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特罗定联合清洁间歇导尿和夜间留置导尿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艳 文建国 +3 位作者 张瑞莉 花朝阳 何翔飞 冯锦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7-740,共4页
目的:评估托特罗定联合清洁间歇导尿(CIC)和夜间留置导尿(CDN)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2.5)岁NDO患儿44例,按单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24例(托特罗定联合CIC和CDN治疗)和对照组20例(安慰剂联合... 目的:评估托特罗定联合清洁间歇导尿(CIC)和夜间留置导尿(CDN)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2.5)岁NDO患儿44例,按单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24例(托特罗定联合CIC和CDN治疗)和对照组20例(安慰剂联合CIC和CDN治疗),疗程4周。服药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和记录3 d排尿日记。结果:共41例患儿完成4周治疗。观察组治疗后首次逼尿肌收缩时容量、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及每次导尿量较治疗前增大,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后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首次逼尿肌收缩时容量、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每次导尿量及24 h尿失禁次数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特罗定联合CIC和CDN治疗儿童NDO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患儿尿失禁次数,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托特罗定 尿 尿动力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利那新对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国庆 廖利民 +1 位作者 吴娟 田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评价索利那新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50例,口服索利那新5 mg/d,记录服药前,服药后2周、12周的排尿日记以及患者感知膀胱症状量表评分(PPBC-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 目的评价索利那新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50例,口服索利那新5 mg/d,记录服药前,服药后2周、12周的排尿日记以及患者感知膀胱症状量表评分(PPBC-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12周后每次导尿量由服药前的(224.2±15.7)ml增加到(302.6±23.3)ml和(301.3±21.1)ml(P<0.05);每天漏尿量由服药前的(753.9±121.7)ml减少到(444.1±87.1)ml和(449.1±89.2)ml(P<0.05);PPBC-S评分由服药前的(5.12±0.072)降低到(4.36±0.073)和(4.36±0.068)(P<0.05)。有3例(6%)患者出现口干,无患者诉眼干、视物模糊。结论索利那新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安全有效,可以增加每次导尿的导尿量,减少漏尿量,且副作用小,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索利那新 有效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调节疗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芹 洪毅 +1 位作者 王方永 刘舒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2-895,共4页
脊髓损伤后,很多患者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常常引起泌尿道感染、膀胱输尿管返流,甚至肾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机制、一般治疗方法及神经调节疗法进行综述,并分别对经皮胫后神经调节... 脊髓损伤后,很多患者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常常引起泌尿道感染、膀胱输尿管返流,甚至肾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机制、一般治疗方法及神经调节疗法进行综述,并分别对经皮胫后神经调节、阴部神经调节和骶神经调节展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神经调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素逼尿肌注射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静 刘艳雨 +3 位作者 谢静仪 陈瑶 吴淑卿 卢秀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7-299,共3页
[目的]了解肉毒素逼尿肌注射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接受肉毒素逼尿肌注射,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逼尿肌注射,比较治疗前后每日导尿... [目的]了解肉毒素逼尿肌注射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接受肉毒素逼尿肌注射,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逼尿肌注射,比较治疗前后每日导尿次数、每次导尿量、每日尿失禁次数、每日尿失禁量,采用问卷评估病人生活质量。[结果]注射3个月后,干预组病人肉毒素逼尿肌注射后每日导尿次数和每次导尿量增加,每日尿失禁次数、尿失禁量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减少,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肉毒素逼尿肌注射治疗后减少了尿失禁次数及尿失禁量,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肉毒素 尿注射 尿次数 尿 尿失禁次数 尿失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训练对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栗亮 廖利民 +3 位作者 吴娟 靖华芳 高轶 王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试验组(n=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试验组(n=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力检查,采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量表、膀胱状况感知评分量表的差异,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尿动力指标和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3.674,|Z|>2.646,P<0.05)。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首次收缩压力容积、逼尿肌漏尿点压力、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力和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t|>2.194,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盆底肌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尿过度活动 盆底训练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逼尿肌反射理论尿道牵伸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道括约肌过度活动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任亚锋 牛秋妍 +2 位作者 王磊 孙伟娟 白俊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2-525,共4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近年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已经得到医学界公认[1],而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又是导致其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提示,骶上...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近年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已经得到医学界公认[1],而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又是导致其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提示,骶上SCI导致的NB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膀胱 尿道括约 尿反射亢进 过度活动 脊髓损伤 发病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脊髓源性逼尿肌活动过度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志顺 王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0,共2页
骶髓以上节段脊髓损伤或病变后,由于脑桥排尿中枢和骶段脊髓之间的联系中断,正常的抑制机制被破坏,将导致逼尿肌活动过度,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这类患者的膀胱内高压状态可逆向损伤肾脏功能,是脊髓损伤或病变患者死亡... 骶髓以上节段脊髓损伤或病变后,由于脑桥排尿中枢和骶段脊髓之间的联系中断,正常的抑制机制被破坏,将导致逼尿肌活动过度,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这类患者的膀胱内高压状态可逆向损伤肾脏功能,是脊髓损伤或病变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解决脊髓损伤或病变后的膀胱功能障碍问题,对于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迫尿失禁 活动过度 脊髓 尿 疗效观察 电针治疗 脊髓损伤 脑桥排尿中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逼尿肌漏尿点压及膀胱安全容量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8
作者 申红梅 王莹 +3 位作者 张平 宋朝霞 张国胜 沙可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2-626,共5页
目的:评估逼尿肌漏尿点压(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及膀胱安全容量(safety bladder capacity,SBC)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接受间歇导尿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 目的:评估逼尿肌漏尿点压(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及膀胱安全容量(safety bladder capacity,SBC)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接受间歇导尿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间歇导尿,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次数。观察组患者抽血查肾功能并行泌尿系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明确患者的上尿路情况,同时测量其DLPP及SBC,进行间歇导尿时,依据饮水计划及排尿日记找到排尿规律,在接近SBC的时间测量膀胱内的尿量,严格在SBC内实施间歇导尿。40例患者均有漏尿,均进行床旁盆底肌训练。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两组患者于干预前、干预1年时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DLPP、SBC、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V)]、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肌酐),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分别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包括饮食、精神、睡眠及心理4个维度)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每组患者干预1年时的DLPP、SBC、RUV、血尿素氮和肌酐、SAS和SDS评分及饮食、精神、睡眠、心理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干预前,上述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DLPP、RU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BC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尿素氮、肌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饮食、精神、睡眠、心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依据DLPP及SBC进行个性化的间歇导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促进其肾功能的恢复,同时消除患者心理不良情绪,且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膀胱 尿尿点压 膀胱安全容量 间歇导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膀胱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后逼尿肌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廖利民 叶云龙 +1 位作者 邱志勇 孙异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1-774,共4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壁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15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未接受BTX-A注射;7例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5例接受第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壁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15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未接受BTX-A注射;7例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5例接受第2次膀胱壁BTX-A注射;1例接受第3次膀胱壁BTX-A注射。在注射BTX-A后即刻用膀胱镜活检钳留取逼尿肌组织,48 h内制作成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透射电镜下,未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逼尿肌的肌细胞形状多样、排列紊乱;肌细胞核增大、不规则;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肌细胞间中间连接减少、胞膜形成广泛的锯齿状胞突连接、质膜下胞饮小泡或胞膜凹陷减少;细胞间隙增宽,间质中可见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和少许弹性纤维。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者与未注射者的逼尿肌超微结构特征基本相同。接受第2次注射和第3次注射者的逼尿肌超微结构与首次注射和未注射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只是改变程度稍有加重。结论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膀胱壁BTX-A单次或重复注射后,未观察到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出现特异性的不可逆改变。提示膀胱壁BTX-A注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安全、可逆、可重复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尿 超微结构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及神经源性尿失禁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东 廖利民 +6 位作者 熊宗胜 付光 鞠彦合 吴娟 韩春生 史文博 黄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97-898,共2页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A型肉毒毒素经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除膀胱颈和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重复注射3次.治疗前后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并记录排尿日记,观察毒副作用.结果重复注射3次平均起效时间10.5 d(5~21 d), 3次注射间隔时间分别平均为8.9个月和5.8个月.第1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0.1 /d降至3.3 /d,平均导尿量由98.5 ml/次增至404.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95.4 ml增至38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105.8 cmH2O降至31 cmH2O.第2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 /d降至3.7 /d,平均导尿量由108.3 ml/次增至387.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5.4 ml增至37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7.8 cmH2O降至33 cmH2O.第3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 /d降至3.9 /d, 平均导尿量由115.7 ml/次增至363.9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2 ml增至357.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8.1cmH2O降至36.9 cmH2O.随访6个月,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尿反射亢进 神经尿失禁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0脊髓节段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逼尿肌蛋白组学的生物信息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丽亚 瞿启睿 +7 位作者 刘琼 张雨辰 吴霞 胡碧浓 龙轶映 许明 张泓 艾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5-871,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筛查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逼尿肌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和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作骶上脊髓损伤模型,利用TMT定量标记技术检测逼尿肌中表...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筛查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逼尿肌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和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作骶上脊髓损伤模型,利用TMT定量标记技术检测逼尿肌中表达的蛋白质,将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1/1.2,P<0.05,独立肽段(unique peptide)≥2的蛋白质定义为DEPs,使用Metascape对DEP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使用Cyto Hubba插件结合蛋白质的degree值筛选前10位的DEPs。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容量和逼尿肌收缩频率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逼尿肌移行上皮增厚,肌纤维排列层次欠清晰。在逼尿肌中总共筛选出了244个DEPs,其中上调128个,下调116个;KEGG中显著富集了磷酸戊糖途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和多巴胺能突触等15条信号通路;通过Cyto Hubba筛选出前10位的DEPs: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 dehydrogenase 6-phosphate,G6pd)、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Mapt)等。结论:糖代谢、细胞骨架信号系统、多巴胺能突触等方面可成为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的潜在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蛋白组学 生物信息分析 差异表达蛋白 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损伤后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索吕 王红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4-1008,共5页
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是指膀胱充盈期逼尿肌自发或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异常收缩[1]。由神经系统病变的DO可称为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NDO),通常发生在影响脑桥以上和/或骶... 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是指膀胱充盈期逼尿肌自发或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异常收缩[1]。由神经系统病变的DO可称为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NDO),通常发生在影响脑桥以上和/或骶髓以上调节下尿路功能的神经通路。中枢神经损伤后DO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尿失禁通常会给患者带来卫生不良、皮肤皲裂和与社会的隔离等问题[2],并且尿潴留、高膀胱压力及膀胱括约肌的协同失调等可进一步损害上尿路功能,导致肾脏功能损伤,继而带来全身的影响。而临床上目前采用长期留置导尿管方法,会有诱发慢性尿道感染、肾功能损伤以及膀胱癌的风险[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病变 尿过度活动 皮肤皲裂 中枢神经损伤 肾功能损伤 膀胱括约 尿道感染 膀胱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膀胱伴输尿管反流的尿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何翔飞 文建国 +4 位作者 吴军卫 李云龙 冯锦锦 闫少华 张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137-2141,共5页
要目的:探讨有输尿管反流的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有或没有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尿动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并经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 要目的:探讨有输尿管反流的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有或没有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尿动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并经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4~12岁,平均7.5岁。按照充盈期有无DO,将其分为DO组(n=32)与无DO组(n=78)。观察记录两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灌注量、逼尿肌压并计算发生反流时的膀胱顺应性:记录两组充盈结束时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并计算充盈期膀胱顺应性,按照反流级别将其分为轻度反流(Ⅰ~Ⅱ度),重度反流(Ⅲ一Ⅴ度),分析两组的反流侧别及反流程度有无差异。结果:DO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07.5±21.3)mL和(5.6±1.8)mL/cmH2O,无DO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24.7±35.6)mL、(6.7±2.3)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逼尿肌压分别为(21.7±8.3)cmH2O、(19.6±9.2)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98.7±36.5)mL、(5.8±1.9)mL/cmH2O,与无DO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223.8±40.2)mL与顺应性(6.5±1.4)mL/cmH2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束时逼尿肌压分别为(35.8±7.1)cmH2O、(36.3±8.5)cmH2O,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O组单侧反流20例(63%),双侧返流12例(37%),无DO组单侧返流31例(40%),双侧返流47例(60%).两组的反流程度均较严重。结论:膀胱容量小,膀胱顺应性差是有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伴发DO时的尿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膀胱 膀胱输尿管反流 尿过度活动 影像尿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霖 陈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近年来,逼尿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改善膀胱功能,而且能减轻下尿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该项技术具有微创、不良反应轻、可重复注射的优点。目前,国际上... 近年来,逼尿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改善膀胱功能,而且能减轻下尿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该项技术具有微创、不良反应轻、可重复注射的优点。目前,国际上对于BTX-A的注射方案并没有达成共识。该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BTX-A的作用机制、类型、注射方案、治疗效果、影响疗效的因素以及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做一综述,为BTX-A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神经膀胱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亢进大鼠逼尿肌中环腺苷酸和蛋白激酶A含量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艾坤 许明 +6 位作者 刘琼 邓石峰 刘继生 祁芳 易细芹 瞿启睿 张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讨电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休克期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36只采用改良T10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从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中二次... 目的探讨电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休克期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36只采用改良T10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从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中二次随机抽取12只作为模型组,12只作为电针组。造模术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行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 d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ELISA法测定逼尿肌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A(PKA)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逼尿肌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激酶(p-MLCK)水平。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明显降低(P<0.01),膀胱基础压和漏尿点压明显升高(P<0.01);逼尿肌cAMP和PKA含量明显降低(P<0.01),逼尿肌p-MLCK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明显增加(P<0.01),膀胱基础压和漏尿点压降低(P<0.05);逼尿肌内cAMP和PKA含量升高(P<0.05),逼尿肌p-MLCK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可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亢进大鼠膀胱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上调逼尿肌中cAMP、PKA表达,使MLCK磷酸化而失活,从而促进逼尿肌舒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环磷酸腺苷 蛋白激酶A 球蛋白轻链激酶 尿亢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藤碱治疗骶上脊髓损伤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仁杰 姜华茂 何春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817-2821,共5页
目的探讨钩藤碱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手术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采... 目的探讨钩藤碱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手术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注射钩藤碱(5 mg/kg)。对照组10只大鼠全部存活,模型组8只造模成功,治疗组8只造模成功。4周后,大鼠膀胱行尿动力学检测,离体逼尿肌条电生理学指标检测,膀胱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kit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变化,实时荧光PCR检测ICC中T型钙通道蛋白亚型α1G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膀胱最大容量增大(q=8.251,P<0.05),膀胱漏尿点压(q=3.764,P<0.05)和膀胱充盈压均减小(q=5.687,P<0.05),逼尿肌收缩频率降低(q=9.661,P<0.05),最小张力增大(q=5.217,P<0.05),c-kit蛋白表达降低(q=13.688,P<0.05),ICC数量减少(q=7.060,P<0.05),α1G基因表达量降低(q=8.76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切片下观察到治疗组逼尿肌无断裂,肌间隙增宽减少。结论钩藤碱通过减少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ICC数量,抑制ICC T型钙通道蛋白亚型α1G基因的表达来抑制ICC起搏兴奋活性,从而减轻逼尿肌的过度亢进,使逼尿肌兴奋性趋于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过度活动 膀胱 神经 钩藤碱 CAJAL间质细胞 钙通道 T型 α1G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高频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陆飞 闫振壮 +2 位作者 苏清伦 马金亚 苏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52-854,共3页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更复杂,逼尿肌高压甚至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在过去的20年中,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更复杂,逼尿肌高压甚至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在过去的20年中,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FMS)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对S2—S4神经根进行rFMS治疗,可以有效调节逼尿肌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膀胱 神经系统病变 患者治疗效果 肾功能衰竭 尿 脊髓损伤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环式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文盛 龙耀斌 +1 位作者 黄雅琳 覃方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1-244,共4页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因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反射过度活跃、逼尿肌-括约肌协调差从而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NB常用的外周干预治疗康复方法包括电刺激、外周磁刺...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因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反射过度活跃、逼尿肌-括约肌协调差从而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NB常用的外周干预治疗康复方法包括电刺激、外周磁刺激、针灸、盆底肌训练等[1—3],外周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且相对安全的新型康复技术,通过刺激NB患者的骶髓排尿中枢获得一定的疗效[4—5]。在脑功能重组研究中直接予以大脑中枢的皮层脑区进行经颅磁刺激更有利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膀胱 大脑中枢 康复技术 康复方法 尿中枢 盆底训练 经颅磁刺激 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膀胱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查二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177-1177,共1页
关键词 神经膀胱 尿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尿 CT平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背神经电调节改善脊髓损伤排尿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振 李建军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29-30,共2页
对于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现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且手术多为功能重建性手术,长期效果不能肯定。电调节技术作为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已获得较普遍的认同。本文围绕神经电调节的起源、阴茎背神经电调节的应用及... 对于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现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且手术多为功能重建性手术,长期效果不能肯定。电调节技术作为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已获得较普遍的认同。本文围绕神经电调节的起源、阴茎背神经电调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讨论神经电调节在脊髓损伤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背神经 阴部神经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尿过度活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