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损伤疼痛疾病的红外热图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家双 杜雯琼 +1 位作者 包佳巾 魏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红外热图技术是绿色检查项目,本文报告带状疱疹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患者的红外热图表现。方法:本组共170例红外热像仪检查者,女性92例,男性78例,年龄23~76岁,其中急性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70例,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红外热图技术是绿色检查项目,本文报告带状疱疹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患者的红外热图表现。方法:本组共170例红外热像仪检查者,女性92例,男性78例,年龄23~76岁,其中急性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70例,椎间盘突出症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神经痛70例,另外30例为无临床症状的志愿检查者。重点观察患区温度差异程度、肢体图形是否对称。结果:大部分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表现为患区高温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神经痛患者表现为腰骶区局部高温变化,而患肢主要以低温变化为主。温度差异范围为±0.8~5.3℃。在实施治疗后温度差异范围明显降低。结论:红外热图技术能够客观反映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患者的区域血液供应状态,为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图技术 神经损伤疼痛 体表温度 血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董生 胡永生 +3 位作者 杜薇 陶蔚 张晓华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31-535,共5页
目的:应用脊髓电图技术记录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受损脊髓节段后角的自发场电位,观察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前、后的电位变化,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Medcare Da Vinci数字信号... 目的:应用脊髓电图技术记录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受损脊髓节段后角的自发场电位,观察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前、后的电位变化,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Medcare Da Vinci数字信号采集系统,在每个患者记录3段脊髓电图,分别在DREZ切开前的健侧和患侧脊髓、DREZ切开后的患侧脊髓记录1段。共采集到15例患者的可供分析的脊髓电图,对其频率和特殊放电形式进行分析。结果:DREZ切开前的患侧和健侧脊髓以及DREZ切开后患侧脊髓的后角自发场电位背景电活动频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DREZ切开前的患侧脊髓后角的脊髓电图比健侧更多出现尖波,存在统计学差异。DREZ切开后,患侧脊髓这种电活动全部消失。术后止痛疗效优秀率为93.3%。结论:尖波是患侧脊髓相对特异的异常电活动,是相对特异的监测指标;成功的DREZ切开术后,患侧脊髓的这种特殊电活动不再出现,尖波消失可以提示术后止痛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图 脊髓后角 自发场电位 臂丛神经损伤疼痛 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介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薛松 孙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2,共8页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脊髓损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通过扩大神经炎症反应介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以神经炎症为切入点,对小胶质细胞参与脊髓损...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脊髓损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通过扩大神经炎症反应介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以神经炎症为切入点,对小胶质细胞参与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机制进行综述,期待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脊髓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