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疼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作者 肖柏炀 蔡孟成 +1 位作者 方凡夫 李柏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1-687,共7页
目的 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疼痛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热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TENS治疗疼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使用R语言环境下的Bibliometrix包和Java语言环境下的VOSvi... 目的 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疼痛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热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TENS治疗疼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使用R语言环境下的Bibliometrix包和Java语言环境下的VOSviewer软件对近10年TENS治疗疼痛的文献进行汇总整理,归纳TENS治疗疼痛的研究现状并预测未来研究热点。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143篇、英文文献769篇,2013-2022年间中文、英文文献发文量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中文、英文文献单篇最高被引频次分别为130次、235次。英文文献系统关键词总频次分析显示TENS治疗疼痛的热点为有效性与机制研究,历年系统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脑干、预防、肩痛是2021年当年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战略坐标图结果显示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分为2类:第1类为术后疼痛、镇痛与阿片受体,第2类为神经疼痛、脊髓与激活。中文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显示经皮神经电刺激、疼痛、镇痛、分娩镇痛、经皮穴位电刺激等为TENS治疗疼痛的研究热点。结论 TENS治疗疼痛的研究热度正在逐步上升,研究热点主要为各种疼痛的临床有效性与机制研究,未来研究可能会从阿片受体与脊髓角度展开更深入的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疼痛 阿片受体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慢性意识障碍促醒的效果
2
作者 化龙昂 赖海芳 +2 位作者 杨威 刘勇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7,共9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共4周。每组根据入组时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微小意识状态(MCS)两种类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脑电图(EEG)分级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结果观察组3例,对照组5例因转院未能完成试验。治疗前,两组UWS/VS、MCS类型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UWS/VS、MCS类型患者GCS评分(|t|>16.000,P<0.001)、CRSR评分(|t|>14.318,P<0.001)、SSEP的N20振幅(|t|>5.247,P<0.05)均提高,EEG分级降低(Z>2.264,P<0.05),SSEP的N20潜伏期缩短(|t|>2.884,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同类型患者(|t|>1.883,|Z|>2.244,P<0.05)。结论ta-VNS可促进p Do C患者从UWS/VS和MCS状态中觉醒,提升脑电活动和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
3
作者 王思思 郑富荣 +1 位作者 王三荣 贾功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6-473,共8页
目的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I/R模型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I/R+VNS组,每组1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 目的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I/R模型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I/R+VNS组,每组1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线栓法构建I/R模型,同时I/R+VNS组大鼠在缺血阻塞后30 min予左侧迷走神经60 min重复电刺激。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非缺血侧胼胝体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髓鞘相关糖蛋白(MAG)的表达水平,采用固蓝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完整性和髓鞘厚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脑梗死体积增大(P<0.01)。I/R后第3天,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MBP、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1),固蓝染色强度降低(P<0.01),髓鞘厚度变薄(g-ratio增高,P<0.01);而与I/R组相比,I/R+VNS组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MBP、MAG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固蓝染色强度增加(P<0.01),髓鞘厚度增加(g-ratio下降,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发生继发性脱髓鞘改变,VNS可改善继发性脱髓鞘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迷走神经电刺激 胼胝体 继发性脱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任务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4
作者 邹聪聪 王潇珺 +4 位作者 马锦蓉 鲁商波 丁勇 王哈妮 宋建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19,共7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sham-taVNS联合DTT,观察组接受taVNS联合DTT,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ARAT评分、MBI评分、MEP振幅、MEP潜伏期均明显改善(|t|>3.670,P<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081,P<0.01)。结论taVNS联合DTT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功能障碍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任务训练 运动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神经电刺激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泓伯(综述) 苏春燕 李葆华(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27,共4页
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是目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常用术式,能够达到根治效果且保存肛门控便功能^([1])。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是许多直肠癌术后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是目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常用术式,能够达到根治效果且保存肛门控便功能^([1])。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是许多直肠癌术后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LARS国际共识小组(LAR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Group)^([3])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根治效果 低位前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直肠癌术后 神经电刺激 LARS 国际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神经电刺激对机械通气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涂锐 张菊梅 +1 位作者 关发升 刘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37-2543,共7页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以及机械通气联合膈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对照组(CON组,n=6)、机械通气18 h组(MV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假电刺激组(S-MS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电刺激组(MS组,n=6)。...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以及机械通气联合膈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对照组(CON组,n=6)、机械通气18 h组(MV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假电刺激组(S-MS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电刺激组(MS组,n=6)。通过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膈肌收缩力,拟合刺激频率-收缩曲线,计算膈肌疲劳指数。通过HE染色观察膈肌标本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 CSA);通过膈肌整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联合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终板膜面积。结果 与CON组相比,MV组、S-MS组离体膈肌收缩力下降;与CON组(0.686 8±0.049 42)相比,MV组(0.360 3±0.066 89)、S-MS组(0.367 9±0.034 94)离体膈肌抗疲劳性下降,MS组(0.536 2±0.054 38)相对降低程度更低;与CON组[674.3(523.9,863.6)]相比,MV组[374.5(293.3,522.7)]、S-MS组[392.8(309.5,542.6)]膈肌CSA减少,MS组[592.7(425.1,820.0)]相对降低程度更低;与CON组[393.7(293.5,471.3)]相比,MV组[289.7(227.0,354.2)]、S-MS组[243.1(190.8,331.7)]膈肌终板膜面积减少,MS组[331.0(262.8,413.7)]相对降低程度更低。结论 机械通气导致大鼠膈肌功能障碍,且膈肌NMJ终板膜面积下降。通过10 min/h的双侧膈神经电刺激可改善机械通气引起的膈肌功能障碍和膈肌NMJ终板膜面积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刺激 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 神经肌肉接头 膈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李富波 龚格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0-532,共3页
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由潜伏在背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神经皮肤感染[1],表现为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的疼痛,伴有神经受累节段皮肤的感染,... 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由潜伏在背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神经皮肤感染[1],表现为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的疼痛,伴有神经受累节段皮肤的感染,即成簇或带状样红色丘疹和水疱。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2]。神经阻滞(nerve block,NB)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但作用时间短,需要多次治疗。而脉冲射频及脊髓电刺激等技术要求高、治疗费用贵及医患辐射大等问题,较难广泛开展。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基于闸门控制理论兴起的一种以电流脉冲激活外周神经纤维的非侵入式镇痛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带状疱疹 神经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亮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5-778,共4页
神经电刺激已经广泛应用于疼痛、帕金森病、颅脑外伤昏迷促醒、癫痫及低氧后植物状态等^[1],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晰。目前常用的神经电刺激包括有脊髓电刺激、正中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电刺激、深部脑电刺激、舌下神经电刺激、骶神经电... 神经电刺激已经广泛应用于疼痛、帕金森病、颅脑外伤昏迷促醒、癫痫及低氧后植物状态等^[1],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晰。目前常用的神经电刺激包括有脊髓电刺激、正中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电刺激、深部脑电刺激、舌下神经电刺激、骶神经电刺激等。每种神经电刺激各具特点,主要临床应用范围及相关机制有所不同。本文现将常用的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临床应用 颅脑外伤昏迷 深部脑刺激 神经电刺激 脊髓刺激 帕金森病 植物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盛治进 刘九玉 +4 位作者 常春 张忠兴 余千春 陈凯华 夏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4-607,共4页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限制了肩关节活动度,从而影响上肢运动功能[1]。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肩痛发生率高达70%,常表现为被动和主动活动肩关节时出现肩痛,或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静息状态下自发性肩痛,这增加了患者痛苦,...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限制了肩关节活动度,从而影响上肢运动功能[1]。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肩痛发生率高达70%,常表现为被动和主动活动肩关节时出现肩痛,或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静息状态下自发性肩痛,这增加了患者痛苦,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延长了患者的恢复进程[2]。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减少偏瘫肩痛、缓解上肢运动功能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神经肌肉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肩关节活动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偏瘫肩痛 脑卒中患者 静息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治疗的参数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石艳红 邵秀芹 +2 位作者 冯珍 郑茶凤 帅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进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觉醒的最佳治疗参数。方法 2013年至2015年,本院161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实验1组(n=41)、实验2组(n=39)和实验3组(n=41)。对照组使用常规促醒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正...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进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觉醒的最佳治疗参数。方法 2013年至2015年,本院161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实验1组(n=41)、实验2组(n=39)和实验3组(n=41)。对照组使用常规促醒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参数设置:实验1组200μs,30 Hz;实验2组200μs,100 Hz,实验3组200μs,50 Hz。每次60min,每天2次,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治疗30 d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比较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得分。结果治疗30 d和治疗后,各组在GCS评分、CRS-R评分、治疗次数、清醒人数、昏迷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各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3组优于实验1组和实验2组(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参数为波宽200μs、频率50 Hz时,能更好更早地促进患者的苏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昏迷 正中神经电刺激 频率 促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分娩镇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嘉 邱迪 +3 位作者 谭萱 左莉 秦佳佳 李瑞满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后有分娩镇痛要求的孕妇随机分为2组,即TENS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同期无分娩镇痛要求的孕妇设为空白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并比较3组中成功阴道分娩孕妇的VAS疼...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后有分娩镇痛要求的孕妇随机分为2组,即TENS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同期无分娩镇痛要求的孕妇设为空白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并比较3组中成功阴道分娩孕妇的VAS疼痛程度评分,血清强啡肽浓度,产程及母儿妊娠结局.结果:镇痛效果各组间相比,TENS组和CSEA组的VAS疼痛评分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CSEA组最低(P<0.05);镇痛后TENS组孕妇血清强啡肽明显升高(P<0.05);TENS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产程和母儿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ENS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分娩疼痛,分娩镇痛安全有效,不影响产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杨初燕 王亮 +1 位作者 冯珍 邵秀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5-1199,1207,共6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NS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PECT)检查。结果:治疗4W后试验组平均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脑电图病灶侧δ/θ活动减少,α波波幅降低;SPECT视觉分析表明治疗后试验组病灶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半定量分析显示病灶区(右ROI—左ROI)/右ROI%也较治疗前平均提高12.34%±0.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NS对TBI后昏迷患者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正中神经电刺激 昏迷 促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虎银 蒋坤 +6 位作者 方大钊 沈明阳 惠小波 王彦平 刘骥 王晓东 刘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56例,均接受基础治疗,实...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56例,均接受基础治疗,实验组在术后1周接受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结果 2个组别治疗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治疗前,2个组别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DRS)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及随访2个月,2个组别的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GCS评分显著增高(均P<0.05),搏动指数(PI)、DRS评分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实验组的Vs、Vm和GCS评分显著增高(均P<0.05),PI、DRS评分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显著降低(均P<0.05);随访2个月,2个组别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GCS和DRS评分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患者苏醒及脑血流动力学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正中神经电刺激 苏醒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与常规疗法治疗昏迷患者促醒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石艳红 邵秀芹 +2 位作者 冯珍 郑茶凤 帅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73-1277,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正中神经电刺激与常规促醒疗法在治疗昏迷患者疗效上的不同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 Fang Data、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 Med及Web of Science,收集了关于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与常规昏迷促醒治疗的随机对... 目的:系统评价正中神经电刺激与常规促醒疗法在治疗昏迷患者疗效上的不同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 Fang Data、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 Med及Web of Science,收集了关于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与常规昏迷促醒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5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个研究,1001例患者,观察组503例,对照组498例。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GCS评分:2—4周(Z=3.24,P<0.01),8周(Z=3.44,P<0.01);有改善脑干诱发电位(Z=2.66,P<0.01),脑电图(Z=3.05,P<0.01)和患者言语功能(Z=4.30,P<0.01)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疗法可以提高患者GCS评分,改善脑血流量,对促进患者清醒有较好效果,由于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样本量的影响,今后仍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电刺激 昏迷 促醒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15
作者 任芸 顾旭东 +4 位作者 姚云海 顾敏 傅建明 尹汉逵 俞志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7期601-602,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TENS合并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TENS治疗。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Fugl-Meyer评估量表进行...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TENS合并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TENS治疗。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Fugl-Meyer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TENS合并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具有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 运动疗法 肩痛 脑卒中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多模式镇痛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24
16
作者 韦玮 方梓羽 +3 位作者 马艳群 张春兰 陈萍 吴伟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1-12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多模式镇痛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ERAS+TENS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6、24 h疼痛程度视觉模...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多模式镇痛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ERAS+TENS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6、24 h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于患者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30 min、术后清醒时检测血清β⁃内啡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ERAS组相比,ERAS+TENS组术后16 h内疼痛VAS评分下降,术后8 h和16 h时Ramsay镇静评分较升高(P<0.05)。手术开始30 min和术后清醒时,ERAS+TENS组β⁃内啡肽水平较ERAS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AS+TENS组非切口痛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TENS联合ERAS多模式镇痛可降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感,提高镇静舒适度,但无法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经皮神经电刺激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5
17
作者 薛兰霞 吴川丽 +1 位作者 陈光裕 于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63-1065,共3页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并且一部分患者在疱疹消退后,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部位仍然存在神经痛并可持续数年,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并且一部分患者在疱疹消退后,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部位仍然存在神经痛并可持续数年,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程度往往剧烈,而且疼痛性质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存质量。加巴喷丁是第二代抗惊厥药物,1995年美国FDA批准加巴喷丁作为治疗癫痫的辅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带状疱疹 抗惊厥药物 临床疗效 疼痛性质 治疗仪 神经电刺激 侵犯部位 异常放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与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即刻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郑修元 林阳阳 +4 位作者 燕铁斌 董军涛 庄志强 吴伟 李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68-1170,共3页
脑卒中后的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患者偏瘫上肢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1].纠正GHS的方法有电刺激、肩吊带、针灸、康复训练、肌效贴等[2].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 脑卒中后的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患者偏瘫上肢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1].纠正GHS的方法有电刺激、肩吊带、针灸、康复训练、肌效贴等[2].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NS)是常用的电刺激治疗方法,Ekim等[3]发现TENS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后的肩痛,Wang等[4]发现FES治疗可减轻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并减轻GHS.Koyuncu等[5]则得出FES可以治疗GHS和肩关节痛的结论.TENS作为镇痛的主要物理因子是否也会对GHS产生影响?本课题就此对单次的FES与TENS即刻治疗效果通过X线检查进行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半脱位 功能性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 脑卒中患者 即刻 治疗方法 脑卒中后 TE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家庆 张泓 +5 位作者 刘桐言 黄桂兰 艾坤 余雨荷 刘笑萌 彭咏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51-1456,1494,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7年7月。有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筛选,...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7年7月。有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提取文献16篇,共5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加[MD=86.89,(95%CI:76.60,97.19),P<0.01];最大尿流率显著增加[MD=3.98,(95%CI:0.94,7.02),P=0.01];膀胱逼尿肌压力显著下降[MD=-11.11,(95%CI:-18.28,-3.95),P=0.002];最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压力显著下降[MD=-9.32,(95%CI:-12.89,-5.74)。结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状态,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但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电刺激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超重和肥胖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田德润 李晓东 +2 位作者 石玉顺 刘亦鸣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7-279,共3页
目的 :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ANS)对单纯性肥胖志愿者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 ,观察其治疗肥胖症的疗效。方法 :筛选 16例单纯性肥胖症志愿者 ,在 2 0 0 1年 11月至 2 0 0 2年 5月间进行HANS减肥临床试验。选取8个穴位 ,隔日治疗 ,每周 ... 目的 :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ANS)对单纯性肥胖志愿者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 ,观察其治疗肥胖症的疗效。方法 :筛选 16例单纯性肥胖症志愿者 ,在 2 0 0 1年 11月至 2 0 0 2年 5月间进行HANS减肥临床试验。选取8个穴位 ,隔日治疗 ,每周 3次 ,记录体重变化。结果 :在未加饮食限制的条件下 ,经HANS治疗后 ,肥胖志愿者体重逐渐下降。至第 12周时 ,体重下降 (2 .0 6± 0 .31)kg ,体重下降百分率为 (2 .78± 0 .4 0 ) % (P <0 .0 1)。中止治疗4周 (春节期间 )后 ,体重有所回升。再经HANS仪治疗 15周 ,体重再度下降 ,与未治疗前相比 ,体重下降 (2 .81±0 .6 8)kg ,体重下降百分数为 (3.90± 0 .4 0 ) % (P <0 .0 0 1)。结论 :经皮神经电刺激有助于控制超重或肥胖者体重。如果再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症 经皮神经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