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小芹 谢波 倪雅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7期531-532,共2页
目的 探求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 40例患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并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在每周 2次常规血液透析 (HD)的同时 ,接受每周 1次血液透析滤过 (HDF)治疗 ;对照组只行每周 ... 目的 探求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 40例患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并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在每周 2次常规血液透析 (HD)的同时 ,接受每周 1次血液透析滤过 (HDF)治疗 ;对照组只行每周 3次常规HD治疗而不接受HDF治疗 ,治疗前、治疗 3个月时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症状、神经反射改善情况及正中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3项指标。结果 两组经过 3个月的充分透析后 ,其临床症状、神经反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但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观察组的正中神经、胫神经SCV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在常规HD治疗的同时接受每周 1次的HDF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透析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程艳 刘惠茹 +1 位作者 尹婷 田景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6-287,共2页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对治疗糖尿病多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4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氦-氖激光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衡可比。两组患者均继续控制血糖治疗,治疗...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对治疗糖尿病多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4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氦-氖激光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衡可比。两组患者均继续控制血糖治疗,治疗前测空腹血糖,均应用相同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氦-氖激光组除药物治疗外,增加氦-氖激光治疗。结果:经6周治疗后,与只采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的对照组比较,氦-氖激光组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显效率明显增高(P<0.01),神经体征评分明显降低(P<0.001),尺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增快(P<0.00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恢复正常例数明显增多,有效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氦-氖激光疗法可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体征缓解,使M CV、SCV增快,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激光照射治疗 疗效观察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氦-氖激光治疗 氦-氖激光疗法 营养神经药物 扩张血管 药物治疗 2004年 2002年 SCV MCV 门诊就诊 血糖治疗 空腹血糖 神经体征 治疗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宋军俊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506-1507,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选择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46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实验组联合应用甲钴胺...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选择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46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实验组联合应用甲钴胺及依帕司他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只用甲钴胺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效果更明显(P〈0.05);实验组DPN治疗有效率为82.46%,对照组有效率为56.52%,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运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DPN的疗效显著,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病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有效率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易敏 姚源蓉 谢炳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0-772,共3页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潜伏期,分析比较外周神经Aδ纤维及N波峰潜伏期,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1)对照组CHEPs波形引出率高于患者组。(2)患者组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Aδ纤维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患者组上肢Aδ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率较下肢低(P<0.05)。(5)患者组上下肢近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患者组上下肢远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6)患者组Aδ纤维CV异常率高于MCV及SCV(P<0.05)。结论:CHEPs能反应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的异常部位及损伤程度,且较传统的神经传导速度更敏感,可作为临床诊断CIDP的一项电生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及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韩雪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肢SEP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患侧SEPP15、N20、P25、N13及N9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参数、运动神经传导参数与上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亚急性期偏瘫患者102例,平均(68.76±11.33)岁,男性78例。患者偏瘫侧上肢SEPP15[(16.90±1.67)ms vs.(16.27±1.50)ms,P<0.001]、N20[(20.13±1.49)ms vs.(19.42±1.60)ms,P<0.001]、P25[(24.39±1.75)ms vs.(23.70±1.50)ms,P<0.001]、N13[(14.05±1.25)ms vs.(13.42±1.26)ms,P<0.001]及N9[(9.25±0.96)ms vs.(8.80±1.40)ms,P<0.001]的潜伏期均大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velocity,SCV)[(48.93±6.82)m/s vs.(51.26±6.40)m/s,P<0.001]、波幅[(22.54±9.91)μv vs.(32.71±17.68)μv,P<0.001]小于健侧;正中神经(指3-腕)SCV[(49.26±7.31)m/s vs.(52.98±5.99)m/s,P<0.001]、波幅[(24.71±11.39)μv vs.(38.57±20.21)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指5-腕)SCV[(48.72±7.46)m/s vs.(52.01±6.82)m/s,P<0.001]、波幅[(19.51±11.35)μv vs.(25.74±13.44)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SCV[(54.53±6.06)m/s vs.(56.99±4.84)m/s,P<0.001]、波幅[(11.37±6.04)μv vs.(14.53±7.89)μv,P<0.001]小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54.79±4.89)m/s vs.(57.10±5.07)m/s,P<0.001]、波幅[(8.42±3.85)μv vs.(10.00±3.72)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MCV[(53.12±6.81)m/s vs.(55.01±6.35)m/s,P<0.001]、波幅[(6.89±2.56)μv vs.(8.78±2.26)μv,P<0.001]小于健侧。P15(r=-0.358,P<0.001)、N20(r=-0.674,P<0.001)、P25(r=-0.465,P<0.001)潜伏期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upperextremityscale,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指3-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31,P=0.026),尺神经电极位置为指5-腕(r=0.292,P=0.006),腕-肘上(r=0.391,P<0.001)的SCV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电极位置为指5-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12),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肘-腕的MCV(r=0.220,P=0.037)、波幅(r=0.223,P=0.034)与FMA-UE评分均呈正相关,尺神经电极位置为腕-肘上的MCV(r=0.231,P=0.027)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及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的改变,且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体感诱发电位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世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4期2129-2132,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诊断为T2DM的患者,分为合并DPN的DPN组、不合并DPN的T2DM组;另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Hcy、叶酸(FA)、维生素B_(12)(V...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诊断为T2DM的患者,分为合并DPN的DPN组、不合并DPN的T2DM组;另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Hcy、叶酸(FA)、维生素B_(12)(VitB_(12))、炎症指标、氧化指标的含量以及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DPN组的血清Hcy、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含量明显高于T2DM组及对照组,血清FA、VitB_(1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含量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SCV水平明显低于T2DM组及对照组;DPN组中高Hcy血症患者的血清sVCAM-1、IL-1β、HMGB1含量明显升高,血清SOD、GSH含量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SCV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N患者的血清Hcy含量明显升高并且能够加重神经传导功能损伤、激活炎症及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同型半胱氨酸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炎症反应 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被引量:3
7
作者 叶荣飞 李毓群 张云芳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843-844,共2页
目的 :考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原理。方法 :对比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对神经传导的影响。结果 :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能有效解除或缓解... 目的 :考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原理。方法 :对比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对神经传导的影响。结果 :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能有效解除或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麻木、疼痛等症状 ,明显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药效研究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采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时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百战 雷丹妮 +1 位作者 刘红 谈美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135-4141,共7页
为了分析非采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时变特征,以在校健康大学生为受试对象,在全年4个季节里开展人体热舒适生理实验测试,记录主要热环境参数,研究人体客观生理指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vSC)、测点皮肤温度(tskin)、整体热感觉投票(TSV)... 为了分析非采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时变特征,以在校健康大学生为受试对象,在全年4个季节里开展人体热舒适生理实验测试,记录主要热环境参数,研究人体客观生理指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vSC)、测点皮肤温度(tskin)、整体热感觉投票(TSV)以及局部热感觉投票(TSVlocal)随停留时间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季节里,vSC,tskin和TSV的时变特征具有一致性;在冬季和过渡季节(春季和秋季),vSC和tskin随停留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下降量在冬季最大,过渡季节次之,而在夏季vSC和tskin仅在微小范围内波动;TSV和TSVlocal的时变特征均在冬季最显著,夏季和过渡季节基本在舒适范围内波动。这说明停留时间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1个重要因素;为满足室内人员健康舒适的热环境的设计与控制提供参考,并为生理指标的测试延迟时间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投票(TS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vSC) 测点皮肤温度(tskin) 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例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电生理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金亚娣 陆庭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07-308,共2页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电生理 肌电图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