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溃变及再生的组织化学法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孔吉明 钟世镇 +1 位作者 孙博 何蕴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1期20-22,61-62,共5页
本文观察了鼠坐骨神经切断后溃变及再生过程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特征。结果表明:鼠坐骨神经切断后15天,远端酶组织化学染色阴性,而近端酶反应正常。再生神经纤维一开始便具有AChE酶活性反应。这种酶活性反应在溃变与再... 本文观察了鼠坐骨神经切断后溃变及再生过程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特征。结果表明:鼠坐骨神经切断后15天,远端酶组织化学染色阴性,而近端酶反应正常。再生神经纤维一开始便具有AChE酶活性反应。这种酶活性反应在溃变与再生神经纤维中的显著差别,为用该酶组织化学法评价神经再生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溃变 神经再生 乙酰胆碱酯酶 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应用聚乙二醇的抗神经纤维溃变研究
2
作者 张大鹏 宗海洋 +6 位作者 吴滢 赵克芳 邵东华 张志坚 孙湘兰 龚爱华 姜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1-286,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应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的抗神经纤维溃变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所有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EG治疗组。各组动物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PEG治疗组大鼠在脊髓横断后,蛛网膜下腔...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应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的抗神经纤维溃变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所有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EG治疗组。各组动物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PEG治疗组大鼠在脊髓横断后,蛛网膜下腔立即注射PEG。对照组大鼠用生理盐水代替PEG,其余步骤相同。各组大鼠存活1、2、3 d后处死取材。标本切片后分别进行Massons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切片每个高倍视野内的神经纤维溃变轴索球数目。其余动物麻醉后取出新鲜脊髓标本,制成匀浆后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组织内钙蛋白酶(m-calpain)和神经丝蛋白(neurofilement,NF-200)降解产物的相对含量。结果:(1)对照组脊髓损伤部位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严重,损伤近侧端的轴索球明显多于PEG治疗组;PEG治疗组炎症反应较轻,组织坏死不明显,轴索球数目少于对照组。(2)PEG治疗组脊髓组织内m-calpain以及NF降解产物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早期局部应用PEG可以有效减轻神经纤维的溃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聚乙二醇 神经纤维 钙蛋白酶 神经丝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供溃变神经游离移植的肌电图及组织学实验观察
3
作者 于绍斌 邸旭辉 +3 位作者 白国芳 白雪 梁俊花 朱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77-680,共4页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溃变神经游离移植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120只,以尺神经桥接正中神经缺损,根据尺神经血供及神经的溃变周期的不同随机分为带血供组和不带血供神经移植组共6组。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溃变神经游离移植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120只,以尺神经桥接正中神经缺损,根据尺神经血供及神经的溃变周期的不同随机分为带血供组和不带血供神经移植组共6组。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在移植尺神经的中段和正中神经远端取材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电镜观察,第8、12周进行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有髓神经恢复率计算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各时间段带血供组均优于不带血供组,8周时带血供组间或不带血供组间比较都是健康神经移植组有髓神经恢复率最好。电镜观察:带血供的溃变1周神经轴突生长最好。结论:溃变1周的神经与健康神经移植轴突再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带血供溃变神经移植优于不带血供的溃变神经,带血供的短期溃变神经可以用来代替健康神经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供神经游离移植 肌电图 组织学 实验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后根第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溃变和突触联系 被引量:2
4
作者 白丽敏 邱树华 +1 位作者 吴海霞 许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6年第2期211-214,272,共5页
用切断后根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大鼠后根第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溃变和突触联系。切断脊神经后根24小时后,胶状质内出现明显的溃变终末。量最多又持续时间最长的溃变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数的电子透明型溃变... 用切断后根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大鼠后根第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溃变和突触联系。切断脊神经后根24小时后,胶状质内出现明显的溃变终末。量最多又持续时间最长的溃变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数的电子透明型溃变和神经微丝型溃变;溃变终末大部分位于胶状质突触小球的中央。据统计,电子致密型溃变作为突触前成分与胶状质内的树突或树突棘形成轴—树突触者占98.8%,作为突触后成分与周围轴突形成轴—轴突触者占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状质 后根 电子致密型 电子透明型 神经微丝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54-54,共1页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跨突触神经元变性,是小脑齿状核中脑红核延髓下橄榄核神经元联系环路受损而引起的下橄榄核神经元的继发性变性改变。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神经元肥大、空泡样变性和胶质细胞增生,特征性病理表...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跨突触神经元变性,是小脑齿状核中脑红核延髓下橄榄核神经元联系环路受损而引起的下橄榄核神经元的继发性变性改变。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神经元肥大、空泡样变性和胶质细胞增生,特征性病理表现基于以下两点:(1)与神经元溃变不同,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被称为"跨突触变性",即下位神经元损伤引发的上位神经元的数量、结构和功能改变。(2)这种变性可导致受累的下橄榄核发生肥大而非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性下橄榄核 橄榄核神经 神经 胶质细胞增生 小脑齿状核 神经 神经元损伤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