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1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腓肠神经损伤后疼痛1例
1
作者 刘红 袁俊鹏 金晓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78,共3页
孤立性腓肠神经损伤后疼痛少见,多源于医源性损伤,主要表现为沿小腿远端1/3、足外侧和第5趾后外侧的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和感觉异常。持续的疼痛或感觉异常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传统的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脉... 孤立性腓肠神经损伤后疼痛少见,多源于医源性损伤,主要表现为沿小腿远端1/3、足外侧和第5趾后外侧的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和感觉异常。持续的疼痛或感觉异常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传统的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等对疼痛的缓解、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有限。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于1967年被首次描述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认为与传统的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1]。早期的PNS手术多采用SCS八触点电极导线,电极粗且过长,易影响病人术后活动。近年来,随着专用PNS电极及体外刺激器的出现,PNS逐渐被更多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病人,如头面部、上肢及下肢的各神经分支,成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重要的疼痛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PNS治疗可以改善损伤神经的病理生理变化,促进神经再生,改善其功能障碍[2]。尽管PNS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中枢和外周机制均有助于其镇痛作用。国外有报道将PNS用于腓肠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治疗[3],国内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多应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例如侵犯眶上神经或枕大/小神经的带状疱疹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电极导线 医源性损伤 眶上神经 神经阻滞 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习服对电磁辐射所致小鼠海马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泽泽 杨学森 +8 位作者 王英 谭雨龙 罗珍 李萍 何根林 刘晓倩 申婷婷 刘怡杉 罗雪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9-638,共10页
目的探究热习服对电磁辐射所致海马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雄性BALB/c小鼠(体质量18~22 g,7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Con)组、热习服(HA)组(34℃,30 d)、电磁辐射(EMF)组(2450 MHz,20 min/d,4周)、热习服+电... 目的探究热习服对电磁辐射所致海马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雄性BALB/c小鼠(体质量18~22 g,7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Con)组、热习服(HA)组(34℃,30 d)、电磁辐射(EMF)组(2450 MHz,20 min/d,4周)、热习服+电磁辐射(HA+EMF)组。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蔗糖偏好程度,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各组不动时间,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分别使用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促炎表型标志物CD68及抗炎表型标志物CD206进行免疫荧光标记,检测各组海马内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采用ELISA检测各组海马内TNF-α、IL-1β、TGF-β和IL-10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海马内HSP7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EMF暴露小鼠对蔗糖的偏好降低(P<0.05),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P<0.01),第7天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海马区细胞排列较紊乱、结构较松散、存在细胞形态不规则、肿胀,细胞核固缩、着色深,小胶质细胞水肿;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P<0.01),CD68相对荧光强度升高(P<0.01)、CD206相对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5),提示此时活化小胶质细胞主要呈促炎型M1表型;海马中TNF-α、IL-1β含量显著升高,IL-10和TGF-β含量显著下降(P<0.01)。与EMF组相比,HA+EMF组小鼠对蔗糖的偏好增加(P<0.01),悬尾不动时间减少(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0.01),第7天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小鼠海马区细胞损伤程度改善,细胞固缩减轻。与Con组相比,HA+EMF组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P<0.01),抗炎型M2表型标志物CD206相对荧光强度升高(P<0.01),此时CD68相对荧光强度相较EMF组显著下降(P<0.01)。与EMF组相比,HA+EMF组小鼠海马中TNF-α、IL-1β水平下降(P<0.01),TGF-β和IL-10水平升高(P<0.01)。HA+EMF组小鼠海马内HSP70蛋白表达量相较于EMF组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HA组(P<0.01)。结论热习服可能通过改变小胶质细胞表型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电磁辐射诱导的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习服 电磁辐射 海马神经损伤 神经炎症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线图模型预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热消融术后喉返神经损伤
3
作者 甘剑光 李坚 +3 位作者 蒋远霞 李秋林 杨雪群 邓兆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3-608,共6页
目的探讨列线图模型预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热消融术后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4年1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热消融治疗的102... 目的探讨列线图模型预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热消融术后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4年1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热消融治疗的102例终末期肾病SHP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RLN损伤,分为RLN损伤组(n=24)和非RLN损伤组(n=78)。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LN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用R语言构建可视化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拟合优度和校准度。结果上腺消融(OR=8.784,95%CI:2.056~37.521,P=0.003)、甲状旁腺腺体总体积(OR=1.684,95%CI:1.167~2.430,P=0.005)、热消融能量(OR=1.132,95%CI:1.016~1.261,P=0.025)是热消融术后发生RLN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3项危险因素建立预测RLN损伤风险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其拟合度好(P=0.769),校准曲线提示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重合。结论上腺消融、甲状旁腺腺体总体积、热消融能量是SHPT患者热消融术后发生RLN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RLN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介入 热消融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喉返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中膈神经损伤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4
作者 彭荣兵 于曼丽 郭志福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3,共5页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多数心房颤动起源于肺静脉,因此肺静脉隔离是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术式。冷冻球囊消融具有损伤可逆、手术时间短、患者手术体验佳等优点...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多数心房颤动起源于肺静脉,因此肺静脉隔离是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术式。冷冻球囊消融具有损伤可逆、手术时间短、患者手术体验佳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心房颤动的一线治疗方案。与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消融发生膈神经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尤其是在对右侧肺静脉冷冻消融期间。本文旨在讨论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过程中预防膈神经损伤的策略,例如冷冻消融的温度监控、球囊操作的策略(即球囊放气、近端封堵、膈神经起搏等),以总结经验,从而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神经损伤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与术后谵妄相关性的Meta分析
5
作者 杨飞 修萌 +3 位作者 王清秀 王晨威 张美洁 张伟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1-408,共8页
目的系统分析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与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关于POD术前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检索时间为建... 目的系统分析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与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关于POD术前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月,采用Stata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篇文献,患者6858例,其中POD组1703例,非POD组51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神经损伤标志物中Aβ40(SMD=0.68,95%CI 0.06~1.31,P=0.001)、T-tau(SMD=0.72,95%CI 0.43~1.01,P<0.001)、p-tau(SMD=1.17,95%CI 0.59~1.75,P<0.001)、NfL(SMD=0.50,95%CI 0.28~0.71,P<0.001)与POD呈正相关,Aβ42(SMD=-0.71,95%CI-0.97~-0.44,P<0.001)、Aβ40/p-tau(SMD=-0.83,95%CI-1.40~-0.25,P=0.005)、Aβ40/T-tau(SMD=-0.96,95%CI-1.45~-0.45,P<0.001)、Aβ42/p-tau(SMD=-0.97,95%CI-1.31~-0.64,P<0.001)、Aβ42/T-tau(SMD=-0.96,95%CI-1.30~-0.62,P<0.001)、Aβ42/Aβ40(SMD=-1.13,95%CI-1.52~-0.74,P<0.001)与POD呈负相关。结论Aβ40、Aβ42、T-tau、p-tau、NfL、Aβ40/p-tau、Aβ40/T-tau、Aβ42/p-tau、Aβ42/T-tau、Aβ42/Aβ40是POD术前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可用于构建POD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谵妄 生物标志物 神经损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旺氏细胞迁移在外周神经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文瑄 宗敏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7-1144,共8页
外周神经损伤(PNI)是常见的神经损伤疾病。作为神经髓鞘最主要的组成细胞,雪旺氏细胞(SCs)在PNI后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PNI后,SCs被激活,并快速迁移至损伤部位,与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ECM)和成纤维细胞等组成连接远近残端的神经桥,为... 外周神经损伤(PNI)是常见的神经损伤疾病。作为神经髓鞘最主要的组成细胞,雪旺氏细胞(SCs)在PNI后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PNI后,SCs被激活,并快速迁移至损伤部位,与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ECM)和成纤维细胞等组成连接远近残端的神经桥,为轴突的形成提供通道,引导轴突再生。SCs向受损神经部位快速迁移能力大小是影响神经桥形成的关键因素。ECM、神经营养因子(NT)、非编码RNA[特别是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及多种转录因子等,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参与SCs迁移能力的调控,进而影响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但目前为止,尚无关于影响PNI中SCs迁移能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现从ECM、NT、非编码RNA和转录因子等方面系统综述PNI后影响SCs迁移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为系统理解SCs在PNI修复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为全面分析PNI后的修复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旺氏细胞 细胞迁移 外周神经损伤 修复 微小RNA 长链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7
作者 艾克拜尔江·艾赛提 沙拉依丁·艾尔西丁 +1 位作者 库提鲁克·守克尔 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9,共9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PNI)和再生中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使用关键词进行筛选,收集了从2013年1月1日到2024年6月1日之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据... 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PNI)和再生中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使用关键词进行筛选,收集了从2013年1月1日到2024年6月1日之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据。随后,我们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和VOS viewer,从文献的发表数量、作者、所属国家、机构、关键词以及热门研究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在本研究中,我们广泛检索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总计获取了386篇相关文献。我们分析了文献的年度发表量、国家分布、发表量前十的作者、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篇文章以及发表量前十的机构,更全面地了解最近10年周围神经损伤(PNI)治疗再生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法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周围神经再生治疗领域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推动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再生 施万细胞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骶管注射神经妥乐平和综合康复治疗重度骶丛神经损伤后遗症期的个案报道
8
作者 朱海丰 钱桂凤 +4 位作者 丹禹钦 高静纯 唐婷婷 霍明 谢韶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6-483,共8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骶管注射神经妥乐平联合综合康复对骶骨骨折引发的重度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报道2024年3月1例因骶骨骨折导致重度骶丛神经损伤10个月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注射神经妥乐平,并进行综合康复。采用美国脊...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骶管注射神经妥乐平联合综合康复对骶骨骨折引发的重度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报道2024年3月1例因骶骨骨折导致重度骶丛神经损伤10个月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注射神经妥乐平,并进行综合康复。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残损分级(AIS)、徒手肌力评定法、视觉模拟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MBI)、健康调查简表(SF-36)和功能性步态评价量表进行评定;采用神经传导速度测试、肌电检查和超声波探查检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骶尾韧带结构。结果治疗4周和10周后,患者肌力、MBI评分、功能性步态评分和SF-36各项评分均升高;AIS分级由D级转为E级;视觉模拟评分降低。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和SF-36中躯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状况小幅升高。治疗10周后,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时缩短、诱发动作电位振幅升高;自发电位正锐波减少,主动电位峰值增加;右侧臀大肌、股外侧肌和腓肠肌主动电位峰值升高;骶尾韧带排列更为清晰、整齐。无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骶管注射结合综合康复能有效缓解重度骶丛神经损伤后遗症期患者的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丛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下骶管注射 神经妥乐平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RNA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中的作用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9
作者 库提鲁克·守克尔 艾克拜尔江·艾赛提 +1 位作者 沙拉依丁·艾尔西丁 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8,共9页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PNI)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微RNA(miRNA)在周围神经后轴突再生中的治疗作用的当今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后来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应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PNI)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微RNA(miRNA)在周围神经后轴突再生中的治疗作用的当今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后来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应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关键词TS=microRNA OR TS=miRNA AND TS=peripheral nerve injury OR TS=microRNA OR TS=miRNA AND TS=axonal regeneration筛检采集从2009年到2024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据。并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文献的作者、所属国家、关键词、爆发词和机构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301篇文献,通过剔除和筛选最终符合研究的文献有288篇。本研究所用的288篇文章共有1513名作者,他们分别来自34个国家,358个机构的1513名作者发表在148篇期刊上。引用了来自2038期刊的13941篇文献。另外本研究列出了文献年发表量、国家分布、发文量前5的作者、被引次数最多的5篇文章和发文量前十的机构,其中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但在文章质量上跟欧美地区有着显著的差距。对机构的分析发现,国内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占比最多,相互之间的合作密切,与国外机构缺乏合作。研究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是Let-7 microRNAs Regenerate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by Targeting Nerve Growth Factor被引用了34次。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南通大学31篇。结论:虽然miRNA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中的治疗作用研究起步较晚,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但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miRNA作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它在神经炎症、神经细胞修复再生、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等领域的作用机制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随着对该领域科研研究的投入,将会有更多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优秀期刊上,使得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迎来新的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微RNA 轴突再生 文献计量学 周围神经再生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腋臭术后并发瘢痕致神经损伤
10
作者 祝新莉 徐小莲 +1 位作者 刘静 张开慧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85-487,共3页
报告1例腋臭术后并发瘢痕致神经损伤。患者男,15岁,因腋臭1年行手术治疗,术后2个月出现左上肢无力、麻木。体格检查:左侧腋窝处一长约4 cm、宽约2 cm的不规则创面,创面皮肤呈淡红色、欠规整,表面缺损伴散在溃疡面,触之有硬物感。左上肢... 报告1例腋臭术后并发瘢痕致神经损伤。患者男,15岁,因腋臭1年行手术治疗,术后2个月出现左上肢无力、麻木。体格检查:左侧腋窝处一长约4 cm、宽约2 cm的不规则创面,创面皮肤呈淡红色、欠规整,表面缺损伴散在溃疡面,触之有硬物感。左上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3级,肌张力降低,感觉减退,上肢腱反射消失。彩超及上肢肌电图提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部损伤。诊断:瘢痕致多发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瘢痕组织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促进血管再生与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信芳 李楷凡(综述) 王业杨(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2-666,共5页
Ilizarov技术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的骨再生技术,通过缓慢牵拉活体组织来促进骨和软组织的再生。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骨折、缺损、骨不连、感染、畸形和四肢慢性缺血性溃疡的治疗,并显著改变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随着Ilizarov技术的... Ilizarov技术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的骨再生技术,通过缓慢牵拉活体组织来促进骨和软组织的再生。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骨折、缺损、骨不连、感染、畸形和四肢慢性缺血性溃疡的治疗,并显著改变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随着Ilizarov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发现骨牵引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而且可显著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损伤修复,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明确。目前,临床上对于血管与神经损伤的治疗仍以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是由于神经通常无法再生或血管修复困难,使得该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就Ilizarov技术在促进血管新生与神经组织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血管再生和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胫骨横向骨搬移 张力-应力法则 血管再生 神经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袁湘玲 姚瑶(综述) 伍子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继发性死亡和轴突丢失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视神经受损后RGC的快速死亡及复杂的死亡途径致使临床治疗效果收效甚微。近年来,干细胞的潜能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组织修复再生...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继发性死亡和轴突丢失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视神经受损后RGC的快速死亡及复杂的死亡途径致使临床治疗效果收效甚微。近年来,干细胞的潜能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组织修复再生的新治疗手段。成体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免疫调控特性和神经保护作用,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修复治疗上被广泛研究。MSC以旁分泌神经营养因子、释放外泌体及细胞移植直接接触受损组织等方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促进RGC存活及轴突再生,并经处理后可增强其干细胞特性;此外,MSC可被诱导转分化为RGC,发挥细胞替代治疗的修复作用。本文将总结MSC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治疗方面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其作用机制,同时归纳了增强MSC神经保护作用的方法,还探讨未来MSC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上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今后制定更完善可靠的MSC应用于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神经保护作用 细胞替代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早期综合康复对儿童青少年肱骨髁上骨折伴尺神经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丽华 王雨生 +1 位作者 李剑锋 董继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综合康复对并发尺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青少年的肘关节功能障碍与尺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治疗的并发尺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的儿童青少年49例,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综合康复对并发尺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青少年的肘关节功能障碍与尺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治疗的并发尺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的儿童青少年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治疗组(n=25)。对照组采用蜡敷治疗和针灸治疗,治疗组采用药物熏蒸、关节松动术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肘关节评定表(HSS)和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报告(MCRR)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HSS评分均显著升高(|t|>8.345,P<0.001),治疗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536,P<0.001),治疗组治疗前后HSS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t=3.717,P<0.05)。治疗组尺神经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5.975,P<0.05)。结论术后早期综合康复可改善并发尺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青少年的肘关节功能,促进尺神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肱骨髁上骨折 神经损伤 肘关节功能障碍 早期综合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刺环跳穴干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角炎症因子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辉 陈怡然 马铁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2,I0014,I0015,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齐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大鼠脊髓背角炎症因子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a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齐刺环跳穴治疗神经病理痛(Neuropathic pain,NP)的镇痛机制。方法6... 目的通过观察齐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大鼠脊髓背角炎症因子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a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齐刺环跳穴治疗神经病理痛(Neuropathic pain,NP)的镇痛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齐刺组、单刺组及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钳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造模第2天开始进行针刺及药物干预,连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取损伤处坐骨神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神经形态;取腰3~5脊髓节段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GFAP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PWL指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齐刺组治疗后显著改善(P<0.01)。HE染色,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齐刺组、单刺组及药物组神经纤维在数量及排列紊乱程度等方面均有改善,齐刺组改善最为明显。ELISA法、RT-PCR法及免疫组化检测,模型组、齐刺组、单刺组、药物组IL-1β、IL-6、TNF-α、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齐刺组、单刺组、药物组IL-1β、IL-6、TNF-α、GFAP表达显著下降,齐刺组表达低于单刺组及药物组(P<0.01)。结论齐刺环跳穴缓解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炎症因子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降低中枢痛觉敏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病理痛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铆因通过激活SIRT1介导FOXO1/NF-κB信号通路改善坐骨神经损伤 被引量:1
15
作者 车敏 张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探讨紫铆因诱导SIRT1激活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损伤组和紫铆因组,每组10只。分别于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手术当天、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检测各组大鼠BBB运动评分和... 目的探讨紫铆因诱导SIRT1激活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损伤组和紫铆因组,每组10只。分别于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手术当天、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检测各组大鼠BBB运动评分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第14天取材,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学改变,通过TUNEL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凋亡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BDNF、MBP、GAP-43、SIRT1、FOXO1、Keap1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坐骨神经损伤组大鼠相比,紫铆因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BBB运动评分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增加,坐骨神经病理损伤改善,坐骨神经细胞凋亡水平降低,坐骨神经BDNF、MBP、GAP-43和SIRT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FOXO1、Keap1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紫铆因可通过上调坐骨神经损伤大鼠SIRT1表达抑制FOXO1/NF-κB信号通路激活,继而改善大鼠坐骨神经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铆因 坐骨神经损伤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FOXO1/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前扣带回皮质Yes激酶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16
作者 赵石祥 平苹 +4 位作者 李治贵 黄美金 刘明沅 孔繁一 李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0,共9页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Yes激酶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Yes激酶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大鼠模型,疼痛评估采用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YAP的表达变化,并观察YAP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共表达以及YAP的核定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MWT和TWL显著降低,对侧ACC区域YA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且YAP核表达量增加,YAP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存在共表达,CCI组YAP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共定位数量显著增加。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大鼠ACC区域YAP核表达与蛋白表达增多,可能在NP的发生与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前扣带回皮质 Yes激酶相关蛋白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神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在诱导细胞质膜破裂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樊浩 赵丹 焦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9-1665,共7页
细胞质膜破裂(plasma membrane rupture,PMR)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最后一步,这一过程会将细胞内容物(包括促炎细胞因子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等)释放到细胞外环境,引发或放大炎症反应。最新研... 细胞质膜破裂(plasma membrane rupture,PMR)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最后一步,这一过程会将细胞内容物(包括促炎细胞因子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等)释放到细胞外环境,引发或放大炎症反应。最新研究发现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nerve injury-induced protein 1,NINJ1)是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中质膜破裂(plasma membrane rupture,PMR)的关键介质。本综述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于NINJ1在细胞死亡方面的关键作用,探讨NINJ1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在炎症性疾病中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应用。非激活态的NINJ1具有多个α-螺旋结构,包括两个跨膜α-螺旋结构及游离在胞外的N端(1-78,包含α-螺旋结构)结构域。当NINJ1被激发后能发生寡聚并使处于胞外的α-螺旋结构插入细胞膜,从而引发细胞质膜破裂。根据已解析的NINJ1激活态分子结构,已提出2种不同的NINJ1诱发细胞质膜破裂分子机制,一种是NINJ1形成环状或拉链结构,通过其内部亲水结构切割细胞膜,另一种NINJ1也形成环状结构,但其亲水区在环外会将NINJ1跟细胞膜一起切掉。同属Ninjurin家族的NINJ2与NINJ1在结构上高度相似,却不能介导质膜破裂,揭示细微的结构差异即可改变NINJ1的溶膜功能。通过阻止NINJ1介导的质膜破裂,可减轻炎症反应。未来的研究可能会集中在开发针对NINJ1的抑制剂,以期通过调控其功能来治疗相关的炎症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 细胞死亡 质膜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32-3p/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
18
作者 朱瑾 欧阳欣 +4 位作者 刘屿 钱叶梅 夏斌 施延安 俞力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1-577,共7页
目的探讨miR-132-3p通过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FNI)中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用I-125粒子辐射大鼠施万细胞,并在细胞中转染miR-132-3p mimic、miR-132-3p inhibitor以及sh-CAMTA1。免疫荧光检... 目的探讨miR-132-3p通过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FNI)中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用I-125粒子辐射大鼠施万细胞,并在细胞中转染miR-132-3p mimic、miR-132-3p inhibitor以及sh-CAMTA1。免疫荧光检测S100B和β-TubulinⅢ荧光强度。RT-qPCR检测miR-132-3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MTA1蛋白表达。EdU染色评估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同时,构建FNI大鼠模型并在大鼠面部植入I-125粒子,HE、LFB染色以及IF染色评估大鼠面神经组织的病理损伤。StarBase v2.0数据库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32-3p和CAMTA1的靶向关系。结果S100B和β-TubulinⅢ在大鼠施万细胞中显著表达。I-125粒子辐射组中miR-132-3p表达降低(P<0.001),抑制细胞的增殖(P<0.001)和迁移(P<0.001)。过表达miR-132-3p或敲降CAMTA1显著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P<0.001)和迁移(P<0.05),敲降miR-132-3p则具有相反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miR-132-3p靶向负调控CAMTA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2-3p通过抑制CAMTA1的蛋白表达,减弱I-125粒子对FNI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促进作用。结论过表达miR-132-3p抑制CAMTA1的表达,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I-125对FNI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miR-132-3p 施万细胞 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类脑器官探索压应力调控小头症神经损伤及干预研究
19
作者 郝石磊 侯宗坤 王伯初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6-86,共1页
目的小头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致病机理和神经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小头症最基本的临床表现是头颅周径生长滞后,颅骨形变诱导压应力可直接导致脑组织压缩及神经功能受损,探究压应力调控小头症神经损伤的变化规律对于深刻理解小头... 目的小头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致病机理和神经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小头症最基本的临床表现是头颅周径生长滞后,颅骨形变诱导压应力可直接导致脑组织压缩及神经功能受损,探究压应力调控小头症神经损伤的变化规律对于深刻理解小头症的神经损伤机理和开发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生物力学、神经科学及细胞组织工程手段构建了hi PSC来源类脑器官的小头症可控加载模型,通过设置不同加载梯度探究了压应力与类脑器官生长、接触模量和硬度的关系,以及压应力的传导途径。结果通过设置不同加载梯度探究了压应力与类脑器官生长、接触模量和硬度的关系,在类脑诱导至16 d后,类脑面积与加载间距呈正相关,当加载间距低于400μm时类脑生长受限,在加载间距为200μm时,类脑面积比对照组降低35%。当类脑处在压应力环境下,机械力通道蛋白Piezo1被大量表达,且随压应力增加而增加,同时通过细胞骨架及Wnt通路进行传导。结论设计了适用于小头症压应力损伤模型,探究了压应力在小头症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头症 WNT通路 神经发育障碍 神经损伤 生物力学 神经科学 传导途径 细胞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保护因子Adcyap1--促进外周神经再生并缓解疼痛
20
作者 刘风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5-555,共1页
外周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导致运动障碍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PNI的治疗过程中,如何促进神经再生并缓解疼痛,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不能准确地模拟临床PNI。另外,科学家通常单独研究PNI神经再... 外周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导致运动障碍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PNI的治疗过程中,如何促进神经再生并缓解疼痛,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不能准确地模拟临床PNI。另外,科学家通常单独研究PNI神经再生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缺乏对两者内在联系的探讨。本研究目的:建立新的PNI模型,研究神经再生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缓解疼痛 外周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模拟临床 保护因子 运动障碍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