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张量成像在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解剖关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李虹 韩奕勃 +4 位作者 呼虹宇 李婷 王帅 王义宝 仇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25-1129,共5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对79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进行后...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对79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进行后处理成像,分析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间的解剖关系。分别获取肿瘤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周围的水肿区、肿瘤周围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纤维区的各向异性(FA)分数值。结果所有患者的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移位;肿瘤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呈浸润或破坏者,肿瘤病理结果恶性程度高;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破坏范围及程度与肿瘤的良恶性程度有关。在肿瘤脑白质纤维区,高级别胶质瘤FA值与低级别胶质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周围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纤维区,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TI能在活体无创、直观地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对神经外科医生为颅内肿瘤患者术前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神经纤维束 颅内肿瘤 胶质瘤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睿 康新国 +2 位作者 何玺 刘宗才 曾宪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将3D-TureFISP序列与DTT图像融合,于L4~S1椎体水平测量双侧神经根FA及ADC值,结合融合图像所示神经根形态、走行及FA、ADC值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TrueFISP序列与DTT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神经根形态及走行。病变组40例(受累神经根51条,未受累神经根189条)中,37例影像学检查判定的责任神经根与临床症状相符,3例不符。对照组(240条神经根)左侧与右侧神经根FA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346±0.042,ADC值为(1.296±0.080)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为0.253±0.021,ADC值为(1.743±0.089)mm^2/s;对侧神经根FA值为0.339±0.013,ADC值为(1.297±0.075)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06,P=0.038)及对照组神经根(t=0.963,P=0.043),ADC值明显高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66,P=0.040)及对照组神经根(t=0.921,P=0.042)。病变组对侧神经根FA及ADC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TureFLSP序列联合DTT技术可清楚显示神经根解剖形态及走行,结合量化分析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建国 杨亚芳 +1 位作者 鲁翔 田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DTI技术和锰离子示踪方法活体定位鼠脑神经纤维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艳梅 姚振威 冯晓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9-385,共7页
本文应用磁共振(MR)DTI的方法清晰准确描绘出鼠脑白质内主要神经纤维的位置、方向和形态,包括胼胝体、前联合、内囊、外囊、视束、大脑脚、锥体束等。皮质内注射MnCl2后MR成像,可见皮质脊髓束、皮质丘脑束、皮质纹状体束和纹状体黑质通... 本文应用磁共振(MR)DTI的方法清晰准确描绘出鼠脑白质内主要神经纤维的位置、方向和形态,包括胼胝体、前联合、内囊、外囊、视束、大脑脚、锥体束等。皮质内注射MnCl2后MR成像,可见皮质脊髓束、皮质丘脑束、皮质纹状体束和纹状体黑质通路被示踪,可重复性地表现为特定部位的MR3D-FSPGR图像和T1W像高信号改变,相应区域T2WI为低信号。LFB染色各纤维束位置、形态与DTI-DEC张量图和MnCl2示踪MR图像结果相一致。因此,磁共振DTI技术和锰离子示踪的方法都能够对鼠脑主要神经纤维和投射通路进行定位,能够作为活体示踪脑内神经纤维束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锰离子 神经纤维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剖图谱DTI定量评估脊髓型颈椎病的白质纤维束损伤 被引量:3
5
作者 戎景玉 何来昌 +2 位作者 谭永明 姚子文 曹小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7-452,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慢性颈髓压迫后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变化。方法: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经临床及影像确诊的32例CSM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髓3D T_(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慢性颈髓压迫后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变化。方法: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经临床及影像确诊的32例CSM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髓3D T_(1)WI、T_(2)*WI和DTI扫描。采用脊髓专用后处理软件(SCT)计算脊髓内不同白质纤维束的FA值。对照组内比较白质纤维束的不同节段之间以及同一节段不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比较对照组和患者组之间同一节段的相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结果:患者组中椎管狭窄程度:轻度44节,中度31节。对照组:颈髓内部分白质纤维束的不同节段之间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7水平同一节段的不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纤维束的FA值比较,CSM患者组显示有显著差异的纤维束:C3节段-轻度狭窄组的左侧腹外侧网状脊髓束(t=-2.572,P=0.016)、左侧皮质脊髓前束(t=-2.592,P=0.016)、左侧顶盖脊髓束(t=-2.333,P=0.028)、左侧前庭脊髓外束(t=-2.542,P=0.018);C5节段-轻度狭窄组的左侧红核脊髓束(t=-2.251,P=0.034)、左侧网状脊髓外束(t=-2.202,P=0.040);C6节段-轻度狭窄组,左侧脊髓橄榄(t=2.460,P=0.029);C4节段-中度狭窄组的左侧前庭外侧束(t=-2.150,P=0.043)、右侧网状脊髓前束(t=-3.170,P=0.005)、双侧皮质脊髓前束(左侧t=-2.490,P=0.021;右侧t=-2.713,P=0.013)、双侧网状脊髓外束(左侧:t=-2.842,P=0.010;右侧:t=-2.640,P=0.015)、左侧顶盖脊髓束(t=-2.618,P=0.016)。结论:CSM患者脊髓内纤维束损伤区域主要集中在腹侧的细小纤维束,MRI可对CSM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纤维束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基因组广度关联研究(GWAS)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遗传关联 被引量:1
6
作者 董皓玚 朱丹 +1 位作者 秦文 于春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664,共8页
目的对比单变量与多变量全基因组广度关联研究(GWAS)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遗传关联的效能。方法纳入英国生物样本库中34041名受试者的弥散张量成像和遗传学资料,以多变量综合统计检验分析软件对48个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表型进行... 目的对比单变量与多变量全基因组广度关联研究(GWAS)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遗传关联的效能。方法纳入英国生物样本库中34041名受试者的弥散张量成像和遗传学资料,以多变量综合统计检验分析软件对48个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表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GWAS分析,比较其检出独立关联信号及基因座的能力,并对新关联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多变量GWAS检出462个独立关联信号和331个独立关联基因座(P<5.0×10^(-8)),明显超过单变量GWAS(130个独立关联信号和100个独立关联基因座,P<1.04×10^(-9))。单变量GWAS(P<1.04×10^(-9))检出的95个独立关联信号和68个独立关联基因座(P<5.0×10^(-8))均经多变量GWAS验证,其中23个独立关联信号和22个独立关联基因座为单变量GWAS所独有。多变量GWAS比单变量GWAS多检出331个特有的独立关联信号和254个特有的独立关联基因座。单变量与多变量GWAS共发现233个新独立关联信号和174个新独立关联基因座;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新关联位点与神经发育及神经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结论多变量GWAS检出遗传-影像学关联的能力明显优于单变量GWAS;联合应用二者可检出更多与神经影像表型相关的遗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束 各向异性分数 全基因组广度关联研究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白质纤维结构异常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泰锋 杜碧茵 +3 位作者 陈锦佳 吴海珊 肖叶玉 陈俊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3.0T磁共振仪对76例缓解期BD-Ⅰ型患者以及6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使用PANDA软件包提取全脑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及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BD组中各纤维束的FA与临床可重复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额枕束及左侧毯束的FA值降低,MD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FA值与RBANS量表评估的总分及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视觉广度和注意力四项因子的评分均具有正相关关系(r=0.32~0.44,P均<0.05)。结论:缓解期双相障碍BD I型患者多个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微观结构受损,且与认知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神经纤维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腰骶段神经根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丽艳 赵伟 +3 位作者 褚丽娟 郭云志 申国强 周顺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接受3.0T多源磁共振检查,采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及DTI融合图像,分别在L4、L5、S1神经根的节前...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接受3.0T多源磁共振检查,采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及DTI融合图像,分别在L4、L5、S1神经根的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神经节和节后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外口处三个不同水平设定兴趣区(ROI)测量左、右两侧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进行神经根DTT。结果: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PROSET、DTI及DTT均成功,可以清晰显示L4、L5、S1神经根,测量其FA及ADC的均值分别为0.56±0.10和(0.94±0.53)mm^2/s,0.52±0.11和(1.07±0.50)mm^2/s,0.48±0.11和(1.18±0.45)mm^2/s;各神经根相同水平左、右两侧的FA值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神经根ADC值除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水平各神经根之间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L4>L5>S1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同一神经根在三个不同水平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节前<神经节<节后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结论: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DTI及DTT是可行的,与PROSET融合图像能够显示神经根走行并进行量化分析,为研究神经根病变提供了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选择性激励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正常成人_4、L_5、S_1神经根 被引量:7
9
作者 黄山 晏铮剑 +2 位作者 邓忠良 吴伟 张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06-1509,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3.0 T飞利浦磁共振检查机DTI及DTT,测定L4...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3.0 T飞利浦磁共振检查机DTI及DTT,测定L4、L5、S1神经根各向异性系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进行双侧神经根及同侧上下神经根弥散数值的比较。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DTI及DTT均成功,DTT图可以清晰显示L4、L5、S1神经根。测量L4、L5、S1神经根FA及ADC的均值分别为0.395±0.146和(1.288±0.116)mm2/s,0.390±0.122和(1.297±0.087)mm2/s,0.387±0.117和(1.294±0.132)mm2/s。双侧神经根及同侧上下神经根弥散参数无差异(P>0.05)。结论: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DTI及DTT是可行的,能够显示神经根走行并进行量化分析,为研究神经根病变提供了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形态学图谱》
10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20-320,共1页
《神经形态学图谱》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历时8年多,收集整理国内外62位学者提供的330幅精美图片编撰而成,于2023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谱是国内首部主要借助图... 《神经形态学图谱》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历时8年多,收集整理国内外62位学者提供的330幅精美图片编撰而成,于2023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谱是国内首部主要借助图片系统介绍神经形态学结构的专著。本图谱采用理论说明与实践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传统神经形态学染色技术、神经纤维束路示踪技术、化学神经解剖学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4个主题,系统、全面展示了神经形态学研究技术的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发行 电子显微镜技术 神经纤维束 中国解剖学会 神经形态学 基金资助 军医大学 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神经鞘瘤14例报告
11
作者 赵建宁 邵宣 +1 位作者 林恩及 王乾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3年第1期93-94,共2页
我科自1988年2月至1991年9月,共收治14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4例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23~65(平均41.6)岁。病程5个月至4年,平均17.1个月。部位:颈段1例,胸段9例,腰段3例,骶段1例。临床表现:1... 我科自1988年2月至1991年9月,共收治14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4例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23~65(平均41.6)岁。病程5个月至4年,平均17.1个月。部位:颈段1例,胸段9例,腰段3例,骶段1例。临床表现:14例中12例以根性疼痛为首发症状,8例胸腹部有束带感或感觉过敏区,7例有腰背部疼痛,夜间明显,不能干卧,6例双下肢无力,5例有大小便功能障碍,3例有坐骨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神经鞘瘤 根性疼痛 颈段 胸段 带感 大小便功能障碍 坐骨神经 神经纤维束 多发性神经鞘瘤 感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予欣 党伟利 +4 位作者 马丙祥 邢威 周荣易 孔亚敏 荆振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ASD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进行12周的干预治疗,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后(第12周)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孤独症疗效评价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及DTI检查。比较两组间各项量表评分变化,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的差异,继而比较FA有差异脑区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径向弥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 RD)和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 AD)的不同及量表评分与DTI参数相关性。结果 与假针刺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各项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值两组间在左下纵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SD患儿ATEC评分与右扣带回的FA值呈负相关,与右额枕下束、右下纵束、右扣带回的RD值呈正相关,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CARS评分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P<0.05)。右下纵束的FA值与ASD患儿的语言问题、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RD值与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扣带回的FA值与语言问题、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而RD值与上述临床症状呈正相关,AD值与社交障碍、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双侧额枕下束FA值与感知觉异常存在负相关,右额枕下束RD值与其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上纵束的R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左丘脑前辐射束的A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P<0.05)。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促进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增强,从而改善ASD患儿临床症状,尤其在言语、社交、感知觉、健康问题等方面,进而说明DTI在评估针刺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 神经纤维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 fiber tractography对正常成人运动语言功能区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学进 戴建平 +5 位作者 高培毅 艾林 陈红燕 田胜勇 庞瑞麟 张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7-540,共4页
目的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健康成人运动语言功能区研究,揭示Broca区与其他脑功能区间联系。方法 健康成人10名, SIEMENS Trio 2003T 3T及工作站行数据收集和后处理, 测量Brodmann's 44和45区FA值和纤维追踪。结果 三角区、额叶... 目的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健康成人运动语言功能区研究,揭示Broca区与其他脑功能区间联系。方法 健康成人10名, SIEMENS Trio 2003T 3T及工作站行数据收集和后处理, 测量Brodmann's 44和45区FA值和纤维追踪。结果 三角区、额叶盖部追踪纤维束数量左利手及右利手不一致,右利手Broca区纤维束数是以额叶盖部占优势,左利手Broca区纤维束数比较均匀。三角区与额叶盖部之间有U形纤维联系。Broca与Wernicke纤维联系有个体差异。结论 Broca区与其他脑区纤维联系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功能区 BROCA区 Wernicke区 磁共振成像 扩散 神经纤维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及Tractography对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的语言功能区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学进 戴建平 +5 位作者 陈红燕 艾林 田胜勇 张玉梅 庞瑞麟 张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利用DTI及纤维追踪技术对语言功能区神经纤维分析 ,试图揭示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主要白质结构的改变。方法 男 ,5 6岁 ,语言能力进行性下降 3年。SIEMENSTrio 2 0 0 3T完成全脑MRI和DTI数据收集和后处理。结果 常规MRI额叶、颞叶... 目的 利用DTI及纤维追踪技术对语言功能区神经纤维分析 ,试图揭示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主要白质结构的改变。方法 男 ,5 6岁 ,语言能力进行性下降 3年。SIEMENSTrio 2 0 0 3T完成全脑MRI和DTI数据收集和后处理。结果 常规MRI额叶、颞叶轻度萎缩。DTI左Broca区与其他脑区间纤维联系减少 ,三角区与Wernicke区无纤维联络。左侧Wernicke通过弓状纤维到达额叶岛盖部的纤维减少。Broca及Wernicke区平均FA及纤维束较正常人减少。结论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区的纤维减少 ,脑内语言功能区纤维结构及其与其他脑区间纤维联系是语言功能完成的结构基础 ,尤其是前后语言功能区之间的弓状纤维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 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 BROCA区 wernicke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乔梁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1108-1111,共4页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通过水分子弥散差异成像,反映水分子弥散运动状态。由于成像原理不同于传统磁共振,故弥散成像对中枢神经纤维束的解剖结构改变较为敏感,从而成为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的重要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能通过突出弥散效应显示损伤...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通过水分子弥散差异成像,反映水分子弥散运动状态。由于成像原理不同于传统磁共振,故弥散成像对中枢神经纤维束的解剖结构改变较为敏感,从而成为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的重要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能通过突出弥散效应显示损伤灶;弥散张量成像能反映各向异性矢量,更加敏感地显示损伤灶,并可通过神经纤维束成像显示轴突损伤。弥散成像不仅提高了弥漫性轴突损伤的诊断,还有利于判断伤情及预后。该作者对以上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突损伤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小脑齿状核形态及功能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伟 徐海波 +1 位作者 孔祥泉 黄劲柏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9期840-842,共3页
关键词 MRI 核形态 小脑 功能学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三维显示 神经纤维束 脑功能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论的分裂型人格障碍多加权脑结构网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齐守良 张波 +1 位作者 李萌 伍建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93-1098,共6页
基于图论方法分析分裂型人格障碍(SPD)患者与健康对照在脑结构网络局部和全局参数上的差异.根据 Brainnetome 脑图谱将大脑皮层划分为246 个脑区利用扩散加权图像重建脑白质神经纤维束构建以神经纤维束条数、密度、长度和优化的密度为... 基于图论方法分析分裂型人格障碍(SPD)患者与健康对照在脑结构网络局部和全局参数上的差异.根据 Brainnetome 脑图谱将大脑皮层划分为246 个脑区利用扩散加权图像重建脑白质神经纤维束构建以神经纤维束条数、密度、长度和优化的密度为加权方式的脑结构网络.计算网络节点参数和全局参数通过假设检验找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结果发现 SPD 患者与健康人的脑结构网络在全局参数上无显著性差异在节点参数上 6 个脑区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脑区在位置上显示出左右脑不对称性在功能上与认知、情感和感知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型人格障碍 结构脑网络 扩散加权成像 图论 脑白质神经纤维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及其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鑫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34-1038,共5页
平山病(Hirayama′s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次报道[1]。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为青少年隐匿起病,男性多发,一侧或双侧不对称的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疾病进展数年后多自然静止。
关键词 平山病 远端肌 影像学检查 amyotrophic 运动神经元疾病 硬膜囊 屈曲位 颈椎融合术 神经纤维束 相邻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的大脑半球间结构连接异常:一项基于DTI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凡 宁瑞鹏 +7 位作者 余秋蓉 尹大志 李倩文 刘灵 李任任 张卫 李云霞 范明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大脑半球间结构连接异常及其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3例AD患者(AD组)、47例MCI患者(MCI组)... 目的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大脑半球间结构连接异常及其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3例AD患者(AD组)、47例MCI患者(MCI组)及37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者(HC组)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计算并比较通往半球间同位脑区(包括前额叶、感觉运动区、顶叶、枕叶和颞叶)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2个弥散指标——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将AD组和MCI组中差异脑区的弥散指标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本量表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basic Assessment,MoCA_B)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HC组相比,AD组所有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MD值显著升高(P<0.05,FDR校正),除了眶额叶、额下回眶部和腹侧运动前区的其他纤维束的FA值显著降低(P<0.05,FDR校正);MCI组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FA值及MD值与H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MCI组相较,AD组的部分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不包括前额叶和感觉运动区的部分纤维束)的FA值和M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DR校正)。AD组和MCI组所有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FA值及MD值与MoCA_B评分均无显著相关,但AD组多条纤维束(包括背外侧前额叶、感觉运动区、顶叶、枕叶和颞叶的部分纤维束)的FA值及MD值与ADL评分显著相关(P<0.05,FDR校正)。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AD患者比MCI患者的大脑半球间结构连接损伤更严重且区域更为广泛;胼胝体纤维束的半球间结构连接退变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减退更为相关。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可作为评估AD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与连接半球间同位脑区的胼胝体结构损伤相关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苗 徐国军 +6 位作者 余秋蓉 王鹤玮 尹大志 孙莉敏 宁瑞鹏 刘凡 范明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5,共8页
目的探究单侧皮质下脑卒中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结构连接变化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招募34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43例健康人并采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trancallosal tract templ... 目的探究单侧皮质下脑卒中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结构连接变化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招募34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43例健康人并采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trancallosal tract template,TCATT)计算并比较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通往半球间同位脑区(包括感觉运动区、前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进一步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FA比率(FA ratio,rFA)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半球间同位脑区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均降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9条(不包括直回、中央旁小叶和内侧眶回的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纤维束)。这29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与rFA(CST)、FM-UE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卒中组rFA(CST)与FM-UE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004)。结论本研究证实皮质下脑卒中的胼胝体微结构受损与病灶同侧CST损伤密切相关。继发性跨半球结构连接损伤对皮质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弥散张量成像 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 同位脑区 皮质脊髓 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