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
作者 宋涛 龙丽华 李辉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SCI后神经病性疼痛患者对普瑞巴林(PGB)的临床治疗效果,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普瑞巴林口服150-600mg/d,分3次口服;...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SCI后神经病性疼痛患者对普瑞巴林(PGB)的临床治疗效果,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普瑞巴林口服150-600mg/d,分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GBP)口服900-2400mg/d,分2—3次口服,持续治疗4周。连续观测视觉模拟评分(VAS)、现存疼痛的强度评分(PPI)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21、28天和随访时的变化,用中国版SF-36进行生存质量评价,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普瑞巴林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21、28天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VAS、PPI评分显著降低(P<0.05);普瑞巴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加巴喷丁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普瑞巴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加巴喷丁组(P=0.043)。结论:普瑞巴林可迅速降低SCI后神经病性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疗效持久,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脊髓损伤 神经病性疼痛 加巴喷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阿片药物治疗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小梅 董艳娟 +2 位作者 李慧莉 王苏 刘端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8期454-458,共5页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规镇痛治疗难以奏效,一直是癌痛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对的一大困难与挑战。近年,阿片类药物逐渐成为一线治疗药物,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机制和药物代谢、排泄及作用特点选择阿片类药物是目前临床研...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规镇痛治疗难以奏效,一直是癌痛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对的一大困难与挑战。近年,阿片类药物逐渐成为一线治疗药物,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机制和药物代谢、排泄及作用特点选择阿片类药物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主流。在传统阿片药物中选择性应用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药物以及应用新型阿片药物可能成为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 神经病疼痛 阿片受体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考酮控释片单药或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李小梅 刘端祺 +1 位作者 吴航宇 杨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76-279,共4页
目的:观察羟考酮控释片单药或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入组患者第一周先予羟考酮控释片单药止痛;第8日轻度疼痛以下者入A组,继续单药治疗2周,中至重度疼痛者入B组,联合加巴喷丁止痛2周。结果:共入组63例,58... 目的:观察羟考酮控释片单药或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入组患者第一周先予羟考酮控释片单药止痛;第8日轻度疼痛以下者入A组,继续单药治疗2周,中至重度疼痛者入B组,联合加巴喷丁止痛2周。结果:共入组63例,58例(92.06%)完成第一周治疗;第8日22例(37.93%)入A组,36例(62.07%)入B组,两组患者第15日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但第22日都无显著改善。A组第15、22日羟考酮控释片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1.43mg及81.90mg(P=0.004);B组第15、22日加巴喷丁的平均剂量为(862.50mg,993.75mg,P<0.001)。便秘为最常见副反应,A、B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3.64%及14.26%。结论:羟考酮控释片单药对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单药疗效不满意时,联合加巴喷丁可能有效;两药的副作用可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控释片 加巴喷丁 神经病疼痛 镇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和诊疗现状 被引量:21
4
作者 卢帆 宋莉 刘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9期692-696,共5页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alignant neuropathic pain,MNP)是全球疼痛治疗的难题。随着抗癌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癌性疼痛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有报告显示临床医师对MNP的认知不足、评估不准确及治疗措施选择不当...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alignant neuropathic pain,MNP)是全球疼痛治疗的难题。随着抗癌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癌性疼痛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有报告显示临床医师对MNP的认知不足、评估不准确及治疗措施选择不当往往是造成癌痛患者镇痛不足的重要原因。本文就MNP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及治疗现状等进行综述,旨在为完善MNP的评估和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疼痛 流行病学 认知 评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丁远远 姚鹏 +3 位作者 兰培丽 马佳明 王志彬 洪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307-1311,共5页
目的:探讨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芬太尼贴治疗组(对照组)与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组(联合组)。对照组对以前用过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根据用药... 目的:探讨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芬太尼贴治疗组(对照组)与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组(联合组)。对照组对以前用过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根据用药情况进行剂量转换,逐渐增量,直至疼痛缓解VAS<3分或爆发痛<3次;联合组在使用芬太尼贴的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初始剂量为100 mg 3次/日,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疼痛缓解,但总用量≤2 400 mg/日。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3和4W的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疼痛缓解程度、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联合组VAS评分均有下降(P<0.05),联合组更明显(P<0.05);QOL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联合组改善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联合组为96.7%;联合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P<0.05)。结论: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贴 加巴喷丁 神经病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妥乐平联合羟考酮控释片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成宪江 刘维帅 王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46-549,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NTP)联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OST)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接受药物治疗且VAS评分>4分的102例NCP患者随机分成安慰剂联合OST治疗组(...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NTP)联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OST)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接受药物治疗且VAS评分>4分的102例NCP患者随机分成安慰剂联合OST治疗组(A组)和NTP联合OST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VAS评分、疼痛缓解率、爆发痛发作次数、OST使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VAS评分、爆发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第14天后B组VAS评分、疼痛程度、爆发痛发作次数以及OST日均用量均优于A组(P<0.05),且B组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NTP联合OST能有效减轻NCP,并减少OST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妥乐平 羟考酮 神经病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抑郁药物在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宋丽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8期475-477,共3页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NP)是难治性癌痛最常见的病因。MNP首选抗抑郁药治疗。某些抗抑郁药不仅可以有效处理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还可以作为癌痛的辅助治疗,并且对MNP可产生独特的效果。本文就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在MNP...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NP)是难治性癌痛最常见的病因。MNP首选抗抑郁药治疗。某些抗抑郁药不仅可以有效处理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还可以作为癌痛的辅助治疗,并且对MNP可产生独特的效果。本文就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在MNP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MN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疼痛 抗抑郁药 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8期459-462,共4页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单纯镇痛药物治疗很难满意控制,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介入治疗是改善疗效的有效手段,但需选择恰当的时机和适应症,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本文重点介绍介入治疗的时机选择和主要介入治疗手...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单纯镇痛药物治疗很难满意控制,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介入治疗是改善疗效的有效手段,但需选择恰当的时机和适应症,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本文重点介绍介入治疗的时机选择和主要介入治疗手段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疼痛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度洛西汀和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韩俊萍 田如新 +6 位作者 樊碧发 张毅 潘杰 刘莹 赵莉 王晓星 覃旺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发表的关...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发表的关于度洛西汀与普瑞巴林治疗DPNP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192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度洛西汀和普瑞巴林治疗DPNP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缓解率≥30%(OR=1.53,95%CI:1.23-1.92,P<0.05);疼痛缓解率≥50%(OR=1.48,95%CI:1.17-1.87,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1.13,95%CI:0.83,1.53,P=0.62),但在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度洛西汀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普瑞巴林组(OR=3.82,95%CI:1.34,10.84,P=0.01),而两组头晕嗜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度洛西汀治疗DPNP的疗效优于普瑞巴林,两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度洛西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洛西汀 普瑞巴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疼痛 疗效 安全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circ-SCN9A的作用与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磊 席鹏 +2 位作者 李文举 雷舒煜 李亦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9-126,共8页
目的:研究钠电压门控通道α亚单位9(sod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alpha subunit 9,SCN9A)基因来源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关系和可能的分子机制... 目的:研究钠电压门控通道α亚单位9(sod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alpha subunit 9,SCN9A)基因来源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关系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检测SCN9A基因来源的circRNA在DPNP病人血清中的表达谱;对差异circRNA进行细胞学定位研究;利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上述circRNA对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吸附能力,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评估circRNA在DPNP中的诊断价值;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circRNA在DPNP中的作用通路并进行分子机制验证。结果:SCN9A基因来源的hsa_circ_0117953(circ-SCN9A)在DPNP血清中显著高表达,在细胞内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可调控多个miRNA的表达;circ-SCN9A在DPNP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与疼痛程度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揭示circ-SCN9A调控的miRNA主要通过5-羟色胺能突触(serotonergic synapse)途径发挥作用,其中circ-SCN9A可通过吸附miR-1256而调控钾向内整流通道亚家族J6(potassium inwardly rectifying channel subfamily J member 6,KCNJ6)基因的蛋白表达。结论:SCN9A基因来源的circ-SCN9A可通过5-羟色胺能突触途径参与DPNP的发生并可作为该病潜在的临床诊断生物学指标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疼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疼痛 环状RNA 微小RNA 钠电压门控通道α亚单位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骏驰 舒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25-729,共5页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部分病人药物疗效欠佳,需要进一步外科治疗。目前周围神经减压术和肢体血运重建手术逐渐被接受,并得以推广。神经电刺激类手术作为一...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部分病人药物疗效欠佳,需要进一步外科治疗。目前周围神经减压术和肢体血运重建手术逐渐被接受,并得以推广。神经电刺激类手术作为一项神经调控技术,不仅能控制PDPN病人的疼痛,还可改善患肢血供,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DPN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进行探讨,介绍周围神经减压术、神经电刺激术和肢体血运重建手术的原理及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PDPN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疼痛 神经调控 周围神经减压术 神经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英 张建霞 +1 位作者 刘俐君 安俊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3304-3308,共5页
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DPN)危险因素及脊髓电刺激(SCS)治疗PDPN的有效性、人群特征、疗效评价指标、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疼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危险因素 并发症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老年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婷 方俊 +3 位作者 田玲 童永红 尹哲 唐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27-932,共6页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老年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在院接受羟考酮单药或联合加巴喷丁镇痛治疗14 d以上、合并中度以上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2组各30...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老年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在院接受羟考酮单药或联合加巴喷丁镇痛治疗14 d以上、合并中度以上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2组各30例患者在给药后3、7、14 d时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用量、镇痛效果和生活质量,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在3、7、14 d的日均用量均低于单药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联合用药组优于单药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日常活动、情绪、睡眠及生活乐趣4个方面的评分,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行走能力、日常工作、与他人的关系3个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便秘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单药组(P<0.05),头晕、嗜睡的不良反应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加巴喷丁能有效控制老年患者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减少羟考酮的用量,降低其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加巴喷丁 老年 神经病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神经病理性癌症疼痛患者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丽 王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alignant neuropathic pain,MN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66例疼痛评分大于等于4分的MN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排列表方法将其随...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alignant neuropathic pain,MN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66例疼痛评分大于等于4分的MN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排列表方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30 mg,q12 h口服,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30 mg,q12 h口服,联合普瑞巴林口服,至最大剂量300 mg/d。C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30 mg,q12 h口服,联合普瑞巴林口服,至最大剂量300 mg/d,并配合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qd,iv。观察3组患者疼痛控制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生活质量及睡眠改善情况。结果C组疼痛控制比A组明显改善(χ^(2)=7.333,P=0.007),C组的生活质量比A组明显改善(t=13.803,P=0.0001),睡眠质量改善明显(t=8.340,P=0.0001),在不良事件中,C组的不良事件明显少于A组(χ^(2)=7.333,P=0.007)。结论C组疗效优于A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皆有明显改善,且不良事件发生更少。普瑞巴林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及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控制疼痛效果较好,优于单用阿片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疼痛 普瑞巴林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复方苦参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R2 maintains neuropathic pain by promoting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15
作者 XI Caiyun ZHANG Jianxi +6 位作者 HUANG Zhifeng HE Liqiong ZOU Kailu XU Xiaoping GUO Qulian SUN Bei HUANG Changsheng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601,共16页
Objective:Neuropathic pain(NP)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chronic pain,yet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are limited in effectiveness.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ctivates spinal microglia,altering their inflammatory r... Objective:Neuropathic pain(NP)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chronic pain,yet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are limited in effectiveness.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ctivates spinal microglia,altering their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phagocytic functions,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progression of NP.Most current research on NP focuses on microglial inflammation,with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ir phagocytic function.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 2(EGR2)has been shown to regulate microglial phagocytosis,but its specific role in NP remains unclear.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EGR2 modulates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and its involvement in NP,with the goal of identifying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Methods:Adult male Sprague-Dawley(SD)ra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model of the sciatic nerve.Pain behaviors were assessed on days 1,3,7,10,and 14 post-surgery to confirm successful model induction.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xpression of EGR2 in the spinal cord was examined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Western blotting,an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Adeno-associated virus(AAV)was used to overexpress EGR2 in the spinal cord,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GR2 modulation of NP.CCI and lipopolysaccharide(LPS)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animals and microglial cell lines,respectively,and changes in phagocytic activity were measured using RT-qPCR and fluorescent latex bead uptake assays.After confirming the involvement of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in NP,AAV was used to overexpress EGR2 in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 models,and phagocytic activity was further evaluated.Finally,eukaryotic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was conducted to screen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followed by Gene Ontology(GO)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pathway analys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downstream effectors of EGR2.Results:The CCI model successfully induced NP.Following CCI,EGR2 expression in the spinal cord was upregulated in parallel with NP development.Overexpression of EGR2 via spinal AAV injection enhanced microglial phagocytic activity and increased pain hypersensitivity in rats.Both animal and cellular models showed that CCI or LPS stimulation enhanced microglial phagocytosis,which was further amplified by EGR2 overexpression.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spinal cord tissues from CCI rats overexpressing EGR2 revealed upregulation of numerous genes associated with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and pain regulation.Among them,Lag3 emerged as a potential downstream target of EGR2.Conclusion:EGR2 contributes to the maintenance of NP by enhancing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pathic pain spinal dorsal horn 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 2 MICROGLIA PHAGOCYT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视学研究SNL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小丽 谭川 +4 位作者 林菁艳 郭洋 向宇 杨正伟 彭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9-634,共6页
目的:探讨L5脊神经结扎(SNL)术后7 d和28 d大鼠脊髓背角内胶质细胞数量的改变与意义。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 d和28 d取腰5节段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0张,等距随机抽选2套切片(每套各5张)分别用I... 目的:探讨L5脊神经结扎(SNL)术后7 d和28 d大鼠脊髓背角内胶质细胞数量的改变与意义。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 d和28 d取腰5节段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0张,等距随机抽选2套切片(每套各5张)分别用IBa-1和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采用体视学技术-光学体视框估计单位体积脊髓背角内MG或AS的数量(数密度),将其乘以脊髓背角的横断面积和单位长度(1 mm),即可得到1 mm长脊髓背角内MG和AS的数量。结果:与未手术侧相比,SNL组手术侧1 mm长腰5节段脊髓背角内MG的数量在术后7 d和28 d分别显著增加了210%和120%;AS的数量在术后7 d显著增加了62%,术后28 d无明显增加。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胶质细胞数量的动态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结扎 神经病性疼痛 体视学 脊髓背角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