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丰波 张振 +2 位作者 原胜 敬一鸣 王益文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46-1256,共11页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核心特征是具有夸张和膨胀的自我观点。当前研究将自恋型人格与不同的自我特征相联系,这些特征包括了夸张性、崇拜的需要、自我中心和高自尊、情感共情缺乏和述情障碍,研究表明自恋的夸张性和崇拜需要源自扭曲的...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核心特征是具有夸张和膨胀的自我观点。当前研究将自恋型人格与不同的自我特征相联系,这些特征包括了夸张性、崇拜的需要、自我中心和高自尊、情感共情缺乏和述情障碍,研究表明自恋的夸张性和崇拜需要源自扭曲的自我观点和自我提升。当前研究发现额中回、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叶皮层、揳前叶和前脑岛与自我提升和自我评估有关。前脑岛、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侧后扣带回皮层与共情缺失有关。未来研究应注重将遗传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脑成像等技术的结合,构建自恋型人格形成的神经生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恋 自恋型人格 理论模型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对厌恶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霞 雷怡 王福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7,共13页
厌恶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情绪之一,起源于口腔对苦味(有毒)物质的排斥,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远离诱发刺激的强烈愿望,具有回避潜在疾病威胁的功能。大量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核心厌恶刺激的感知、核心厌... 厌恶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情绪之一,起源于口腔对苦味(有毒)物质的排斥,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远离诱发刺激的强烈愿望,具有回避潜在疾病威胁的功能。大量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核心厌恶刺激的感知、核心厌恶情绪的产生与表达、条件性厌恶习得和厌恶表情识别。三种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五羟色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调节杏仁核、脑岛、前扣带回、壳核、梨状皮层、额中回等脑区活动,影响厌恶加工。未来研究应当在准确测量激素水平和控制实验任务难度的基础上,探究各激素对不同感觉通道厌恶加工的影响,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同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动物行为学,明确各激素影响厌恶加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催产素 孕激素 雌激素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伤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共病障碍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邓洵 陈宁 +2 位作者 王单单 赵欢欢 贺雯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61-1573,共13页
自伤行为是危害公众心理健康的重大隐患。综合自伤行为的新近研究成果,情绪脑区、控制脑区、疼痛脑区、奖赏脑区、阿片类系统和多巴胺系统以及特定基因的异常共同参与了自伤行为。将自伤行为与自杀、成瘾、进食障碍和抑郁障碍进行比较,... 自伤行为是危害公众心理健康的重大隐患。综合自伤行为的新近研究成果,情绪脑区、控制脑区、疼痛脑区、奖赏脑区、阿片类系统和多巴胺系统以及特定基因的异常共同参与了自伤行为。将自伤行为与自杀、成瘾、进食障碍和抑郁障碍进行比较,发现自伤行为与其共病障碍存在部分相似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了自伤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假设模型,并就自伤行为神经生理机制的性别差异、发展特点及干预等提出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神经生理机制 共病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作技能学习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叶红 王树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89,共5页
动作技能学习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侧重于动作的外显行为或部分神经活动研究,忽视从技能习得角度阐释其神经生理机制。以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现有知识为基础,以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为主线,梳理动作技... 动作技能学习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侧重于动作的外显行为或部分神经活动研究,忽视从技能习得角度阐释其神经生理机制。以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现有知识为基础,以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为主线,梳理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生理机制,认为:大脑皮层是动作学习和控制中心,参与运动学习的不同方面。各皮层区域激发都取决于任务的特征,以确定运动的方向、计划以及最终执行。小脑主要做出时间节律调整、反馈和动作记忆的作用。皮质—基底节和皮质—小脑回路是空间和动作信息获取的关键,同时具有对动作进行反馈调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技能 学习 神经生理机制 大脑皮层 小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廙 李东 +1 位作者 崔倩 蒋重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4-332,共9页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触觉 C触觉 情绪 跨通道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性乐观的正性偏向及其神经生理研究证据 被引量:17
6
作者 郝亚楠 宋勃东 +2 位作者 王岩 张钦 郎越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6-957,共12页
气质性乐观是对未来的总体的积极期待。乐观能够带给个体诸多好处,如有利于提高身体健康,提高幸福感,促进成功等等,究其原因可能是乐观者存在正性偏向。这一偏向主要体现在注意、知觉、记忆、解释风格、应对策略的选择、情绪、期待及动... 气质性乐观是对未来的总体的积极期待。乐观能够带给个体诸多好处,如有利于提高身体健康,提高幸福感,促进成功等等,究其原因可能是乐观者存在正性偏向。这一偏向主要体现在注意、知觉、记忆、解释风格、应对策略的选择、情绪、期待及动机方面。而乐观者正性偏向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可能与前扣带回喙部、前额叶皮质的激活水平变化有关。未来研究可将乐观的核心——期待——作为重点,整合期待-价值理论、人格理论与神经基础来进一步探讨乐观的心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观 正性偏向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神经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马原啸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67-1979,共13页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加工缺陷,采用安全依恋启动的方法探索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项目拟从单次安全依恋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认知加工缺陷的改善效应、多任务条件下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以及重复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追踪研究三方面开展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研究手段采用行为-生理-脑成像的技术,从安全依恋启动的性质、方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系统地探究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与神经基础。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为安全依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提出的依恋图式重构理论是对安全基地图式理论的印证与发展,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及追踪研究试图为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对于非安全依恋人群的干预训练、提升依恋安全感、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安全依恋 认知加工缺陷 可塑性 安全依恋启动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心理-生理中介机制包括哪些?各具有什么意义?
8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4期304-304,共1页
答:其心理一生理中介机制包括三点:(1)神经生理机制:人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都要经过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特别是边缘系统和下丘脑,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从而保证各内脏器官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
关键词 神经生理机制 中介机制 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 心理 植物神经系统 环境刺激 大脑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睡眠时型对心理行为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朱莹莹 马晓晴 +3 位作者 唐卓仪 李欣 刘佳莹 陈福琳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1年第10期629-640,共12页
长久以来,昼夜节律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受内外环境的影响,个体间的昼夜节律相对一致但又不尽相同,睡眠时型的差异即为其中一个典型表现。整体上,人的睡眠时型可分为清晨型、夜晚型和中间型,众多研究表明,清晨型是心理健... 长久以来,昼夜节律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受内外环境的影响,个体间的昼夜节律相对一致但又不尽相同,睡眠时型的差异即为其中一个典型表现。整体上,人的睡眠时型可分为清晨型、夜晚型和中间型,众多研究表明,清晨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夜晚型则是对心理健康存在巨大威胁的风险因素。本文对近年来睡眠时型对个体心理行为活动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阐述,并从心理、生理(基因)和脑神经层面探讨了该影响背后的潜在作用机制,最后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时型 清晨型 夜晚型 心理行为表现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颖妤 陈旭军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第9期118-121,共4页
膝骨关节炎(KOA)疼痛分为机械性疼痛、化学性疼痛或两者皆有,主要由膝关节局部病变和中枢神经生理机制的改变而致。该文从膝关节局部病变和中枢神经生理机制综述针灸治疗KOA疼痛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疼痛 局部病变 中枢神经生理机制 针灸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社会行为:社会互动和社会发展中的人性光辉(序言)
11
作者 谢晓非 寇彧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7-1158,共2页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者在探索之旅中一直高度关注亲社会行为,因为它在涉及人们处理社会生活中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眼下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个体与集体的利益等心理学核心问题(林崇德,2020)时,彰显着...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者在探索之旅中一直高度关注亲社会行为,因为它在涉及人们处理社会生活中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眼下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个体与集体的利益等心理学核心问题(林崇德,2020)时,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张庆鹏,寇彧,2020)。它不仅关乎个体成长与社会和谐,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谢晓非,娄宇,2023)。在灿若星河的心理学研究中,不难发现亲社会行为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居于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Bierhoff,2002)。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或经济转型时期,还是在社会和平发展阶段;也无论是针对成年人,还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当然,延展到关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讨论,亲社会行为都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因而探讨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心理和神经生理机制,以及干预促进手段,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神经生理机制 经济转型时期 林崇德 社会互动 个体成长 人性光辉 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基本数学能力的进化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伟星 张明亮 +2 位作者 李红霞 杨雅琳 司继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0-824,共15页
数学能力是人类重要的高级认知能力。人类的基本数学能力从进化上而言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对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比较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年人、婴儿的基本数学能力的行为表现和脑神经机制与其它物种相似,分子遗传学研... 数学能力是人类重要的高级认知能力。人类的基本数学能力从进化上而言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对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比较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年人、婴儿的基本数学能力的行为表现和脑神经机制与其它物种相似,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基本数学能力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这些发现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数学能力的本质及发生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数学能力 非人类动物 婴儿 神经生理机制 进化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依恋:研究取向、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姿 刘文 《心理研究》 2013年第3期24-28,共5页
依恋是毕生发展的,它从不同层面影响着成人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近期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体现出三种新取向:强调依恋的宏观背景发展和微观背景发展的发展背景取向、强调依恋与人格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社会人格取向以及强调依恋的生物因素的... 依恋是毕生发展的,它从不同层面影响着成人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近期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体现出三种新取向:强调依恋的宏观背景发展和微观背景发展的发展背景取向、强调依恋与人格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社会人格取向以及强调依恋的生物因素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针对三种取向的研究进行述评,阐述未来各取向研究可进行拓展和深入的地方,并重视三种取向研究的有机结合和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恋 发展 人格 心理健康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依恋风格者对情绪面孔的加工 被引量:8
14
作者 钟歆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54-2163,共10页
对情绪面孔的加工可以反映出不同依恋风格者在社会交往中的应对风格。对依恋风格的划分现在常用的是类型法和维度法两种方法。在依恋风格影响情绪面孔加工方面有4种新的实验范式,分别是渐变任务、知觉阈限任务、眼部照片任务和空间线索... 对情绪面孔的加工可以反映出不同依恋风格者在社会交往中的应对风格。对依恋风格的划分现在常用的是类型法和维度法两种方法。在依恋风格影响情绪面孔加工方面有4种新的实验范式,分别是渐变任务、知觉阈限任务、眼部照片任务和空间线索范式。目前,各项研究的结论都显示,不同的依恋风格者对来自外界的情绪性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加工方式。对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行为研究的结论,并发现大脑对情绪面孔的反应不仅仅受到面孔特征的影响,它还取决于社会情境中情绪面孔的具体意义。将威胁性信息和安全感建立联结,是改变不安全依恋风格的一种方法。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未来的研究可有多个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恋风格 情绪面孔 实验范式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