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患儿红斑性肢痛症一例
1
作者 周巧 李爽 冯春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18,共2页
患儿,男,11岁8个月,155 cm, 34 kg, 因“间断四肢末端疼痛1个月”入院。患儿诉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疼痛,无水肿,伴跛行,卧床休息可缓解,半个月后双手掌及双足再次出现疼痛,无红肿,给予热毛巾湿敷后疼痛加剧,卧床休息疼痛可缓解。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症 四肢末端 卧床休息 湿敷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疼痛 双足 红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高谦 李宝福 +2 位作者 刘冰 王春满 李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3-1087,共5页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HN患者201例,按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脉冲射频组、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组,每组各67例。3组PH...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HN患者201例,按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脉冲射频组、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组,每组各67例。3组PHN患者均常规药物治疗,脉冲射频组采取神经脉冲射频治疗,神经阻滞组采取神经阻滞治疗,联合组经神经阻滞治疗后再采取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观察治疗前(T_(0))、治疗后7 d(AT7)、治疗后30 d(AT_(30))和治疗后90 d(AT_(90))时PHN患者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β-内啡肽、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变化,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T7、AT_(30)、AT_(90)时,联合组PHN患者SF-MPQ的PRI、VAS、PPI评分和PSQI评分、P物质、CG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脉冲射频组和神经阻滞组(P<0.05),β-内啡肽水平高于脉冲射频组和神经阻滞组(P<0.05),3组PHN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顽固性PHN患者的疼痛、睡眠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其单独治疗,可能与调节疼痛介质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神经 脉冲射频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治疗中桡动脉闭塞重复再通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然泽 吴剑 齐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重复再通用于神经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接受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介入手术后出现RAO的18例脑... 目的探讨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重复再通用于神经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接受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介入手术后出现RAO的18例脑血管病患者基线、手术、超声检查、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7例、11例分别接受2次、3次同侧TRA手术。所有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检查后出现RAO,后续RAO穿刺再通后均成功进行神经介入治疗,动静脉畸形3例,动脉瘤13例,动脉闭塞2例。共行RAO血栓处穿刺术29次,成功再通23次,成功率79.3%。早期RAO再通后(8.8±8.7)d,超声检查提示14例患者成功再通,4例持续闭塞;13例患者首次RAO再通随访(7.8±2.7)个月后,超声检查提示4例成功再通,9例持续闭塞。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重复经RAO原位穿刺再通后行神经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入路 桡动脉闭塞 神经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研究中的可论证伦理学问题
4
作者 侯彩兰 李凌江 +2 位作者 贾福军 刘毅 贺达仁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年第4期68-70,共3页
讨论了神经精神治疗学研究中利益动机、验证创新干预方式的风险—获益分析、以及无决策能力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三个方面引发的伦理挑战。
关键词 研究伦理 利益冲突 风险-获益分析 知情同意 神经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老年患者小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冯丹 李少军 +3 位作者 袁峰 张书力 胡焓 乔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6-449,共4页
目的观察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老年患者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治疗的148例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患者的... 目的观察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老年患者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治疗的148例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松解组(n=76)和药物组(n=72)。松解组在DSA引导下采用一次性硬膜外穿刺包中硬膜外穿刺针钝性分离腰脊神经后支。药物组患者采用口服消炎镇痛药物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oland-Morris questionnaire,RMQ)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1、6个月时患者疼痛评分和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本研究首次报道DSA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老年患者小关节源性腰痛。在治疗1个月及6个月时,松解组患者VAS得分明显低于药物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1.1)vs.(4.0±1.3),P=0.013;(2.9±1.1)vs.(4.1±1.3),P<0.001]。同样,在治疗1个月及6个月时,松解组患者的RMQ得分、ODI得分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松解组76例患者无麻木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DSA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可有效缓解老年患者腰椎小关节源性的腰痛症状和改善患者腰部功能状况,且操作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神经后支 神经松解治疗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仁淑 全光石 +1 位作者 张广建 玄南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26-726,共1页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临床观察 神经阻滞治疗 臭氧 消炎镇痛药物 诊断标准 EH患者 疼痛门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被引量:7
7
作者 高进 孙琳 +2 位作者 杨晓秋 陈萍 汪涛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7-68,共2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10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单纯神经阻滞治疗+约物治疗),治疗组50例(高压氧+神经阻滞治疗+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10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单纯神经阻滞治疗+约物治疗),治疗组50例(高压氧+神经阻滞治疗+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状态及其积分;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对治疗前、后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免疫细胞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状态明显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值有不同程度增高,但均无临床意义,两组平均空腹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免疫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可作为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高压氧 神经阻滞治疗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军超 谢平 +6 位作者 陈付强 时飞 王英 王昕 于洋 刘慧松 艾登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98-700,共3页
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据报导,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带状疱疹患者发展... 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据报导,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带状疱疹患者发展成PHN(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比例是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而增加,50岁以上的患者中有25%一50%发展成PHN,而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中,发展成PHN的比例则高达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神经阻滞治疗 免疫功能 带状疱疹后神经 老年 PHN 疼痛不适 局部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妥乐平腰大肌间沟阻滞治疗腰神经痛 被引量:7
9
作者 冯洁 李新 +1 位作者 魏淑英 刘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3,125,共2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治疗 神经妥乐平 腰大肌间沟 神经 N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神经内科开展神经康复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霞峰 王兴臣 +5 位作者 布庆侠 李延辉 王风云 单广振 贾莉华 赵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康复治疗 急性脑卒中 卒中单元 运动训练 语言训练 心理康复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肇隆 孙立智 +5 位作者 魏立民 马挺 蔡兵 韩雷 梁海燕 王克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10-113,共4页
目的 研究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Ⅰ-Ⅲ级的498例脑血管病手术患者,将气管内插管全麻的453例分为四组。A组: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140例;B组:脑血管畸形(AVM)100例;... 目的 研究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Ⅰ-Ⅲ级的498例脑血管病手术患者,将气管内插管全麻的453例分为四组。A组: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140例;B组:脑血管畸形(AVM)100例;C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20例;D组:脑梗塞、脑血管狭窄、脑缺血9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静脉加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咪哒唑仑+普鲁泊福+异氟烷+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和其他麻醉,同时应用控制性降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压宁定用量及给药前,手术开始、术中30min、60min、手术结束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453例患者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与给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是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脑血管畸形患者年龄为(30±14)岁,比其他各组患者年轻(P<0.01)。 结论 气管内插管静脉十吸入复合全麻安全、可控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神经介入治疗 麻醉 脑血管造影术 支架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代高英 张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4期2006-2009,2013,共5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6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外伤康复期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神...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6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外伤康复期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神经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细胞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损伤指标、神经营养指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神经损伤指标髓鞘碱性蛋白(MBP)、脑红蛋白(NG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的含量以及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神经营养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含量以及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的含量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高于对照组患者,丙二醛(MD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可有效优化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全身氧化应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康复期 康复训练 神经营养治疗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被引量:28
13
作者 陈彦青 林莹 戴双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神经阻滞治疗 椎旁 改良 肋间神经阻滞 剧烈疼痛 椎管内治疗 老年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胫神经阻滞治疗踝足痉挛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丹 吴赤球 +3 位作者 沈国理 高坚 陈卫明 李景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00-801,共2页
近年来,神经乙醇阻滞术已成为缓解痉挛的有效方法之一[1]。我院从2006年开始联合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及电刺激验证定位技术,对踝足痉挛的患者进行无水乙醇的胫神经干的阻滞,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神经阻滞治疗 足痉挛 电刺激 超声 无水乙醇 定位技术 引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痛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静雯 赵红如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6-369,共4页
神经病理性痛作为一种全球负担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低治愈率日益受到国内外多学科关注。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中枢敏化及下行抑制通路效能降低有关。目前国际推荐的治疗药物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 神经病理性痛作为一种全球负担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低治愈率日益受到国内外多学科关注。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中枢敏化及下行抑制通路效能降低有关。目前国际推荐的治疗药物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局麻药、阿片类药物等。脊髓电刺激、深部脑刺激、运动皮层电刺激和外周神经刺激等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痛。此外,基因治疗及免疫治疗亦可能有效。现对近年来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药物治疗 神经调制治疗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偏振光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红梅 刘滨 王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55-956,共2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以突然发生或加重的颈项、肩背、上肢剧痛为主要症状,患者因疼痛剧烈坐立不安,不能平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很多,但在急性期治疗上不能用任何对颈椎有动力作用的... 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以突然发生或加重的颈项、肩背、上肢剧痛为主要症状,患者因疼痛剧烈坐立不安,不能平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很多,但在急性期治疗上不能用任何对颈椎有动力作用的方法。又由于甘露醇的全身脱水作用,应谨慎使用。为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安全有效、快速镇痛的方法,我们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采用红外偏振光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急性期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 红外偏振光 临床研究 急性期患者 非手术疗法 不能平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联合得宝松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佩斯 王天成 刘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26-126,共1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急性带状疱疹愈合自然病程结束后仍存在的后遗性皮肤疼痛。我科采用臭氧联合得宝松神经阻滞治疗PHN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神经阻滞治疗 得宝松 臭氧 急性带状疱疹 皮肤疼痛 自然病程 PH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9
18
作者 焦德让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神经介入治疗 并发症 医师 常见 神经影像学 神经 神经外科 脑血管病 疾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神经节毁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赵松云 傅志俭 +1 位作者 马玲 宋文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半月神经节毁损治疗 三叉神经 不良反应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利多卡因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娜 秦振龙 +5 位作者 袁蓉 窦智 左欣鹭 马玲 杨惠婕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1-463,共3页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是一种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被定义为突然发生的、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内出现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连续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bB以上。SD的发病率为5—20人/10万脚,多为单侧发...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是一种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被定义为突然发生的、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内出现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连续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bB以上。SD的发病率为5—20人/10万脚,多为单侧发病。该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致残率很高。耳蜗的微循环障碍导致耳蜗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引起突发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治疗 突发性耳聋 小剂量利多卡因 安全性分析 短期疗效 超声引导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