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肌肉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5
- 1
-
-
作者
张琪
顾晓明
-
机构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
-
出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2-334,共3页
-
文摘
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术后靶肌肉的组织学变化和运动终板再生。方法:10 只 S D雄性大鼠分成 A、 B两组。 A 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将远侧断端以端侧缝合术式吻合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 B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并将两断端分离。两组左侧后肢作为正常对照。术后2 月作行为学检查。胫前肌取材行 H E染色,胆碱酯酶染色和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神经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的靶肌肉功能得以恢复。组织学形态接近正常,神经肌肉接头可有效重建。结论:①神经端侧缝合术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修复方法;②突触素组化染色用于研究运动终板的重建优于以往的胆碱酯酶染色法。
-
关键词
肌肉组织化学
神经端侧缝合术
-
Keywords
Surgical anastomosis
Nearomuscular junction(NMJ)
Immunohistochemistry
-
分类号
R651
[医药卫生—外科学]
-
-
题名神经端侧缝合术效果的研究
- 2
-
-
作者
张琪
顾晓明
-
机构
北京武警总医院口腔科
-
出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17,共3页
-
文摘
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端侧缝合术的修复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0只SD大鼠 ,分为A、B两组 ,A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将远侧断端以端侧缝合方式吻合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 ;B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并将两断端分离 ,术后 1.5月作足迹分析、组织学及电镜检查。结果 :腓总神经指数达到 -4 1.63 4,新生轴突密度 5 1.43 7± 12 .0 41个 /10 0 0 μm2 ,突触素达正常的 40 %~ 60 %。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 ,可诱导健康神经发出大量侧支 ,到达受体靶肌肉 ,并与之建立新的神经肌肉接头 ,从而部分恢复靶肌肉功能。神经端侧缝合术可通过供体神经的代偿作用 ,部分地恢复受体神经及靶肌肉功能 。
-
关键词
神经端侧缝合术
临床应用
神经缺损
修复
神经组织学
透射电镜
-
Keywords
Neurorrhaphy
Neuromuscular junction
Synapsin
-
分类号
R651.3
[医药卫生—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