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末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入院时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廖琦 谭戈 周冀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52-653,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赤风汤合地黄饮子化裁修复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黎建明 羊妹琴 陈伟荣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3000-3004,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赤风汤合地黄饮子化裁修复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 目的:探讨黄芪赤风汤合地黄饮子化裁修复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赤风汤合地黄饮子化裁内服,2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24%(37/41),较对照组的73.24%(30/4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命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水平及生命质量SS-QOL评分则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且随着时间推移,生命质量SS-QOL评分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观察组患者的变化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1%,显著高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地黄饮子化裁有利于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且用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赤风汤 地黄饮子 缺血性中风 恢复期 神经缺损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脑血流灌注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亚型急性期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3
作者 廖琦 周冀英 谭戈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10期825-828,共4页
目的分析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等多种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脑梗死患者及57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的NFDS与病灶体积、ICP、CPP、血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间、既往... 目的分析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等多种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脑梗死患者及57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的NFDS与病灶体积、ICP、CPP、血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间、既往史评分、性别等作单因素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FDS与CPP(P=0.06)、发病后时间(P=0.05)、梗死体积(P<0.01)密切相关;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FDS与ICP(P=0.02)及脑出血的体积(P<0.01)密切相关。结论病灶体积是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FDS共同的影响因素,CPP在脑梗死患者中所占的权重较大,ICP在脑出血患者中所占的权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亚型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谵妄风险列线图模型构建 被引量:9
4
作者 田甜 景慧 荆莉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30,共5页
目的分析与提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统计35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获得术后患者谵妄相关危险因素,基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校正曲线和ROC... 目的分析与提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统计35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获得术后患者谵妄相关危险因素,基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校正曲线和ROC曲线评估其准确度和区分度。结果60例术后发生谵妄,发生率17.14%;高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前焦虑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由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谵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曲线和观察曲线基本吻合,AUC=0.888。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较高;高龄、术前焦虑及脑卒中倾向是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区分度,可提高筛选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谵妄 焦虑 神经缺损程度 列线图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健安 余康潮 +3 位作者 钟正 郑禹 曲姗姗 黄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5例,分别接受抗痉挛药配合康复训练、董氏奇穴针刺、董氏奇穴针刺配...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5例,分别接受抗痉挛药配合康复训练、董氏奇穴针刺、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CSS总分、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CSS总分改善程度C组优于B组和A组(P<0.05)。结论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董氏奇穴 康复训练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6
作者 杨铭 林海燕 傅志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7-1079,共3页
目的:探讨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黄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黄芪... 目的:探讨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黄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塞通冻干粉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单用血塞通冻干粉进行临床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5 d。结合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 d、15 d时的血清hs-CRP水平、IL-1β、IL-6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在梗死7 d时为最高,随后则逐渐降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检测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 d和15 d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IL-1β、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可以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缺损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 急性脑梗死 细胞因子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抗氧化及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立生 王冬梅 高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130-2132,共3页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5—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90例和常规组40例,最后获得有效资料的患者:普罗布考组83例,常...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5—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90例和常规组40例,最后获得有效资料的患者:普罗布考组83例,常规组36例。对两组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LDL、HD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DA、NO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DA、NO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普罗布考组、常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3.80±3.10)分、(14.10±2.9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4,P=0.622);治疗后普分别为(6.40±1.48)分、(9.36±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0)。结论普罗布考除能有效降低血脂外,还可减少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改善内皮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脑梗死 丙二醛 一氧化氮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冯智英 李颖 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30-1232,123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肺炎 危险因素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肺炎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曹红 孙长凯 +6 位作者 赵耿毅 汪秋艳 刘新胜 许晶 陶定波 唐树良 黄爱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预后的量化关系。方法对病程为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入院时和1周后血清C-应蛋白水反平测定。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为CRP11周后检测值为CRP2据入院...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预后的量化关系。方法对病程为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入院时和1周后血清C-应蛋白水反平测定。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为CRP11周后检测值为CRP2据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进行反,;根反分组。A组:CRP1≤2.00m g/L,B组:2.00m g/L<CR P1≤9.50m g/L,C组:CRP1>9.50m g/L。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时90例患者(NIH SS1及BI1)和随访的58例患者(NIH SS2及BI2)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入院时血清C-应蛋白水平与发病时反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P≤0.001),且这种相关性存在量化关系:CRP1≤2.00m g/L时,N IH SS1中位数为5.00分,BI2中位数为100.00分;2.00m g/L<CRP1≤9.50m g/L,NIH SS1中位数为7.00分,BI2中位数为85.00分;CR P1>9.50m g/L时,N IH SS1中位数为13.00分,BI2中位数为47.50分。入院时血清C-应蛋白水平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治疗后3个月恢复期水平反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01)。血清CRP2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水平 量化研究 预后 血清C-反应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BARTHEL指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reactive 病情严重程度 脑梗死患者 protein 量化关系 入院时 中位数 治疗后 水平测定 0.05 量化评估 测定值 B12 检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梁翠萍 刘宏丽 +1 位作者 徐金秀 李振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2-293,共2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类型的关系,初步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比例为59.42%。中...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类型的关系,初步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比例为59.42%。中度神经功能缺损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缺损者。病变部位位于左半球易发生抑郁。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病变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关 病变部位 自评抑郁量表 脑卒中患者 卒中类型 发病机制 初步探讨 评分标准 发生比例 密切关系 发生率 左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效果观察及NIHSS评分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辉 罗文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27-229,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中选出210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 目的研究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中选出210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等。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9%,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7.62%,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的NIHSS评分以及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0%略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886%,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疗效肯定,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血塞通 脑梗塞后遗症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章荣 李威 +2 位作者 任凯 刘佳 周蜜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综合性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分别观察血浆同...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综合性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分别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DS)、临床疗效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和8周后,血浆Hcy水平和CNDS评分均降低,临床疗效和MBI评分均提高,与各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和8周后,血浆Hcy水平、CNDS评分、临床疗效及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综合性康复训练结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患者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改良BARTHEL指数 常规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谭延国 薛迎红 +1 位作者 徐斌 李卫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 aryacidic protein,GFA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灶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预后(Barthel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建生物素-亲和素多层放大ELISA法检测... 目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 aryacidic protein,GFA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灶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预后(Barthel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建生物素-亲和素多层放大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所有患者在相应时间点进行NIHSS评分,并在出院时评价Barthel指数。结果所有患者的血清GFAP于发病48h内开始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并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6),但在第14天出现反弹,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发病48h内和第5天,梗死灶面积较大组、中等组和较小组及对照组4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48)。有较大梗死灶患者组血清GFAP水平较高。第5天和第7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与相应时间的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GFA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表达明显增强,有望成为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BARTHE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勾丽洁 许士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入选的23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 目的:探讨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入选的23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和$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入选的237例中诊断PSD患者112例,非PSD患者125例。本组病例PSD发生率47.2%。②单因素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卒中类型与PSD的发生无关(P>0.05)。而行为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卒中病灶部位,社会支持程度与PSD的发生有关(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型行为类型者发生PSD的可能为非A型者的8.642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PSD的发生呈正相关,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损伤程度越重,其发生PSD的可能性越大,社会支持程度与PSD发生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评分越低,支持程度越差,越易患PSD,支持程度高者发生PSD的可能是支持程度低者的49.2%;损伤部位位于左前半球时,最易患PSD。结论:PS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 发生率 A型行为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宇卉 张文波 +3 位作者 郑赟赟 严芳 张旭花 叶刚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12期989-993,共5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惠侧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急性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尤瑞克林治疗,疗...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惠侧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急性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尤瑞克林治疗,疗程14d。在治疗前、后分别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两组患者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erebralvasculardynamics indexes,CVDI),比较两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尤瑞克林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惠侧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P<0.01),外周阻力均有所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最小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量的增加及外周阻力的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管特性阻抗显著降低(P<0.01)。结论尤瑞克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指标,降低脑血管的阻力,增加脑动脉的供血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循环动力学指标 急性脑梗死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评分 平均血流速度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 平均血流量 颈内动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1
16
作者 王文志 刘红梅 李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评价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 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 目的评价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 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 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微创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21.82%;χ2=8.294P=0.004)。微创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63.03%,χ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7%vs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微创穿刺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血肿粉碎清除术 GLASGOW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内科保守治疗 脑出血患者 随机对照试验 神经功能改善 对照组 病死率 治疗组 排除标准 住院期间 功能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川芎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塞220例的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达仁 史荫绵 +1 位作者 田桂琴 宫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30-32,63-64,共5页
本文报告川芎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塞220例的双盲对照研究。随机分成川芎组134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86例。根据神经功能和实际生活能力记分,结果川芎组总有效率为86.6%,低右组为62.8%,川芎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高于低... 本文报告川芎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塞220例的双盲对照研究。随机分成川芎组134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86例。根据神经功能和实际生活能力记分,结果川芎组总有效率为86.6%,低右组为62.8%,川芎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高于低可,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x^2=9.3128,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双盲对照研究 低分子 脑血管病 川芎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学术会议 颈内动脉系统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锋 梁江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8-93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探讨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2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3、7、14天血清TGF-β1水平并与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探讨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2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3、7、14天血清TGF-β1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TGF-β1水平在起病后第1、3、7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第14天则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rs=-0.10,P=0.26;rs=-0.154,P=0.082)。TGF-β1可能是预后独立的保护性因素(β=-0.101,OR=0.904,P=0.002)。结论: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对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与临床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舟 李敬诚 石永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亚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和实时定量RT-PCR技术分别测定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水平,于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亚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和实时定量RT-PCR技术分别测定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水平,于入院3d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按照Oxford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完成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4蛋白表达的阳性率(66.87±16.27)%及表达量(即荧光强度,11.62±4.39)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例脑梗死按照Oxford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临床分型,分为TACI9例、PACI39例、POCI7例和LACI11例,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66例患者分为轻型27例、中型30例和重型9例,各组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TLR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增高与急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4 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临床分型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艳 王玉红 +3 位作者 贾丹辉 刘红 戚敏 李永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9-279,共1页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 雷公藤多甙 细胞凋亡 神经元迟发性损伤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免疫抑制作用 脑梗死体积 主要成分 改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