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调控技术临床应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建国 解虎涛 杨岸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球疾病谱已发生深刻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神经调控技术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系统阐述“神经调控”概念、分类及其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球疾病谱已发生深刻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神经调控技术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系统阐述“神经调控”概念、分类及其技术演变,重点总结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分析其在运动障碍疾病、癫痫、疼痛、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康复等领域的疗效和发展潜力;探讨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的融合趋势,指出闭环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脑机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精准治疗和个性化调控提供新的思路;指明神经调控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拓展新适应证、创新靶点探索模式、更新治疗理念及开展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展望未来,我国神经调控事业应抓住时代机遇,通过持续探索和创新,为全球脑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mesh) 神经外科(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多模态头戴式神经外科术中监测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2
作者 靳海涛 干智超 +5 位作者 许多朵 郎胜坤 梁岚青 徐兴华 俞伟 陈晓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0-246,共7页
目的 介绍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多模态头戴式神经外科术中监测系统使用流程,并探讨将其整合至神经外科术中放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多模态头戴式神经外科术中监测系统,辅助神经外科术中放射治疗期间麻醉医师对患者... 目的 介绍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多模态头戴式神经外科术中监测系统使用流程,并探讨将其整合至神经外科术中放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多模态头戴式神经外科术中监测系统,辅助神经外科术中放射治疗期间麻醉医师对患者生命体征和术区的实时监控。使用前先采用模拟试验记录视频信号串流延迟时间,神经外科术中放射治疗开始前记录术前系统准备时间,术后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调查麻醉医师使用满意度。结果 共23例次的神经外科术中放射治疗过程中成功应用该术中监测系统。定量延迟测试模拟试验测得视频信号串流延迟中位时间为160 ms,术前系统准备时间由初期的32 min降至4~5 min,共14名麻醉医师接受问卷调查,满意度达30.43分。结论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多模态头戴式神经外科术中监测系统应用于神经外科术中放射治疗期间,辅助麻醉医师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术区环境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有很好的推广和转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mesh) 多模态头戴式监测系统(mesh)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显微外科治疗
3
作者 陈鹏 马汛杰 +3 位作者 唐白茶 翁志坚 简智恒 陈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6,共8页
目的 总结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病例为2024年3-9月在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接受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共5例。术前影像学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并生成肿瘤灶、解剖标志... 目的 总结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病例为2024年3-9月在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接受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共5例。术前影像学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并生成肿瘤灶、解剖标志和邻近结构的全息图像,导入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同时投影至患者头部,进行术前手术切口规划并指导术中肿瘤切除;通过评估导航注册时间、导航应用时间和配准次数分析该系统的便捷性和稳定性;评估骨窗范围、肿瘤灶与全息图像重叠效果、建模时间、肿瘤定位的应用价值、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及手术相关指标分析该系统的精准性、快速性和安全性。结果 共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术前建模,平均建模时间(25.20±1.60)min,注册时间(3.20±0.05)min,术前导航应用时间(12.74±1.09)min,术中导航应用时间(8.17±0.81)min,所有患者均1次配准成功,肿瘤均位于骨窗范围内,骨窗显露良好。全息投影定位的肿瘤与术中所见完全重叠,肿瘤切除分级均达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72 h KPS评分(94.00±4.90)分。结论 全息混合现实神经导航系统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便捷性、稳定性、精准性、快速性和安全性良好,可为幕上肿瘤开颅手术提供帮助,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肿瘤 混合现实(mesh)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非典型面痛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靖芷 史可梅 +3 位作者 马文庭 李全波 付强 郑宝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4-657,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非典型面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37例非典型面痛患者均于CT引导下经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行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非典型面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37例非典型面痛患者均于CT引导下经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行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并计算完全缓解率、优良率和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个月,1例失访,36例完成随访。36例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9.784,P=0.000),术后1 d(Z=-5.255,P=0.000)、7 d(Z=-5.258,P=0.000)、1个月(Z=-5.255,P=0.000)、3个月(Z=-5.249,P=0.000)和6个月(Z=-5.121,P=0.000)VAS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5%(9/36)、22.22%(8/36)、19.44%(7/36)、19.44%(7/36)和16.67%(6/36),优良率分别为80.56%(29/36)、77.78%(28/36)、72.22%(26/36)、69.44%(25/36)和63.89%(23/36),有效率分别为88.89%(32/36)、88.89%(32/36)、86.11%(31/36)、86.11%(31/36)和80.56%(29/36)。术后2例(5.56%)出现短暂性恶心、呕吐,3例(8.33%)出现面部肿胀,2例(5.56%)出现轻度面部麻木,均逐渐自行缓解。结论 CT引导下经卵圆孔穿刺行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非典型面痛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疼痛 三叉神经 脉冲射频(mesh)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法妥木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锐 陶永丽 +3 位作者 蒋晨阳 刘凯 许予明 宋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奥法妥木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奥法妥木单抗治疗方案的25例NMOSDs患者,分为定期给药组(A组,12例)及按CD19+B细胞百分比给药组(B组,13例)... 目的探讨奥法妥木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奥法妥木单抗治疗方案的25例NMOSDs患者,分为定期给药组(A组,12例)及按CD19+B细胞百分比给药组(B组,13例),计算用药前和用药1年时年化复发率(ARR)、复发例数、复发次数和时间、复发症状,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估神经功能,记录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奥法妥木单抗治疗1年时3例(12%)复发,A组1例患者复发2次,分别为用药后1和5个月;B组2例患者复发,1例复发2次,为用药后2和6个月,1例复发1次,为用药后2个月。两组用药1年时与用药前仅ARR变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061,P=0.000),A组用药1年时ARR较用药前下降(t=13.215,P=0.001),B组用药1年时ARR亦较用药前下降(t=19.259,P=0.000)。有8例出现注射部位疼痛、3例注射后发热、1例注射后头痛,其中1例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14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其中1例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肺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均无残疾、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EDSS评分均未增加。结论奥法妥木单抗定期给药或依据CD19+B细胞百分比给药均可减少患者复发风险,改善EDSS评分;早期与糖皮质激素联用需警惕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脊髓炎 奥法妥木单抗(mesh) 复发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控技术助力康复医学发展
6
作者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5-921,共7页
神经调控技术不仅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启了全新思路,而且对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我国神经调控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不同类型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康复领域... 神经调控技术不仅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启了全新思路,而且对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我国神经调控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不同类型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促进神经调控技术在我国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mesh) 神经系统疾病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启感染神经病学学科建设新纪元
7
作者 王佳伟 刘磊 冯国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2,共4页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传统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谱的改变、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检测手段的提升以及病原体引发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新证据的涌现,需重新思考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传统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谱的改变、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检测手段的提升以及病原体引发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新证据的涌现,需重新思考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防控与诊疗特点。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后病原体不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后/副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日益增多,因此提出应重视对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感染后/副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为主题的感染神经病学学科特点和学科建设,通过多学科合作和开展专科培训以提高对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感染后/副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控与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神经病学(mesh) 神经系统疾病 感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入基层医院 普及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理念
8
作者 魏俊吉 常健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在神经外科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提供围手术期生命支持,同时还负责救治中重型脑血管病、颅脑创伤等疾病患者。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纷纷成立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亚专业,但在...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在神经外科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提供围手术期生命支持,同时还负责救治中重型脑血管病、颅脑创伤等疾病患者。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纷纷成立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亚专业,但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推广。本文通过回顾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亚专业的发展历程,提出增强基层医院诊疗能力、规范专业核心能力标准、落实高质量多学科诊疗模式、完善基本硬件配置,以最终实现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学) 危重病人医疗 基层医院(mesh)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的神经血管压迫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关系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倪洋 张昉 +1 位作者 张勇 林劲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8-673,共6页
目的 基于影像组学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测量平均动脉压,行头部MRI检查构建神经血管压迫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基于影像组学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测量平均动脉压,行头部MRI检查构建神经血管压迫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共48例患者平均动脉压为56.89~120.44 mm Hg,平均为(94.32±11.34)mm Hg;42例(87.50%)病灶位于单侧、6例(12.50%)病灶位于双侧,计54例次神经血管压迫模型。根据是否引发三叉神经痛分为患侧组(40例次)和健侧组(14例次),患侧组神经血管压迫面积(Z=-2.823,P=0.005)和神经血管压力(Z=-0.365,P=0.006)均大于健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血管压力大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1.001,95%CI:1.0003~1.0022;P=0.011)。ROC曲线显示,神经血管压迫面积预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05~0.890,P=0.006),灵敏度为42.50%、特异度为100%,截断值为25.34 mm^(2);神经血管压力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16~0.895,P=0.005),灵敏度为67.50%、特异度为78.60%,截断值为1672.99 mm Hg·mm^(2);且二者预测效能相当(Z=-0.250,P=0.805)。结论 神经血管压迫面积和神经血管压力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mesh)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抗神经元抗体阳性副肿瘤神经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10
作者 张乐 范思远 +3 位作者 任海涛 徐燕 柏琳 关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6-351,共6页
目的 分析抗神经元抗体阳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副肿瘤神经综合征(ICI-PNS)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2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例抗神经元抗体阳性ICI-PNS患者,肿瘤类型包括小细胞肺癌(2例)、... 目的 分析抗神经元抗体阳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副肿瘤神经综合征(ICI-PNS)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2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例抗神经元抗体阳性ICI-PNS患者,肿瘤类型包括小细胞肺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宫颈癌(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3例)、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1例)、程序性死亡蛋白-1/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双抑制剂(1例)。5例患者均出现副肿瘤神经综合征的高风险表型,其中4例表现为边缘性脑炎,1例表现为快速进展的小脑综合征。血清和(或)脑脊液中检出的抗神经元抗体包括抗Hu、γ-氨基丁酸B型受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Yo抗体。4例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2周内。4例病情达峰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3分,1例为5分。5例患者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分级(CTCAE)均为3级。治疗方面,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中高风险抗神经元抗体是ICI-PNS的诊断标志物,可依据ICI-PNS临床表型及CTCAE分级等综合制定免疫治疗方案,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肿瘤综合征 神经系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mesh) 神经 自身抗体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水分离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壳核外侧面分离中的应用
11
作者 吴东东 束旭俊 +4 位作者 赵恺 丛小均 周星宇 夏鹰 孙国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研究背景 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精准把控壳核外侧面位置是一项挑战,常未达到壳核外侧面或侵入壳核。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水分离技术的岛叶胶质瘤手术中壳核外侧面分离方法。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 研究背景 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精准把控壳核外侧面位置是一项挑战,常未达到壳核外侧面或侵入壳核。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水分离技术的岛叶胶质瘤手术中壳核外侧面分离方法。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额峡部入路切除岛叶胶质瘤的17例患者,均未累及壳核,术中采用自行组建的低压水流系统水分离肿瘤底面与壳核外侧面,包括Sanai-Berger分区Ⅰ区2例、Ⅰ区+Ⅳ区6例、Ⅰ区+Ⅳ区+Ⅲ区+Ⅱ区9例,均较易分离,未损伤豆纹动脉;术后24 h内经MRI证实精准分离肿瘤与壳核外侧面,肿瘤均近全切除,壳核外侧面锐利规整,分离效果良好;无一例发生水分离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失语商均> 93.80分,手术相关侧别肌力均>4+级,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90(90,100)分。结论 对于存在壳核外侧面“泾渭分明征”的低级别岛叶胶质瘤,水分离技术可以精准分离肿瘤底面与壳核外侧面界限,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学习曲线、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水分离(mesh)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Kinect V2数智步态分析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整合研究
12
作者 张世宇 陈国荣 +3 位作者 买买提阿布拉·赛买提 徐兴华 张家墅 陈晓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3,共9页
目的 开发基于双Kinect V2传感器和通用开源软件平台的低成本数智步态分析系统(DKS),评估其用于步态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人民医院确诊的15例步态... 目的 开发基于双Kinect V2传感器和通用开源软件平台的低成本数智步态分析系统(DKS),评估其用于步态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人民医院确诊的15例步态障碍患者(步态障碍组)及18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以Right Gait&Posture步态分析系统(RGP)为“金标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DKS与RGP系统所获步态参数的相关性,Bland-Altman法计算平均差和95%一致性界限、一致性相关系数(CCC)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健康组和步态障碍组受试者通过DKS系统所获总步速、左侧步速、右侧步速、左侧步频、右侧步频、步幅、左侧步长、右侧步长、双支撑相、摆动相、支撑相与RGP系统所获各相应步态参数均呈正相关(r> 0,P <0.05)。健康组通过两个系统获取的步态参数平均差的偏差均为小;除双支撑相(CCC=0.572)、摆动相(CCC=0.603)、支撑相(CCC=0.569)外,其余步态参数均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0.712≤CCC≤0.882);步态障碍组除总步速、右侧步速、步幅和双支撑相外,其余步态参数平均差的偏差均为小,除双支撑相(CCC=0.524)、摆动相(CCC=0.352)和支撑相(CCC=0.421)外,其余步态参数均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0.716≤CCC≤0.943)。结论 基于双Kinect V2的数智步态分析系统的准确性可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且成本低、软件易获取、易携带,可协助临床医师在门诊、病房甚至家庭环境下进行步态测试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障碍 神经 Kinect V2(mesh) 数字技术 人工智能 步态分析 可行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定量感觉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忠 刘继强 +3 位作者 翟建亮 田立东 马文庭 郑宝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8-662,共5页
目的评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阿霉素治疗后疼痛程度和感觉功能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于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 目的评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阿霉素治疗后疼痛程度和感觉功能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于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定量感觉检测(QST)测定患侧下颏冷觉、温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降低(均P=0.000);治疗后1、3、6和12个月患侧下颏冷觉(P=0.003,0.000,0.000,0.000)和冷痛觉(P=0.022,0.000,0.000,0.013)阈值降低,温觉(P=0.004,0.002,0.000,0.000)和热痛觉(P=0.004,0.002,0.000,0.000)阈值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阿霉素治疗后VAS评分与患侧下颏冷觉(r=0.703,P=0.000)和冷痛觉(r=0.679,P=0.002)阈值呈正相关,与温觉(r=-0.782,P=0.000)和热痛觉(r=-0.726,P=0.001)阈值呈负相关。结论 QST检测是一种无创性、简便的感觉功能评价方法,可以定量测定感觉神经损害,成为评价三叉神经毁损术治疗效果的有价值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阿霉素(mesh) 感觉阈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新华 夏晶 杨柳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31-736,共6页
目的探讨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有效性。方法共76例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患者,分别采用腰神经后支阻滞术(37例)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39例),采用... 目的探讨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有效性。方法共76例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患者,分别采用腰神经后支阻滞术(37例)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3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12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12)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组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降低(均P=0.000),SF-12量表8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卫生)评分和总评分升高(均P=0.000);与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组相比,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降低(P=0.044,0.027),SF-12量表8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卫生)评分和总评分升高(P=0.032,0.037,0.028,0.024,0.035,0.047,0.038,0.026,0.029)。结论与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相比,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腰椎 疼痛 神经 脉冲射频(mesh) 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浩 陈永杰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共29例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患者经后正中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前影像学观察肿瘤未影响脊柱稳定性者仅行肿瘤切除术;肿瘤侵蚀破坏骨质、造成脊柱失稳者同期行枕颈融合内固定...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共29例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患者经后正中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前影像学观察肿瘤未影响脊柱稳定性者仅行肿瘤切除术;肿瘤侵蚀破坏骨质、造成脊柱失稳者同期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29例患者均达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枕颈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其中13例枕颈部麻木感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症状完全消失;无一例肢体麻木、肌无力症状加重,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脑脊液漏和死亡病例。术后均获3~24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脊柱畸形和椎体滑脱。结论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采取经后正中入路即可全切除肿瘤;对于肿瘤侵蚀破坏骨质而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患者,术中需辅助枕颈融合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脊髓 寰枢关节 内固定术(mesh)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技术辅助胶质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孙翌朔 张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3,共8页
胶质瘤的高异质性和耐药性使其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多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对胶质瘤分子机制、耐药特征及潜在新药靶点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多组学数据用于药物筛选、作用机制解析和临床试验指导,从而加速新型和精准治... 胶质瘤的高异质性和耐药性使其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多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对胶质瘤分子机制、耐药特征及潜在新药靶点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多组学数据用于药物筛选、作用机制解析和临床试验指导,从而加速新型和精准治疗策略在胶质瘤治疗中的转化应用。本文重点介绍近年多组学技术在胶质瘤药物研发中的最新进展,通过揭示胶质瘤的遗传变异、基因表达、蛋白质功能及代谢重编程等特征,辅助胶质瘤分子机制、耐药性和微环境复杂性研究,并为新药靶点的挖掘、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药物筛选提供重要支持,推动胶质瘤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多组学技术(mesh) 药物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靶向治疗策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管阳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具有高复发率、高病残率特点,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神经功能障碍越来越严重。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疗法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是急性期的主要治疗原则;预防缓解期...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具有高复发率、高病残率特点,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神经功能障碍越来越严重。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疗法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是急性期的主要治疗原则;预防缓解期复发的药物则以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为主,而CD19单克隆抗体、补体C5靶向药物、白细胞介素-6受体靶向抗体和APRIL/TACI靶向治疗等免疫抑制剂则可显著减少疾病复发,部分靶向药物已批准用于临床。本文拟就NMOSDs靶向药物进行评述,以期提升对NMOSDs治疗策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mesh) 免疫疗法 免疫抑制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利用临床数据资料和智能化影像学分析技术,提高神经外科疾病诊治水平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任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13-614,共2页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了百余年,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与治疗水平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医师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中,很多临床常见问题,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必定要问及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是不是某种...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了百余年,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与治疗水平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医师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中,很多临床常见问题,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必定要问及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是不是某种疾病?需不需要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如何?手术风险如何?手术之后能不能保住生命和功能?肿瘤会不会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mesh) 人工智能 神经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学和神经病理学与人脑组织库建设的关系
19
作者 王维治 王丽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6-240,共5页
神经病学的发展离不开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病理学的发展,人脑组织库建设对推动人脑形态与功能、发育、老化研究以及探讨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探寻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它将神经病学研究带入崭新的认知... 神经病学的发展离不开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病理学的发展,人脑组织库建设对推动人脑形态与功能、发育、老化研究以及探讨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探寻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它将神经病学研究带入崭新的认知领域。本文从神经病学发展史、神经病理学对神经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脑库建设对神经病学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我国脑库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神经病理学 尸体解剖 人脑组织库(mesh)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义肢技术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20
作者 公维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399-402,共4页
神经义肢技术基于脑机接口,通过分析脑电信号获得控制命令直接作用于肌肉系统或外部设备,从而代偿脑-脊髓-肌肉传出通路,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该项技术涉及脑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 神经义肢技术基于脑机接口,通过分析脑电信号获得控制命令直接作用于肌肉系统或外部设备,从而代偿脑-脊髓-肌肉传出通路,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该项技术涉及脑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本文拟对近年来神经义肢技术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义肢(mesh) 脊髓损伤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