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征像分析与脊膜瘤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丁红宇 史浩 杨贞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 :通过高场强MR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并与脊膜瘤的MR表现进行对比研究 ,以期总结本病的MR表现特征及与脊膜瘤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 2 3例及脊膜瘤 18例患者行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 加... 目的 :通过高场强MR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并与脊膜瘤的MR表现进行对比研究 ,以期总结本病的MR表现特征及与脊膜瘤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 2 3例及脊膜瘤 18例患者行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 加权序列进行扫描 ,常规行矢状位扫描 ,必要时加扫轴位和 /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 3例神经源性肿瘤中发生于颈、胸椎节段 19例 ,所有病例均位于椎管两侧 ,肿瘤呈长圆形 12例 ,15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 ,病灶平均长度 3.42cm ,肿瘤信号呈等T1信号 17例 ,长T1信号 5例 ,短T1信号 1例 ,等T2 信号 2例 ,长T2 信号 2 1例 ,病灶发生斑点状坏死 5例 ,斑片状坏死 8例 ,明显囊变 2例 ,15例经增强扫描病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7例 ,均匀强化 8例。 18例脊膜瘤病灶位于颈段 6例 ,胸段 12例 ,肿瘤位于脊髓前或后方 11例 ,病灶直径平均 1.89cm ,椎间孔均无扩大改变 ,病灶信号均匀 13例 ,呈等T1信号 17例 ,等T2 信号 9例 ,略长T2 信号 9例 ,仅 1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坏死 ,明显均匀强化 14例。结论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MR表现 ,与脊膜瘤MR表现有明显不同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神经源性肿瘤 脊膜瘤 椎管内肿瘤 对比分析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40例报告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金锐 李剑锋 +2 位作者 杨帆 李运 王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792-793,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994年5月~2006年5月,经胸腔镜手术切除40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套管切口根据肿瘤位置而定,如肿瘤过大,切除困难,可辅助小切口。结果34例经胸腔镜顺利完成...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994年5月~2006年5月,经胸腔镜手术切除40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套管切口根据肿瘤位置而定,如肿瘤过大,切除困难,可辅助小切口。结果34例经胸腔镜顺利完成肿瘤切除,6例附加6cm小切口完成手术。神经鞘瘤20例,神经纤维瘤14例,神经节细胞瘤6例。肿瘤直径平均4.7cm(2~12cm)。术后平均胸腔闭式引流2.2d(1~7d)。术后平均住院4.8d(3~13d)。轻微并发症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9个月~12年,其中<3年16例,3~5年12例,>5年7例,失访5例。局部复发1例,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胸腔镜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靠、创伤小,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及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小静 周胜利 苗重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2030-2034,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交感神经源性肿瘤5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7例,副节瘤10例。结果 22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肾上腺区或沿交感神经链分布,其中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的节细胞神经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良性神经鞘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嗜铬细胞瘤4例,良性副节瘤4例,恶性副节瘤肿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平扫呈明显低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尚光整,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微强化;可见有较粗大无规则钙化及腹膜后大血管的包埋征象。副节瘤强化最显著,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征性,神经鞘来源的肿瘤形态差异较大,强化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根据其好发部位、CT表现,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大多数在术前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间隙 神经源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申思宁 李印 +2 位作者 邢文群 张瑞祥 蒋庆峰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15-1116,1118,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微创治疗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胸腔镜微创治疗的34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全镜下完成肿瘤切除,3例附加小切口完成手术。2例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采用后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 目的探讨胸腔镜微创治疗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胸腔镜微创治疗的34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全镜下完成肿瘤切除,3例附加小切口完成手术。2例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采用后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辅助手术切除。术后恢复好,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胸腔镜微创外科创伤小,安全有效,可作为绝大多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4
5
作者 安宁豫 高元桂 +2 位作者 郭行高 梁燕 梁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研究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4例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行MRI检查,包括Gd-MTPA增强扫描(10例),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磁共振泌尿道造影(MRU)(6例)... 目的:研究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4例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行MRI检查,包括Gd-MTPA增强扫描(10例),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磁共振泌尿道造影(MRU)(6例)。10例手术切除,4例手术探查后取活检。将MR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评价MR的诊断价值。结果:多数肿瘤(12/14)位于脊柱两侧和肾上腺区,良性者多数(5/7)T1WI信号均匀,伴有明显出血坏死和侵犯椎体、椎管则强烈提示为恶性。MRA和MRU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与重要血管和输尿管的关系,为外科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增强扫描肿瘤实体均有中等以上明显强化。结论:MRI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组织学特性,很好地显示肿瘤与邻近器官和重要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磁共振成像 神经源性肿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微创联合脊柱后正中切口切除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附3例报告) 被引量:2
6
作者 滕洪 王述民 +4 位作者 童向东 孔敏 张成作 梁勇 项良碧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765-766,共2页
关键词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后纵隔 哑铃形 正中切口 椎管内生长 脊柱 微创 胸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在后上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述民 刘星池 +5 位作者 许世广 童向东 刘博 李博 王通 徐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58,172,共4页
本文报道2011年3月~2012年10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切除后上纵隔神经源性肿瘤6例。采用三臂法,机械臂左手使用双极电凝抓钳,右手使用电凝钩,不使用辅助操作孔。6例均通过机器人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60~215 min,平均127.5 ... 本文报道2011年3月~2012年10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切除后上纵隔神经源性肿瘤6例。采用三臂法,机械臂左手使用双极电凝抓钳,右手使用电凝钩,不使用辅助操作孔。6例均通过机器人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60~215 min,平均127.5 min;分离时间10~90 min,平均45.0 min;术中出血量5~50 ml,平均24.2 ml;术后24 h引流量30~210 ml,平均86.7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6 d,平均4.3 d。术后1例出现不全霍纳综合征,2例出现术侧上肢出汗减少,其余均恢复良好出院。我们认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后上纵隔肿瘤手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上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42例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滕洪 王述民 +1 位作者 曲家骐 侯维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6期488-489,共2页
目的探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 1993年5月~2009年3月,经微创手术切除42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胸腔镜切除29例,其中16例加小切口辅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10例;哑铃形肿瘤3例,均后正中切口切除椎... 目的探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 1993年5月~2009年3月,经微创手术切除42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胸腔镜切除29例,其中16例加小切口辅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10例;哑铃形肿瘤3例,均后正中切口切除椎管内肿瘤,1例胸腔镜切除胸内肿瘤,2例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结果 42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无中转开胸。无并发症。病理诊断神经鞘瘤27例,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8例。34例随访6个月~14年,其中<3年16例,3~5年13例,>5年5例。无局部复发。结论微创手术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靠、创伤小。胸腔镜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对有胸膜粘连或肿瘤长入椎间孔者,应选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腔镜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5
9
作者 翟跃杰 王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1期70-71,共2页
目的评价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学分3型:①外周神经肿瘤13例;②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5例;③副交感神经... 目的评价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学分3型:①外周神经肿瘤13例;②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5例;③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2例。根据病灶强化特征分为5型:①环形强化型;②均匀强化型;③不均匀强化型;④无强化型;⑤分隔样强化型。结论熟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MR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党计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7期974-976,共3页
目的: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神经源性肿瘤的MR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1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所... 目的: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神经源性肿瘤的MR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1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3例神经源性肿瘤中发生于颈、胸椎7例,肿瘤呈长圆形5例,9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肿瘤信号呈等T1信号8例,长T1信号3例,短T1信号2例,等T2信号3例,长T2信号10例,病灶内发生斑点状坏死2例,斑片状坏死3例,明显囊变1例,8例经增强扫描病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均匀强化3例。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特征性MR表现,通过MR表现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一些椎管内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径路咽周-颅底神经源性肿瘤外科治疗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傅向军 刘华盛 +1 位作者 邹苑斌 黄健男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径路咽周-颅底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方式。方法:将1997-2013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采用颈颌入路和腮颈颌入路手术切除咽周-颅底神经源性肿瘤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入路及施术要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均顺利施... 目的:探讨颈部径路咽周-颅底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方式。方法:将1997-2013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采用颈颌入路和腮颈颌入路手术切除咽周-颅底神经源性肿瘤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入路及施术要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均顺利施行全切,术后病理检查显示神经鞘膜瘤23例、神经纤维瘤2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术中出现舌咽、迷走神经损伤4例,其中1例8个月后恢复;霍纳征1例,术后6个月恢复;舌下神经损伤2例,可能为永久性损害;腮腺漏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颈颌入路与腮颈颌入路是该区较好的手术途径,下颌骨截断对涉及颅底难以切除的肿瘤提供了较宽阔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周 颅底 神经源性肿瘤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分区法”个体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
12
作者 吴超 马长城 +3 位作者 林国中 杨军 于涛 司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四分区法”及个体化入路在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42例资料。根据“四分区法”,肿瘤位于Ⅰ区6例,Ⅱ区5例,Ⅲ区5例,Ⅳ区7例... 目的探讨“四分区法”及个体化入路在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42例资料。根据“四分区法”,肿瘤位于Ⅰ区6例,Ⅱ区5例,Ⅲ区5例,Ⅳ区7例,Ⅰ和Ⅱ区6例,Ⅰ、Ⅱ和Ⅲ区2例,Ⅱ和Ⅲ区3例,Ⅲ和Ⅳ区6例,Ⅱ、Ⅲ和Ⅳ区1例,Ⅰ、Ⅱ、Ⅲ和Ⅳ区1例。根据肿瘤主体所在节段及区域选择手术入路,采用后方旁正中入路12例,后侧方入路2例,颌下入路2例,胸锁乳突肌前入路9例,胸锁乳突肌后入路7例,锁骨上入路6例,经口腔入路1例,胸锁乳突肌前后联合入路2例,胸锁乳突肌后联合后方旁正中入路1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42例肿瘤均完全切除,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2例,神经纤维瘤10例。术后3例声音嘶哑,1周恢复,1例上肢肌力下降,3个月恢复,无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12~84个月,中位数48.5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术前对颈椎椎旁肿瘤进行分区,根据分区个体化选择入路行显微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旁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显微手术的术中护理体会
13
作者 徐小群 周慧芬 +2 位作者 叶瑶 包纯纯 吴哲褒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2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护理配合。方法总结1996-2007年17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术中配合,分析护理配合的重点及难点。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1例;出...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护理配合。方法总结1996-2007年17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术中配合,分析护理配合的重点及难点。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1例;出院时生活完全自理6例,一般能自理6例,完全不能自理的5例。结论除熟练掌握精细显微外科技术外,术中护士熟练密切的配合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显微手术治疗上颈段椎管内肿瘤成功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 手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14
作者 任可 樊根涛 +3 位作者 周志文 吴苏稼 施鑫 陆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70-475,共6页
目的:观察Ⅰ期肿瘤切除手术治疗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原理。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26例骶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9(39.3±10.9)岁;病程3~56(17.9... 目的:观察Ⅰ期肿瘤切除手术治疗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原理。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26例骶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9(39.3±10.9)岁;病程3~56(17.9±10.1)个月;骶前肿块直径3.3~19.6(8.7±4.1)cm;骶前肿块上缘高于和不高于L_(5)S_(1)间隙水平者分别为6和20例。手术均先取后入路,必要时附加前入路,Ⅰ期切除肿瘤,部分患者行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中视情况决定是否保留载瘤神经根。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评估腰骶椎稳定性和神经功能,并检查有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果:26例均Ⅰ期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160.4±35.3)min,术中出血量(1092.3±568.8)ml。单纯后入路21例,前后联合入路5例。前后联合入路者骶前肿块直径11.3~19.6(15.1±3.2)cm,单纯后入路者为3.3~10.9(7.2±2.4)cm。骶前肿块上缘高于L_(5)S_(1)间隙的6例患者中5例采取了前后联合入路,不超过L_(5)S_(1)间隙的20例均为单纯后入路。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82(45.4±18.2)个月。术后腰骶痛、下肢根性痛均明显缓解,感觉、肌力和二便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切口浅表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7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2例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局部复发,1例恶性神经鞘瘤术后20个月时死于肺转移。17例高位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有4例未行内固定重建,其中2例术后脊柱失稳。7例切除载瘤神经根,其中1例同时切除S_(2)和S_(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异常,且未能完全恢复,另6例神经功能无明显损害或恢复良好。结论:后入路能直接显露病灶,处理神经根和血管也方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症率和复发转移率均能控制在适当水平,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但当骶前肿块上缘高于L_(5)S_(1)水平或骶前肿块直径达到10 cm以上时,应考虑附加前方入路。脊柱和骨盆之间应力较高,高位骶椎神经源性肿瘤切除术中应使用内固定重建脊柱-骨盆的力学连续性。载瘤神经根多已丧失功能,切除单根载瘤神经根不易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而邻近神经根具有代偿功能,术中应尽量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肿瘤 骶椎 重建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色素性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15
作者 李娴 张丽红 +5 位作者 王林省 于昊 刘晓龙 王唯伟 王素 陈雨各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色素性外周神经源性肿瘤(BMPN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色素性外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行CT和MRI扫描,分析其特征。结果7例BMPNT均为单发,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位于颈部3例,椎管内2例、鼻腔和后... 目的探讨良性色素性外周神经源性肿瘤(BMPN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色素性外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行CT和MRI扫描,分析其特征。结果7例BMPNT均为单发,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位于颈部3例,椎管内2例、鼻腔和后纵隔各1例。5例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内3例合并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7例肿块在MRI平扫均表现为混杂信号影,其内含有不同范围短T1短T2信号区,其在瘤内呈结节状、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3例瘤内合并囊变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含有黑色素是一种少见现象,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 神经源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形切口经胸膜外一次切除椎管内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9例报告
16
作者 王铁栓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切除 椎管内 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胸膜外 切口 二期手术 形神 成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MRI检查对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裴晴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7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患者和20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患者和20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患者作为A组,将其中20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MRI检查.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的位置和病变组织与其临近结构位移的情况.结果:经MRI检查,在A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有咽部肿块的症状,有10例患者有疼痛和吞咽困难的症状;其病灶均为单侧单发,其病灶主要位于其茎突的前间隙;其同侧的茎突及二腹肌出现后移的情况.在B组患者中,有12例患者有颈部肿块的症状,有8例患者出现颅神经麻痹的症状;其病灶均为单发,其病灶主要位于其茎突的后间隙;其同侧茎突及二腹肌出现前移的情况.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的位置、其病灶与临近结构发生位移的情况等特征差异明显,P<0.05.结论:用MRI检查对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检查 咽旁间隙多形腺瘤 神经源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微创手术切除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24例
18
作者 孔敏 陈保富 +3 位作者 朱成楚 马德华 王春国 叶加洪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12X期133-133,共1页
目的探讨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24例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24例均采用先经后正中切口入路切除肿瘤椎管内部分,后采用胸部微创方式切除肿瘤... 目的探讨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24例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24例均采用先经后正中切口入路切除肿瘤椎管内部分,后采用胸部微创方式切除肿瘤后纵隔部分:其中16例为经电视胸腔镜(VATS)切除,4例经胸内小切口入路、4例经胸部小切口胸膜外途径。结果全部I期完整切除肿瘤,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鞘瘤17例,术后症状缓解,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及治疗具有特殊性,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范围个性化设计。经胸部微创联合后正中切口入路为较理想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隔 哑铃形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外科治疗 胸部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神经源性肿瘤45例的临床分析
19
作者 彭桂林 何建行 +1 位作者 徐鑫 李树本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1994年7月-2008年10月45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均经胸腔镜手术完整切除,5例辅以小切口完成。肿瘤平均直径4.06cm,术中...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1994年7月-2008年10月45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均经胸腔镜手术完整切除,5例辅以小切口完成。肿瘤平均直径4.06cm,术中出血量(108.28±137.27)mL,拔管时间(1.64±0.85)d,术后胸管引流(256.20±178.45)mL,术后住院时间(6.96±3.35)d,1例出现并发症。随访1月~14年,无肿瘤复发。结论:胸腔镜对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特别是后纵隔的神经源性肿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而且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神经源性肿瘤,在小切口辅助下也能安全完成,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腹膜后巨大神经源性肿瘤切除及自体肾移植术后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晓蓉 文莎丽 卢彦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5年第9期153-154,共2页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是常见的腹膜后肿瘤,由于腹膜间隙大,早期无特异表现,就诊时常因肿瘤侵犯临近大血管或周围脏器,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患者不仅需要医生完善的术前诊断和成功的手术.更需要临床护士术后的严密监测和护理。本...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是常见的腹膜后肿瘤,由于腹膜间隙大,早期无特异表现,就诊时常因肿瘤侵犯临近大血管或周围脏器,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患者不仅需要医生完善的术前诊断和成功的手术.更需要临床护士术后的严密监测和护理。本科2014年10月收治1例腹膜后巨大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经过多科室协作成功实施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及自体肾移植术,术后恢复情况较好,现将其术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 自体肾移植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