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地黄方对帕金森病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何建成 王振华 +1 位作者 袁灿兴 庄燕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0-592,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地黄方对帕金森病(PD)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于脑右侧黑质造成偏侧PD模型。模型组用复方地黄方(4.14g/ml,2ml/d)中药进行治疗,此外设立了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观察PD大鼠... 目的:观察复方地黄方对帕金森病(PD)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于脑右侧黑质造成偏侧PD模型。模型组用复方地黄方(4.14g/ml,2ml/d)中药进行治疗,此外设立了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观察PD大鼠神经行为学、氧化应激的变化及复方地黄方的作用。结果:PD模型组进行复方地黄方治疗后有明显的神经行为学改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明显降低,活性氧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结论:复方地黄方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复方地黄方 神经行为学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行为学实验Narrow-Alley Test及Corner Test改良:Narrow-Alley Corner Test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绍春 潘伟生 +3 位作者 李明 路钢 冯忠堂 李圆圆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06-409,I0002,共5页
目的改良传统的Narrow-alley Test及Corner Test,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方法用Narrow-alley Test、Corner Test及改良后的Narrow-alley Corner Test检测三组SD大鼠:脑出血+GCSF治疗组;脑出血+生理盐水安慰治疗组;正常对照... 目的改良传统的Narrow-alley Test及Corner Test,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方法用Narrow-alley Test、Corner Test及改良后的Narrow-alley Corner Test检测三组SD大鼠:脑出血+GCSF治疗组;脑出血+生理盐水安慰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结果(1)与Narrow-alley Test及Corner Test结果一致,正常大鼠在Narrow-alleyCorner Test实验装置中向左、向右"站立转身"的几率接近,而脑损伤大鼠则趋向沿损伤同侧作"站立转身"。(2)Narrow-alley Corner Test不须反复刺激大鼠,减少了人在实验现场对动物活动的影响,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信度。结论Narrow-alley Corner Test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结果可靠的神经行为学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行为学 动物实验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穴组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及Neuroca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钟艺华 唐显军 +1 位作者 李光勤 黄浩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比较电针不同经络穴组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及neurocan表达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5)、模型组(n=20)、水沟-百会组(n=20)、肝俞-肾俞组(n=20)和足三里-曲池... 目的比较电针不同经络穴组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及neurocan表达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5)、模型组(n=20)、水沟-百会组(n=20)、肝俞-肾俞组(n=20)和足三里-曲池组(n=20);模型组和各电针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再分为脑缺血1 d、3 d、7 d、14 d和21 d共5个亚组.神经行为学采用Longa评分,RT-PCR及免疫组化测定缺血侧皮质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障碍;各电针组大鼠在缺血3 d后神经行为学评分逐渐恢复,7~21 d时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模型组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在缺血1 d后逐渐增强,14 d达到峰值,21 d时有所下降,但仍维持高水平表达(P〈0.01);各电针组在缺血3 d后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低(P〈0.05),其中水沟-百会和肝俞-肾俞组在缺血14 d时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较足三里-曲池组低(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缺血侧皮质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能下调其表达水平,改善神经行为学评分;其中电针水沟-百会穴和肝俞-肾俞穴较足三里-曲池穴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电针 NEUROCAN 轴突再生 神经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丁宏娟 何建成 王文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6,10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左旋多巴(LD)对帕金森病(PD)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并将成功PD模型随机分成2组,分别每日腹腔注射20 mg/kg和50 mg/kg LD,共28 d。在不同时间点(3、7、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左旋多巴(LD)对帕金森病(PD)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并将成功PD模型随机分成2组,分别每日腹腔注射20 mg/kg和50 mg/kg LD,共28 d。在不同时间点(3、7、10、14、17、21、242、8 d),观察PD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大鼠对侧旋转圈数、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旋转启动时间、旋转持续时间、药效期、药效期平均旋转圈数和剂峰旋转圈数)的变化。结果 PD大鼠注射不同剂量LD后均逐渐出现不自主动作(AIM)表现,且随着LD用药时间的延长,阿扑吗啡(APO)诱导的对侧旋转圈数、药效期平均旋转圈数及剂峰旋转圈数均呈不断增加趋势,且20 mg/kg剂量组的各指标变化值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50 mg/kg剂量组,其中对侧旋转圈数在14 d和21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M评分、旋转持续时间及药效期50 mg/kg剂量组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0 mg/kg剂量组则先减少后增加,且20 mg/kg剂量组的变化值均低于50 mg/kg剂量组,其中旋转持续时间在7、14、172、4 d和28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药效期在71、4 d和28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旋转启动时间20 mg/kg剂量组有先增加后减少趋势,50 mg/kg剂量组则有先减少后增加趋势;50 mg/kg剂量组LD各指标的变化趋势明显且稳定。结论 20 mg/kg和50 mg/kg剂量LD长期治疗对PD大鼠黑质细胞均有神经毒性作用,以50 mg/kg剂量LD的神经毒性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 神经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神经行为学影响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丁宏娟 何建成 王文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81-1284,共4页
目的:探讨50 mg/kg剂量左旋多巴(L-dihydroxy-phenylalanine,L-dopa)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大鼠神经行为学影响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经典的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并将成功PD模型随机分成2组:PD模型组和L-d... 目的:探讨50 mg/kg剂量左旋多巴(L-dihydroxy-phenylalanine,L-dopa)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大鼠神经行为学影响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经典的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并将成功PD模型随机分成2组:PD模型组和L-dopa组,其中L-dopa组连续腹腔注射50 mg/kg剂量的L-dopa,共8周,并在不同时间点(2、4、6、8周)观察PD大鼠神经行为学(大鼠对侧旋转圈数、旋转启动时间、旋转持续时间、剂峰旋转圈数和大鼠AIM评分)变化。结果:随着L-dopa用药时间的延长,①大鼠对侧旋转圈数不断增加,且在6周时达到峰值,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旋转启动时间不断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旋转持续时间不断增加,且6、8周时与2、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剂峰旋转圈数有不断增加趋势,且6周时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AIM评分不断增加,其中6、8周时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8周时与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 mg/kg剂量的L-dopa对PD大鼠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模型动物具有典型的神经行为学改变且稳定可靠,可用于L-dopa毒副反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帕金森病 模型 神经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对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易陈菊 徐沙贝 +3 位作者 唐颖馨 张强 骆翔 王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6-719,共4页
目的探讨阻断缝隙连接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术前2h左侧脑室注射缝隙连接阻断剂甘珀酸(CBX),对照组左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颈内动脉插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72h... 目的探讨阻断缝隙连接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术前2h左侧脑室注射缝隙连接阻断剂甘珀酸(CBX),对照组左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颈内动脉插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72h采用尼氏染色检测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术后24h和72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阻断缝隙连接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72h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结果不用CBX预处理,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72h后有45%的动物出现海马DND,用CBX预处理后,DND发生率降到3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CBX干预组的行为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1)。结论阻断缝隙连接可以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发生率,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术后动物行为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 局灶性脑缺血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神经行为学评分 甘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规划设计原则及施工建设要求 被引量:4
7
作者 魏盛 耿希文 +13 位作者 徐凯勇 张浩 赵峰 胡明会 艾志福 贺文彬 秦冬冬 王晓良 葛加兵 王斌 徐子翔 苏茜茜 李自发 王可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5,共9页
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已经是神经科学和脑科学领域最基本的支撑条件,本文拟从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设计建设一般原则、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布局及功能区划、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相应配套设施设备、小动物神经行为学... 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已经是神经科学和脑科学领域最基本的支撑条件,本文拟从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设计建设一般原则、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布局及功能区划、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相应配套设施设备、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施工建设要求方面系统论述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规划设计原则及施工建设要求,以期为小动物神经行为学专业化实验室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规划设计参考及施工建设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 规划设计 施工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颅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云峰 胡秉诚 +2 位作者 尤晨 沈建康 李国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颅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有关机制。 方法将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外伤对照组、bFG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建立大鼠侧方液压颅脑外伤模型 ,观察神经行为学 ,脑组织...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颅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有关机制。 方法将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外伤对照组、bFG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建立大鼠侧方液压颅脑外伤模型 ,观察神经行为学 ,脑组织含水量 ,脑组织损伤面积及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外伤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bFGF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并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 ,减少损伤面积 (P <0 .0 5 ) ,并能减轻颅脑损伤后的病理学损害。 结论bFGF有助于颅脑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学的恢复 ,其机制与减轻脑水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神经行为学 治疗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神经行为学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玲 孙妩弋 +2 位作者 李睿 姜玲 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2-345,共4页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神经行为学变化及血醇浓度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EGCG25、75、225mg/kg三个剂量组、阳性药组(葛根胶囊180mg/kg)。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模...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神经行为学变化及血醇浓度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EGCG25、75、225mg/kg三个剂量组、阳性药组(葛根胶囊180mg/kg)。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0.5h后,按5g/kg灌胃市售56%(v/v)二锅头酒,在0.25、0.5、0.75、1、2h时分别检测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学指标(自主活动、Morris水迷宫、转棒实验)及血醇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EGCG75、225mg/kg剂量组在0.25~1h自主活动次数降低,在0.75~2h乙醇小鼠的平衡失调有显著缓解,在0.5~1h血醇浓度降低,EGCG225mg/kg剂量组显著改善乙醇小鼠的空间辨别能力。结论 EGCG可降低血醇浓度,抑制乙醇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乙醇所致的小鼠空间辨别障碍及共济失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急性/药物疗法 神经行为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HIF-1α表达和神经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樊云 张晓明 +3 位作者 左朝 丁玲 余玲玲 陈邦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1期2477-2479,I0006,共4页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穴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内HIF-1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采...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穴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内HIF-1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SP法和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内HIF-1α的表达。结果:经过早期电针治疗后,普通光镜下MCAO实验鼠脑大体结构发生良性改变,缺血脑区HIF-1α表达显著增多,神经行为学评分得到改善。实验结果证实脑缺血缺氧可诱导缺血脑区HIF-1α表达,其与神经行为学症状评分呈现负性相关。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提高HIF-1α表达来抗脑缺血缺氧,帮助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行为学 缺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的神经行为学基础 被引量:18
11
作者 柯尊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用改良Moris水迷宫将老年大鼠分为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组和老年学习记忆正常组,并与青年组对照,检测其空间参考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并对海马结构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胶质细胞和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光镜和电镜水... 用改良Moris水迷宫将老年大鼠分为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组和老年学习记忆正常组,并与青年组对照,检测其空间参考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并对海马结构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胶质细胞和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学习记忆减退大鼠的空间参考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并且其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空间工作记忆改变不明显;齿状回分子层的病理改变非常明显,表现为GABA能神经元丢失和GFAP阳性胶质细胞增生。相关分析表明齿状回分子层的病理改变与老年学习记忆减退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记忆减退 神经行为学 老年人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12
作者 叶添文 贾连顺 +4 位作者 严望军 周许辉 叶晓健 倪斌 袁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7-500,共4页
目的:了解糖尿病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糖尿病组、SCI对照组和SCI糖尿病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Allen法制作SCI模型。在伤后10d内每天对各实验组大... 目的:了解糖尿病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糖尿病组、SCI对照组和SCI糖尿病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Allen法制作SCI模型。在伤后10d内每天对各实验组大鼠进行斜板试验评价神经功能,并于伤后第1天和第10天观察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SCI糖尿病组大鼠伤后斜板试验临界角度明显低于SCI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织病理学显示SCI糖尿病组大鼠脊髓组织灰质和白质严重受损,神经细胞稀少、尼氏体消失。结论:糖尿病大鼠脊髓容易遭受自由基损害,导致SCI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脊髓损伤 神经行为学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KM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芒果苷的拮抗作用
13
作者 陈艳丽 陈芙蓉 +2 位作者 胡元灏 蔡子壕 晏彪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8-297,共10页
探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影响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芒果苷(MAG)的拮抗作用。36只性成熟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1)生理盐水组,(2)5 mg·kg^-1 DBP组,(3)25 mg·kg^-1 DBP组,(4)125 mg·kg^-1 DBP组,实验... 探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影响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芒果苷(MAG)的拮抗作用。36只性成熟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1)生理盐水组,(2)5 mg·kg^-1 DBP组,(3)25 mg·kg^-1 DBP组,(4)125 mg·kg^-1 DBP组,实验周期28 d。应用国际通用的高架十字迷宫(EPM)和旷场实验(OFT)检测DBP暴露后KM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通过脑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测KM小鼠的靶组织脑海马CA1区病理变化;通过测定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DNA-蛋白质交联系数(DPC),检测KM小鼠的脑海马组织氧化损伤水平。以MAG作为抗氧化剂,36只KM小鼠随机分为4组:(1)生理盐水组,(2)50 mg·kg^-1 MAG组;(3)125 mg·kg^-1 DBP组;(4)MAG+DBP组,进行神经行为测试,同时评估各组KM小鼠脑海马组织氧化损伤。与对照组比较,随着DBP暴露剂量的升高,125 mg·kg^-1 DBP组KM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减少,停留时间偏短,运动距离较短,运动轨迹偏离中央区域;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肿胀变形,树突缩短甚至消失;且脑系数下降,ROS、MDA含量及DPC系数逐渐上升,GSH含量逐渐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加入拮抗剂MAG处理后,与125 mg·kg^-1 DBP组比较,MAG+DBP组小鼠神经行为学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脑海马CA1区病理程度减轻,脑系数上升,ROS、MDA含量及DPC系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GSH含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BP所致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可能与脑海马组织的氧化损伤有关;MAG可通过降低小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对DBP暴露所致的小鼠神经行为学影响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芒果苷 脑组织 氧化应激 神经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驾驶员行车事故神经行为学方法研究的多因素分析
14
作者 张进 王健 +1 位作者 田辉 王心阔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S2期244-248,共5页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WHO.NCTB),对125名汽车驾驶员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及方法作了进一步的一元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事故组与无事故组驾驶员在神经行为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WHO.NCTB),对125名汽车驾驶员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及方法作了进一步的一元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事故组与无事故组驾驶员在神经行为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神经行为功能测试总分与年龄和事故次数是显著负相关,与学龄呈显著正相关。在NCTB各分测验中,简单反应时、目标追踪和提转捷度三项测验得分对总分贡献率较大,为最敏感指标。揭示在驾驶员行车事故的预防及职业选择和培训中,应考虑年龄因素和文化水平,并选择敏感指标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驾驶员 行车事故 神经行为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对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光磊 郝济伟 +3 位作者 李怡然 计小静 姚咏明 张庆红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6-220,共5页
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多种免疫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可通过某些途径进入大脑,对神经细胞产生多种神经生物学作用,进而引起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神经行为学改变。本文回顾了... 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多种免疫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可通过某些途径进入大脑,对神经细胞产生多种神经生物学作用,进而引起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神经行为学改变。本文回顾了几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对神经行为学的影响,阐明其神经免疫学机制,为预防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导致的神经行为学异常提供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行为学 免疫细胞 认知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地黄颗粒对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异动症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建庆 何建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52-656,共5页
目的观察复方地黄颗粒对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异动症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向PD大鼠腹腔注射左旋多巴(50mg/kg)/苄丝肼(12.5mg/kg),每日2次,连续2周,构建阴虚动风... 目的观察复方地黄颗粒对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异动症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向PD大鼠腹腔注射左旋多巴(50mg/kg)/苄丝肼(12.5mg/kg),每日2次,连续2周,构建阴虚动风证PD异动症(LID)模型。将L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复方地黄颗粒组,每组10只,复方地黄颗粒组给予中药复方地黄颗粒(14g/kg,2ml)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用药6周;另设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0只。在给药第4、6周分别观察PD大鼠LID模型异常不自主动作(AIM)评分、旋转起动时间、旋转持续时间、旋转圈数、剂峰旋转圈数、APO诱导后旋转圈数等神经行为学的变化。结果复方地黄颗粒干预后,LID大鼠AIM评分显著降低,旋转起动时间延长,旋转持续时间减低,旋转圈数、剂峰旋转圈数及APO诱导后旋转圈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地黄颗粒可改善帕金森病LID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表现,具有抗LID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地黄颗粒 阴虚动风证 帕金森病 异动症 神经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应激对小鼠相关神经行为学影响
17
作者 张萌 胡亚婕 +5 位作者 曹禹 甄莉 刘洋 徐彬 杨玉英 李士泽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09-3618,共10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34℃条件下不同时长的热刺激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影响及在此条件下小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具体变化。选择40只8周龄小鼠,平均分为4组,每组10只。分组后将小鼠分别置于34℃环境下进行时长0、2、4、6 h的热刺激。刺激结束后立刻对... 本研究旨在观察34℃条件下不同时长的热刺激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影响及在此条件下小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具体变化。选择40只8周龄小鼠,平均分为4组,每组10只。分组后将小鼠分别置于34℃环境下进行时长0、2、4、6 h的热刺激。刺激结束后立刻对小鼠进行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观察并记录小鼠5 min内运动情况,并采取小鼠血液样本对其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热刺激2 h组探索行为显著增加,而热刺激4 h组及热刺激6 h组小鼠焦虑样行为显著增加,探索行为减少;小鼠热刺激2 h组肾上腺素(EPI)、皮质醇(CORT)水平都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并且具有显著性;热刺激2、4、6 h组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极显著增加,并在热刺激4 h时达到峰值,6 h时略有回落趋势;小鼠热刺激4 h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极显著增加,6 h时略有回落趋势。综上表明,34℃热刺激2 h时对小鼠自发运动和探索行为有促进作用,小鼠自发运动和探索行为随着刺激时长的增加,被显著抑制,焦虑样行为显著增加,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并提示小鼠热刺激后情绪和行为异常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刺激 神经行为学 旷场试验 高架十字迷宫 血液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芝多糖通过降低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表达改善帕金森小鼠神经行为学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毅 官俏兵 +1 位作者 郭丽 韩晨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06-412,共7页
目的:研究樟芝多糖通过降低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表达改善6-OHDA构建的帕金森小鼠模型的行为学机制。方法:利用6-OHDA脑内注射构建帕金森小鼠模型,通过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和行为学判定小鼠模型的构建成功。利用樟芝多糖进... 目的:研究樟芝多糖通过降低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表达改善6-OHDA构建的帕金森小鼠模型的行为学机制。方法:利用6-OHDA脑内注射构建帕金森小鼠模型,通过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和行为学判定小鼠模型的构建成功。利用樟芝多糖进行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的第1、3、7天4个时间点进行神经行为学实验,分别采用转棒实验、爬杆实验检测小鼠自主行为能力以及协调能力,4个时间点取小鼠尾静脉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樟芝多糖干预第7天时待进行完行为学实验后小鼠断颈处死,取小鼠脑组织-纹状体,Western blot法检测纹状体中Caspase1、pro Caspase1、NLRP3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纹状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RTQPCR检测Caspase1、NLRP3、IL-1β、IL-4、IL-6的mRNA表达。NISSl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6-OHDA脑内注射可以造成小鼠帕金森样病变,且TH蛋白表达显著下调,樟芝多糖干预后小鼠的行为学得到显著改善(P<0.05),纹状体中Caspase1、pro Caspase1、NLRP3的表达显著下调,与模型小鼠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相关炎症因子Caspase1、NLRP3、IL-1β、IL-4、IL-6的mRNA表达下调(P<0.05),纹状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上升(P<0.05)。结论:樟芝多糖可以通过下调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表达来改善6-OHDA构建的帕金森小鼠模型行为改善,这可能是樟芝多糖治疗帕金森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芝多糖 NLRP3-Caspasel 炎性小体 帕金森小鼠 神经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A调控DDR1介导的细胞自噬对孤独症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19
作者 王凌啸 刘阳 +2 位作者 袁俊梅 张浩 王瑞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56-2063,共8页
目的探究维生素A(vitamin A,VA)对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 acid,VPA)诱导的孤独症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孕12.5 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VA组、DDR1抑制剂组(DDR1 inhibitor)、VA+DDR1过表达组(V... 目的探究维生素A(vitamin A,VA)对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 acid,VPA)诱导的孤独症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孕12.5 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VA组、DDR1抑制剂组(DDR1 inhibitor)、VA+DDR1过表达组(VA+OVE-DDR1),每组各10只。腹腔注射VPA(600 mg·kg^(-1))构建孤独症幼鼠模型。各组大鼠于出生后D28,自梳理实验检测大鼠重复刻板行为;三箱实验检测大鼠社交行为;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形态和表型;电镜观察自噬小体数量;Western blot检测DDR1及自噬标志性蛋白LC3和p62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社交及学习记忆能力减弱,重复刻板行为增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加重,NeuN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DDR1、p62表达升高,LC3表达降低,自噬小体数量减少(P<0.01)。与Model组相比,VA组和DDR1 inhibitor组大鼠社交及学习记忆能力增强,重复刻板行为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减轻,NeuN阳性细胞数量增加,DDR1、p62表达降低,LC3表达增加,自噬小体数量增加(P<0.01)。与VA组相比,OVE-DDR1能够逆转VA对孤独症大鼠的作用。结论VA能够改善孤独症大鼠神经行为,机制与抑制DDR1表达,增强细胞自噬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丙戊酸钠 孤独症 盘状结构域受体1 自噬 神经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梓醇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修复的行为学观察与评价 被引量:14
20
作者 万东 祝慧凤 +2 位作者 罗勇 谢鹏 周佳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08-1214,共7页
目的采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手段评测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时间窗和有效治疗剂量。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h、24 h两个时点开始腹腔注射给予低、中、高剂量(1、5、10mg.kg-1)梓醇进行治疗... 目的采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手段评测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时间窗和有效治疗剂量。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h、24 h两个时点开始腹腔注射给予低、中、高剂量(1、5、10mg.kg-1)梓醇进行治疗,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于造模后1、4、7、15、21 d,进行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受累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测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种神经行为学评价梓醇治疗组均有改善;其中术后21d,梓醇中、高剂量组受累前肢(左)食物抓取成功率分别为48.7%±5.4%(约相当于基线值72%)和47.3%±4.8%(约相当于基线值70%),与模型组(25.8%±4.1%,约相当于基线值38%)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梓醇对脑缺血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但术后21 d,术后6 h给药组和术后24 h给药组左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脑缺血后延迟给予梓醇治疗仍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结论采用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和左前肢食物抓取功能测定等多种方法,证实梓醇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后两种评价方法更为灵敏;梓醇治疗有效剂量为1~10 mg.kg-1,缺血后24 h给药仍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神经行为学评价 Bederson评分 肌力评定 平衡木行走试验 受累前肢食物抓取实验 局灶永久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