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使用地西泮对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71
1
作者 潘玲珍 闫智勇 +2 位作者 左长英 陈冲 李少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研究长期使用地西泮对小鼠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长期且逐量递增的方式给小鼠连续灌胃地西泮60 d,提取小鼠全脑总mRNA,进行小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 研究长期使用地西泮对小鼠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长期且逐量递增的方式给小鼠连续灌胃地西泮60 d,提取小鼠全脑总mRNA,进行小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基因功能通路数据库分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地西泮组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上的16个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9个,表达下调的有7个。实验结果表明,长期使用地西泮对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具有显著的影响,可能和长期使用地西泮导致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交感神经活性、心功能和运动能力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晓霞 陈鲁沂 +3 位作者 孙化玉 姜明 姚维国 李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5-780,共6页
目的:观察12周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交感神经活性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心梗后心衰模型,术后4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SH组)、心梗安静组(MI组)和心梗运动组(MI-Ex组)... 目的:观察12周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交感神经活性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心梗后心衰模型,术后4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SH组)、心梗安静组(MI组)和心梗运动组(MI-Ex组),MI-Ex组进行12周跑台运动,SH组和MI组保持安静状态。12周结束后,利用递增负荷跑台实验测定运动能力,包括力竭时间、力竭距离和最大跑速;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包括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缩短分数(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率(HR);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和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组比较,MI组力竭时间、力竭距离和最大跑速均显著性降低(P<0.01);BW、FS和LVEF下降(P<0.01),HW、HW/BW、LVESD、LVEDD和HR升高(P<0.01);血浆NE升高,心肌NE降低(P<0.01);心肌β1-AR、TH m 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1),GRK2 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1)。与MI组比较,MI-Ex组力竭时间、力竭距离和最大跑速均显著性升高(P<0.01),LVESD和LVEDD降低(P<0.01),FS和LVEF升高(P<0.01);血浆NE降低,心肌NE升高(P<0.01);心肌β1-AR、TH 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1),GRK2 m 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1)。结论:长期有氧运动增强慢性心衰大鼠心脏交感活性并改善心功能和运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心肌GRK2表达下调以及β1-AR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大鼠 心功能 交感神经活性 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神经活性物质对海湾扇贝幼虫变态诱导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保忠 张福绥 何义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60,共6页
本文研究了儿茶酚胺类和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外加10-4-10-6mol/dm3的肾上腺素,10-5mol/dm3的去甲肾上腺素和L-多巴具有十分显著的诱导能力;外加10-15mmol/dm... 本文研究了儿茶酚胺类和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外加10-4-10-6mol/dm3的肾上腺素,10-5mol/dm3的去甲肾上腺素和L-多巴具有十分显著的诱导能力;外加10-15mmol/dm3K+和Ca2+处理幼虫一段时间后,对其变态有明显促进作用。实验研究了最适浓度下肾上腺素、L-多巴和KCI不同处理时间对幼虫变态的影响,表明幼虫对肾上腺素和L-多巴表现出很高的敏感性,而对KCI则表现出对时间和剂量较强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扇贝 幼虫 变态 化学诱导 神经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五味子对糖尿病脑病大鼠脑中神经活性物质含量影响的在线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皮子凤 王倩倩 +2 位作者 张静 宋凤瑞 刘志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2-448,共7页
采用在线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测定了糖尿病脑病大鼠大脑海马区的8种脑递质的含量,从脑中神经活性物质的角度研究五味子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经五味子治疗后,痴呆大鼠脑透析液中的谷氨酸(Glu)、... 采用在线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测定了糖尿病脑病大鼠大脑海马区的8种脑递质的含量,从脑中神经活性物质的角度研究五味子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经五味子治疗后,痴呆大鼠脑透析液中的谷氨酸(Glu)、丝氨酸(Ser)、多巴胺(DA)及5-羟色胺(5-HT)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牛磺酸(Tau)及乙酰胆碱(Ach)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天冬氨酸(Asp)和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8种神经活性物质的水平均向正常水平发生了调节.此结果说明五味子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大鼠大脑中神经活性物质的含量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从而改善糖尿病脑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水提物可以明显缩短糖尿病脑病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目标区域次数及中心区域(%)(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在线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 糖尿病脑病大鼠 海马区 神经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低氧模式对大鼠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机制及其与血压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贺若曦 苏晓丽 +2 位作者 向永红 胡成平 罗荧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观察2种不同低氧模式对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间断低氧组(intermittent hypoxia group,IH组)、持续低氧组(continuous hypoxia group,CH组)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组),分别给予7 ... 目的:观察2种不同低氧模式对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间断低氧组(intermittent hypoxia group,IH组)、持续低氧组(continuous hypoxia group,CH组)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组),分别给予7 h/d间断低氧、7 h/d持续低氧干预及常规饲养,共实验42 d。实验前、实验3周、6周末检测3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arteria caudilis systolic pressure,ACSP)。6周末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及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变化。结果:实验3周末,IH组大鼠ACSP高于实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末IH组大鼠ACSP,NE,MDA,NPY浓度均明显高于CH组及对照组,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明显降低(均P<0.01)。CH组与实验前及对照组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E,NPY,MDA均与ACSP呈正相关(r=0.873,P<0.01;r=0.671,P<0.01;r=0.582,P<0.05),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与ACSP呈负相关(r=-0.790,P<0.01)。MDA与NE和NPY呈正相关(r=0.843,0.777,P<0.01)。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与NE及NPY呈负相关(r=-0.864,-0.717,P<0.01)。结论:间断低氧可以诱发大鼠血压升高,这可能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及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血压 交感神经活性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交感神经活性的变化及缬沙坦对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孙宁玲 洪婷婷 +1 位作者 王鸿懿 卢熙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通过握力试验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时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 (NE)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及内皮素 1(ET 1)的变化规律。评价AngⅡ 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 (valsartan)干预后对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  ... 目的 :通过握力试验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时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 (NE)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及内皮素 1(ET 1)的变化规律。评价AngⅡ 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 (valsartan)干预后对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  方法 :测定 5 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握力试验后的血压、心率并与 5 0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比较 ,同时测定整个握力过程中NE、ET 1和AngⅡ水平。高血压组中 2 1例接受缬沙坦 6周治疗及 6个月的长期治疗 ,并重复进行握力试验及上述血管活性肽测定。  结果 :①高血压组握力试验后血压升高的幅度及血浆N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②基础ET 1高血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握后 10分较握前升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而AngⅡ在握前及握后均无明显改变P >0 0 5。③缬沙坦治疗使血压下降 ,治疗 6周时 ,血浆中ET 1降低 ,而NE、AngⅡ水平反射性增高 ,6个月后NE水平明显降低 ,AngⅡ水平轻度升高。  结论 :高血压组血浆NE及ET 1对握力交感神经应激反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以抑制握力应激后的血压升高及交感应激反应 ,使血浆中NE及ET 1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交感神经活性 缬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及昼夜节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增长 罗开良 +2 位作者 殷跃辉 佘强 兰先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 ,同时探讨心脏迷走神经活性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 ,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 ,以分析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心率变异... 目的 :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 ,同时探讨心脏迷走神经活性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 ,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 ,以分析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心率变异参数差异及昼夜节律变化和血压与心率变异参数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 ,2 4h、清醒和睡眠期HF及PNN50 均明显降低 (P <0 .0 0 1) ;高血压病患者HF、PNN50 仍可见昼夜节律变化 :HF、PNN50 在睡眠期较高 (P <0 .0 0 1)但昼夜差异明显比正常人小 (P <0 .0 0 1) ;2 4h总的HF与SBP、DBP负相关 (r =- 0 .74 ;- 0 .83,P =0 .0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降低 ;心脏迷走神经活性昼夜节律尚存 ,但昼夜变化幅度明显减小 ;迷走神经活性的消长与血压的波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心率变异 心脏迷走神经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衰大鼠室旁核微量注射AT_1和AT_2受体阻滞剂对肾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潘丽华 秦晓同 +1 位作者 朱健华 桂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35-1638,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心衰大鼠室旁核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II-1型和2型(AT1和AT2)受体阻滞剂对心率、血压和肾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揭示心衰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对交感系统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手术组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制作心衰模型,... 目的:研究慢性心衰大鼠室旁核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II-1型和2型(AT1和AT2)受体阻滞剂对心率、血压和肾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揭示心衰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对交感系统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手术组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制作心衰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但不结扎。术后4周,测定血流动力学评判心功能状态,测定心脏/体重比与肺/体重比,并进行心脏病理组织学观察。对符合标准的大鼠进行麻醉,经腹膜后途径暴露左肾,在手术显微镜下剥离肾交感神经,脑立体定位仪对大鼠室旁核定位,微量注射AT1和AT2受体阻滞剂(100 nL),POWERLAB 8/30系统采集信号,记录心率、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的改变,人工脑脊液组作为对照。结果:肾交感神经放电:下丘脑室旁核微量注射AT1受体阻滞剂导致肾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对心衰大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弱较假手术组明显。下丘脑室旁核微量注射AT2受体阻滞剂及人工脑脊液对心衰大鼠及假手术大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变不明显。结论:心衰时室旁核内注射AT1、AT2受体阻滞剂对交感神经的输出反应有差异。在中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血管紧张素II主要通过AT1受体起作用,而AT2受体无相关介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室旁核 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阻滞剂 肾交感神经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交感神经活性评估方法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汪京嘉 唐熠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38-1040,共3页
自主神经系统在调节心血管与代谢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神经再平衡治疗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有关心脏交感神经活性评估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异性与局限性,在临床研究与应用中开展常需要综合考虑.本文介绍相关... 自主神经系统在调节心血管与代谢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神经再平衡治疗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有关心脏交感神经活性评估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异性与局限性,在临床研究与应用中开展常需要综合考虑.本文介绍相关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神经电生理、血清学、免疫组化分析、心率变异性等.通过结合临床常用方法与新兴技术,为研究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指导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活性 心脏 评估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昌明 黄晶 +1 位作者 罗开良 刘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方法:对79例老年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24hHolter监测,然后进行24h及每小时心率变异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心...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方法:对79例老年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24hHolter监测,然后进行24h及每小时心率变异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心室肥厚者心率变异及其昼夜节律。结果:老年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所有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DX、rMSSD、pNN50)均降低,而且老年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rMSSD、pNN50明显低于非肥厚组,昼夜节律减弱。结论:老年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平衡失调,而且伴左心室肥厚者迷走神经功能减低更为显著,昼夜节律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左心室肥厚 原发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自主神经活性 昼夜节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活性物质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聂荣庆 张进 +3 位作者 胡国柱 吴小鉴 文珠 吴东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活性物质 (胚脑组织提取物 ,NAF)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的作用 ,以及对小鼠耐力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法 ,将 51只小鼠按体重等分 ,分为 5个实验组 :生理盐水组 (A) 9只、脑活素组 (B) 1 1只和 3个不同浓度 (C :0 1m... 目的观察神经活性物质 (胚脑组织提取物 ,NAF)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的作用 ,以及对小鼠耐力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法 ,将 51只小鼠按体重等分 ,分为 5个实验组 :生理盐水组 (A) 9只、脑活素组 (B) 1 1只和 3个不同浓度 (C :0 1mg,1 0只、D :0 2mg,1 0只、E :0 4mg ,1 1只 )的NAF治疗组。用自制的复杂迷宫检测小鼠的迷宫觅食时间及行走的错误次数 ,测定小鼠负重5%体重游泳至淹死的时间。结果迷宫觅食时间A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P >0 1 ) ,B、C、D、E组治疗后缩短或明显缩短 (P <0 0 5- 0 0 0 1 ) ;治疗前后小鼠行走的错误次数A组和B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 0 5) ,C、D、E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2 - 0 0 1 ) ;小鼠负重 5 %体重游泳淹死时间 5组间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进一步分析差异来自于C与E组 (P <0 0 5)和D与E组(P <0 0 1 )。结论NAF可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也可增强小鼠的耐力。腹腔注射≥ 2 0mg kg体重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活性物质 学习 记忆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型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荣春蕾 韩勇 +2 位作者 陈文 徐秋梅 陈东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1-263,共3页
目的 通过对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型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分析,评价不同类型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效应.方法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患者服用水脂双溶性的β受体阻断药后,血压维持在110... 目的 通过对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型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分析,评价不同类型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效应.方法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患者服用水脂双溶性的β受体阻断药后,血压维持在110~120/70~80 mmHg,未出现头痛、多梦、醒后不易入睡等症状.结论 对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型的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断药有着独特的降压作用;而水脂双溶性的β受体阻断药较脂溶性β受体阻断药在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受体阻断药 交感神经活性 肾素活性 溶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感觉信息传入的脊髓上神经通路及神经活性物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殿仕 丁玉强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90,共6页
关键词 内脏感觉信息 脊髓 神经通路 神经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活性甾体与精神分裂症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沛 刘艺平 +2 位作者 李焕德 蔡骅琳 张利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72-574,共3页
传统观念认为甾体激素在体内通常与细胞内受体结合来诱导或者抑制基因的表达,在调节机体电解质的平衡、生殖基础、免疫功能等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系列甾体激素作用位点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 传统观念认为甾体激素在体内通常与细胞内受体结合来诱导或者抑制基因的表达,在调节机体电解质的平衡、生殖基础、免疫功能等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系列甾体激素作用位点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甾体激素不仅能调节基因的表达,还能对很多神经递质受体有快速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相应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其长期作用则能对抗氧化应激、促进神经元发育成熟、调节情绪及记忆.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活性甾体 精神分裂症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活性甾体对神经元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莺 朱依纯 姚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6,共5页
神经活性甾体是指神经组织中具有活性的甾体激素。根据甾体激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 :(1)通过细胞表面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产生效应 ,这些受体包括GABAA 受体、NMDA受体等 ;(2 )通过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指导第二信使反应 ,再通过DNA结合蛋... 神经活性甾体是指神经组织中具有活性的甾体激素。根据甾体激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 :(1)通过细胞表面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产生效应 ,这些受体包括GABAA 受体、NMDA受体等 ;(2 )通过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指导第二信使反应 ,再通过DNA结合蛋白 ,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效应 ;(3)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调控基因的表达产生效应。甾体激素的这些效应尤其是对离子通道型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受体的调节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活性甾体 GABAA受体 NMDA受体 G蛋白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活性甾体激素的快速中枢效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贤甫 邱学才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3-165,共3页
过去认为甾体激素只能由神经系统外的内分泌组织产生。甾体激素的作用原理为经典的基因作用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组织也能产生神经源性的神经甾体激素,而且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甾体激素结合位点。神经活性甾体激素和脑源性神经甾体... 过去认为甾体激素只能由神经系统外的内分泌组织产生。甾体激素的作用原理为经典的基因作用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组织也能产生神经源性的神经甾体激素,而且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甾体激素结合位点。神经活性甾体激素和脑源性神经甾体激素可通过调制配基门控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产生快速中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活性 甾体激素 快速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Leptin水平及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周斌 李占涛 左艳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55,共6页
目的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灸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Leptin水平及神经元活性的机制。方法 30只SPF级SD大鼠按随机法分为Sham组、模型组及针灸组,均10只。除Sham组外均建立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针灸组进行针灸治疗,其余... 目的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灸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Leptin水平及神经元活性的机制。方法 30只SPF级SD大鼠按随机法分为Sham组、模型组及针灸组,均10只。除Sham组外均建立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针灸组进行针灸治疗,其余两组不干预。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组大鼠血清Leptin水平更高(P<0.05);Sham组、模型组及针灸组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0±0.69)%、(26.81±4.59)%及(18.41±3.54)%,差异有显著性(F=115.000,P<0.001);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组大鼠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 针灸可减少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同时可上调Leptin水平以改善脊髓损伤,可能与调节PI3K/Akt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针灸 神经活性 磷脂酞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泾纬 刘尧 高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1,共6页
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及判断力下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尽管已有研究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其共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导致临床治疗策略有限。神经病理... 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及判断力下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尽管已有研究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其共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导致临床治疗策略有限。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功能紊乱、神经活性物质的改变及神经回路重塑等现象是潜在的病理基础。本文综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并为治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 胶质细胞 神经活性物质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水萃取薄荷黄酮工艺优化及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晴晴 张梦娇 +1 位作者 马翊铭 蔡学一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4,共8页
目的:优化亚临界水萃取薄荷黄酮提取工艺,探究薄荷黄酮对H_(2)O_(2)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亚临界水萃取薄荷黄酮工艺,并与回流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 目的:优化亚临界水萃取薄荷黄酮提取工艺,探究薄荷黄酮对H_(2)O_(2)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亚临界水萃取薄荷黄酮工艺,并与回流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进行比较。体外培养PC12细胞,建立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噻唑蓝(methyl thiazolye tetrazolium,MTT)法考察薄荷黄酮对PC12细胞存活力的影响,分析神经保护活性。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142℃、提取时间38 min、液料比21:1 mL/g,在此条件下得到薄荷黄酮得率为14.07%±0.23%,比回流提取法提高了334%,比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高了75%,比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高了173%,显著高于以上3种提取方法的得率(P<0.001)。与H_(2)O_(2)组比较,薄荷黄酮在1~100μg/mL浓度范围内,使PC12细胞存活率从53.61%±0.64%显著(P<0.001)提高到78.49%±0.84%,表明薄荷黄酮能明显缓解细胞氧化损伤。结论:建立了一套绿色、高效、可靠的亚临界水萃取薄荷黄酮的工艺,萃取的薄荷黄酮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极显著的保护作用(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黄酮 亚临界水萃取 响应面法 细胞损伤 神经保护活性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柴胡茎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施莹莹 张涵硕 +3 位作者 马珊 刘学贵 高品一 李丹琦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6-734,共9页
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北柴胡茎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结构进行鉴定。采用Ellman法测定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并利用MTT法检测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活性... 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北柴胡茎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结构进行鉴定。采用Ellman法测定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并利用MTT法检测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活性。从北柴胡茎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Erigeroflavanone(1),槲皮素(2),槲皮素-3-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甙(4),木犀草素(5),Morin-3-O-α-rhamnopyranoside(6),咖啡酸甲酯(7),焦谷氨酸甲酯(8),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9),香草酸(10),3,4-二羟基苯甲酸(11),对苯二酚(12),1,2,4-苯三酚(13),9(Z)-octadecenamide(14)(Z)-21-methyl-8-pentatriacontene(15)。化合物1,4,6,8,12,14,15为首次从柴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11,13~15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78.92μM、9.60μM、20.15μM、30.99μM、0.76μM、0.17μM、60.25μM、12.70μM、9.53μM。化合物1,3,5,9~12显示出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最高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8.45%、56.88%、60.98%、84.4%、62.50%、60.43%、59.58%,其中化合物9神经保护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茎叶 化学成分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神经细胞保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