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受压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楠 刘娜 +5 位作者 丑凯平 王明达 郑伟 张雪娇 王玉呋 闫景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9-925,共7页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LSS)的87例患者的MRI图像,均...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LSS)的87例患者的MRI图像,均被确诊为中央型或混合型LSS,MRI明确显示L3/4或L4/5节段至少一个扫描层面的硬膜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80mm^2。患者均有间歇性跛行,行走距离≤500m。单节段狭窄61例,其中L3/4狭窄19例,L4/5狭窄42例;双节段(L3/4、L4/5)狭窄26例,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狭窄节段113个,分析其中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的发生率,并将其分为沉降征阳性组与沉降征阴性组。L3/4、L4/5节段各扫描3层,在横截面MRI T2加权相图像上测量最小硬膜囊CSA、最小椎管正中矢状径(PAD)、最大硬膜囊横截面积差(CSAD),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curve)即ROC曲线分析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发生率与最小硬膜囊CSA、最小椎管PAD、最大硬膜囊CSA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13个重度腰椎管狭窄节段中,28个狭窄节段沉降征阴性,85个狭窄节段沉降征阳性,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发生率为75.22%。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组最小椎管PAD为12.00±2.10mm,阴性组为11.47±2.04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组最大硬膜囊CSAD为36.94±13.97mm^2,阴性组为18.60±7.70mm^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阳性组最小硬膜囊CSA为47.34±12.55mm^2,阴性组为45.16±15.35mm^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小椎管PAD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64(P<0.05);最大硬膜囊CSAD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929(P<0.01);最小硬膜囊CSA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557(P>0.05)。结论:阳性神经根沉降征的发生与狭窄节段硬膜囊受压变窄的变化程度有关,硬膜囊最大CSAD可作为评估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受压变窄的变化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神经根沉降征 硬膜囊横截面积 椎管正中矢状径 硬膜囊横截面积差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沉降征磁共振成像定量分析及其意义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曹和涛 成月 +1 位作者 臧晓进 夏振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根沉降征(nerve root sedimentation sign,NRSS)与硬膜囊形态大小的关系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5例腰椎退变患者3.0 T磁共振成像资料,依T2WI轴位像马尾神经位于关节突连线背侧为NRSS阴性(-)、腹侧为阳性(+);硬膜囊... 目的分析神经根沉降征(nerve root sedimentation sign,NRSS)与硬膜囊形态大小的关系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5例腰椎退变患者3.0 T磁共振成像资料,依T2WI轴位像马尾神经位于关节突连线背侧为NRSS阴性(-)、腹侧为阳性(+);硬膜囊形态大致分萎缩型和饱满型两类。测量硬膜囊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 area,DSCA)及关节突连线腹侧(ventral)、背侧(dorsal)部分面积(v DSCA、d DSCA)并计算两者比值d/v值。DCSA分无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100 mm2)、相对LSS(76~100 mm2)和绝对LSS(≤75 mm2)3个等级。观察测量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独立完成,结果行Kappa一致性检验;NRSS-和NRSS+层面DSCA、d/v值大小差异及DSCA不同级别对应层面d/v值比较采用t检验;DSCA不同级别间d/v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NRSS与硬膜囊形态关系采用χ2检验。结果 85例腰2~5三节段NRSS-层面DCSA依次为(138.5±38.9)mm2、(124.8±33.5)mm2、(117.5±29.6)mm2,NRSS+层面依次为(118.5±31.7)mm2(P=0.032)、(95.5±27.9)mm2(P=0.029)、(80.2±25.4)mm2(P=0.027);萎缩型和饱满型硬膜囊占有比NRSS-层面为0.16、NRSS+层面为6.3(P=0.012);d/v值NRSS-层面为0.64±0.29,NRSS+层面为0.38±0.22(P=0.035),其中腰3~4、腰4~5层面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A三级d/v值依次为0.61±0.23、0.42±0.18和0.32±0.1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6,P=0.025),腰2~5三节段对应层面d/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SS与硬膜囊形态、DCSA及d/v值大小相关,明析这些关系有助于诠释NRSS+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沉降征 硬膜囊 腰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