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与下颌智齿拔除术的关系探讨
1
作者 孔祥槐 胡圣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672-673,679,共3页
目的:观测国人下颌智齿根尖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位置关系。方法:将成人完整下颌骨标本55个(110侧)冠状锯开,用超薄游标卡尺在切面上对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与近中根尖和远中根尖的位置关系、距离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下牙槽神经血管束... 目的:观测国人下颌智齿根尖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位置关系。方法:将成人完整下颌骨标本55个(110侧)冠状锯开,用超薄游标卡尺在切面上对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与近中根尖和远中根尖的位置关系、距离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在根尖下方者占86.4%,在根尖外侧者占7.3%,在根尖内侧者占6.4%。智齿根尖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距离在3 mm内占23.2%。结论:下颌智齿根尖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关系密切,临床上拔除此牙时应谨慎,以免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牙槽神经血管束 下颌智齿 拔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指神经血管束的巨微解剖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振维 张显利 刘正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8年第3期129-131,188,共4页
在30例成人尸体的手上,对手指神经血管束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研究。手指掌侧的神经血管束位置恒定,神经横径和血管外径在掌指关节平面和第一指间关节平面间均相差约0.3mm。食指、中指和环指指背第一指节远侧半至指尖大部由指固有神经背侧... 在30例成人尸体的手上,对手指神经血管束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研究。手指掌侧的神经血管束位置恒定,神经横径和血管外径在掌指关节平面和第一指间关节平面间均相差约0.3mm。食指、中指和环指指背第一指节远侧半至指尖大部由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分布。认为,手指神经和血管的主干横径变化不大,有利于修复。在手指部作手术切口时,应注意保护指固有神经背侧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神经血管束 指固有神经 指固有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腭前神经血管束拉提法在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59例手术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世濬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76-277,共2页
作者在腭裂修复术中采用将腭前神经血管束拉提出腭大孔的方法作为松弛手段,通过1973年到1987年59例手术观察,证实确系效果良好,而且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愿介绍于此,供同道参考。手术方法当腭裂修复术进行到游离腭前神经血管束时,通常是... 作者在腭裂修复术中采用将腭前神经血管束拉提出腭大孔的方法作为松弛手段,通过1973年到1987年59例手术观察,证实确系效果良好,而且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愿介绍于此,供同道参考。手术方法当腭裂修复术进行到游离腭前神经血管束时,通常是采厨11号刀片仔细切割该处软组织并辅以钝剥离,慎勿损伤该神经血管束。待凿断翼钩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修复术 神经血管束 拉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腭神经血管束解剖游离在腭成形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黄长波 闫寒松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193-1194,共2页
先天性腭裂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先天畸形,现在临床上手术方法比较成熟,但是绝大部分报道中对于硬腭黏膜前缘的出切牙管的鼻腭神经血管束的处理上面鲜有具体提及。现就我科在腭成形术中解剖游离鼻腭神经血管束的手术方法报道如下:1材... 先天性腭裂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先天畸形,现在临床上手术方法比较成熟,但是绝大部分报道中对于硬腭黏膜前缘的出切牙管的鼻腭神经血管束的处理上面鲜有具体提及。现就我科在腭成形术中解剖游离鼻腭神经血管束的手术方法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束 腭成形术 游离 解剖 应用 口腔颌面外科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骨支抗系统压低狗磨牙对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和牙根的影响
5
作者 李江宁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2年第2期127-127,共1页
骨支抗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支抗方式被应用到正畸治疗中,它通常采用微小钛板和固定在单侧皮质骨上的螺钉与骨整合从而提供稳定的支抗。在开(牙合)病例中应用骨皮质支抗系统压低磨牙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探讨了压低磨牙对牙根和其下面的下颌... 骨支抗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支抗方式被应用到正畸治疗中,它通常采用微小钛板和固定在单侧皮质骨上的螺钉与骨整合从而提供稳定的支抗。在开(牙合)病例中应用骨皮质支抗系统压低磨牙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探讨了压低磨牙对牙根和其下面的下颌血管神经束的影响,以及这种经粘骨膜单侧固定的钛板的稳定性和骨整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支抗 磨牙压低 下槽骨 神经血管束 牙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臂肌皮神经走行特点的超声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朱丰 郗扬 +1 位作者 周雁 王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2-494,共3页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此处肌皮神经常常已远离神经血管束穿入喙肱肌,需要加以识别并且单独阻滞[1-2]。然而肌皮神经的走行常存在变异,既往的尸体研究曾报道肌皮神经穿入喙肱肌的位置存在变异,也可以不...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此处肌皮神经常常已远离神经血管束穿入喙肱肌,需要加以识别并且单独阻滞[1-2]。然而肌皮神经的走行常存在变异,既往的尸体研究曾报道肌皮神经穿入喙肱肌的位置存在变异,也可以不穿入喙肱肌,以及可以与正中神经产生交通[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皮神经 神经血管束 喙肱肌 上肢手术 正中神经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观察 麻醉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onvilliers筋膜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高炜 张雪宁 +4 位作者 郭志 李云生 翟丽东 李亮 张亚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4,共4页
Denonvilliers筋膜作为盆底筋膜之一,全程走行复杂并毗邻许多重要结构,与前列腺、直肠系膜及神经血管束等结构关系密切,因而在盆腔炎症、肿瘤、外伤时常受累。完善Denonvilliers筋膜解剖学资料有助于指导肛肠外科、泌尿外科和妇产科的手... Denonvilliers筋膜作为盆底筋膜之一,全程走行复杂并毗邻许多重要结构,与前列腺、直肠系膜及神经血管束等结构关系密切,因而在盆腔炎症、肿瘤、外伤时常受累。完善Denonvilliers筋膜解剖学资料有助于指导肛肠外科、泌尿外科和妇产科的手术,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就Denonvilliers筋膜应用解剖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学 Denonvilliers 筋膜外 直肠系膜 直肠阴道隔 神经血管束 手术入路 肛肠外科 盆腔炎症 盆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隆形态关系的CBCT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薛绯 段晋瑜 张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窿形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测量209名18~45岁汉族受试者腭大孔的相对位置及毗邻关系,并讨论腭穹窿形态对腭大孔位置的影响。结果: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近中、腭侧和远中的分布率分别是17.22...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窿形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测量209名18~45岁汉族受试者腭大孔的相对位置及毗邻关系,并讨论腭穹窿形态对腭大孔位置的影响。结果: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近中、腭侧和远中的分布率分别是17.22%、64.59%和18.18%。男性与女性腭大孔至腭中缝(GPF-MMS)的距离分别为(16.29±1.47)mm和(15.60±1.35)mm,腭大孔至牙槽嵴顶(GPF-AC)的距离为(14.02±2.69)mm和(12.29±2.41)mm。GPF-MMS的距离在腭高耸组中明显低于腭低平组;相反,GPF-AC的距离在腭高耸组中明显高于腭低平组。结论: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的位置与患者腭穹隆形态和性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腭穹隆 腭大孔 腭大神经血管束 腭中缝(MMS) 牙槽嵴顶(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入路机器人辅助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中改善排尿控制的经验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承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5-639,共5页
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是局限性前列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术后部分患者发生尿失禁是困扰术者和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由于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操作灵活性、三维视感等方面的特点,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显示出了显著的优势,同时提供了更... 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是局限性前列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术后部分患者发生尿失禁是困扰术者和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由于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操作灵活性、三维视感等方面的特点,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显示出了显著的优势,同时提供了更多改善术后尿控的技术方法[1]。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目前尚未见确切定义,一般认为每天使用一个以上的尿垫可被认为术后尿失禁,早期尿控一般指术后3个月内的尿控情况,远期尿控一般指术后半年以后的尿控情况[2-3]。由进入学习曲线平台期的泌尿外科医生进行的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robotic assisted laparoscopic prostatectomy,RARP)术后一年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4%~3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 排尿控制 神经血管束 外科切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岛黏骨膜瓣修复不完全性腭裂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志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0-402,共3页
目的:探索双岛黏骨膜瓣修复不完全性腭裂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岛黏骨膜瓣修复12例不完全性腭裂,将2个黏骨膜瓣分别置于软腭的口、鼻腔面,延长软腭;临床观察黏骨膜瓣生长情况,软腭后推程度以及对语音的影响。结果: 12例黏骨膜瓣存活良好,... 目的:探索双岛黏骨膜瓣修复不完全性腭裂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岛黏骨膜瓣修复12例不完全性腭裂,将2个黏骨膜瓣分别置于软腭的口、鼻腔面,延长软腭;临床观察黏骨膜瓣生长情况,软腭后推程度以及对语音的影响。结果: 12例黏骨膜瓣存活良好,无穿孔、复裂、感染、坏死等并发症;软腭明显后推, 语音有一定改善。结论:双岛黏骨膜瓣由腭前神经血管束供养,营养丰富,成活力强,能有效地使软腭后推,是修复不完全性腭裂的一种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腭裂 黏骨膜瓣 修复 软腭后推 神经血管束 临床观察 营养丰富 并发症 成活力 语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区人群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与腭穹窿解剖形态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晨露 高碧聪 +2 位作者 吕柯佳 叶伟佳 姚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94,共8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定浙江地区人群上颌尖牙至第二磨牙区腭侧咀嚼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腭大孔的分布位置。方法: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受检者的CBCT影像资料,调整基准线...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定浙江地区人群上颌尖牙至第二磨牙区腭侧咀嚼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腭大孔的分布位置。方法: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受检者的CBCT影像资料,调整基准线进行重建,选取受测牙矢状面进行分析,分别在距离龈缘3、6、9、12 mm水平处测量上颌双侧尖牙至第二磨牙区的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同时测量腭穹窿的高度和宽度,确定腭大孔相对第二磨牙位置以及距腭中缝和牙槽嵴顶的距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上颌腭侧各牙位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分析不同年龄组各牙位腭黏膜厚度的差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腭穹窿解剖形态的各牙位黏膜厚度以及腭大孔到腭中缝、牙槽嵴距离差异。结果:146例患者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区平均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分别为(2.94±0.48)、(3.28±0.49)、(3.43±0.53)、(3.01±0.55)、(3.49±0.70)mm。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尖牙区的黏膜厚度在距龈缘6 mm处最厚,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在距龈缘9 mm处最厚。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明显增加,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在6 mm处最薄,之后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受检者年龄和腭穹窿高宽比是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受检者年龄是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腭穹窿高宽比是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变量间无明显共线性(VIF<1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上颌尖牙至第一磨牙区腭侧黏膜厚度与受检者年龄呈正相关,且45岁及以上人群黏膜增厚更显著;高腭穹窿组的尖牙黏膜厚度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小于低腭穹窿组(P<0.05)。腭大神经血管束多位于第二磨牙牙冠远中区域。腭大孔到牙槽嵴顶距离高腭穹窿组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而两组间腭大孔到腭中缝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软组织移植的供区部位以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距龈缘3~9 mm处黏膜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侧咀嚼黏膜厚度 腭穹窿 腭大神经血管束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自体软组织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中切牙种植累及鼻腭管的处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志进 翁雁鸣 +4 位作者 周荣华 杜姣 熊才华 董青山 郭家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48-952,共5页
目的:探索上颌中切牙位点种植累及鼻腭管的外科处理方法,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上颌中切牙位点种植的病例。纳入标准为术前数字化种植规划中种植体进入鼻腭管,及术中种植窝预备完成后牙周探针检查... 目的:探索上颌中切牙位点种植累及鼻腭管的外科处理方法,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上颌中切牙位点种植的病例。纳入标准为术前数字化种植规划中种植体进入鼻腭管,及术中种植窝预备完成后牙周探针检查发现种植窝与鼻腭管穿通。根据穿孔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术式处理鼻腭管,最终完成种植治疗。评估内容包括:前腭的感觉异常情况,术后疼痛以及种植体的存留率。结果:共收集48例患者(71个中切牙区种植位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0例(10个中切牙区种植位点)。10例中切牙位点种植体骨结合良好,仅有1例患者报告了术后暂时性的前腭感觉异常,但在3个月内自行恢复。在最后一次复查(随访期6~18个月),10例患者没有出现种植体失败,无一例种植位点近远中骨吸收超过1 mm,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结论:在上颌中切牙位点的种植治疗前必须评估鼻腭管的形态和大小,按照修复为导向的种植原则,当无法避免种植体穿通鼻腭管,可根据穿孔大小采取不同的术式,获得可预期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腭管 鼻腭神经血管束 上颌中切牙 种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