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在焦虑症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涤宇 李春波 吴文源 《上海精神医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焦虑症(anxiety)是一种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精神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和惊恐发作(panicdisorder,PD).
关键词 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 焦虑症 神经系统 GAD 杏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影像技术在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顾明 王庆松 +3 位作者 柯振武 王俊 马宗黎 蒋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26-626,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影像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应用 螺旋CT扫描 急性脑梗死患者 诊治 检查时间 64层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脑结构及功能异常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阿丽耶·阿卜力孜 安鹏 +1 位作者 王普清 高平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271-1276,共6页
在帕金森病(PD)领域,睡眠障碍被公认为是最常出现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与该疾病运动性及非运动性症状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研究表明PD伴睡眠障碍(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较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疾病进展更快,且大多数睡眠障碍患者最终... 在帕金森病(PD)领域,睡眠障碍被公认为是最常出现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与该疾病运动性及非运动性症状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研究表明PD伴睡眠障碍(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较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疾病进展更快,且大多数睡眠障碍患者最终都会进展为PD。目前对于睡眠障碍与PD发病机制间的关联尚未充分阐明,因此及早发现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异常结构及功能变化,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及预防睡眠障碍向PD的转化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诸多神经影像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在PD伴非运动症状患者的研究中,如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黑色素敏感成像、SPECT/PET及经颅超声等,它们在帕金森病的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在疾病早期诊断、监测及明确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上述神经影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更全面地理解PD伴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 神经影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国艳 张作洪 任铭新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7期80-82,共3页
目的 观察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规划穿刺靶点和手术路径,实施颅内病变活检术,均成功进行了病变组... 目的 观察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规划穿刺靶点和手术路径,实施颅内病变活检术,均成功进行了病变组织取材,然后全部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实施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37例。记录并统计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的送检率、标本阳性率、病变性质诊断准确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经常规病理检查确诊。活检术中快速冰冻送检率61.67%(37/60),标本阳性率97.30%(36/37),病变性质诊断准确率为62.16%(23/37)。活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患者。结论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颅内病变的准确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病变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 快速冰冻病理活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成 《淮海医药》 2005年第1期83-85,共3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 显微神经外科 神经影像技术 微创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技术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并发症 发展 定位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结构及功能成像技术在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临床转归预测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旭 王万宇 +4 位作者 曲冰 纪亚红 王丰 曹丹娜 赵永厚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7期94-96,共3页
健康人群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之前有一个较长的“前驱期”,处于此期的人群为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若不及早进行干预治疗,1年内将有三分之一的高危人群发展为精神分裂症。通过脑结构及脑功能成像技术MRI、PET获取脑结构、功能数据,再结合临... 健康人群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之前有一个较长的“前驱期”,处于此期的人群为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若不及早进行干预治疗,1年内将有三分之一的高危人群发展为精神分裂症。通过脑结构及脑功能成像技术MRI、PET获取脑结构、功能数据,再结合临床资料可判断精神分裂证高危人群是否转归为精神分裂症。PET检查显示更多的纹状体多巴胺合成,MRI检查显示脑灰质体积增大以及额叶区大脑活动增加是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产生积极反应的潜在标志。MRI检查显示,前额叶皮层中灰质体积增大和厚度增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非药物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影像技术 脑结构及功能成像技术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核磁共振成像 精神分裂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评估脑卒中运动功能预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宋杰 王大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1期194-196,共3页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耗时长、费用高、恢复慢,如何能早期有效评估、预测疗效,一直是神经病学、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较多学者对如何能预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感兴趣,尤其是通过应用神经影像学技术,以促进脑卒中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耗时长、费用高、恢复慢,如何能早期有效评估、预测疗效,一直是神经病学、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较多学者对如何能预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感兴趣,尤其是通过应用神经影像学技术,以促进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的新型治疗方法和预测模型的发展。然而,对于哪种技术能最有价值的预测运动功能并未达成共识。随着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发现DTI对脑卒中的预后和判断神经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DTI评估脑卒中运动功能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康复 脑卒中患者 弥散张量成像 功能预后 评估 神经影像技术 预测疗效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