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对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凋亡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谭向红 宋志彬 +2 位作者 王珲 王琴 何建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575-1578,共4页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对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凋亡分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6)、观察组(n=46)。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对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凋亡分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6)、观察组(n=46)。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持续20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凋亡分子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损伤指标、神经保护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凋亡分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损伤指标S-100β、GFAP、NSE、MBP的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神经保护指标BDNF、IGF-1的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NE的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凋亡分子Bcl-2、Fas、FasL的含量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含量变化大于对照患者(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可减轻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的神经损伤,发挥积极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左乙拉西坦 神经细胞因子 凋亡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因子及应激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秀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131-1134,共4页
目的:研究右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因子及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临沂市荣军医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右佐匹克隆组与艾司唑仑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28天时... 目的:研究右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因子及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临沂市荣军医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右佐匹克隆组与艾司唑仑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28天时,测定血清中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因子及应激指标的含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Glu、γ-GABA、5-HT、5-HIAA、BDNF、NGF的含量均显著升高,NE、TNF-α、IL-6、ATCH、Cor、CRP、SOD、GSH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且右佐匹克隆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Glu、γ-GABA、5-HT、5-HIAA、BDNF、NGF的含量高于艾司唑仑组,NE、TNF-α、IL-6、ATCH、Cor、CRP、SOD、GSH的含量低于艾司唑仑组。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能够较艾司唑仑更为有效地调节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因子的分泌并减轻应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佐匹克隆 艾司唑仑 脑卒中后失眠 神经递质 神经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孔铃 张玮 赵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2期3066-3069,共4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康复期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0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高压氧组各55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康复期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0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高压氧组各55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高压氧组接受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即刻(T0)、治疗14d后(T1)血清中神经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T0时,两组血清中神经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高压氧组血清中神经因子MBP、NSE的含量低于常规组,NGF的含量高于常规组;血清中神经递质Glu的含量低于常规组,GABA的含量高于常规组;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ROS、LHP的含量低于常规组,CAT、SOD的含量高于常规组。结论: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可有效优化神经功能并抑制全身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训练 高压氧 神经细胞因子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戴筱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8期2589-2592,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校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校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损伤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等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损伤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IGF-1、BDNF、NG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神经损伤因子S-100β、NSE、GFAP、UCH-L1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氧化应激指标MDA、AOPPs、LHP的含量低于对照组,SOD、GSH-Px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接受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优化神经功能并减轻神经损伤,抑制全身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康复期 针灸 神经细胞因子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神经细胞因子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袁坚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研究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神经细胞因子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脑梗死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假手术操作,脑梗死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干预组采用线栓... 目的:研究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神经细胞因子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脑梗死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假手术操作,脑梗死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并进行游泳训练。干预后21d时,采集血清并测定神经损伤指标、神经细胞因子的含量,采集脑组织并测定神经凋亡分子、神经细胞因子以及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量。结果:脑梗死组大鼠脑组织中CytC、Bax、Caspase-3、TLR4、NF-kB、MyD88、JAK2、STAT3的含量以及血清中NSE、S100B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组织及血清中NGF、BDNF、NT-3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大鼠脑组织中CytC、Bax、Caspase-3、TLR4、NFkB、MyD88、JAK2、STAT3的含量以及血清中NSE、S100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脑梗死组,脑组织及血清中NGF、BDNF、NT-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脑梗死组。结论:游泳训练能够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元营养是游泳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游泳训练 凋亡 神经细胞因子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神经元化对PC12细胞紫外线耐受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丹晖 徐浩翔 +2 位作者 宋坪 左亚刚 严向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评估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诱导的神经元化对PC12细胞紫外线耐受量的影响。方法采用10、30、60、80、100、200 mJ/cm2紫外线分别照射经NGF诱导的PC12细胞(研究组)和未经NGF诱导的正常PC12细胞(对照组),照射后继续培养24 h,MTT测定... 目的评估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诱导的神经元化对PC12细胞紫外线耐受量的影响。方法采用10、30、60、80、100、200 mJ/cm2紫外线分别照射经NGF诱导的PC12细胞(研究组)和未经NGF诱导的正常PC12细胞(对照组),照射后继续培养24 h,MTT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对照组细胞在辐射强度30 mJ/cm2时开始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研究组细胞在辐射剂量100 mJ/cm2时才出现明显凋亡。结论NGF诱导的神经化可提高PC12细胞的紫外线耐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生长因子 PC12细胞 神经元化 紫外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黏附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槐雅萍 贾子善 张立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D)组(10只)和手术组(60只),后者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24h后再分为患侧前肢固定(A)组、未固定...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D)组(10只)和手术组(60只),后者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24h后再分为患侧前肢固定(A)组、未固定(B)组和健侧前肢固定(C)组,每组20只,并进行肢体固定。21天后解除固定,于MCAO后21天和28天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NCAM的表达。结果:与D组相比,手术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01),染色明显增强(P<0.05或P<0.01);手术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阳性细胞数及光密度值,B组多于(高于)A组,A组多于(高于)C组(P<0.05)。结论:脑缺血梗死可诱发NCAM的表达,肢体固定或过度使用对梗死灶周围皮质部分神经元代偿性高表达NCAM有不利影响,其中患侧前肢过度使用的影响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强制性使用 大鼠 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调控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机制研究
8
作者 陈曦 汤涛 +4 位作者 俞鹏翼 胡源源 谢雯莹 李青 王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8-355,共8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二甲双胍干预后,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RT-PCR检测E-cadherin、N-cadherin、SMA和Vimentin等mRNA表...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二甲双胍干预后,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RT-PCR检测E-cadherin、N-cadherin、SMA和Vimentin等mRNA表达。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二甲双胍对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通过TGF-β1诱导构建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模型,二甲双胍干预后,观察A549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E-cadherin、N-cadherin、SMA和Vimentin等蛋白表达。转染si-NGF,检测A549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SMA和Vimentin等蛋白表达,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二甲双胍干预后,细胞失去间质样形态,细胞变圆、集落变少,贴壁性能下降。RT-PCR和高通量测序结果均显示间质转化相关的基因如N-cadherin、SMA和Vimentin表达下调,上皮转化相关的基因如ZO-1、E-cadherin表达上调,并进一步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显著上调。转染si-NGF后,二甲双胍处理的A549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SMA的表达上调。抑制NGF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显著提高。结论二甲双胍可诱导肺癌A549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SMA表达下降,抑制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而NGF信号分子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二甲双胍 上皮间质转化 神经细胞生长因子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柴胡汤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对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秦淑英 佟晓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究加味柴胡汤联合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抑郁症92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加用加味柴胡汤治... 目的探究加味柴胡汤联合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抑郁症92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加用加味柴胡汤治疗,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TNF-α、IL-2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HAMD各指标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神经细胞因子、单胺类递质代谢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标变化并比较;治疗过程中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①治疗后两组TNF-α、IL-2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TNF-α、IL-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认知障碍、睡眠障碍、情绪、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5-羟吲哚乙酸(5-HIA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研究组BDNF、NGF、5-HT、N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HIA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两组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命活力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后研究组口干、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失眠嗜睡、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柴胡汤辅助帕罗西汀能通过抑制抑郁症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因子和单胺类递质代谢,从而改善症状,且不良反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柴胡汤 帕罗西汀 抑郁症 炎症反应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神经细胞因子 单胺类递质代谢 生活质量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P9.5及NCAM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软腭末梢神经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干 罗伟 +6 位作者 郝红 李桂梅 曹晓卉 王旭平 王佩杰 张佳 何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88-991,共4页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的表达及末梢神经在软腭各层组织中分布,探讨OSAHS患者软腭末梢神经分布特点及调节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OSAHS患者作为...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的表达及末梢神经在软腭各层组织中分布,探讨OSAHS患者软腭末梢神经分布特点及调节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OSAHS患者作为实验组,10例排除OSAHS的单纯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HE染色检测软腭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免疫组化检测软腭组织中PGP9.5和NCAM的表达。结果 1实验组软腭不同层次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不同,末梢神经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腺体、血管周围,肌肉组织周围少量分布;2实验组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PGP9.5及NCAM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GP9.5、NCAM的表达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706,P=0.01;r=0.636,P=0.01)。结论 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及支配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软腭 末梢神经 蛋白基因产物9 5 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圆华 刘霞 +1 位作者 于媛媛 刘夏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刺络拔罐法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血液动力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血浆黏度(PSV)、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聚集率]、神经细胞因子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0%(36/40)vs70.00%(28/40)](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麻木、肢体疼痛、下肢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SV、LSV、PSV、HCT及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F-1、NGF、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2/40)vs 20.00%(8/40)](P<0.05)。结论刺络拔罐法治疗DPN的疗效显著,可提高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和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刺络拔罐法 神经传导速度 血液动力学 神经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血栓通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建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后其脑血流动力学、炎症指标及神经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152例2020年1月—2022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76例)和试验组(76例)。两组均给予常...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后其脑血流动力学、炎症指标及神经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152例2020年1月—2022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76例)和试验组(7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栓通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临床相关评分、脑血流动力学、炎症指标、神经细胞因子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较高[93.42%(71/76)vs 81.58%(62/76),P<0.05)]。治疗2周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improv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动态阻力(dynamic resistance,DR)、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Rv)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平均血流量(mean blood flow,Qm)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T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58%(5/76),与对照组(9.21%,7/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可有效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指标及神经细胞因子,减轻机体炎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神经功能,并可平衡脑血流动力学,进而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注射用血栓通 依达拉奉注射液 脑血流动力学 炎症 神经细胞因子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地苯醌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知莲 吴慧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62-264,共3页
目的:研究艾地苯醌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艾地苯醌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比较两组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单胺类递质以及炎... 目的:研究艾地苯醌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艾地苯醌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比较两组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单胺类递质以及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1)神经细胞因子:观察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胺类递质:观察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高于对照组,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因子: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地苯醌治疗有助于提高神经细胞因子含量、改善单胺类递质代谢、缓解炎症反应,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艾地苯醌 单胺类递质 神经细胞因子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明 周铭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538-1541,共4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参照Pullicinp法选择轻度梗死、中度梗死和重度梗死患者各50例;将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研...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参照Pullicinp法选择轻度梗死、中度梗死和重度梗死患者各50例;将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a(TNF-a)水平。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梗死患者的血清Hcy、CRP、TN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叶酸、维生素B12、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CRP、TNF-a、MMP-9水平呈正相关,与NGF、NTF呈负相关;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CRP、TNF-a、MMP-9水平呈负相关,与NGF、NTF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发生改变,且与炎症因子含量以及神经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 炎症因子 神经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七叶皂甙钠联合血塞通治疗脑血栓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邓明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究β-七叶皂甙钠联合血塞通治疗脑血栓的机制,为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92例脑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 目的:探究β-七叶皂甙钠联合血塞通治疗脑血栓的机制,为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92例脑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甙钠与血塞通的联合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IL-6、IL-10、TNF-α以及CRP)、神经细胞因子(NSE、NGF以及NTF)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Fg、BVH、BVL以及PV)水平。结果:两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神经细胞因子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经相关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炎症因子(IL-6、TNF-α以及CRP)、神经细胞因子NSE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Fg、BVH、BVL以及PV)显著降低,炎症因子IL-10与神经细胞因子(GF以及NTF)显著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联合治疗后炎症因子(IL-6、TNF-α以及CRP)、神经细胞因子NSE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Fg、BVH、BVL以及PV)显著低于治疗后对照组,炎症因子IL-10与神经细胞因子(GF以及NTF)显著高于治疗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与血塞通联合治疗抑制了脑血栓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了患者的血液流动情况和促进了脑血栓患者的康复,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Β-七叶皂甙钠 血塞通 炎症因子 神经细胞因子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震 陈磊 +1 位作者 肖明 许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盘锦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54)。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盘锦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54)。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增加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的脑血流指标、神经细胞因子、炎性反应递质变化情况,统计治疗14 d期间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63. 24±3. 07) n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503. 38±16. 28)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0. 76±0. 27) n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7. 38±1. 24)μg/L、S100B蛋白(S-100B)(0. 33±0. 10)μg/L、髓鞘碱性蛋白(MBP)(1. 29±0. 36)μg/L、D-二聚体(208. 59±8. 16)μg/L、内皮素-1 (ET-1)(6. 24±0. 59) 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N)(2. 76±0. 27)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IL-6)(10. 33±2. 10) pg/m L、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1. 29±0. 36)μg/L、降钙素原(PCT)(0. 44±0. 16)μg/L、IL-1β(87. 38±7. 24) pg/m L、α1-抗胰蛋白酶(α1-AT)(1. 59±0. 36) U/L、C反应蛋白(CRP)(7. 38±1. 28) mg/L、正水通道蛋白-4(AQP-4)(33. 24±3. 65)μg/m L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血管搏动指数(PI)(0. 96±1. 28)、舒张压末期血流速度(EDV)(38. 19±1. 15) cm/s、收缩期峰值流速(PSV)(93. 45±1. 56) cm/s、血流速度(Vm)(56. 43±2. 58) cm/s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0. 47±0. 22)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在治疗14 d后的治疗有效率(94. 44%)高于对照组(83. 67%)(P <0. 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7. 41%)和对照组(14. 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急性脑出血,临床上可在常规对症治疗、西医依达拉奉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醒脑静注射液,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神经细胞因子、炎性反应递质含量,促进脑血流的恢复,药物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急性脑出血 有效性 安全性 炎性反应递质 神经细胞因子 D-二聚体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开窍汤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7
作者 鲁莲兄 李振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83-186,共4页
目的分析醒脑开窍汤在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1年5月该院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0例,随机纳入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分组方案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吡拉西坦,观察组在... 目的分析醒脑开窍汤在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1年5月该院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0例,随机纳入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分组方案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吡拉西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汤,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45/50)高于对照组[72.00%(36/5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肢体麻木、神疲眩晕、言语障碍评分、全血黏度高切(WHV)、全血黏度低切(WLV)、血浆黏度(PV)、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汤可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调节血脂并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恢复期 醒脑开窍汤 神经细胞因子 血脂 血液流变学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可塑性与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晓英 张均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neuronal growthassociatedprotein ,GAP 43)和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neuralcelladhesionmolecule ,NCAM )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GAP 43是一种神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磷蛋白 ,在神经发育和再生过程中呈现高表达 ,被作为...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neuronal growthassociatedprotein ,GAP 43)和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neuralcelladhesionmolecule ,NCAM )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GAP 43是一种神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磷蛋白 ,在神经发育和再生过程中呈现高表达 ,被作为突触生长的标志物。GAP 43与CaM结合 ,参与G蛋白相互作用 ,神经递质的释放 ,作用于胞吞 /胞吐过程 ,通过小囊溶合或诱导生长锥和突触前末端的胞吞促进膜扩展 ,与海马长时程增强密切相关。神经细胞黏附因子是细胞表面糖蛋白大家族的成员之一 ,促进轴突生长 ,对长时记忆的保持有重要影响 ,同时 ,G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相关蛋白 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突触可塑性 轴突生长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金霞 吴芹 王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1-704,共4页
目的:研究实验小鼠经卡托普利给药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及海马区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polysialylated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SA-NCAM)的表达情况。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各6只。给药组小鼠腹... 目的:研究实验小鼠经卡托普利给药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及海马区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polysialylated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SA-NCAM)的表达情况。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各6只。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卡托普利,每日30 mg/kg,连续7 d;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给药后对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后取脑切片进行PSA-NCA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给药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经过平台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两组小鼠海马区PSA-NCAM表达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对实验小鼠给药卡托普利可促进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但该药对小鼠海马区PSA-NCAM表达没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学习记忆 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Netrin抗原表位的分析及其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余利红 高艳 +3 位作者 王利红 韩洪彦 孙志贤 张成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制备抗神经细胞突起生长诱向因子(β-Netrin)的多克隆抗体(pAb)和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应用GoldKey软件分析人βNetrinC末端结构域氨基酸的序列(共114个氨基酸),确定抗原表位并人工合成多肽。然后采用碳化... 目的:制备抗神经细胞突起生长诱向因子(β-Netrin)的多克隆抗体(pAb)和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应用GoldKey软件分析人βNetrinC末端结构域氨基酸的序列(共114个氨基酸),确定抗原表位并人工合成多肽。然后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合成肽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常规融合,依次进行HAT选择培养,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并克隆化。对分泌的mAb的效价、Ig亚类(型)及特异性,分别用间接ELISA和Westernblot进行鉴定。同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另外,以偶联的分子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β-Netrin的pAb,用Westernblot鉴定其特异性。结果:以确定的此16个氨基酸的序列NH2-FRGKRT-LYPESWTDRG-COOH作为抗原表位,以人工合成多肽与BSA偶联作为免疫原,获得3株可稳定分泌特异性抗β-Netrin mAb的杂交瘤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这3株抗体均能特异性地识别细胞中的抗原。另外,制备了高效价的抗β-Netrin的pAb,并能特异性地识别原核表达的β-Netrin蛋白。结论:采用人工合成多肽作为半抗原成功地制备出抗β-Netrin的pAb和m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突起生长诱向因子 合成肽 抗原表位 抗体制备 抗体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