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气养血通络组方治疗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苗 张楠 +4 位作者 马芹 张亮 王志芳 张萌 孟祥玲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补气养血通络组方对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改善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该院的50例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BIPN)多发性... 目的探讨补气养血通络组方对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改善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该院的50例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BIPN)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此次试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实施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25例在其基础上加上补气养血通络组方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neuropathy subjective symptoms questionnaire score,TSS);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临床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80.00%,20/25)较对照组(52.00%,13/25)升高明显(P<0.05);TSS评分方面,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变的幅度更高(P<0.05);IL-10、CRP变化水平方面,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变的幅度更高(P<0.05);CD_(3)^(+)淋巴细胞、CD_(4)^(+)淋巴细胞、CD_(4)^(+)/CD_(8)^(+)水平方面,治疗后,两组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变的幅度更高,而CD_(8)^(+)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低(P<0.05);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养血通络组方治疗BIPN效果显著,可改善免疫功能,同时还能下调血清IL-10、CRP水平,而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气养血通络组方 硼替佐米 周围神经毒性 白细胞介素-10 C-反应蛋白 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经通络汤对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患者神经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IL-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王苗 张楠 +3 位作者 杨东 马芹 蒋玥 张亮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78,共5页
目的探究温经通络汤对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患者神经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IL-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经硼替佐米治疗后相关的周围神经毒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目的探究温经通络汤对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患者神经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IL-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经硼替佐米治疗后相关的周围神经毒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经通络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疼痛、生活质量、IL-6和CRP水平的差异。结果总有效率方面,治疗后研究组(80.00%)较对照组(53.33%)高,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病变程度和VAS评分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神经病变程度和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QOL-C30功能量表评分、QOL-C30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升高,QOL-C30症状量表评分、QOL-C30单项指标评分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QOL-C30功能量表评分、QOL-C30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QOL-C30症状量表评分、QOL-C30单项指标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IL-6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下调,且治疗后研究组CRP、IL-6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硼替佐米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常规甲钴胺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汤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病变程度和神经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经通络汤 多发性骨髓瘤 周围神经毒性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药所致发育期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荣雨婷 高月月 +2 位作者 张澳 赵阿阳 戚思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5-760,共6页
麻醉药所致发育期神经毒性(AIDN)是指反复或长期暴露于麻醉药可能会导致的发育期大脑神经损伤。发育期患儿使用麻醉药是否引起神经毒性和神经退行性改变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AIDN的机制涉及全身麻醉药的麻醉效应和非麻醉效应,前者与N-甲... 麻醉药所致发育期神经毒性(AIDN)是指反复或长期暴露于麻醉药可能会导致的发育期大脑神经损伤。发育期患儿使用麻醉药是否引起神经毒性和神经退行性改变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AIDN的机制涉及全身麻醉药的麻醉效应和非麻醉效应,前者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和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有关,后者则源自麻醉药引起的多种生物学效应。本文对儿科手术常用引起AIDN的全身麻醉药、引起发育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以及发育性神经保护策略进行综述,为后续AIDN的研究和患儿神经发育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所致发育期神经毒性 Γ-氨基丁酸受体 非麻醉机制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伏马毒素B1诱导线虫神经毒性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叶永丽 张晓娟 +3 位作者 唐莉莉 王加生 张银志 孙秀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5,共10页
为研究线粒体功能和氧化应激在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诱导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对FB1处理后的线虫行为表型以及包括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相关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0μg/mL的FB1暴露24 h以剂量依... 为研究线粒体功能和氧化应激在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诱导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对FB1处理后的线虫行为表型以及包括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相关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0μg/mL的FB1暴露24 h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相关基因(cyp35A2、sod-1、sod-3、ctl-2和ctl-3)的异常表达。此外,100~200μg/mL的FB1处理降低了线虫线粒体密度,并显著降低了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P<0.05)。200μg/mL的FB1处理显著抑制了线虫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和Ⅴ的表达,提高了线粒体分裂基因drp-1的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相关指标的表达与线虫行为学表型具有显著相关性。综上,FB1可能通过参与线虫氧化应激、线粒体呼吸链和线粒体动力学过程诱导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毒素B1 秀丽隐杆线虫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障碍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生和双酚A对斑马鱼神经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韩晓雯 徐婕妤 +2 位作者 王伟伟 钱秋慧 王慧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121,共11页
本研究选择常见的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三氯生(TCS)和双酚A(BPA)为对象,以斑马鱼作为脊椎模式生物,分析比较了TCS和BPA对斑马鱼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CS和BPA均会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表观畸形,如心包水肿、卵黄囊肿、游囊关闭... 本研究选择常见的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三氯生(TCS)和双酚A(BPA)为对象,以斑马鱼作为脊椎模式生物,分析比较了TCS和BPA对斑马鱼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CS和BPA均会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表观畸形,如心包水肿、卵黄囊肿、游囊关闭等;TCS和BPA暴露会抑制幼鱼的运动活性,对运动相关神经元有损伤作用,并影响幼鱼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而造成神经行为的失调.此外,TCS和BPA均会导致斑马鱼幼鱼新生神经元细胞的数量下降,幼鱼的脑部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药靶预测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分析比较了TCS和BPA作用的代谢通路及其致毒机制存在不同.本研究为TCS和BPA环境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双酚A 斑马鱼 神经毒性 致毒机制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神经毒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姚磊 苏明 +1 位作者 郭娟娟 边万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5,共14页
溴氰菊酯(deltamethrin,DM)作为Ⅱ型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被广泛使用,高度的亲脂性可以使其轻易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神经系统,但其对斑马鱼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及毒性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为研究对象,分别暴露于0... 溴氰菊酯(deltamethrin,DM)作为Ⅱ型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被广泛使用,高度的亲脂性可以使其轻易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神经系统,但其对斑马鱼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及毒性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为研究对象,分别暴露于0、10、20、50μg·L^(-1)的DM中,对暴露后胚胎的发育状况、运动能力等分析后,进一步利用转基因斑马鱼从神经细胞发育方面评估DM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神经毒性。结果显示,从3 hpf开始暴露,在24 hpf,50μg·L^(-1)暴露组自发卷尾运动频率相较于对照组降低了约41.2%(P<0.001);在36 hpf,各暴露组胚胎孵化率均升高,20、50μg·L^(-1)暴露组心率显著升高(P<0.01,P<0.0001),体长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这些结果显示出DM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于其浓度之间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效应。通过对斑马鱼幼鱼的自发运动、光暗行为和旷场行为的分析,发现暴露后斑马鱼幼鱼在3种情景中运动行为均变得迟缓,表明DM暴露影响斑马鱼运动能力,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响应能力以及主动探索新环境的能力均减弱。进一步通过对神经系统特异性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的研究发现,DM暴露导致斑马鱼神经干/祖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1,P<0.001),神经元细胞活性加强,且凋亡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0.0001)。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在斑马鱼发育早期的毒性与其影响神经细胞的活性相关。DM通过破坏神经干/祖细胞的数量、过度激活神经元和促进神经细胞凋亡等方面对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进而影响斑马鱼胚胎的运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斑马鱼 神经毒性 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的间断性手足低温疗法对乳腺癌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冉 郭冬雪 +1 位作者 周立芝 张子睿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398-340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的间断性手足低温疗法对乳腺癌病人紫杉类药物诱导的外周神经毒性(CIPN)、手足综合征(HFS)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5月在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72例乳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的间断性手足低温疗法对乳腺癌病人紫杉类药物诱导的外周神经毒性(CIPN)、手足综合征(HFS)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5月在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72例乳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36例。两组化疗期间均给予间断性手足低温疗法,每次输注紫杉类药物前后15 min,试验1组与试验2组分别佩戴-10~0℃与-30~-20℃冷冻手套和脚套,于干预前、干预2、4、6个周期后测评CIPN、HFS和生活质量的差异性及低温疗法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果:试验2组在干预4、6个周期后CIPN和HF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试验1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交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疲劳、失眠评分差值均低于试验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均无因不能耐受而退出试验者。结论:温度较低的间断性手足低温疗法更能有效预防CIPN和HFS发生及严重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性手足低温疗法 乳腺癌 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 手足综合征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纳米塑料与有机磷阻燃剂联合暴露对斑马鱼发育和神经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鑫 万可维 +7 位作者 倪安煜 方露 包君婷 陈嘉怡 王慧利 钱秋慧 王泽君 闫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84-6494,共11页
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探究了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EHDPP)暴露以及与聚丙烯纳米塑料(PP-NPs)联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结果表明,EHDPP对120hpf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LC50值为2240μg/L.250、500μg/LEHDPP急性暴露引发斑马鱼发育延... 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探究了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EHDPP)暴露以及与聚丙烯纳米塑料(PP-NPs)联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结果表明,EHDPP对120hpf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LC50值为2240μg/L.250、500μg/LEHDPP急性暴露引发斑马鱼发育延缓和畸形,抑制幼鱼自主游动活力,降低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灵敏度;在分子水平上,50、125、250μg/LEHDPP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斑马鱼幼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导致活性氧(ROS)在体内过度蓄积,丙二醛(MDA)水平上升,进而诱发机体炎症,加快细胞凋亡.尽管PP-NPs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有限,100μg/L PP-NPs与EHDPP的联合暴露使得其LC50值降为494.6μg/L,显著增强EHDPP的毒性,并降低了EHDPP对上述效应的阈值,致使低浓度EHDPP即引起显著的发育和神经毒性.本研究强调纳米塑料与有机污染物共存时会产生协同毒性作用,对于理解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在实际环境共存的相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DPP 斑马鱼 神经毒性 氧化应激 炎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锰暴露致神经毒性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毕玉洁 陈汉清 +1 位作者 李晓波 陈瑞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锰是环境重金属污染物之一,长期暴露于金属锰或其无机化合物主要引发锰中毒或亚临床神经功能缺陷。锰暴露诱导的神经毒性对遗传易感性、基因表达调控、代谢稳态的影响机制复杂,涉及多靶点,然而常规机制研究往往只能局限于单一通路。鉴... 锰是环境重金属污染物之一,长期暴露于金属锰或其无机化合物主要引发锰中毒或亚临床神经功能缺陷。锰暴露诱导的神经毒性对遗传易感性、基因表达调控、代谢稳态的影响机制复杂,涉及多靶点,然而常规机制研究往往只能局限于单一通路。鉴于工作场所和环境中重金属锰的分布日益广泛,需要更明确地界定锰的神经毒性作用网络,实现多靶点预防和治疗。多组学技术及其相关分析可在不同的功能水平上对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差异化进行描述。综述了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在金属锰暴露致神经毒性中的研究结果,探讨潜在的代表性生物标志物,支持多组学方法的整合应用,构建锰的神经毒性作用网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暴露 神经毒性 基因组学 表观遗传学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命阶段微塑料暴露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10
作者 耿燕陪 李康 +2 位作者 林本成 吕鹏 袭著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91,共12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微塑料的种类、来源及暴露途径,重点阐述了微塑料在人体不同生命阶段(胎儿期、婴...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微塑料的种类、来源及暴露途径,重点阐述了微塑料在人体不同生命阶段(胎儿期、婴幼儿期、成人期、老年期)暴露的神经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为进一步评估其健康风险和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神经毒性 神经发育 神经退行性疾病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E多态性在炎症因子诱导的神经毒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差异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岩 李晓慧 +2 位作者 季瑶 崔理立 蔡玉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在神经毒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差异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分离培养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原代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在神经毒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差异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分离培养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原代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构建人APOE3和APOE4重组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原代APOE^(-/-)星形胶质细胞中,以APOE^(-/-)原代细胞为对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APOE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APOE水平。采用白细胞介素1α(IL-1α)、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补体C1q联合刺激转染APOE3和转染APOE4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制备炎症模型,分为APOE3+PBS组、APOE4+PBS组、APOE3+IL-1α+TNF+CC1q组和APOE4+IL-1α+TNF+C1q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形态表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4(Gpc4)、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6(Gpc6)、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血小板反应蛋白2(Thbs2)、酸性分泌蛋白类似蛋白1(Sparcl1)、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C3和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mRNA表达水平,微球吞噬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吞噬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Bcl-2)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POE^(-/-)组比较,转染APOE3和APOE4组细胞中APOE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培养上清中APOE水平明显升高(P<0.0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分别与APOE3+PBS组和APOE4+PBS组比较,APOE3+IL-1α+TNF+Cq1组和APOE4+IL-1α+TNF+Cq1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变短,胞体变大;与APOE3+IL-1α+TNF+Cq1组比较,APOE4+IL-1α+TNF+Cq1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更短。分别与APOE3+PBS组和APOE4+PBS组比较,APOE3+IL-1α+TNF+Cq1组和APOE4+IL-1α+TNF+Cq1组细胞中Gpc4、Gpc6、Thbs1、Thbs2和Sparcl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APOE3+IL-1α+TNF+Cq1组比较,APOE4+IL-1α+TNF+Cq1组细胞中Gpc4、Gpc6、Thbs1、Thbs2和Sparcl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分别与APOE3+PBS组和APOE4+PBS组比较,APOE3+IL-1α+TNF+Cq1组和APOE4+IL-1α+TNF+Cq1组细胞中G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C3和S100B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APOE3+IL-1α+TNF+Cq1组比较,APOE4+IL-1α+TNF+Cq1组细胞中GDNF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C3和S100B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分别与APOE3+PBS组和APOE4+PBS组比较,APOE3+IL-1α+TNF+Cq1组和APOE4+IL-1α+TNF+Cq1组细胞吞噬微珠数量明显减少;与APOE3+IL-1α+TNF+Cq1组比较,APOE4+IL-1α+TNF+Cq1组细胞吞噬微珠数量明显减少。分别与APOE3+PBS组和APOE4+PBS组比较,APOE3+IL-1α+TNF+Cq1组和APOE4+IL-1α+TNF+Cq1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APOE3+IL-1α+TNF+Cq1组比较,APOE4+IL-1α+TNF+Cq1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APOE4基因型比APOE3诱导炎症因子能力更强,可诱导神经毒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型,增加神经毒性,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凋亡,从而加剧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星形胶质细胞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细胞凋亡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质量调控在甲基苯丙胺诱导神经毒性损害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倩云 董文娟 +4 位作者 杨根梦 秦理想 宋春辉 李利华 洪仕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1205,共5页
目前,甲基苯丙胺滥用已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甲基苯丙胺也是我国近年滥用人数最多的合成毒品。甲基苯丙胺的神经毒性损害或成瘾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特异性的戒断治疗方法与药物。线粒体是甲基苯丙胺直接产生毒性作用的靶向细... 目前,甲基苯丙胺滥用已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甲基苯丙胺也是我国近年滥用人数最多的合成毒品。甲基苯丙胺的神经毒性损害或成瘾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特异性的戒断治疗方法与药物。线粒体是甲基苯丙胺直接产生毒性作用的靶向细胞器之一,同时线粒体也可通过多条途径参与调控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损害过程。线粒体质量是维持线粒体稳态及功能的调控基础,主要受线粒体生物发生、动力学及自噬3种机制调控。该文围绕线粒体质量调控在甲基苯丙胺诱导神经毒性损害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损害的机制及研发线粒体的靶向干预药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线粒体质量调控 线粒体生物发生 线粒体动力学 线粒体自噬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污染物通过铁死亡诱导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秦子玉 陈雨晴 +1 位作者 赵新元 于莎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9-707,共9页
研究证实多种金属污染物暴露可诱导神经毒性,并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铁死亡是细胞响应金属污染物暴露的细胞死亡方式,其与氧化应激、铁代谢、脂质过氧化等密切相关。近年研究发现,在铅、镉、锰、镍和锑等金属诱导的... 研究证实多种金属污染物暴露可诱导神经毒性,并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铁死亡是细胞响应金属污染物暴露的细胞死亡方式,其与氧化应激、铁代谢、脂质过氧化等密切相关。近年研究发现,在铅、镉、锰、镍和锑等金属诱导的神经毒性中铁死亡发挥重要作用,如铅暴露通过氧化应激、铁代谢紊乱和炎症触发铁死亡;镉可通过铁离子代谢、氧化应激以及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引发铁死亡;锰可通过线粒体功能障碍、铁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促进铁死亡;镍可通过氧化应激影响线粒体功能以及破坏铁稳态并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的脂质过氧化,激活铁死亡;锑暴露则可以通过激活铁自噬,导致细胞内过量铁沉积诱导谷胱甘肽耗竭,最终引起铁死亡。本文主要围绕铅、镉、锰、镍、锑等金属污染物对铁死亡相关指标的影响,论述了各金属引发铁死亡的具体机制,为开发相关临床干预方案以及寻找防治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污染物 铁死亡 神经毒性 分子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在甲基苯丙胺诱导成瘾及神经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树威 程浩 +4 位作者 王浩伟 苗霖 李怡 官莉娜 曾晓锋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具有高度成瘾性和神经毒性,可导致滥用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METH的危害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毒性,更在于吸毒者身心的高度依赖性,常造成精神障碍并引发暴力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非编码RNA(n...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具有高度成瘾性和神经毒性,可导致滥用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METH的危害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毒性,更在于吸毒者身心的高度依赖性,常造成精神障碍并引发暴力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不编码蛋白质,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ncRNA在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成瘾及神经毒性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目前ncRNA调控METH诱导成瘾及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cRNA作为METH滥用者的法医学鉴定指标和潜在的药物干预靶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非编码RNA 成瘾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诱导的铁死亡与神经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垚 张宇航 +3 位作者 曹凯 陈淳 李存 李道稳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2,共6页
重金属元素可通过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给人类健康造成隐患,部分常见的重金属离子可以导致细胞发生铁死亡。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死亡形式,主要表现为细胞内出现大量的铁和活性氧积累,最终导致细... 重金属元素可通过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给人类健康造成隐患,部分常见的重金属离子可以导致细胞发生铁死亡。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死亡形式,主要表现为细胞内出现大量的铁和活性氧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通过调节细胞铁死亡来治疗或预防相关神经系统损伤或者疾病,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但其功能变化和具体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对铁死亡的引发机制以及饲料中常见重金属引起神经毒性与铁死亡之间的联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该类神经损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重金属 神经毒性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 系统xc-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改性聚苯乙烯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
16
作者 郑友平 彭远锋 +1 位作者 张双 林锡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4-282,共9页
聚苯乙烯微塑料(PS)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且对生物体会造成多种毒性效应。然而,氨基修饰PS(PS-NH_(2))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以运动行为、神经元发育、神经递质水平及其相关基因表达作... 聚苯乙烯微塑料(PS)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且对生物体会造成多种毒性效应。然而,氨基修饰PS(PS-NH_(2))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以运动行为、神经元发育、神经递质水平及其相关基因表达作为评估终点,探讨环境浓度下(0.1~100μg·L^(-1))PS与PS-NH_(2)的神经毒性及神经传递机制。实验结果显示,与原始PS相比,浓度为1μg·L^(-1)的PS-NH_(2)急性暴露即显著降低秀丽线虫的头部摆动与身体弯曲频率,表明PS-NH_(2)具有更强的神经毒性。10~100μg·L^(-1)的PS-NH_(2)急性暴露显著改变多巴胺能与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荧光强度。与此同时,秀丽线虫体内的多巴胺与5-羟色胺含量均显著降低,且dop-1、dat-1与tph-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果表明,PS-NH_(2)暴露会造成多巴胺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影响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神经传递,进而对秀丽线虫造成神经毒性效应。本研究为揭示改性微塑料的潜在风险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微塑料 秀丽线虫 神经毒性 神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
17
作者 田海军 姜汉军 +1 位作者 任胜杰 杨治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47,共7页
该研究旨在探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科学评估水体中SDBS污染的环境生态风险。将受精后4 h的黄颡鱼胚胎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2、0.4、0.6、0.8 mg·L^(-1)的... 该研究旨在探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科学评估水体中SDBS污染的环境生态风险。将受精后4 h的黄颡鱼胚胎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2、0.4、0.6、0.8 mg·L^(-1)的SDBS中,观察胚胎孵化累计死亡率、畸形率;并通过检测5日龄仔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5-羟色胺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探讨其神经毒性的潜在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的黄颡鱼胚胎孵化畸形率提高4.5~14.5百分点(P<0.05),死亡率提高7.8~23.4百分点(P<0.05)。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12.0%~50.5%和15.0%~53.9%(P<0.05),暴露处理仔鱼乙酰胆碱酯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下降;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5-羟色胺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9.9%和3.0%~11.1%(P<0.05),暴露处理仔鱼5-羟色胺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显著提高了黄颡鱼胚胎孵化的死亡率和畸形率;SDBS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5-羟色胺含量水平影响神经传导,抑制神经递质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对黄颡鱼产生胚胎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黄颡鱼 神经毒性 胚胎发育毒性 仔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miRNAs在甲基苯丙胺诱导的神经毒性及戒断药物研发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周莹 孙威 +4 位作者 杨根梦 董文娟 戴睿 洪仕君 李利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7-126,共10页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N)作为一种被广泛滥用的新型毒品,具有极强的中枢兴奋作用,其中枢兴奋作用途径涉及一系列中枢高级功能,包括与滥用相关的奖赏与动机、学习与记忆、决策与执行等。METH不仅会引发机体神经毒性,长期使用会...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N)作为一种被广泛滥用的新型毒品,具有极强的中枢兴奋作用,其中枢兴奋作用途径涉及一系列中枢高级功能,包括与滥用相关的奖赏与动机、学习与记忆、决策与执行等。METH不仅会引发机体神经毒性,长期使用会造成成瘾者认知功能障碍、人格缺失并引发严重的社会暴力行为。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的新载体,参与毒品成瘾的发生和发展。外泌体miRNAs不仅是METH成瘾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还参与METH神经毒性反应的各个环节,与其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可以为METH滥用和依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外泌体miRNAs 神经毒性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化学物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小武 杜春明 +2 位作者 陆荣柱 高坚瑞 欧阳臻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428-431,共4页
姜黄素是一类具有抗氧化、抗炎以及抗肿瘤等多重药理作用的食用植物性色素。本文综合分析姜黄素对化学物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姜黄素类植物化学物的开发以及相关化学物接触人群的化学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姜黄素 神经毒性 神经毒性化学物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特性及变化趋势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丁彩艳 薛嵋 +1 位作者 吴洪斌 陆箴琦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7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特性、变化趋势及非药物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使用奥沙利铂肠癌患者,采用神经毒性患者自述问卷(PNQ)于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850mg/m2时进行随访调查,评估外周神经毒性症状... 目的探讨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特性、变化趋势及非药物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使用奥沙利铂肠癌患者,采用神经毒性患者自述问卷(PNQ)于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850mg/m2时进行随访调查,评估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的严重度;Podo触觉测量笔及温度觉测量笔分别检测患者触觉及温度觉有无异常。结果首次使用奥沙利铂后88.5%患者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首发表现以手部麻木为主,其次为刺痛。不同累积剂量时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当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时,不同给药方式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例患者触觉减弱。结论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感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运动神经损伤,且程度较重;随着剂量的累积,外周神经毒性症状越严重。健康教育时应提供针对性指导,鼓励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可有效避免化疗前期肢体感觉异常,延缓外周神经毒性症状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外周神经毒性 给药方式 神经毒性患者自述问卷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