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李丹 刘阳 +3 位作者 雷苗 李传坤 张明 王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50,共7页
目的探讨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责任血管识别和神经受压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对91例三叉神经痛及7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桥小脑角池段颅神经和血管成像,将获得的MRI原始数据分别进行二维和三维水平(曲面... 目的探讨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责任血管识别和神经受压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对91例三叉神经痛及7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桥小脑角池段颅神经和血管成像,将获得的MRI原始数据分别进行二维和三维水平(曲面及仿真内窥镜)重建,多维度评价责任血管的数目、来源和颅神经受压程度,并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三维重建技术对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正确识别率为95.6%,对血管压迫神经判定的准确性为94.5%。此技术对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正确识别率为91.7%,对血管压迫神经判定的准确性为89.5%。三维重建技术对责任血管与颅神经单纯性接触的判定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图像(P<0.05)。结论MRI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责任血管识别的正确率,更加准确地检测颅神经受压程度,对于多支责任血管造成的颅神经复杂性压迫更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责任血管 曲面重建 仿真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宇飞 徐雪 +4 位作者 唐荔莺 孙祎繁 孙斌 蒋日烽 薛蕴菁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技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受累神经定侧及其责任血管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的67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资料,所有...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技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受累神经定侧及其责任血管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的67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3D-TOF-SPGR和3D-FIESTA序列扫描,将神经过渡区接触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纳入诊断标准中,分别采用常规轴面影像分析和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的分析方法来判断受累神经及责任血管,以术中所见为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分析方法对受累神经及责任血管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92.54%和76.12%;而常规轴面影像分析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76.12%和55.22%。这两种方法在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和P=0.013)。结论: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技术可以在术前显著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神经及其责任血管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完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神经减压垫片的物理性能
3
作者 王云云 李毓陵 李世亭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6-450,共5页
采用不同规格的涤纶复丝,利用编织解脱法制得的高卷曲度纤维制备10种颅神经减压垫片.通过减压性能测试,客观评价减压垫片,再结合临床医生的主观评价,研究各种样品的物理性能,并建立减压垫片的纺织专业表征与生物医用要求之间关系,形成... 采用不同规格的涤纶复丝,利用编织解脱法制得的高卷曲度纤维制备10种颅神经减压垫片.通过减压性能测试,客观评价减压垫片,再结合临床医生的主观评价,研究各种样品的物理性能,并建立减压垫片的纺织专业表征与生物医用要求之间关系,形成综合客观评价指标M值.结果表明:8#样品的物理性能最好,其M值与主观评价结果相符,因此,可采用M值来综合评价减压垫片的物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减压垫片 高卷曲纤维 减压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