫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运动检查 脑瘫 早期诊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强县7岁~14岁弱智儿童神经运动功能特点研究
6
作者 高晓彩 郑子健 +4 位作者 孙瑛 李天宝 张富昌 席恒 翟永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5-368,共4页
对宁强县某两乡(缺碘地区)7岁~14岁弱智(MentalRetardationMR)儿童及对照组儿童进行了神经运动功能检查,以查找该地区MR儿童的深层病因。结果表明,该地区MR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该地区正常儿童与补碘... 对宁强县某两乡(缺碘地区)7岁~14岁弱智(MentalRetardationMR)儿童及对照组儿童进行了神经运动功能检查,以查找该地区MR儿童的深层病因。结果表明,该地区MR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该地区正常儿童与补碘后正常地区的儿童之间,在神经运动功能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神经运动功能损伤存在个体差异,即部分MR儿童在有智力落后的同时伴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而部分MR儿童仅表现为智力落后。因此提示,以碘缺乏为主的营养不足很可能是该地区MR儿童的致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智 儿童 神经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细胞化学显示神经运动终板的电镜标本制备
7
作者 颜永碧 陆月良 王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共1页
关键词 电镜标本 制备 神经运动终板 肌纤维 细胞化学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神经切断术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内表达的变化(英文)
8
作者 张涛 庞有旺 +3 位作者 张富兴 刘涛 董玉琳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下颌神经切断术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Vmo)内表达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技术,观察了下颌神经切断术后3、7、14、21、28、35和42d时Vmo内CGRP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下颌神经切断术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Vmo)内表达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技术,观察了下颌神经切断术后3、7、14、21、28、35和42d时Vmo内CGRP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物质表达的变化,并采用图像分析法计数了Vmo内存活的CGRP阳性运动神经元的数量。结果显示:神经切断能够引起手术侧Vmo内CGRP样免疫阳性物质的表达在术后3天和35天时呈"驼峰式"上调,且对照侧也有显著变化;定量分析显示神经切断后手术侧Vmo内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几乎没有明显减少,但运动神经元周围GFAP的表达却大量增加。以上结果提示:Vmo内CGRP表达的上调可能对受损运动神经元的急性应激反应和恢复均具有营养作用,且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星形胶质细胞 三叉神经运动 周围神经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三叉上核内向三叉神经运动核投射的GFP阳性神经元表达c-fos的研究
9
作者 葛顺楠 郭威 +2 位作者 刘涛 武胜昔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1-576,共6页
本文综合应用逆行束路追踪(将四甲基罗达明-TMR注入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在口周部给予伤害性刺激时,三叉上核(Vsup)内向对侧... 本文综合应用逆行束路追踪(将四甲基罗达明-TMR注入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在口周部给予伤害性刺激时,三叉上核(Vsup)内向对侧三叉神经运动核(Vmo)投射的呈GFP阳性的GABA能神经元表达c-fos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Vsup内可观察到许多GFP阳性神经元,细胞较小;(2)也可观察到许多TMR或c-fos单标神经元较密集地分布于Vsup内,其中c-fos阳性产物只见于神经元的胞核,在胞浆内未见表达;(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进一步观察到部分神经元同时呈GFP/TMR、TMR/c-fos、GFP/c-fos双重标记或GFP/TMR/c-fos三重标记。其中GFP/TMR双标神经元分别占GFP或TMR阳性神经元的17.8%和19.2%;TMR/c-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TMR或c-fos阳性神经元的34.9%和31.3%;GFP/c-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GFP或c-fos阳性神经元的21.2%和20.5%;而GFP/TMR/c-fos三标神经元分别占GFP、TMR或c-fos阳性神经元的11.1%、12%和10.8%。以上结果表明小鼠Vsup内部分GABA能神经元可接受来自同侧的口面部伤害性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后,直接发出投射纤维至Vmo;故Vsup内部分GABA能运动前神经元可能参与口面部伤害性反射局部环路的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上核 三叉神经运动 Γ-氨基丁酸 C-FOS 逆行束路追踪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咬肌H反射的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和咬肌电活动联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兰芳 王云 汪萌芽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4-587,共4页
目的:建立同步检测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Mo5)电活动和咬肌电活动同步记录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5只,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双侧Mo5区电活动的同步记... 目的:建立同步检测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Mo5)电活动和咬肌电活动同步记录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5只,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双侧Mo5区电活动的同步记录,同时监测双侧咬肌肌电(EMG)等多项生理指标,并对给予咬肌神经电刺激时同步记录到的肌电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记录稳定信号30min,可见Mo5区神经元呈一低频放电模式:左侧(1.25±0.09)Hz,右侧(1.20±0.39)Hz,P〉0.05,咬肌未见可测的电活动;2给予单侧咬肌神经电刺激(0.1-20mA,200μs,0.3Hz)不仅诱导出同侧咬肌H反射,也诱导出对侧咬肌H反射;3给予单侧咬肌神经电刺激诱发H反射时,同时引发同侧和对侧Mo5核团生物电反应;4刺激侧咬肌EMG幅值明显高于对侧(P〈0.05);刺激侧Mo5核团生物电幅值与对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鼠咬肌H反射的双侧Mo5区和咬肌电活动可进行有效的同步记录和分析,可用于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运动 H反射 细胞外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胼胝体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红 童光磊 +2 位作者 李旭 李司南 周陶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患儿胼胝体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性瘫痪患儿63例作为研究组,正常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价脑性瘫痪患儿神经运动发育。对受试儿童进行头颅MRI检查,正中矢状...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患儿胼胝体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性瘫痪患儿63例作为研究组,正常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价脑性瘫痪患儿神经运动发育。对受试儿童进行头颅MRI检查,正中矢状位测量胼胝体总面积及分区面积,分析胼胝体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胼胝体总面积及分区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胼胝体总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评分存在正相关性,其中粗大运动及适应能力相关明显。结论脑性瘫痪患儿胼胝体的发育受影响,患儿临床症状越重,胼胝体面积越小,经头颅MRI对其检测可评估脑性瘫痪病情的轻重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胼胝体面积 神经运动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万细胞分泌物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训 俞光岩 +2 位作者 张震康 李盛琳 章魁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 :比较培养的面神经和坐骨神经来源施万细胞 (Schwanncell,SC)的可溶性分泌物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 (facialmotoneuron ,FMN)的营养活性作用。方法 :收集 1~ 4代大鼠沃勒变性段和乳鼠面神经及坐骨神经SC体外无血清条件培养液 ,超滤浓... 目的 :比较培养的面神经和坐骨神经来源施万细胞 (Schwanncell,SC)的可溶性分泌物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 (facialmotoneuron ,FMN)的营养活性作用。方法 :收集 1~ 4代大鼠沃勒变性段和乳鼠面神经及坐骨神经SC体外无血清条件培养液 ,超滤浓缩 ,测定分离纯化的FMN细胞在含不同来源的SC分泌的可溶性物质的条件培养液中的生长活性。结果 :在含 4种SC条件培养浓缩液 (concentratedconditionedmedia,SC CMC)的培养液中 ,FMN生长活性均明显高于在含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中 ,不同来源的SC CMC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活性主要来自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30 0 0 0组份的蛋白多肽物质 ,FMN的活性在高蛋白浓度时明显高于低蛋白浓度组 (P <0 .0 1)。结论 :面神经和坐骨神经SC CMC中含有促FMN存活、生长的蛋白或多肽 ,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30 0 0 0 ,其活性作用与使用的蛋白浓度有关 ;在研究SC分泌物对FMN营养活性作用时 ,可考虑选择坐骨神经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细胞 神经 运动神经 药物作用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中国运动神经元病医疗规范和持续质量改进体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及 樊东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68,共3页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神经变性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其主要类型。目前ALS/MND缺乏特效诊疗手段,患者预后差。ALS/MND虽然较罕见,但目前我国该系列疾病住院患者有快速增长...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神经变性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其主要类型。目前ALS/MND缺乏特效诊疗手段,患者预后差。ALS/MND虽然较罕见,但目前我国该系列疾病住院患者有快速增长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存在ALS/MND临床医疗质量控制的迫切需求。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于2022年设立了MND质控专病组,启动了ALS/MND临床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建立中国运动神经元病医疗规范、持续质量改进体系”为核心理念,MND专病组通过系统调研,利用德尔菲法制定了ALS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从统一诊断标准、形成疾病全面管理概念、规范治疗方案等方面系统完善ALS的住院医疗质量控制。除制订指标外,专病组还进行了推进临床诊疗核心数据元、MND质量控制信息平台建设以及通过全国同质化教学系列活动保证临床实践一致性等工作。质量控制的方案应是动态的,专病组将结合实际,确保质量控制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未来,该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为ALS/MND的临床医疗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医疗质量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在骨骼肌肉及运动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满平 陈绍丰 +4 位作者 程亚军 白玉树 李明 魏显招 周潇逸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0-1035,共6页
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是一种成本低、非侵袭性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主要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骨折与骨不连的治疗。本文综述了LIPUS在多种骨骼肌肉及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内在机制和潜在靶点,... 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是一种成本低、非侵袭性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主要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骨折与骨不连的治疗。本文综述了LIPUS在多种骨骼肌肉及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内在机制和潜在靶点,发现除了骨折与骨不连之外,LIPUS在治疗骨质疏松、肌肉损伤及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中同样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脉冲超声 骨折 骨不连 骨质疏松 肌肉损伤 脊髓损伤 运动神经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常晓 占江龙 +3 位作者 沈斌 周俊鸿 徐琳峰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各10名。对受试者采取连续5 d的单盲HD-tDCS干预(时间20 min;强度2 mA;靶点Cz),干预前1天采集受试者安静条件下的H-反射和M-波,跖屈肌最大自主收缩(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时的M-波,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并进行一次踝关节跖背屈运动性疲劳任务,以确定受试者达到该任务疲劳的时间。干预后1天进行与第1次疲劳任务相同的运动时间,并进行后测的数据采集。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疲劳前后)方差分析其自变量对受试者肌肉力学特性、α运动神经元传导特性各指标的影响。结果相较于疲劳前,两组疲劳后的自主激活值(voluntary activation,VA)、H-反射最大值(maximal H-reflex,H_(max))、M-波最大值(maximal M-wave,Mmax)、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比于真刺激组,假刺激组的VA和背屈肌MVIC力矩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连续5 d的HD-tDCS干预有助于提高脊髓节段α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且能抑制跖背屈疲劳诱发的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能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最大自主收缩 神经冲动 皮质-脊髓通路 α运动神经元活性 肌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承勇研究员团队发现运动神经元突触局部的蛋白质翻译特征及调控肌肉运动的机制
16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5-585,共1页
2024年8月22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承勇课题组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Local protein synthesis at neuromuscular synapses is required for motor functions”的研究论文(DOI:10.101... 2024年8月22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承勇课题组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Local protein synthesis at neuromuscular synapses is required for motor functions”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celrep.2024.114661)。该研究建立了在体神经肌肉接头(NMJ)局部翻译的研究模型,揭示了多时间点突触局部的翻译组特征,发现NMJ早期关键发育因子Agrin的信使RNA(Agrn m RNA)在突触局部存在,并可以局部翻译调控运动功能。人运动神经元通过远距离投射(可超过1米),与肌纤维形成NMJ,并控制骨骼肌收缩和运动行为。胞体合成蛋白质并长距离运输至突触的方式很难满足突触局部的即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接头 肌肉运动 长距离运输 神经元突触 运动神经 翻译调控 即时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衰老代谢密切相关的SIRT6蛋白在维持运动神经元控制骨骼肌收缩功能中的作用机制
1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5-795,共1页
2024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沈承勇/张克兢/彭国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Sirt6 mono-ADP-ribosylates YY1 to promote dystrophin expression for neuromuscular... 2024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沈承勇/张克兢/彭国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Sirt6 mono-ADP-ribosylates YY1 to promote dystrophin expression for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的研究论文(DOI:10.1002/advs.202406390)。该论文揭示了与衰老代谢密切相关的SIRT6蛋白在维持运动神经元控制骨骼肌收缩功能中的作用机制,并以此提出了延缓衰老过程中运动功能退化的潜在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收缩 运动神经 转化医学研究 YY1 团队合作 延缓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杨萍 应大君 +1 位作者 宋林 孙建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 探索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方式。方法 选择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损伤模型 ,术后 48h、7d、15d、3 0d动物经 4%多聚甲醛常规灌注固定 ,取L4 ~L6 脊髓节段 ,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 目的 探索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方式。方法 选择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损伤模型 ,术后 48h、7d、15d、3 0d动物经 4%多聚甲醛常规灌注固定 ,取L4 ~L6 脊髓节段 ,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均检测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 周围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运动神经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液对创伤性运动神经元胞体死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孔吉明 钟世镇 +1 位作者 胡耀民 李忠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9-283,共5页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常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周围神经损伤会导致一定数量的神经元胞体死亡。对于感觉神经元胞体的退变死亡,于损伤局部连续施用神经生长因子即可取得较好的保护效应,但对于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损伤性死亡,目前尚...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常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周围神经损伤会导致一定数量的神经元胞体死亡。对于感觉神经元胞体的退变死亡,于损伤局部连续施用神经生长因子即可取得较好的保护效应,但对于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损伤性死亡,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保护因子。作者从失神经支配肌肉能诱导其邻近的正常运动神经纤维发芽生长这一现象受到启发,研究了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液(DME)对周围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运动神经无胞体死亡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用失去神经支配后5d的骨骼肌制成的提取液最具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经乳鼠坐骨神经损伤实验模型检测,这种自制的DME能保护87.6%的脊髓腰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一个月继续存活,而正常骨骼肌提取液的保护率仅为37.3%。如不加以保护,则神经元胞体的存活率仅为8%。本研究结果提示骨骼肌的失神经支配可能会引起肌肉的某些代谢的改变,从而合成和分泌一些靶源性运动神经营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运动神经 死亡 DME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阳陵泉对脑梗死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金荣疆 朱天民 +3 位作者 罗荣 郑重 杨红 冯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37-1639,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对实验性脑梗死模型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电针治疗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依据Nagasawa氏改良方法造模,假手术组、模型组... 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对实验性脑梗死模型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电针治疗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依据Nagasawa氏改良方法造模,假手术组、模型组在造模成功3天后给予模拟针刺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成功3天后给予电针针刺治疗。治疗6天后检测大鼠H-反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右侧(瘫痪侧)H波潜伏期明显缩短,与假手术组、正常组、电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组H波潜伏期接近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H反射恢复曲线的H/M值随S1和S2刺激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最高达到(2.3±0.597),是正常组的3倍以上;电针组H/M值最高仅为(1.09±0.307),略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降低脑梗死后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可能是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内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阳陵泉 α运动神经 兴奋性 脑梗死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