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李丹 刘阳 +3 位作者 雷苗 李传坤 张明 王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50,共7页
目的探讨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责任血管识别和神经受压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对91例三叉神经痛及7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桥小脑角池段颅神经和血管成像,将获得的MRI原始数据分别进行二维和三维水平(曲面... 目的探讨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责任血管识别和神经受压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对91例三叉神经痛及7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桥小脑角池段颅神经和血管成像,将获得的MRI原始数据分别进行二维和三维水平(曲面及仿真内窥镜)重建,多维度评价责任血管的数目、来源和颅神经受压程度,并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三维重建技术对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正确识别率为95.6%,对血管压迫神经判定的准确性为94.5%。此技术对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正确识别率为91.7%,对血管压迫神经判定的准确性为89.5%。三维重建技术对责任血管与颅神经单纯性接触的判定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图像(P<0.05)。结论MRI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责任血管识别的正确率,更加准确地检测颅神经受压程度,对于多支责任血管造成的颅神经复杂性压迫更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责任血管 曲面重建 仿真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腹外侧神经血管压迫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波 邹杰 王百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8-448,共1页
关键词 延髓腹外侧 神经血管压迫 原发性高血压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特征及其周围结构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罗星 邓浩 杨汉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21-1625,共5页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特征,定量分析三叉神经周围结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诊断TN(TN组)及30例存在眩晕或听力减退等症状但无三叉神经痛相关症状患者或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头部梯度回波-平衡...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特征,定量分析三叉神经周围结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诊断TN(TN组)及30例存在眩晕或听力减退等症状但无三叉神经痛相关症状患者或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头部梯度回波-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图像和三维-时间飞跃-MR血管成像,观察TN组双侧三叉神经NVC表现,定量分析组间双侧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REZ)之间距离及双侧REZ与小脑上动脉(SCA)起点高度差的差异。结果 TN组26例存在NVC,包括25例患侧(15例患侧、10例双侧)及1例对侧NVC;其中21例可见动脉NVC(12例患侧、8例双侧及1例对侧),13例可见静脉NVC(10例患侧、2例双侧及1例对侧),8例同时存在动、静脉NVC(6例患侧、1例双侧及1例患侧动脉NVC+对侧静脉NVC);21例共29条三叉神经存在动脉NVC,包括24条SCA、6条小脑前下动脉(AICA)、2条椎动脉(VA)及1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NVC;13例15条三叉神经存在静脉NVC,压迫血管均为岩上静脉系统(SPVS)。TN组与对照组双侧REZ间距分别为(3.48±0.17)cm及(3.38±0.16)cm,双侧REZ与SCA起点高度差分别为(1.22±0.30)cm及(1.40±0.26)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2、2.482,P=0.029、0.016)。结论 TN患者NVC表现为双侧REZ距离增大、双侧REZ与SCA起点高度差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磁共振成像 神经血管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压迫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压迫位点与面部痛区关系的MRI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清 张振光 +3 位作者 李宗芳 赵卫 谢伟 张荟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9-503,共5页
目的探讨MRI分析血管压迫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关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单侧血管压迫性PTN患者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 MRA)、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增强3DTOF MRA图像,依据... 目的探讨MRI分析血管压迫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关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单侧血管压迫性PTN患者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 MRA)、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增强3DTOF MRA图像,依据三叉神经断面解剖特点将NVC位点空间方位划分为8个,结合神经断面长轴转位情况分析其中60例单支血管单点压迫PTN患者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的一致性;测量123例患者206个NVC位点到神经入脑干处距离(d)、神经根总长度(L),计算d/L比值。结果 60例单支血管单点压迫PTN患者中,57例(57/60,95.00%)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符合,3例(3/60,5.00%)不符合;其中d/L≤1/4的NVC位点占58.33%(35/60),d/L≤1/2的NVC位点占85.00%(51/60)。全部123例患者中,206个NVC位点平均d值为(2.50±1.35)mm,92个(92/206,44.66%)NVC位点d/L≤1/4,153个(153/206,74.27%)NVC位点d/L≤1/2。结论采用MRI判断血管压迫性PTN患者的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的关系并测量NVC位点距神经入脑干处的距离,有助于判定责任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神经血管压迫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TMR体层血管造影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飚 李新 +5 位作者 李若坤 强金伟 廖治河 蒋春梅 饶圣祥 陈财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3T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RTA)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手术治疗的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TA表现,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并与术中观察结果对照。结果:症状侧血管压迫者52例,非症状... 目的:探讨3T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RTA)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手术治疗的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TA表现,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并与术中观察结果对照。结果:症状侧血管压迫者52例,非症状侧血管压迫5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TA显示的神经血管接触52例中,术中49例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MRTA显示无接触的8例中有4例发现血管压迫或接触。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MRTA判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5%、57.1%、88.3%、94.2%和50%。结论:MRTA可以准确显示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血管神经压迫 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血管接触/压迫征象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尤超 柴维敏 +3 位作者 陈克敏 彭卫军 谭令 凌华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三叉神经痛(TN)患者及正常人群血管接触/压迫(NVC)征象分析,利用DTI导出量研究NVC征象下三叉神经纤维结构功能变化及对病理NVC征象的合理评估。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10月本院神经外科诊断为TN...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三叉神经痛(TN)患者及正常人群血管接触/压迫(NVC)征象分析,利用DTI导出量研究NVC征象下三叉神经纤维结构功能变化及对病理NVC征象的合理评估。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10月本院神经外科诊断为TN的74例患者、37例存在NVC征象的正常志愿者以及37例不存在NVC征象的正常志愿者。利用高分辨磁共振及DTI功能学成像研究三叉神经痛功能改变。结果:NVC致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三叉神经FA值均较健侧明显降低,而存在NVC征象的正常组和不存在NVC征象的正常组双侧三叉神经FA及ADC值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当FA相对值取0.92时,诊断三叉神经痛的特异性最高(81.1%),敏感性为60.8%。结论:FA值的降低可作为病理性NVC征象的诊断指标,并可寻求一个临界点作为诊断病理性NVC征象的定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血管接触/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价面肌痉挛患者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德朝 曾庆师 +3 位作者 苏万东 康笑水 郑金勇 曲春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6-516,共1页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面肌痉挛 神经 神经血管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宇飞 徐雪 +4 位作者 唐荔莺 孙祎繁 孙斌 蒋日烽 薛蕴菁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技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受累神经定侧及其责任血管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的67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资料,所有...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技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受累神经定侧及其责任血管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的67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3D-TOF-SPGR和3D-FIESTA序列扫描,将神经过渡区接触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纳入诊断标准中,分别采用常规轴面影像分析和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的分析方法来判断受累神经及责任血管,以术中所见为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分析方法对受累神经及责任血管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92.54%和76.12%;而常规轴面影像分析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76.12%和55.22%。这两种方法在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和P=0.013)。结论: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技术可以在术前显著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神经及其责任血管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完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价原发性面肌痉挛神经血管关系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吕高泉 陈楠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由面神经受到血管压迫引起的面肌异常运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术前对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进行高分辨成像,精准定位压迫部位,可以为制订手术计划、预测手术结果提供...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由面神经受到血管压迫引起的面肌异常运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术前对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进行高分辨成像,精准定位压迫部位,可以为制订手术计划、预测手术结果提供依据。磁共振神经血管成像序列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术前判断面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提供了精准的影像学方法。本文就面肌痉挛患者术前神经血管关系的磁共振脑池成像和血管成像技术、图像重建和融合技术、面神经不同区域受血管压迫的临床表象及神经血管关系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面肌痉挛 神经血管压迫 磁共振脑池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减压手术 图像后处理 神经根出脑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TA综合扫描技术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伟 李轫晨 +5 位作者 陈锦 张晶晶 丁玉芹 陈财忠 曾蒙苏 刘豪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各种扫描方法在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50例临床诊断为面肌痉挛的患者,进行t1-vibe-fs、t2-space-p2、3D-TOF FLASH三种序列扫描后,计算各组图像信号噪声...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各种扫描方法在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50例临床诊断为面肌痉挛的患者,进行t1-vibe-fs、t2-space-p2、3D-TOF FLASH三种序列扫描后,计算各组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分析比较其图像质量。结果 :t1-vibe-fs、t2-space-p2两种序列图像的SNR与CNR均高于3D-TOF FLASH序列(P均<0.05),t1-vibe-fs序列图像的SNR高于t2-space-p2序列(P<0.05),CNR低于t2-space-p2序列(P<0.05)。t1-vibe-fs、t2-space-p2两种序列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3D-TOF FLASH序列(P均<0.05),t2-space-p2序列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t1-vibe-fs序列(P<0.05)。结论:MRTA技术能清楚显示颅神经及责任血管,t1-vibe-fs结合t2-space-p2对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血管神经压迫 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和手术结果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章雅 康德智 +4 位作者 陈富勇 余良宏 林元相 洪岳禅 黄小芬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59-761,共3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TN是顽固性疼痛之一,分为原发性TN和继发性TN,或称症状性TN.对于原发性TN,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髓区(root ...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TN是顽固性疼痛之一,分为原发性TN和继发性TN,或称症状性TN.对于原发性TN,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髓区(root entry zone,REZ)所致[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本院行手术治疗的5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所见情况,找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致病原因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神经影像学表现 手术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血管压迫 顽固性疼痛 阵发性剧痛 血管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微观结构与神经脑桥夹角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庞惠泽 范国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PTN)三叉神经的微观结构改变与三叉神经-脑桥夹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例经微血管减压术(MVD)证实存在神经血管压迫(NVC)的单侧PTN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两组受试者均采用3D-FIESTA...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PTN)三叉神经的微观结构改变与三叉神经-脑桥夹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例经微血管减压术(MVD)证实存在神经血管压迫(NVC)的单侧PTN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两组受试者均采用3D-FIESTA及DTI序列行MRI扫描,测量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的长度、三叉神经-脑桥夹角、桥小脑角池横截面积以及NVC部位的扩散参数(FA、ADC)值,并分别对神经-脑桥夹角与扩散参数值及二者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病程等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TN组患侧神经-脑桥夹角明显小于健侧和对照组[患侧:(39.11±5.76)°,健侧:(49.00±7.59)°,对照组:(45.20±5.76)°;F=15.26,P<0.001];且当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SCA)时,患侧神经-脑桥夹角显著小于其它责任血管时的夹角[SCA:(36.69±4.90)°,非SCA:(43.42±4.65)°;U=156.5,P=0.002]。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患侧桥小脑角池的横截面积和脑池段神经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三叉神经的FA值明显减小、ADC值明显增加(P均>0.05)。患侧神经-脑桥夹角与FA值呈正相关(r=0.56,P<0.01),与ADC值呈负相关(r=-0.62,P<0.01);FA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三叉神经与脑桥的夹角可作PTN的临床诊断指标之一,FA值亦可作为一种评估PTN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磁共振成像 稳态采集快速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三叉神经-脑桥夹角 神经血管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在然 卢鹏超 +1 位作者 刘秀颖 赵宗茂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2-155,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一种独特的外周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神经血管压迫/接触(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contact,NVC)已经证实是TN的主要病因,术前识别NVC有助于选择TN的适当治疗方...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一种独特的外周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神经血管压迫/接触(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contact,NVC)已经证实是TN的主要病因,术前识别NVC有助于选择TN的适当治疗方案。目前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TN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MVD能否成功与责任血管判定的精准性有密切的关系。常规MRI序列无法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随着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HR)MR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HR MRI序列如三维稳态序列等,可以用来评估TN患者NVC的大部分特征。同时联合HR MRI序列的多模态成像、血流动力学评估及扩散张量成像能够提高诊断准确度,为MVD的临床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综述了3D HR MRI技术在TN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神经血管压迫 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成像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神经减压垫片的物理性能
14
作者 王云云 李毓陵 李世亭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6-450,共5页
采用不同规格的涤纶复丝,利用编织解脱法制得的高卷曲度纤维制备10种颅神经减压垫片.通过减压性能测试,客观评价减压垫片,再结合临床医生的主观评价,研究各种样品的物理性能,并建立减压垫片的纺织专业表征与生物医用要求之间关系,形成... 采用不同规格的涤纶复丝,利用编织解脱法制得的高卷曲度纤维制备10种颅神经减压垫片.通过减压性能测试,客观评价减压垫片,再结合临床医生的主观评价,研究各种样品的物理性能,并建立减压垫片的纺织专业表征与生物医用要求之间关系,形成综合客观评价指标M值.结果表明:8#样品的物理性能最好,其M值与主观评价结果相符,因此,可采用M值来综合评价减压垫片的物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减压垫片 高卷曲纤维 减压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受压位置的MRI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玉侠 夏黎明 +1 位作者 韩东明 孙凤霞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8期705-707,共3页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与血管压迫神经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其中40例有三叉神经痛,10例无三叉神经痛。结果:40例有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中35例(87.5%)显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进入区(...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与血管压迫神经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其中40例有三叉神经痛,10例无三叉神经痛。结果:40例有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中35例(87.5%)显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进入区(REZ)处,5例(12.5%)显示压迫三叉神经节前段(PGS)处;10例无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中4例(40%)显示压迫REZ处,3例(30%)显示压迫PGS处,3例(30%)显示压迫三叉神经门进入区(PEZ)处。结论:大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于REZ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压迫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三叉神经微结构及脑白质异常 被引量:6
16
作者 温媛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32-533,共2页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征是面部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可由非疼痛刺激或运动诱发.与其他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的是,TN很少出现感觉缺失,发作间歇期是无痛的.随着疾病的发展,疼痛的发作次数会更频繁,持续时间...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征是面部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可由非疼痛刺激或运动诱发.与其他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的是,TN很少出现感觉缺失,发作间歇期是无痛的.随着疾病的发展,疼痛的发作次数会更频繁,持续时间也更长.传统观点认为TN与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REZ)的神经血管压迫(NVC)相关,REZ是三叉神经进入脑桥处的桥池段,此处最容易受到血管的压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神经血管的接触便容易产生神经的损伤或者局灶性脱髓鞘,从而破坏正常的痛觉传导,但由此引起的结构改变在传统的影像学中并不明显.早先的研究报道TN患者病变的三叉神经在核磁共振(MR)的弥散张量成像(DTI)上表现为部分各向异性(FA)降低,FA常作为衡量白质完整性的一个定量指标.然而,TN患者是否存在与神经炎症或水肿相关的指标异常,如平均的/放射状的/轴向的弥散性(MD/RD/AD)或脑白质(WM)异常,尚属未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三叉神经 脑白质异常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血管压迫 微结构 部分各向异性 弥散张量成像 发作间歇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3D-SPACE序列对面肌痉挛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伟 张澍杰 +2 位作者 饶圣祥 陈财忠 刘豪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3D-SPACE序列对面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单侧面肌痉挛患者30例及健康成人(对照组)20例,行3.0T磁共振3D-SPACE序列检査,利用原始图像进行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从3个方位观察血管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 目的:评价磁共振3D-SPACE序列对面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单侧面肌痉挛患者30例及健康成人(对照组)20例,行3.0T磁共振3D-SPACE序列检査,利用原始图像进行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从3个方位观察血管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HFS组患侧神经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30例,健侧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13例,对照组40侧有12侧显示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HFS组患侧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阳性率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V0.05),健侧和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49)。3D-SPACE对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100%、64.29%. 75%、54.55%、100%、2.80. 0、0.64。结论:3D-SPACE序列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血管神经压迫 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