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共培养条件下毛囊神经嵴干细胞促进神经束膜细胞迁移和增殖
1
作者 于皓杰 杜甑衎 +4 位作者 付靖乔 肖楚兰 杨向群 许家军 刘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2-518,共7页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神经束膜细胞的有效方案,并初步研究毛囊神经嵴干细胞(hfNCSC)对神经束膜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采用“限时消化-差速贴壁-化学药物”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束膜细胞进行培养和纯化,同时培养大鼠触须垫hfNCSC,并对细胞进行...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神经束膜细胞的有效方案,并初步研究毛囊神经嵴干细胞(hfNCSC)对神经束膜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采用“限时消化-差速贴壁-化学药物”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束膜细胞进行培养和纯化,同时培养大鼠触须垫hfNCSC,并对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借助Transwell小室建立hfNCSC与神经束膜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在Transwell上室接种神经束膜细胞,下室接种hfNCSC(hfNCSC共培养组)或不接种细胞(对照组),共培养6、12和18 h后进行结晶紫染色,观测神经束膜细胞的迁移情况。取hfNCSC条件培养基(hfNCSC条件培养基组)和含2%FBS的DMEM培养基(对照组)分别作用于神经束膜细胞,24、48和72 h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本方案可在2周的时间内获得纯度高达(97.66±2.08)%的神经束膜细胞。将神经束膜细胞与hfNCSC共培养6、12和18 h后,可见hfNCSC共培养组神经束膜细胞的迁移数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hfNCSC条件培养基作用于神经束膜细胞24 h和48 h后,hfNCSC条件培养基组与对照组神经束膜细胞的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作用72 h后,hfNCSC条件培养基组神经束膜细胞的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时消化-差速贴壁-化学药物”方法可成功培养和纯化神经束膜细胞;hfNCSC可激活神经束膜细胞,促进其迁移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束膜细胞 毛囊神经嵴干细胞 共培养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自禽神经纤维肉瘤的禽白血病病毒的分子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2
作者 Ochi A 吴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98,共1页
周围神经鞘瘤(PNSTs)在鸡上很少发生,其病因仍有待研究。本试验对自然发生于日本原种鸡的周围神经鞘瘤进行了病理学鉴定,并对从该瘤中分离的禽白血病病毒(ALV)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发现发病鸡表现为颈部皮下有坚硬肿块,且这... 周围神经鞘瘤(PNSTs)在鸡上很少发生,其病因仍有待研究。本试验对自然发生于日本原种鸡的周围神经鞘瘤进行了病理学鉴定,并对从该瘤中分离的禽白血病病毒(ALV)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发现发病鸡表现为颈部皮下有坚硬肿块,且这个肿块与相邻的脊髓神经(C9-14)相连,微观上大部分为含梭型细胞(与贝罗凯体排列成交错的束、流、栅栏样)的细胞组织,少部分由富含胶原蛋白的细胞组织组成。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分2类:①波形蛋白、葡萄糖转运子(GLUT1)和claudin1均为阳性的神经束膜细胞;②波形蛋白阳性、S-100α/β间或阳性、GLUT1阴性的雪旺氏细胞。病理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例为神经纤维瘤感染。对分离自纤维瘤的禽白血病病毒分离株CTS_5371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序,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是与先前报道的禽白血病/肉瘤病毒不同的、一株新的重组病毒。另外,感染试验结果显示,CTS_5371诱导雪旺氏细胞和神经束膜细胞的增殖。本试验结果表明,ALV分离株能诱发鸡的周围神经鞘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鞘瘤 禽白血病病毒 神经束膜细胞 雪旺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