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2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微生态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被引量:5
1
作者 阎瑾逸 李志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9-544,共6页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因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导致功能损伤障碍的疾病。近年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有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异...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因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导致功能损伤障碍的疾病。近年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有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异常。肠道菌群紊乱以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改变,以及病原体增加为特征。当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免疫稳态无法维持时,可能通过神经途径、内分泌以及免疫炎症网络等多元化的机制参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常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并探讨了未来可能涉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肠道菌群 微生物-肠-脑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龙友明 胡学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9-63,共15页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体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攻击神经系统为主要病理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接头处,导致神经元或轴索损伤、髓鞘脱失、神经-肌肉接头破坏等病理改变。在中枢...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体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攻击神经系统为主要病理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接头处,导致神经元或轴索损伤、髓鞘脱失、神经-肌肉接头破坏等病理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NMO)为代表,在周围神经系统以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如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实验性 药物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唐诗 冯金洲 秦新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2,共6页
肠道微生物是人体最直接的外环境,对维持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可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稳态,与宿主共生可影响人体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肠道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产生双向联系,即微生物-肠-脑轴。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是人体最直接的外环境,对维持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可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稳态,与宿主共生可影响人体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肠道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产生双向联系,即微生物-肠-脑轴。肠道微生物失调引起神经系统及外周异常免疫反应,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肠道微生物在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经典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脑-肠轴中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慧慧 单德红 冷雪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35,I0031,共4页
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是目前影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最常见的疾病类型。“脑-肠轴”是脑和肠之间的双向交互通路,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的多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复杂的网络机制。通过探讨中医“心与小肠相表... 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是目前影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最常见的疾病类型。“脑-肠轴”是脑和肠之间的双向交互通路,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的多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复杂的网络机制。通过探讨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脑-肠轴”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密切相关性,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的再认识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脑-肠轴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干预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发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5
作者 姚瑾 保琼楠 +5 位作者 吴可欣 钟婉琪 张欣悦 陈子雯 银子涵 梁繁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3-981,共9页
目的 神经系统疾病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类型,通过分析国内外已发表的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探索其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对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 目的 神经系统疾病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类型,通过分析国内外已发表的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探索其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对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4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检索内容为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RCT,并提取中国科学院分区为1、2区的RCT进行年发表量、收录杂志、疾病类型、结局指标、研究结果、针刺方法、对照措施等方面的分析。结果 总共获得81篇高质量RCT。从年发表量来看,针刺干预神经系统疾病的RCT总体呈稳步发展趋势;收录的主要杂志有Cephalalgia、Clinical Rehabilitation、Clinical Journal Of Pain等;目前研究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偏头痛及中风后遗症等疾病为主,常用偏头痛发作天数/频率、Ashworth量表及其改良版作为主要结局指标;针刺干预神经系统疾病有效结论的RCT有73篇,无效的为8篇;针刺干预方式较为多样化,包括针刺、针刺的个体化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等;对照措施的设置也较为丰富,包括假针组、假穴组、微针组等。结论 随着针刺RCT的发展,其国际影响力扩大。研究从验证有效性转向探索机制,尽管针刺疾病谱扩展,但针刺试验仍有待规范和标准化,针刺疗效评估仍有争议,学科面临挑战。建议推动多中心合作,加强试验人员培训等以提供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系统疾病 随机对照试验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淋巴系统解剖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
6
作者 范咏言 何培坤 +2 位作者 李彦颐 王丽娟 聂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近年来,中枢神经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中枢神经淋巴系统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围绕血管壁形成的胶质淋巴系统,以及脑膜静脉窦伴行的脑膜淋巴管组成,具有代谢废物清除、免疫功能、信号转导、物质运输和药物递送等功能,并受到... 近年来,中枢神经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中枢神经淋巴系统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围绕血管壁形成的胶质淋巴系统,以及脑膜静脉窦伴行的脑膜淋巴管组成,具有代谢废物清除、免疫功能、信号转导、物质运输和药物递送等功能,并受到水通道蛋白4、血流动力学、睡眠与昼夜节律等因素的调控。同时,该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综述围绕中枢神经淋巴系统的解剖学结构、功能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淋巴系统 胶质淋巴系统 脑膜淋巴管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网络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暴洪博 方晟宇 王引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5,共5页
运动网络是中枢神经系统负责运动控制与协调的关键脑网络,其功能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运动网络的生理学基础,重点探讨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并展望其在精准医学和数据整合领域的潜在发展方向。
关键词 运动皮质 神经 神经元可塑性 神经系统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及展望
8
作者 姚舒琪 池爱平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38,共11页
运动想象脑机接口(motor imagery brain-computer interface,MI-BCI)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近年来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尤其在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系统综述了MI-BCI在脑卒中和脊髓损伤康复中... 运动想象脑机接口(motor imagery brain-computer interface,MI-BCI)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近年来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尤其在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系统综述了MI-BCI在脑卒中和脊髓损伤康复中的研究应用价值。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方面,MI-BCI技术通过捕捉患者大脑中的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信号,实现与外部康复设备的交互控制,从而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并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方面,MI-BCI技术通过解码患者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驱动外部辅助设备为患者提供主动康复训练的机会。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技术优化与改进、临床应用拓展、伦理与安全等问题,使MI-BCI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的应用更加成熟、高效且安全,为更多患者带来切实有效的康复效果,推动该技术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脑机接口 脑电图 脑卒中 脊髓损伤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尹西 王淼 +2 位作者 高中宝 韩根成 王振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2-724,共3页
神经炎症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防御性反应,但过度及持续的神经炎症也是神经系统疾病损伤最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神经炎症反应涉及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及炎性因子、趋化因子释放等,与多种神经系统疾... 神经炎症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防御性反应,但过度及持续的神经炎症也是神经系统疾病损伤最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神经炎症反应涉及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及炎性因子、趋化因子释放等,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神经炎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多项基于此机制的免疫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 脑血管病症 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与护理对策
10
作者 崔向莹 高亚飞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87-389,共3页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涉及肺部间质的病理改变的疾病,常伴随有多系统的临床症状,其中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较为常见。皮肤症状包括干燥、瘙痒、杵状指等,神经系统症状则包括头痛、眩晕、四肢麻木等,这些症...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涉及肺部间质的病理改变的疾病,常伴随有多系统的临床症状,其中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较为常见。皮肤症状包括干燥、瘙痒、杵状指等,神经系统症状则包括头痛、眩晕、四肢麻木等,这些症状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皮肤症状通常由慢性低氧血症、免疫反应异常和微循环障碍引起,而神经系统症状多与低氧血症、免疫系统损伤等因素有关。本文结合病例分析,探讨了ILD患者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护理干预的重点包括改善皮肤湿润度、缓解瘙痒、氧疗改善低氧血症、功能性锻炼以减轻神经症状。通过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疾病对患者的身心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 皮肤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观察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T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虞烽伟 陈品珍 +1 位作者 黎子龙 陈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9-524,536,共7页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MRI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研究的重要工具。7T MRI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本文拟对7T MRI在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MRI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研究的重要工具。7T MRI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本文拟对7T MRI在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脑肿瘤性疾病等的应用,并展望7T MRI在神经成像中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 神经影像 功能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燕子 陈晨 +4 位作者 魏萌 赵宇蕾 尹琼 周强 沈华超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促进IVIg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应用IVIg治疗的神经内科住院病例,提取患者基本资料、疾病诊断、药物治疗情况、药品不良反... 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促进IVIg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应用IVIg治疗的神经内科住院病例,提取患者基本资料、疾病诊断、药物治疗情况、药品不良反应、疾病转归等信息,并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疾病治疗指南评价IVIg使用合理性。结果110份病例纳入分析,男性70例(63.64%),女性40例(36.36%),需重症监护的19例(17.27%)。使用IVIg治疗的疾病共15种,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和视神经脊髓炎及其谱系疾病,占全部病例的44.55%。IVIg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总有效率71.82%,不良反应发生率5.45%,大多为一过性反应。IVIg临床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普遍,其中7例(6.36%)缺乏循证医学证据,IVIg剂量或疗程不足的有8例(7.27%),IVIg静滴前后未冲管2例(1.82%),冲管液选择不适宜21例(19.09%)。结论IVIg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超说明书用药比例超90%,存在无证据使用、用法用量不适宜、使用过程不规范等情况,应需进一步加强IVIg的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神经系统疾病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苁蓉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璐 吴丽娥 贾建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4,共5页
肉苁蓉(Cistanches)是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肉质茎,又名金笋、地精、大芸。肉苁蓉的提取物主要包括肉苁蓉总苷、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类、挥发性成分、木脂素类、多糖、生物碱等。肉苁蓉的传统中药作用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女子不孕、... 肉苁蓉(Cistanches)是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肉质茎,又名金笋、地精、大芸。肉苁蓉的提取物主要包括肉苁蓉总苷、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类、挥发性成分、木脂素类、多糖、生物碱等。肉苁蓉的传统中药作用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女子不孕、滋补强身等;现代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凋亡、调控自噬、增强体力和抗疲劳、改善学习认知功能。相关研究表明肉苁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发生常伴随着脑水肿、血脑屏障的破坏、神经炎症、神经元凋亡,肉苁蓉提取物肉苁蓉总苷可抑制神经细胞炎症及凋亡,减少脑梗死面积,对CIRI模型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肉苁蓉通过减少自由基堆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提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肉苁蓉可以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运动行为异常,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肉苁蓉能够抑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兴奋性氨基酸的水平,减轻神经毒性作用,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目前肉苁蓉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其药理作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肉苁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病 神经系统变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视网膜血管成像分析,提升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全面认识
14
作者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9-1245,共7页
视网膜血管与脑血管在胚胎学起源、解剖学特征和生理学特性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近年来,视网膜血管成像与分析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应用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多模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结合后处理分析和(或)人工智能... 视网膜血管与脑血管在胚胎学起源、解剖学特征和生理学特性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近年来,视网膜血管成像与分析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应用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多模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结合后处理分析和(或)人工智能,为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视网膜微血管可作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分层、评估和治疗监测的窗口,补充现有神经影像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不足。关注视网膜血管成像分析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策略,有助于提升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全面认识和辅助临床精准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神经系统疾病 成像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因子在3例犬急性脊髓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体会
15
作者 王福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犬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突发性、复杂性和难治性的特点,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备良好的软组织对比效果,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高了准确性。本文介绍了3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犬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和X线或... 犬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突发性、复杂性和难治性的特点,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备良好的软组织对比效果,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高了准确性。本文介绍了3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犬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和X线或MRI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其为椎间盘疾病并继发急性脊髓神经损伤。患犬经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后通过静脉输注干细胞因子,1支/d,连用3 d治疗,迅速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由本文患犬治疗结果得出,干细胞因子在修复神经损伤方面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成像(MRI) 干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炜 杨士娟 +1 位作者 王强 郭志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偏头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减压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可有效预防与治疗上述神经系统疾病。本文探讨卵圆孔未闭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以及卵圆孔未闭封堵... 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偏头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减压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可有效预防与治疗上述神经系统疾病。本文探讨卵圆孔未闭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以及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上述疾病的潜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为卵圆孔未闭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 未闭 神经系统疾病 心间隔封堵装置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钰莹 黄泳 +5 位作者 刘俊升 欧毅琳 李逸文 张睿 李政 张治楠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19,共9页
自噬是细胞内异常聚集蛋白和受损细胞器主要的降解和循环途径,维持着细胞正常的代谢平衡及物质更新。自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通过调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稳态、发育和凋亡等生理过程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神经... 自噬是细胞内异常聚集蛋白和受损细胞器主要的降解和循环途径,维持着细胞正常的代谢平衡及物质更新。自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通过调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稳态、发育和凋亡等生理过程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疾病与异常自噬密切相关,自噬的抑制或过度激活均能影响抑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了解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对于预防与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对当前自噬与上述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以上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神经系统疾病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趋化因子受体3对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文慧 于淼 +4 位作者 郭莹 刘宇朋 幸洋 洪新雨 崔佳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4-1480,共7页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中CXC趋化因子受体3 (CXCR3)是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介质,不仅在诱导炎性趋化和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中起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也发挥重要调控作用。CXCR3及其配体可直接或间接参与...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中CXC趋化因子受体3 (CXCR3)是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介质,不仅在诱导炎性趋化和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中起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也发挥重要调控作用。CXCR3及其配体可直接或间接参与神经炎症和神经免疫等反应,有望成为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及胶质瘤等疾病治疗的靶点。现对CXCR3及其相应配体在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神经系统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性疼痛等方面的表达及影响,及其与CXCR3配体间的关联进行综述,揭示CXCR3与疾病关系的机制,探讨CXCR3作为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药物干预靶点的潜力,为CXCR3对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受体3 CXC趋化因子受体3配体 神经系统炎症 神经系统肿瘤 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和展望
19
作者 谢雪微 荆京 +3 位作者 姜倩梅 索阅 王义槐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0-745,共6页
近10年来,高场强MRI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但其安装和扫描条件要求较高,运行成本昂贵,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相比之下,低场强(0.01~1.0 T)MRI虽然成本较低,但因其成像性能欠佳,也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10年来,高场强MRI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但其安装和扫描条件要求较高,运行成本昂贵,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相比之下,低场强(0.01~1.0 T)MRI虽然成本较低,但因其成像性能欠佳,也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低场强MRI有望实现类似于高场强MRI系统的各种应用,通过优化软件、硬件设计和技术革新,低场强MRI可以在保持成本经济、便于转运优势的同时提高信噪比,达到提高诊断性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际场景的目标。特别是在急重症诊断方面,低场强MRI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追溯了低场强MRI的发展历程,对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未来低场强MRI技术的发展探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影像 低场强 磁共振成像 神经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丸和右归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IL-10、TGF-β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樊永平 宋丽君 +3 位作者 叶明 周莉 王蕾 龚海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240,共8页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脑、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与组织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免疫组化的表达,探讨滋阴补肾...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脑、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与组织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免疫组化的表达,探讨滋阴补肾法(左归丸)与温阳补肾法(右归丸)治疗EAE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Lewis大鼠诱导EAE模型,120只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激素组、左归丸组及右归丸组,正常对照组(n=24)和模型组(n=24)每天给予3mL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激素组(n=24)免疫后每天给予3mL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发病后改为醋酸泼尼松混悬液5mg/(kg.d-1)灌胃;左归丸组(n=24)免疫后给予左归丸混悬液2g/(kg.d-1);右归丸组(n=24)免疫后给予右归丸混悬液3g/(kg.d-1),直至处死。分别于免疫后15d(急性期发病)和免疫后27d(缓解期)选取各组大鼠,取脑和脊髓组织切片进行IL-10、TGF-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造模后15d,模型动物的脑和脊髓组织IL-10、TGF-β表达(指表达染色IOD值,下同)明显减少,第27天,模型动物脊髓组织IL-10表达明显减少。第15天,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大鼠脑组织IL-10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左归丸组大鼠脊髓组织IL-10表达也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右归丸组与激素组大鼠脑TGF-β表达较模型组升高,右归丸组大鼠脊髓TGF-β表达较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7d,左归丸组、右归丸组、激素组脊髓组织IL-10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1);左归丸组大鼠脊髓组织TGF-β表达较模型组与激素组升高(P<0.05)。模型组、激素组、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脊髓IL-10表达均较免疫后15d明显升高(P<0.05);左归丸组大鼠脊髓TGF-β表达较免疫后15d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归丸和右归丸可上调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IL-10、TGF-β表达,作用优于激素。两者整个病程中均对IL-10表达有促进作用,不同点为右归丸促进急性期脑组织TGF-β的表达,而左归丸则促进缓解期脊髓TGF-β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细胞因子 中医药 左归丸 右归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