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神经网络与组成份分析的关联规则挖掘
1
作者 张有东 步山岳 +1 位作者 王建东 叶飞跃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63-65,共3页
通过对关联规则挖掘的分类研究,提出了关联规则挖掘的分类定义方法,从项集的相关性出发,阐述了一种基于ANN-PCA的快速、高效的挖掘算法,从而扩展了关联规则挖掘的应用。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关联规则 外关联规则 神经网络与组成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BP神经网络优化油井水泥纤维增韧剂的组成
2
作者 华苏东 姚晓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2-74,共3页
掺有混杂短纤维的油井水泥增韧剂能够明显改善油井水泥石固有的脆性,大幅度地提高水泥环的韧性。文章通过BP神经网络对实验数据进行学习预测,优化了混杂短纤维在油井水泥增韧剂中的组成,提高了选材的准确性,为纤维增韧剂的选择和应用提... 掺有混杂短纤维的油井水泥增韧剂能够明显改善油井水泥石固有的脆性,大幅度地提高水泥环的韧性。文章通过BP神经网络对实验数据进行学习预测,优化了混杂短纤维在油井水泥增韧剂中的组成,提高了选材的准确性,为纤维增韧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与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比较,证明了神经网络预测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水泥 增韧剂 神经网络优化 组成 BP神经网络 回归分析方法 神经网络预测 实验数据 短纤维 水泥石 水泥环 大幅度 准确性 混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基于食用油脂肪酸组成解析二组分食用油混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李平 林晨 +3 位作者 张方圆 杨熙 麦小漫 范华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1期202-204,209,共4页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花生油和棕榈油的混合油的脂肪酸组成,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分析二组分食用油混合模型的方法。分别基于混合油样品中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基于全部脂肪酸组成的BP神经网络建立定量模型对花生油...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花生油和棕榈油的混合油的脂肪酸组成,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分析二组分食用油混合模型的方法。分别基于混合油样品中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基于全部脂肪酸组成的BP神经网络建立定量模型对花生油中棕榈油的掺杂量进行预报。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的预报准确率为96.7%,当棕榈油掺杂量≥0.050(V/V)时,相对偏差≤6%,其准确度高,能够实现二组分混合油掺混量的准确预报,为调和油的组成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食用油 脂肪酸组成 混合模型 气相色谱法 二元组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天然油脂脂肪酸组份的研究
4
作者 宋肃贤 《中国油脂》 CAS 1981年第4期53-66,共14页
天然油脂脂肪酸组成成份是油脂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油脂合理利用的依据之一。前人已做过不少研究。目前,美国、日本、西德、英、法等国均有专门机构进行研究。我们国家研究的不多。关于油脂的脂肪酸成份多是互相转引,甚至有些本国油脂引用... 天然油脂脂肪酸组成成份是油脂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油脂合理利用的依据之一。前人已做过不少研究。目前,美国、日本、西德、英、法等国均有专门机构进行研究。我们国家研究的不多。关于油脂的脂肪酸成份多是互相转引,甚至有些本国油脂引用国外资料为依据。四川天然油脂种类繁多,有的产量相当可观,现仅有的资料多不是直接采样而得,尤其国外资料不一定符合四川油脂实际情况,不少油脂脂肪酸的成份国内外均未研究过。本文系统地研究四川各地实际调查直接采样的天然油脂脂肪酸成份。研究了气相色谱法分离分析名种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分析方法,并就牛油和棉子油与刊在日本《油化学》1978年1期上的日本油脂及油脂化学协会气相色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的资料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油脂 直接采样 油脂化学 组成 国外资料 分离分析 麻子油 气相色谱 硬脂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方法在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中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军伟 史舵 +1 位作者 顾宏 张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6-430,共5页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与其生物功能密切相关,蛋白质数据库急剧膨胀,迫切需要设计出功能强大的高吞吐量的算法来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位置.许多预测工具都是基于伪氨基酸组成构建而成,应用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PCA)法,确定能反映...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与其生物功能密切相关,蛋白质数据库急剧膨胀,迫切需要设计出功能强大的高吞吐量的算法来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位置.许多预测工具都是基于伪氨基酸组成构建而成,应用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PCA)法,确定能反映序列次序效应的最优λ值.首先让λ取最大以包含尽可能多的序列次序信息,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关键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解决确定最优λ值困难的问题,且性能优于已有的预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主成分分析 伪氨基酸组成 K近邻分类器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