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在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相关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振宇 孙忠人 刘睿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2期297-299,共3页
围绕"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从细胞因子对镇痛的影响、神经肽对免疫调节的影响、针刺对神经肽和细胞因子间相关性的调节等三方面讨论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机制间的关系。
关键词 针刺镇痛 针刺免疫调节 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联合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平秀 胡济安 孟祥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8-521,共4页
目的系统地认识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联合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破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小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NIA和公共基因芯片数据GES16749,构建并分析了RANKL联合M-CSF诱导小鼠... 目的系统地认识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联合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破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小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NIA和公共基因芯片数据GES16749,构建并分析了RANKL联合M-CSF诱导小鼠单核细胞系RAW264.7分化成熟过程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TGFBR1)、劳氏肉瘤原癌基因(SRC)、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MYC)和整合素β3(ITGB3)能够和多种蛋白质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是信号在网络中传导的重要承载分子。结论TGFBR1、SRC、MYC和ITGB3可能是RANKL联合M-CSF诱导破骨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牙移动 破骨细胞 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蛋白-蛋白相互 作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复元益肾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
3
作者 杜若飞 马慧芬 +3 位作者 王自闯 贾亚泉 张振强 宋军营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61-1671,共11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复元益肾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通过水迷宫评价携带5个转基因突变的转基因小鼠(5×FAD)小鼠学习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病理,透射电镜观...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复元益肾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通过水迷宫评价携带5个转基因突变的转基因小鼠(5×FAD)小鼠学习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病理,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LC-MS)表征复元益肾方化学成分,筛选其与AD共有靶点,构建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己糖激酶2(HK2)、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元益肾方组可明显缩短逃避潜伏期(P<0.05),增加穿越平台次数(P<0.01)和目标象限时间(P<0.01),明显下调海马区和皮质区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P<0.01),增加神经元数量,减少Aβ斑块沉积,改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胞质形态。复元益肾方经LC-MS检测得到145种成分,与AD共有靶点320个;GO富集分析得到2 832条生物过程、152条细胞组分、293条分子功能;KEGG富集分析得到198条信号通路,涉及HIF-1α通路、P53通路、mTOR通路等。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复元益肾方组p-mTOR/mTOR、HIF-1α、HK2、P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复元益肾方减少Aβ斑块沉积,改善神经元损伤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发挥治疗AD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mTOR/mTOR、HIF-1α、HK2、P53等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复元益肾方 网络药理学 小胶质细胞 低氧诱导因子- 抑癌基因53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己糖激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网络对根尖周病损中白细胞介素1的调节
4
作者 张晓磊 彭彬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3年第5期344-345,348,共3页
白细胞介素1在根尖周病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白细胞介素1的产生、活化由多种细胞因子组成的细胞因子网络所调节,这些细胞因子主要由病损处固有的结缔组织和浸润的Th1、Th2淋巴细胞所分泌。笔者就有关这一细胞因子网络在根... 白细胞介素1在根尖周病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白细胞介素1的产生、活化由多种细胞因子组成的细胞因子网络所调节,这些细胞因子主要由病损处固有的结缔组织和浸润的Th1、Th2淋巴细胞所分泌。笔者就有关这一细胞因子网络在根尖周病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病损 细胞因子网络 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介素-2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炎性细胞因子在脑瘫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陶维元 文芳 +1 位作者 姚汉云 孙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脑保护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免疫炎性细胞因子在脑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1例脑瘫患儿(脑瘫组)和20名健康儿童(脑瘫对照组)及37例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EPO、肿瘤坏死... 目的探讨脑保护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免疫炎性细胞因子在脑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1例脑瘫患儿(脑瘫组)和20名健康儿童(脑瘫对照组)及37例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EP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新生儿病例组血清EPO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对照组和脑瘫组(P<0.01),脑瘫组血清EPO水平与脑瘫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病例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对照组(P<0.01);脑瘫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脑瘫对照组(P<0.01),脑瘫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新生儿病例组(P<0.05),但两者间IL-6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脑破坏作用在与EPO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抗衡中占据优势,促进或导致脑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促红细胞生成素 炎性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 细胞介素(IL) 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药理学挖掘丹参-苦参药对提取物的抗炎药效及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成鹏 黄帅 +4 位作者 杨宇 吴佳伟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0-276,共7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苦参药对的潜在靶点,探索其对于炎症模型的抗炎药效,为新药开发以及药对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药对抗炎作用的潜在靶点;采用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研究药对提取物的抗炎药效...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苦参药对的潜在靶点,探索其对于炎症模型的抗炎药效,为新药开发以及药对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药对抗炎作用的潜在靶点;采用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研究药对提取物的抗炎药效;基于Luminex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探究丹参-苦参提取物经皮给药后外周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采用伊文思蓝腹腔注射实验模拟炎性因子的渗出,探究药对提取物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药对提取物发挥抗炎作用主要与免疫过程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相关,说明机制与抑制促炎因子,改善血管通透性等相关。结论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确证了抗炎作用涉及降低STAT3通路中IL-6、G-CSF水平及血管通透性,此作用与丹参苦参药对中主要成分丹参酮、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苦参药对 网络药理学 耳肿胀模型 白介素-6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管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慧波 李一军 +1 位作者 张雪 陈英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9-392,共4页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其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近年对RAU的研究多集中在免疫失调方面,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作为细胞因子的一员在RAU的发生和发...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其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近年对RAU的研究多集中在免疫失调方面,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作为细胞因子的一员在RAU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TNF-α在RAU中表达升高,并证明TNF-α的高表达可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并对细胞毒性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另外,TNF-α还可以过作用于黏附分子而促进炎细胞向病变组织的移行。所以TNF-α在RAU炎症反应的发生和溃疡病损的形成中起着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肿瘤坏死因子-Α 免疫失调 细胞因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抗炎和促红细胞生成作用的九味补血口服液改善血虚证小鼠造血功能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韦洁 蓝晓东 +4 位作者 朱涪翠 蒙珍 何飞 彭富全 黄若干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9,共13页
为探讨九味补血口服液改善血虚证小鼠造血功能的作用及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鉴定九味补血口服液中的化学成分;利用蛋白互作和网络分析手段筛选九味补血口服液治疗贫血的关键网络靶点,... 为探讨九味补血口服液改善血虚证小鼠造血功能的作用及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鉴定九味补血口服液中的化学成分;利用蛋白互作和网络分析手段筛选九味补血口服液治疗贫血的关键网络靶点,并对关键网络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潜在活性成分与关键网络靶点对接,评估活性分子与靶点的结合能力。在动物实验中,采用环磷酰胺建立小鼠血虚模型,设立对照组和模型组,复方阿胶浆口服液组(30 mL/kg)及九味补血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mL/kg),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32 d。检测全血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并利用qRT-PCR法和免疫印迹法对关键靶点及通路在血虚证小鼠肾脏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91种鉴定的九味补血口服液化学成分中,满足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药物相似性(DL)≥0.18的条件,且具有相应靶点的潜在活性成分共计15个。分析九味补血口服液成分-血虚疾病靶点网络,获得九味补血口服液治疗贫血的关键靶点15个,主要富集于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NF-κB signaling pathway)、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Toll样受体信号(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甘草苷、橙皮素与Toll样受体4(TLR4)具有强烈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虚证小鼠RBC、HGB和HCT水平明显降低,TLR4/NF-κB p65介导的炎性信号增强,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介导的促红细胞生成信号受抑制(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九味补血口服液各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血虚证小鼠RBC、HGB和HCT水平,不同程度地逆转TLR4、NF-κB p65变化,并上调HIF-1α、EPO mRNA或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因此,九味补血口服液可以改善血虚证小鼠的贫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肾脏中HIF-1α/EPO介导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减少TLR4/NF-κB p65介导的肾脏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味补血口服液 血虚证 网络药理学 炎症 促红细胞生成 缺氧诱导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在脑性瘫痪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孙杨 文芳 +4 位作者 姚汉云 郭焱 肖玲 程自立 万均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2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性瘫痪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1名脑瘫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及37名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脑瘫患...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性瘫痪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1名脑瘫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及37名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脑瘫患儿和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和正常新生儿(P<0.05);脑瘫患儿血清TNF-α水平高于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P<0.05),IL-6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在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水平的免疫炎性因子可能是脑瘫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免疫炎性因子 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介素-6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亚麻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乔冬 庞广昌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47-252,共6页
目的:分析γ-亚麻酸3种不同作用途径对小鼠血清中24种细胞因子的影响,进而探索γ-亚麻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将γ-亚麻酸以口服灌胃、腹腔注射、耳静脉注射3种方式作用于小鼠,分别在3、2、2 h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采用液... 目的:分析γ-亚麻酸3种不同作用途径对小鼠血清中24种细胞因子的影响,进而探索γ-亚麻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将γ-亚麻酸以口服灌胃、腹腔注射、耳静脉注射3种方式作用于小鼠,分别在3、2、2 h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采用液体芯片检测技术测定小鼠血清中2 4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口服灌胃组中,G-CSF、MCP-1、MIP-1α、VEGF、IL-1α、IL-3、IL-10、IL-13,8种细胞因子显著变化;腹腔注射组中有IFN-γ、TNF-α、IL-1β、IL-5、IL-6、IL-10,6种细胞因子显著变化;耳静脉注射组中G-CSF、KC、IP-10、IL-1α、IL-4、IL-12(p40)、IL-17 7种细胞因子显著变化。根据每种作用途径显著变化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及作用靶细胞,分别构建γ-亚麻酸作用后机体细胞通讯网络的变化。结论:γ-亚麻酸能通过小鼠胃肠黏膜系统和血液系统传递信号,调节机体的免疫,其作用的信号途径涉及NF-κB、P38/JNK/MAPK、JAK-STAT等途径。γ-亚麻酸不仅具有必需脂肪酸的作用,而且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不仅具有刺激炎症作用,同时还可以发挥抗炎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亚麻酸 细胞因子 免疫调节 细胞通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γ-干扰素在大鼠室管膜中的定位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志宏 欧阳五庆 +5 位作者 杨增歧 赵友琴 赵慧英 胡格 陈树林 李育良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1-43,共3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 - DAB-硫酸镍铵呈色法 ,对正常成年大鼠室管膜上 IFN- γ的特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IFN- γ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大鼠侧脑室壁、第三脑室壁、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壁的室管膜中。其中...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 - DAB-硫酸镍铵呈色法 ,对正常成年大鼠室管膜上 IFN- γ的特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IFN- γ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大鼠侧脑室壁、第三脑室壁、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壁的室管膜中。其中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壁上存在有伸长细胞 ,发出基突伸向周围灰质。提示 IFN-γ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脑神经肽存在于室管膜中 ,参与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 IFN-Γ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分布 细胞因子 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CXCR4及下游信号通路在骨性关节炎病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映红 李彦林 +2 位作者 向耀宇 陈泳佳 杨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563-3567,共5页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作为一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hemokine receptor-4,CXCR4)在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DF-1与CXCR4的结合可激活多种下游信号...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作为一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hemokine receptor-4,CXCR4)在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DF-1与CXCR4的结合可激活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形成复杂的信号网络,随着对有关该信号网络的深入研究,将会对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会对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寻找到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趋化因子受体4 骨性关节炎 信号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祖卡木颗粒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药效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刘芮绮 袁天翊 +6 位作者 王冉冉 郑瑞芳 龚迪菲 王守宝 邢建国 杜冠华 方莲花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0-560,共11页
目的探究祖卡木颗粒对单纯低氧及低氧+Su5416诱导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小鼠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多种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搜集祖卡木颗粒中10种单味药的活性成分,预测药物靶点并获得HPH相关靶点,进行网络构建及富集... 目的探究祖卡木颗粒对单纯低氧及低氧+Su5416诱导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小鼠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多种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搜集祖卡木颗粒中10种单味药的活性成分,预测药物靶点并获得HPH相关靶点,进行网络构建及富集分析。通过单纯二周低氧及四周低氧+Su5416诱导建立HPH小鼠模型,观察小鼠右心室压力等主要药效学指标,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Bcl-2-相关X蛋白质(Bcl-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p-PI3K、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ase synthase,eNOS)、低氧诱导因子-1α亚基(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筛选得到祖卡木颗粒共167种活性成分,与HPH有179个交集靶点,涉及PIK3CA、HIF1等靶点。验证结果显示,祖卡木颗粒可以显著降低HPH小鼠的右心室压力,减轻右心室肥厚,下调小鼠肺组织中Bcl-2、HIF-1α蛋白的表达,上调Bax、PI3K、p-PI3K、eNOS蛋白的表达。结论祖卡木颗粒可能通过调节Bax/Bcl及PI3K-eNOS/HIF-1α信号通路对HPH起到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卡木颗粒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网络药理学 药效机制 Bcl-2相关X蛋白质/B淋巴细胞-2基因 磷脂酰肌醇3-激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低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