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巴喷丁与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杜衍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2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患者分别选择加巴喷丁以及曲马多药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114例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曲马多展开口服治疗,... 目的探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患者分别选择加巴喷丁以及曲马多药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114例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曲马多展开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加巴喷丁展开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83±1.06)、(2.73±1.2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9±1.32)、(4.32±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曲马多 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 疼痛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
2
作者 林惠 林志刚 +5 位作者 陈水金 黄红叶 陈乐春 蒋晶晶 张幻真 陈进城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通过疼痛行为学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检测,探究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行为学表现以及疼痛相关脑区神经活动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析推拿镇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 目的通过疼痛行为学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检测,探究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行为学表现以及疼痛相关脑区神经活动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析推拿镇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和推拿组,每组各8只。各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前1天和造模后第4、10、14、17天进行机械痛阈值(PWT)检测。各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于造模后第18天进行RsfMRI扫描,计算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结果模型组大鼠右后足PWT小于空白组PWT,推拿组大鼠右后足PWT大于模型组PW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大鼠ReHo值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有左侧次级运动皮层,ALFF值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有左侧内嗅皮层和右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能够改善NP大鼠疼痛行为,其可能与调控内嗅皮层、次级运动皮层和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等疼痛相关脑区神经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推拿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局部一致性 低频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RT1/BDNF/TrkB信号通路探讨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伴抑郁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王晓华 林志刚 +5 位作者 陈水金 陈乐春 蒋晶晶 张幻真 陈进城 黄红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3期89-97,共9页
目的探讨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疼痛伴抑郁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推拿组,每组17只。通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方式建立NP模型,造模第8日起... 目的探讨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疼痛伴抑郁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推拿组,每组17只。通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方式建立NP模型,造模第8日起进行推拿干预和海马CA1区注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EX-527(20μg/μL,0.5μL),连续14 d。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7、14、21日采用机械缩足反射检测大鼠疼痛行为,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抑郁行为;Niss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和数量,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海马组织SIRT1/BDNF/Trk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第7、14、21日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显著降低(P<0.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01),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0.001);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异常,Niss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01),树突棘密度显著降低(P<0.001);海马齿状回SIRT1、BDNF、TrkB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01),SIRT1、BDNF、TrkB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术后第14、21日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显著升高(P<0.01、P<0.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P<0.001),糖水偏好率显著升高(P<0.001);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明显改善,Niss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01),树突棘密度显著升高(P<0.001);海马齿状回SIRT1、BDNF、TrkB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01),SIRT1、BDNF、TrkB蛋白和m RNA表达显著升高(P<0.001)。SIRT1抑制剂EX-527能明显抑制推拿产生的改善作用。结论推拿可能通过激活SIRT1/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海马神经元结构可塑性,从而有效缓解NP大鼠疼痛伴抑郁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神经病理性疼痛 抑郁 海马 SIRT1/BDNF/TrkB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背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褚立梅 袁静静 +1 位作者 王涛 韩丽莹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葛根素对背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组大鼠采用背根神经结扎手术,B组大鼠采用鞘内注射葛根素联合背根神经结扎手术,C组大鼠不结扎背根神经,其他手术过程同A组。检测大鼠术后1、3... 目的探究葛根素对背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组大鼠采用背根神经结扎手术,B组大鼠采用鞘内注射葛根素联合背根神经结扎手术,C组大鼠不结扎背根神经,其他手术过程同A组。检测大鼠术后1、3、5和7 d的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微镜下观察背根神经元细胞数量与形态,用western blotting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结果术后1、3、5和7d,A组、B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与C组相比持续下降(P<0.05);术后3、5和7 d,B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均高于A组(P<0.05);术后5 d和7 d,A组、B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均低于C组(P<0.05);术后7d,B组大鼠的背根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背根神经节IL-6、IL-1β蛋白表达、染色情况评分高于A组、C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葛根素可有效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机械热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并可能通过降低背根神经内的IL-6和IL-1β表达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大鼠 背根神经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通过海马BDNF-TrkB通路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小鼠工作记忆障碍 被引量:1
5
作者 蒋玉斌 王星明 +2 位作者 张跃 周志强 杨建军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8-334,共7页
目的探究艾司氯胺酮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小鼠工作记忆障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2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5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N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生理盐水组... 目的探究艾司氯胺酮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小鼠工作记忆障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2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5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N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生理盐水组(CN组)、CCI+艾司氯胺酮组(CE组)、CCI+ANA⁃12组(CA组)、CCI+ANA⁃12+艾司氯胺酮组(CAE)组,每组10只。采用CC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于造模后第16天,CE组、CAE组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10 mg/kg,其中CAE组于艾司氯胺酮注射前30 min给予ANA⁃12(一种选择性TrkB受体拮抗剂)0.5 mg/kg;CA组仅给予ANA⁃12;SN组、CN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 d腹腔注射给药。于造模后第21天行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检测小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及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并于造模后第21~23天腹腔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2⁃deoxyUridine,BrdU)。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小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海马齿状回BrdU及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共染阳性(BrdU+/DCX+)细胞数量。结果与SN组相比,CN组、CE组、CA组、CAE组PWT明显降低(P均<0.05),PWL明显缩短(P均<0.05);在旷场实验中,5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无明显差异(P=0.142);Y迷宫实验中,与SN组相比,CN组自发性交替正确率明显降低(P<0.001),与CN组相比,CE组自发性交替正确率明显升高(P<0.001),与CE组相比,CAE组自发性交替正确率明显降低(P=0.004);与SN组相比,CN组BDNF表达下调(P=0.021),与CN组相比,CE组BDNF表达上调(P=0.030),与CE组相比,CAE组表达下调(P=0.043);与SN组相比,CN组BrdU+/DCX+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25),与CN组相比,CE组BrdU+/DCX+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03),与CE组相比,CAE组BrdU+/DCX+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14)。结论艾司氯胺酮可能通过海马BDNF⁃TrkB神经通路促进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进而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的工作记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神经病理性疼痛 工作记忆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胶质细胞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化梅 蔡永刚 +2 位作者 李玮琦 黎氏琼 周友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9期77-80,97,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由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持续性疼痛。电针可有效缓解NP,目前关于电针镇痛机制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神经胶质细胞活性、炎症介质和蛋白激酶表达等。神经胶质细胞是除神经细胞外神经系统中占比最高的细胞类...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由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持续性疼痛。电针可有效缓解NP,目前关于电针镇痛机制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神经胶质细胞活性、炎症介质和蛋白激酶表达等。神经胶质细胞是除神经细胞外神经系统中占比最高的细胞类型,其生理活动与NP关系密切。动物及临床多项实验研究提示,电针通过干预神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神经活性物质等释放,发挥镇痛效应。本文总结和分析近5年关于电针治疗NP的国内外研究,对神经胶质细胞与NP的关系及其参与电针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电针治疗NP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细胞 电针镇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负担及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高胜男 张冉冉 +3 位作者 张羽曦 高宁 冯冰 刘国强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9期842-846,共5页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预后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由于超说明书用药和医保支付问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DPNP疾病负担和药物临床治疗进展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预后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由于超说明书用药和医保支付问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DPNP疾病负担和药物临床治疗进展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DPNP患病率、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用药治疗情况等方面进行概述,并列举目前部分新上市和正在研发阶段的DPNP创新药。旨在为创新药品研发提供思路,为DPNP药物医保支付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减轻DPNP患者就医负担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 疾病负担 患病率 危险因素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的Meta整合
8
作者 柴羽菲 贾勤 +7 位作者 戴雅琴 汪盈盈 叶梦圆 吴佳云 高楚 易小燕 方严钰 李思琪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076,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提高该人群心理健康和建立支持体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 目的:系统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提高该人群心理健康和建立支持体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出38个原始主题,形成9个新类别并归纳为3个整合结果: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多种体验与影响、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存在未被满足的多维度需求。结论:脊髓损伤患者经历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独特,应对方式多样,需要相关支持;医护人员应重视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支持与鼓励,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辛润通络法论治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2
9
作者 薛文英 侯媛媛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敏化或中枢敏化引起的痛觉传导异常,临床表现为剧烈的电击样、撕裂样疼痛。本病归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病机为络脉不通引起的络脉功能或(和)结构的失常。本文首先从辛润通络法的理论渊源和当代发展入手,在梳...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敏化或中枢敏化引起的痛觉传导异常,临床表现为剧烈的电击样、撕裂样疼痛。本病归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病机为络脉不通引起的络脉功能或(和)结构的失常。本文首先从辛润通络法的理论渊源和当代发展入手,在梳理络脉理论源流的同时阐述当代对于辛润通络法的继承与发展;其次结合神经病理性疼痛络气郁滞、络瘀痰阻、毒损络脉的病变过程,从病位在络、病机在络以及病机在络的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支撑来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络病的相关性;最后,基于以上理论,笔者提出以“辛润通络法”为治疗思路来医治临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痛性糖尿病周围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并阐述辛润通络法医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基础,以期为辛润通络法治疗神经病理学疼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理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 辛润通络法 旋覆花汤 叶天士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毒损络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P2X受体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贾清越 陶怡 +5 位作者 闵晓曼 商一方 刘家正 孙宁 崔文强 吴宏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2期59-64,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PP)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疼痛程度高、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2X受体可被三磷酸腺苷激活,并广泛参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在NPP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目前中医药调控P2X受体治疗NPP的研究逐渐深入... 神经病理性疼痛(NPP)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疼痛程度高、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2X受体可被三磷酸腺苷激活,并广泛参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在NPP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目前中医药调控P2X受体治疗NPP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凭借自身多靶点、多通路、防治结合和副作用低等优势引起广泛关注。中医药治疗通过下调P2X受体表达调控多种信号靶点、改善神经损伤、调节神经免疫机制及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NPP。本文对P2X受体结构及其在NPP发生和发展中的病理机制进行总结,重点阐述中医药调控P2X受体治疗NPP的机制及作用,以期为中医药对NPP的防治及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P2X受体 中医药 神经免疫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润宣通法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细胞因子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媛媛 闫咏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的分析辛润宣通法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细胞因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SPF级Wistar大鼠12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旋覆花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普瑞巴林组6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正常喂养,剩余5组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 目的分析辛润宣通法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细胞因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SPF级Wistar大鼠12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旋覆花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普瑞巴林组6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正常喂养,剩余5组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旋覆花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0 g·kg^(-1)、5 g·kg^(-1)、2.5 g·kg^(-1)旋覆花汤药液,普瑞巴林组给予15 mg·kg^(-1)普瑞巴林药液,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同量0.9%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15 d后观察大鼠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普瑞巴林组、旋覆花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自发性疼痛评分、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GE2水平、TLR4、NF-κB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上升,MWT、TWL、IL-10、β-EP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普瑞巴林组、旋覆花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自发性疼痛评分、IL-1β、TNF-α、5-HT、PGE2水平、TLR4、NF-κB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下降,MWT、TWL、IL-10、β-EP水平上升(P<0.05);与普瑞巴林组、旋覆花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相比,旋覆花汤高剂量组自发性疼痛评分、IL-1β、TNF-α、5-HT、PGE2水平、TLR4、NF-κB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下降,MWT、TWL、IL-10、β-EP水平上升(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经辛润宣通法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得到调节,疼痛减轻,机械刺激及热刺激敏感性改善,且呈剂量依赖,其机制可能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得到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润宣通法 神经病理性疼痛 细胞因子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极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运滏 唐思杰 +1 位作者 吕洁 史静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6期91-94,共4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常见的由躯体感觉神经损伤以及相关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外周以及中枢神经受损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的重要诱因。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支持细胞,其诱导的中枢神经炎症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具...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常见的由躯体感觉神经损伤以及相关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外周以及中枢神经受损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的重要诱因。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支持细胞,其诱导的中枢神经炎症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除了维持中枢稳态以及分泌各种营养因子维护神经元正常功能外,在各种神经损伤以及疾病当中还能够调控免疫以及炎症反应。星形胶质细胞中的JAK/STAT、NF-κB、PI3K/AKT、Nrf2、TGF-β1、Wnt/β-catenin、C/EBPβ等通路或因子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深入研究这些通路或因子有助于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极化 神经炎症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啮齿类动物模型的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吴丽萍 唐宏亮 +2 位作者 梁英业 王开龙 庞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58-564,共7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机制被认为是多因素的。近年大量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模型是临床前NP较理想的模型,而推拿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作用于NP的发展。本文基于慢性压迫性损伤和脊神经结扎的两种啮齿类动物模型,从推拿调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机制被认为是多因素的。近年大量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模型是临床前NP较理想的模型,而推拿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作用于NP的发展。本文基于慢性压迫性损伤和脊神经结扎的两种啮齿类动物模型,从推拿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和M1型小胶质细胞,以减少神经炎症,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并减少Ca^(2+)离子通道的表达,从而降低损伤敏感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性,以及抑制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18/6和炎症介质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2、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长链非编码RNA BANCR的分泌,减少伤害感受器三磷酸腺苷受体P2X3和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2的表达,调节疼痛回路中γ-氨基丁酸能传递方面。笔者总结分析推拿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缓解神经炎症、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突触重塑的分子机制,以期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啮齿类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压迫性损伤 神经结扎 痛觉超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14
作者 陈锴壕 王冬梅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757-766,共10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ETC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筛选PNP相关...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ETC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筛选PNP相关靶点,并利用R语言ggvenn包绘制交集靶点韦恩图。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组方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分析,AutoDock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得257种有效成分和844个作用靶点,3143个PNP相关靶点和478个交集靶点。PPI分析显示蛋白激酶Src(SRC)、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激酶B(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为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3659个GO条目,覆盖了3206个生物过程、143个细胞组分和310个分子功能。KEGG富集分析识别303条信号通路,涵盖EGFR-TKI、AGE-RAGE、HIF-1、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发现,补阳还五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从系统水平调节多个生物过程发挥治疗PN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 补阳还五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生物标记物及护理意义
15
作者 孙梦佳 王理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寻找诊断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生物标记物,以便于DPNP患者的诊断和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有无DPNP分为DPNP组(53例)和无DPNP组(76例)。比较两组间血糖相关... 目的:寻找诊断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生物标记物,以便于DPNP患者的诊断和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有无DPNP分为DPNP组(53例)和无DPNP组(76例)。比较两组间血糖相关实验室指标和各细胞因子等的差异,观察NGF和TNF-α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标记物在DPNP诊断中的价值。结果:DPNP组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显著低于无DP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GF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是诊断DPNP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NGF和TNF-α水平与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 CP)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UME)均密切相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NGF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TNF-α的AUC(P<0.05)。结论:NGF和TNF-α是诊断DPNP的关键细胞因子,对于诊断为DPNP的患者除积极控制血糖外,还需早期给予足部护理、运动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联合普瑞巴林胶囊对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16
作者 赵刚刚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0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联合普瑞巴林(PGB)胶囊对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NP)患者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某三级医院的MNP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联合普瑞巴林(PGB)胶囊对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NP)患者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某三级医院的MNP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氨酚双氢可待因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联合PGB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睡眠质量、负性情绪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率87.80%,高于对照组的65.85%(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医疗结果研究睡眠量表(MOS-SS)中的睡眠量(SLPQ)、睡眠充足量(SLPA)评分均更高,睡眠干扰(SLPD)、综合睡眠障碍指数(9-items)评分均更低(P<0.05);两组打鼾(SLPSNR)、醒后气促(SLP-SOB)、日间精神状态(SLPS)评分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更低(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小(P>0.05)。结论: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联合PGB胶囊治疗MNP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有效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且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氨酚双氢可待因片 普瑞巴林胶囊 镇痛效果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钠不同时间给药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控制的影响
17
作者 邓丽珍 杨扬 +2 位作者 尹晴 张春元 屠伟峰 《现代医院》 2020年第6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鞘内给予帕瑞昔布钠对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加切断(L5 SNL)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防治效果。方法取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C组):未经任何处理;L5SNL模型组(L5SNL组):神经损伤后即予0.9%NaCl 20μL,12...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鞘内给予帕瑞昔布钠对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加切断(L5 SNL)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防治效果。方法取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C组):未经任何处理;L5SNL模型组(L5SNL组):神经损伤后即予0.9%NaCl 20μL,12 h/次,共6次;假手术对照组(SC组):仅暴露但不损伤L5脊神经,其余操作同L5SNL组;预处理组(PT组):神经损伤前30 min,单次予帕瑞昔布钠200μg;早期处理组(ET组):神经损伤后即刻予帕瑞昔布钠200μg,12 h/次,共6次;晚处理组(LT组):神经损伤后第7 d开始予帕瑞昔布钠200μg,12 h/次,共6次。采用测试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50%PMWT)和热刺激撤足潜伏值(PTWL)的方法,观察大鼠造模前1 d、给药后第3、7、14、21、28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结果与L5SNL模型组相比,PT和ET组大鼠左足(损伤侧)各时间点的50%PMWT、PTWL均显著升高(P<0.01),ET组效果更佳,可达到NC组正常水平(P>0.05);而LT组大鼠50%PMWT、PTWL值无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大鼠右足(非损伤侧)的50%PMWT、PTWL也会不同程度降低。帕瑞昔布预防性和早期处理均可有效抑制50%PMWT、PTWL降低程度(P>0.05,P<0.01),其中ET组大鼠相应阈值与NC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在神经损伤前预防性处理和损伤后早期处理,对脊神经结扎后大鼠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有显著的镇痛和预防作用,而对已经形成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使用帕瑞昔布钠则无明显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钠 神经病理性疼痛 50%机械缩足反应阈值 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发展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健 朱娟 +3 位作者 管忍 朱四海 李伟彦 徐建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腹腔给予己酮可可碱对大鼠腰5脊神经切断后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以及相应脊髓节段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6组,每组8只。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为等渗盐水对照组;... 目的:观察预防性腹腔给予己酮可可碱对大鼠腰5脊神经切断后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以及相应脊髓节段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6组,每组8只。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为等渗盐水对照组;Ⅲ组为12.5mg/kg己酮可可碱治疗组;Ⅳ组为25mg/kg己酮可可碱治疗组;Ⅴ组为50mg/kg己酮可可碱治疗组;Ⅵ组为100mg/kg己酮可可碱治疗组。采用大鼠腰5脊神经切断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术前1h,Ⅰ和Ⅱ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Ⅲ-Ⅵ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己酮可可碱。术后第1—6d每天16时,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计数手术前、术后第1、4、7d各组大鼠2g和12g范氟雷丝刺激手术同侧后爪后跟撤腿次数。术后第7d行为学检测完毕,处死大鼠,取腰5脊髓,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胶质细胞表面标记物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分化抗原11b(CD11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腰5神经切断后,与Ⅰ组相比各手术组对2g和12g刺激均有明显增多的撤腿反应,但与Ⅱ组相比,Ⅴ组和Ⅵ组对2g和12g刺激的撤腿次数明显减少,Ⅲ组和Ⅳ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d,与Ⅰ组相比各手术组腰5脊髓TNFα、IL-1β、IL-6及胶质细胞表面标记物TLR-4、CD11b、GFAP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但与Ⅱ组相比,Ⅴ组和Ⅵ组TNFα、IL-1β、IL-6及TLR-4、CD11b、GFAP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P〈0.05),Ⅲ组和Ⅳ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己酮可可碱能够剂量依赖的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发展,这与它能减轻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因子表达的效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酮可可碱 神经病理性疼痛 痛觉过敏 胶质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义凤 刘健 +5 位作者 杨建军 胡宪文 朱娟 赵新民 张转 李伟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63-367,共5页
目的:临床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常伴反焦虑、抑郁等疾病,而焦虑抑郁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然而神经病理性疼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观察L5脊神经结扎横切(L5-SNT)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P)对成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脑源性... 目的:临床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常伴反焦虑、抑郁等疾病,而焦虑抑郁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然而神经病理性疼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观察L5脊神经结扎横切(L5-SNT)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P)对成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NP对成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疼痛组和对照组(n=12)。疼痛组施行左侧L5-SNT手术,对照组行假手术即仅暴露L5脊神经不结扎。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2、7、14、21、28 d测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29 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量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海马BDNF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术前2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无显著差异,术后疼痛组2~28 d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降低(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疼痛组大鼠寻找隐藏平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1),并且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和路径与总游泳时间和路径的比例均小于对照组(P〈0.01)。疼痛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L5-SNT引起的NP可导致成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其机制可能与海马BDNF表达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学习 记忆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毒因子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金保 聂发传 +3 位作者 易斌 顾建腾 崔建 林江凯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因子(CV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大鼠痛阈和脊髓补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补体异常活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P)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等渗盐水组(对照组)、CCI+等渗盐水组、CCI+CVF组。CCI+等渗盐水组...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因子(CV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大鼠痛阈和脊髓补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补体异常活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P)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等渗盐水组(对照组)、CCI+等渗盐水组、CCI+CVF组。CCI+等渗盐水组和CCI+CVF组采用经典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CCI模型,对照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CCI+CVF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第4d经尾静脉注射50μg/kg的CVF。各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7、11和14 d记录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并测定血清和脊髓中补体蛋白C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I+等渗盐水组及CCI+CVF组大鼠于术后3 d出现明显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P<0.01);与CCI+等渗盐水组相比,CCI+CVF组大鼠在尾静脉注射CVF后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明显减轻(P<0.01),但随着药效的衰减,痛觉过敏又逐渐恢复。和痛阈变化一样,血清和脊髓补体C3水平在CVF干预后显著下降,随着药效的减弱又逐渐恢复,而等渗盐水治疗组无此变化。结论:尾静脉注射CVF具有减轻NPP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补体C3活化状态可能与NPP疼痛和CVF镇痛效应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毒因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 补体C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