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对老年三叉神经痛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李小波 谢东 李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VD组64例和PBC组66例。比较2组术后即刻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血清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MVD组与PBC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vs 97.0%,P>0.05)。MV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PB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PBC组,SOD、GSH-Px水平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术前,SOD、GSH-Px、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3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5-羟色胺水平高于术前,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疼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1,P=0.182)。结论MVD和PBC均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可调节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水平;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而PBC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三叉神经 氧化性应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与Z-L反应联合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余聚 关炎 许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7-32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与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乳突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25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分别... 目的 对比分析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与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乳突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25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分别行异常肌反应监测(AMR组,102例)和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AMR+ZLR组,156例),计算手术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AMR+ZLR组术后7 d 145例痊愈、11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92.95%(145/156);术后6个月151例痊愈、5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96.79%(151/156)。AMR组术后7 d 86例痊愈、16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84.31%(86/102);术后6个月92例痊愈、10例无效(其中2例为复发),手术有效率为90.20%(92/102)。AMR+ZLR组术后7 d(χ^(2)=4.908,P=0.027)和6个月(χ^(2)=4.904,P=0.027)手术疗效均优于AMR组。术后1 d,AMR+ZLR组有12例出现轻微面瘫,于术后7 d内恢复;AMR组有1例出现耳鸣、1例出现头晕,均于术后3 d内恢复,18例出现轻微面瘫,于术后7 d内恢复。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手段,手术有效率较高,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较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电生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面部肌肉 微血管减压 神经电生理监测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沈江江 刘志红 刘宝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其中常规显微镜组(A组)36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B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其中常规显微镜组(A组)36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B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责任血管发现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B组责任血管发现率(95.2%)明显高于A组责任血管发现率(80.6%)、治愈率(97.6%)高于A组(8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B组(14.3%)比A组(30.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助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提高责任血管发现率和手术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 神经内镜 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夏英华 闵飞祥 +4 位作者 余桂 冷景兴 杨宇 钟凤英 向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1,共8页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9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66例(MVD组),接受PBC手术53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2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I、II、III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压迫 微血管减压 典型三叉神经 血管压迫程度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预后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善泉 张晓华 +5 位作者 郑彦 熊文浩 王勇 李骁雄 邱永明 万杰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近期疗效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近期疗效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平均随访期7.38年,随访期间33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82.4%,且复发大多在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表明动脉性压迫、神经存在血管压迹及减压方式与临床有效率有关,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静脉性压迫为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神经受压程度、压迫血管的类型及不同的手术方式为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治疗 微血管减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12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郑鲁 陈援朝 +8 位作者 吕福林 谭林琼 孔令学 段国升 张远征 魏少波 郑瑛 王凤玲 吕学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 :总结 19年以来采用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912例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 :耳后横切口 ,开骨窗 ,切开硬脑膜。牵开小脑半球 ,找到岩静脉后电凝并切断。根据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分为贯穿型与非贯穿型。非贯穿型... 目的 :总结 19年以来采用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912例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 :耳后横切口 ,开骨窗 ,切开硬脑膜。牵开小脑半球 ,找到岩静脉后电凝并切断。根据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分为贯穿型与非贯穿型。非贯穿型的病人 ,动脉或较粗的静脉要使之与三叉神经分开 ,细小静脉则分开后电凝并切除与三叉神经并行的部分。最后进行神经血管减压。将减压材料自血管与神经之间插入并包绕三叉神经一周后前后两断端对合 ,以两银夹固定 ,这称为“围套式减压” ;贯穿型病人 ,尽可能将血管推向三叉神经远端 ,再行“围套式减压”。结果 :术后当日止痛90 2例 (98.90 % )。得到随访者 80 7例 (88.4 9% ) ,远期复发 2 0例 (2 .4 8% ) ,随访时间 0 .5~ 18年 ,平均 6 .5年。结论 :“围套式减压”可避免减压材料的滑脱、吸收 ,或新生血管重新压迫 ,还易于发现被神经根挡住的“责任血管” ,疗效好 ,远期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治疗 三叉神经 围套式减压 方法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附23例报告) 被引量:6
7
作者 程钢戈 马宏伟 +4 位作者 董连强 张晖 黄永安 张宝国 武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7-278,共2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全程解剖三叉神经颅内段,寻找责任血管,将其从三...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全程解剖三叉神经颅内段,寻找责任血管,将其从三叉神经入脑干区(REZ)分离,植入Teflon垫棉。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REZ区。23例中22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例无效。3例术后发生术侧面部麻木。随访1个月~2年无疼痛复发。结论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决定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 责任血管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3例 被引量:8
8
作者 舒航 李昭杰 +5 位作者 林志俊 许作奎 林晓风 李贵福 詹升全 周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870-871,共2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7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全麻下行乳突内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分离责任血管。结果: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49例,基底动脉6例,岩静脉 6例及小脑前下动脉 3例,联合性责任...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7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全麻下行乳突内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分离责任血管。结果: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49例,基底动脉6例,岩静脉 6例及小脑前下动脉 3例,联合性责任血管 9例;术后随访 1 -45个月,1例无效,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余 70例疼痛完全消失。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对于药物难治性三又神经痛宜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 耳后 微血管减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崔彦魁 王卿峰 +3 位作者 王东晓 夏国庆 宋伟 张彦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 外科治疗 疗效分析 临床 占位性病变 继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堃 蔡雄 +7 位作者 王子珍 何理盛 黄秋虎 戴琳孙 马春阳 郑传宜 孙邦勇 陈政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628-1630,1633,共4页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密切关系。57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41例(72.0%)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6例(28.0%)术后疼痛明显减轻;6例(10.5%)术后同侧面部有一过性轻度麻木,3例(5.2%)有轻度眼部干涩表现,所有患者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手术时在三叉神经近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分离、松解,实现三叉神经彻底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用于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镇痛 被引量:5
11
作者 唐贞申 汤义 +5 位作者 安建雄 马银娜 梅晓辉 钱晓焱 冷火萍 严相默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用于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副作用。方法将62例MVD术后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32)和芬太尼组(F组,n=30),分别使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进行术后PCA。记录术后1、6...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用于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副作用。方法将62例MVD术后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32)和芬太尼组(F组,n=30),分别使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进行术后PCA。记录术后1、6、12、24、48和72h的疼痛评分、生命体征、副作用以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术后12h时安静痛VAS及48h时需求按压及有效按压次数S组少于F组(P<0.05);两组效果均较满意,S组非常满意率高于F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芬太尼PCA用于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镇痛时安全有效;等效剂量舒芬太尼镇痛、镇静效果强于芬太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镇痛 舒芬太尼 芬太尼 神经微血管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的舌咽神经痛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建涛 李茗初 +3 位作者 陈革 郭宏川 李子轶 鲍遇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4-9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NP)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7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GNP患者18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成像(MRA)检查,明确...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NP)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7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GNP患者18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成像(MRA)检查,明确舌咽和迷走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其中17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采用远外侧入路;对患者均未行神经根丝切断术。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典型的舌根、咽部、扁桃体或外耳道深部等部位的发作性剧烈疼痛。术前MRA提示并且在术中证实,患者的责任血管均为小脑后下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术中直视下将责任血管移离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出脑干区,确保血管与神经不再相互接触。手术无致残致死,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期为1~62个月。其中17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疼痛数字量表评分(NRS)为0分;1例疼痛未缓解,出院时NRS评分同术前的8分。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的声音嘶哑、咽部不适,随访期内逐渐缓解。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GNP安全、有效的方法,小脑后下动脉是最为常见的责任血管,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明确减压非常重要,对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切断需慎之又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咽神经疾病 迷走神经 微血管减压 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三叉-心脏反射的处理 被引量:8
13
作者 齐猛 冯鲲鹏 +4 位作者 刘洋 李茗初 郭宏川 陈革 梁建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出现三叉-心脏反射(TCR)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次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 目的探讨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出现三叉-心脏反射(TCR)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次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麻醉监测,分为无TCR组63例和TCR组16例,比较两组基线情况、术前合并症及手术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的差异。分析术中发生TCR患者的处理措施及近期预后。结果 (1)TCR组高血压病史比例31.2%(5例)高于无TCR组的7.9%(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3,P<0.05)。(2)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过程中,TCR组16例患者共出现TCR 19次。操作前基线心率(74±10)次/min,TCR发生时心率降至(51±6)次/min;基线平均动脉压为(102±13)mm Hg,TCR发生时平均动脉压为(74±8)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R出现后停止操作,患者心率和血压自行恢复4例次,应用药物15例次,其中应用阿托品12例次,剂量为0.2~0.5 mg;应用麻黄素3例次,剂量5~10 mg。患者心率及血压在20 s内或给药后20 s内恢复至基线水平;患者术后至出院时,无TCR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若发生TCR,需尽早选择性使用抗胆碱能类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TCR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 三叉-心脏反射 抗胆碱能类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3
14
作者 余新光 魏少波 +2 位作者 张远征 薛怀安 刘宗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7-68,共2页
目的 :总结近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结果 ,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分析从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进行后颅窝手术探查的 2 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1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有 1例术中采... 目的 :总结近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结果 ,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分析从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进行后颅窝手术探查的 2 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1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有 1例术中采用脑室镜协助观察。结果 :在头颅磁共振扫描上 ,有 11例可见疼痛一侧的桥脑旁有异常血管影。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出脑干处有血管压迫者19例 (动脉血管压迫 16例 ,静脉血管压迫 3例 )。 19例中 ,术后早期疼痛完全缓解 17例。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治疗 三叉神经 异常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宏伟 胡永生 +2 位作者 陶蔚 马凯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22-524,共3页
目的:研究"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12月到2010年6月,7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均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14例患者责任血管迂曲,采用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 目的:研究"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12月到2010年6月,7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均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14例患者责任血管迂曲,采用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用福爱乐医用胶(FAL)把责任血管粘到小脑幕上。通过电话随访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4例患者疼痛消失,手术并发症为暂时性并发症,包括疱疹病毒感染、头痛和耳鸣。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126月,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在责任血管袢迂曲变长,难以常规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 悬吊技 责任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安宁 杨辉 +2 位作者 张可成 周政 刘仕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1807-1809,共3页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的疗效 ,分析血管受压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系统性地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 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 早期痊愈 3 7例 ( 94 9%) ,部分缓解 1例 ( 2 6%) ,无效 1例 ( 2 6%) ...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的疗效 ,分析血管受压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系统性地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 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 早期痊愈 3 7例 ( 94 9%) ,部分缓解 1例 ( 2 6%) ,无效 1例 ( 2 6%) ,无手术死亡。但随访 2~ 8年后 ,痊愈 3 3例 ( 84 6%) ,部分缓解 3例 ( 7 7%) ,无效 3例 ( 7 7%) ;复发 4例( 10 8%)。在晚期痊愈的病人中 ,三叉神经受动脉压迫出现明显压迹的 2 9例痊愈 2 7例 ( 93 1%) ,而神经与动脉或静脉接触而无压迹的 10例仅痊愈 6例 ( 60 %) ,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三叉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永琴 梁景文 杨利孙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8期585-586,共2页
对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 察和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疼痛消失27例(92.1%),疼痛缓解3例(7.9%).提示优质护理可缓解病人的紧张、 焦虑情绪,减轻疼痛,有利于促进病... 对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 察和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疼痛消失27例(92.1%),疼痛缓解3例(7.9%).提示优质护理可缓解病人的紧张、 焦虑情绪,减轻疼痛,有利于促进病人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三叉神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组脑神经间隙入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合并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江力 俞文华 +6 位作者 杜权 董晓巧 王昊 车志豪 沈永锋 杜垣锋 陈景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后组神经间隙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南京医... 目的:探讨通过后组神经间隙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治疗的1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照Ubogu和Zaidat的标准,42例患者符合VBD诊断标准,为VBD组,其余124例患者为常规组,手术方法及术者无差异。结果:VBD组与常规组在年龄及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VBD组整体治愈率90.5%,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迟发面瘫1例,听力下降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1.9%。常规组整体治愈率92.7%,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面瘫2例,听力下降3例,耳鸣2例,饮水呛咳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61%。两组在治愈率方面疗效相似(P=0.638);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但VBD组延迟缓解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VBD导致桥小脑角空间狭小,使得手术难度显著增加。MVD从后组颅神经间隙进入进行架桥式操作,可以降低椎动脉对面神经的张力,进而抬起椎动脉,寻找真正责任血管,有效避免小血管的遗漏和分支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与常规组相仿。VBD合并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延迟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后组颅神经间隙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波 王成伟 +3 位作者 王志刚 潘顺 张源 张庆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23-723,727,共2页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原发性三叉神经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20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小强 尹文杰 +3 位作者 田川 韩彦明 李强 张新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3-406,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20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小骨窗行MVD,特氟隆垫片解除神经血管接触,均未行神经根切断。随访1年以...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20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小骨窗行MVD,特氟隆垫片解除神经血管接触,均未行神经根切断。随访1年以上。结果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18例,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2例。舌咽神经受压部位为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oot entr/exit zoon,REZ)16例,REZ区和远端3例,远端1例。3例合并三叉神经痛,均同时行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减压术。术中暂时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无死亡。随访13~90个月,平均38.5月。19例术后立即无症状,均无复发,1例偶尔有不需要药物治疗的疼痛。结论未行神经根切断的MVD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咽神经 微血管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