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与导航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丁辉 王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立体定向技术提供稳定平台,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进行手术规划,通过无标记点注册技术实现亚毫米级定位,并基于高自由度机械臂和集成传感器精...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立体定向技术提供稳定平台,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进行手术规划,通过无标记点注册技术实现亚毫米级定位,并基于高自由度机械臂和集成传感器精准进行立体定向脑电图检查、脑深部电刺激术和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术等高精度定位定向操作。手术导航系统则通过光学或电磁定位追踪技术,结合多模态影像学数据,辅助术者准确追踪重要结构和目标病变组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软件可自动生成个性化手术方案,减少人工误差。此外,多种技术融合将覆盖更广泛的神经外科手术范式,不仅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而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推动神经外科向智能化、微侵袭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机器人手术 神经导航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柏亚真 郑童童 +3 位作者 范孟楠 尚益如 杜敢琴 富奇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7-1122,共6页
目的 探讨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其与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相关性,以指导围手术期风险管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发生... 目的 探讨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其与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相关性,以指导围手术期风险管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年龄≥18岁的40例患者作为卒中组;按照性别、年龄、手术日期、手术医师匹配,病例比1:4,选取160例未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情况(包括单独或联合应用头颅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神经科会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0.0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7.858,95%CI 2.175~28.388,P=0.002)、高脂血症(OR=4.457,95%CI 1.320~15.049,P=0.016)、肾功能不全(OR=8.277,95%CI 1.480~46.282,P=0.016)、术中低血压(OR=3.862,95%CI 1.211~12.317,P=0.022)是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OR=0.130,95%CI 0.031~0.542,P=0.005)是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较低,但预后较差;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和术中低血压,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有利于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的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系统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子罡 唐泽圣 +3 位作者 王田苗 刘达 吕洪波 申皓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931-937,共7页
介绍了一个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系统 ,该系统基于实时可视化绘制、机器人和虚拟现实技术 ,辅助医生完成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 .系统首先利用患者脑部的扫描数据重构并绘制出患者脑部的三维组织结构 ,为医生调整和确定手术规... 介绍了一个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系统 ,该系统基于实时可视化绘制、机器人和虚拟现实技术 ,辅助医生完成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 .系统首先利用患者脑部的扫描数据重构并绘制出患者脑部的三维组织结构 ,为医生调整和确定手术规划提供参照 .系统采用了标记点的校准方法 ,在手术前和手术中分别进行脑部模型和患者的坐标校准 .通过机械臂的导航 ,使机械臂达到手术规划规定的位置和姿态 ,医生利用安装在机械臂上的手术器械完成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 .通过虚拟现实设备 ,系统可以创造一个虚拟手术环境和虚拟病人 .在这个虚拟环境中 ,医生可以进行虚拟手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手术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肖瑾 程宏伟 +10 位作者 冯春国 徐培坤 李长元 王卫红 李志范 王晓健 王斌 王先祥 张义泉 张晓东 罗靖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0-300,F0003,共2页
神经导航技术是传统立体定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本科室应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切除颅内病变212例,获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神经导航 脑肿瘤 脑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肖彬 张兴安 +2 位作者 徐波 邵伟栋 施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0期3140-3142,共3页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方法:将46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分为两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浓度,靶控输注舒芬太尼(PS组,n=23)0.4~0.8μg/L或瑞芬太尼...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方法:将46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分为两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浓度,靶控输注舒芬太尼(PS组,n=23)0.4~0.8μg/L或瑞芬太尼(PR组,n=23)2~4μg/L后,逐步升高异丙酚靶浓度至3~4mg/L,视术中情况调整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麻醉平稳,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后PS组输注异丙酚后SBP、DBP、HR下降(P<0.05);PR组病人SBP、DBP均降低(P<0.05),HR降低明显(P<0.01)。气管插管、切皮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2hPS组病人平稳。PR组躁动发生率为13%。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均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舒芬太尼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恢复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 二异丙酚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控制性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秦钟 杨勇刚 +1 位作者 孙国华 胡毅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6-457,共2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控制性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拟行控制性降压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成瑞芬太尼组(R组)和硝普钠组(N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于剪开脑膜时实行控制性降压,R组泵注瑞芬太尼的速度为0.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控制性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拟行控制性降压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成瑞芬太尼组(R组)和硝普钠组(N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于剪开脑膜时实行控制性降压,R组泵注瑞芬太尼的速度为0.1~0.3μg/(kg·min),N组泵注硝普钠的速度为1.0~3.0μg/(kg·min)。记录两组诱导前10min、控制性降压后10min、控制性降压后30min、停止降压后10min、停止降压后30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控制性降压期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1),R组降压期间心率低于基础值(P<0.01),且明显低于N组(P<0.01),停止降压后R组血压恢复平稳。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控制性降压效果明显,降压期间心率缓慢,停药后无血压反跳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降压 控制性 血流动力学 瑞芬太尼 七氟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微损伤神经外科手术系统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梦东 王田苗 +2 位作者 刘达 田增民 张启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5-151,共7页
本文介绍了机器人技术在微损伤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系统的研究包括图形规划、微损伤和无损伤空间映射、机器人辅助手术和遥操作放射性同位素植入。在大量的实验测试和实际手术模拟实验的基础上 。
关键词 机器人 立体定向 微损伤神经外科手术 图形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疗效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俊 周政 +2 位作者 何家全 刘海鹏 杨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1801-1803,共3页
目的 研究影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疗效。方法 术前病人行MRI检查 ,数据输入导航工作站 ,根据导航工作站所显示肿瘤的三维结构 ,制定手术方案 ,在导航棒的辅助引导下完成肿瘤切除术。结果 完成 2 3例侧脑... 目的 研究影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疗效。方法 术前病人行MRI检查 ,数据输入导航工作站 ,根据导航工作站所显示肿瘤的三维结构 ,制定手术方案 ,在导航棒的辅助引导下完成肿瘤切除术。结果 完成 2 3例侧脑室肿瘤切除 ,其中 5例脑膜瘤均达到 10 0 %切除 ,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18例胶质瘤全切 10例 ,次全切 5例 ,大部分切除 3例。结论 应用影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达到定位准确 ,减少对皮层脑组织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导航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侧脑室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金立达 蒋柳明 +1 位作者 赵喜越 林丽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72-576,共5页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静吸复合麻醉作比较。方法:30例择期行开颅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组(对照组)和靶控输注组(TCI组),每组15例。TCI组采用异丙酚...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静吸复合麻醉作比较。方法:30例择期行开颅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组(对照组)和靶控输注组(TCI组),每组15例。TCI组采用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3μg/mL、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0.2~0.6 ng/mL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持续吸入1%~2%异氟醚维持麻醉。连续监测并于麻醉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切头皮(T3)、锯颅骨(T4)、切除肿瘤(T5)、缝头皮(T6)及气管拔管后(T7)记录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的清醒程度(OAAS评分)及伤口疼痛程度(VRS评分)。结果:术中两组患者的BIS值均明显降低,维持在40~60范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AP、HR出现明显波动,TCI组各时点较平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CI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即刻OAAS评分升高,拔管后30 min VRS评分降低,拔管后烦躁及恶心呕吐数减少(均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液动力学稳定、苏醒及拔管快速、术后平稳、无空气污染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二异丙酚 靶控输注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疼痛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长睿 张利勇 +1 位作者 金海龙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53-556,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开颅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静脉注射组(静脉麻醉组)和罗哌卡因头皮局... 目的对比观察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开颅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静脉注射组(静脉麻醉组)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组(局部麻醉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于上头架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或1%罗哌卡因头钉处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给予局部麻醉药前、头架固定即刻,以及上头架后1、3、5和10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两种麻醉方法虽均具有减慢心率的作用,但是以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对患者上头架后所有观察时间点心率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且低于局部麻醉组(上头架后1 min:t=-2.027,P=0.050;上头架后3 min:t=-3.244,P=0.002;上头架后5 min:t=-6.850,P=0.012;上头架后10 min:t=-2.774,P=0.009)。无论采用何种麻醉方法,患者上头架后所有观察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均维持平稳,无明显波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而且,麻醉方法与测量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577)。但同一种麻醉方法的不同观察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与给予局部麻醉药前比较,静脉麻醉组患者上头架后第5和10分钟时平均动脉压下降(t=5.200,P=0.007;t=7.400,P=0.000);局部麻醉组患者上头架后第10分钟时平均动脉压下降(t=5.600,P=0.002)。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均可有效减轻上头架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更便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麻醉 静脉 麻醉 局部 神经外科手术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术中成像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关键技术 被引量:5
11
作者 包尚联 周堃 +3 位作者 段侪杰 马竞锋 李少武 刘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9-1103,共5页
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是借助医学影像提供的信息提高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的一种技术手段。基于开放式MRI术中成像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和X-射线成像导航系统相比,没有放射性,能够采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甚至心理学信息以及它们对应的... 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是借助医学影像提供的信息提高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的一种技术手段。基于开放式MRI术中成像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和X-射线成像导航系统相比,没有放射性,能够采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甚至心理学信息以及它们对应的病理学信息等。因此,基于开放式MRI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是影像导引手术导航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基于开放式MRI影像引导神经外科手术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其流程包括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成像和导航以及术后成像和评价。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多模态影像数据的采集和集成分析、器械的导航和定位,以及制定手术评价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影像引导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颅脑B超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南 冯华 +2 位作者 朱刚 高伯元 王宪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总结术中颅脑B超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开颅后在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使用ALOKA型B超,结合术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病变定位,选择手术路径后,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并用B超判断切除程度。结果:32例中,31例定位准确... 目的:总结术中颅脑B超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开颅后在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使用ALOKA型B超,结合术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病变定位,选择手术路径后,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并用B超判断切除程度。结果:32例中,31例定位准确。其中27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术后2例症状加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保留良好。讨论:术中颅脑B超可以实时显示病变的部位与轮廓,有助于病变的术中定位,减少了手术的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仕刚 谢耀钦 包尚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949-953,共5页
本文介绍一个基于红外定位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和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系统对病人脑部扫描的断层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构 ,经网格简化和切割等处理后将其显示出来。为了达到手术过程中组织结构的... 本文介绍一个基于红外定位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和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系统对病人脑部扫描的断层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构 ,经网格简化和切割等处理后将其显示出来。为了达到手术过程中组织结构的精确定位 ,采用红外导航技术 ,利用在病人头部的定位标志点 ,进行图像坐标系和手术室坐标系的校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导航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 三维可视化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侧俯卧位受压上肢摆放法的改进 被引量:9
14
作者 潘爱芬 刘思兰 +1 位作者 蒋海娟 倪梁燕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0期53-54,共2页
目的降低显微神经外科侧俯卧位手术患者体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52例头部肿瘤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按常规摆放手术体位;观察组摆放垂肩侧俯卧位。结果观察组手术体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目的降低显微神经外科侧俯卧位手术患者体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52例头部肿瘤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按常规摆放手术体位;观察组摆放垂肩侧俯卧位。结果观察组手术体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垂肩侧俯卧位可降低头部肿瘤手术患者体位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肿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侧俯卧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焦晶华 陈晓光 马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36-441,共6页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药物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苏醒期恢复情况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50例择期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接受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后...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药物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苏醒期恢复情况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50例择期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接受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后、插管后1 min、头架固定时、切开皮肤、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恢复呼吸即刻和拔管即刻等不同观察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项指标的变化,测定麻醉诱导前后血糖和。肾E腺素水平。结果与基础值相比,两组患者在切开硬脑膜、恢复呼吸即刻和拔管即刻心率增加(均P<0.05),麻醉诱导后、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时平均动脉压下降(均P<0.05),但芬太尼组患者在切开皮肤和拔管即刻均出现平均动脉压升高现象(P<0.05)。手术过程中不同观察时间点,芬太尼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或P<0.01),舒芬太尼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早、拔管时间短(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切开皮肤30 min、拔管即刻血糖和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芬太尼组比较,舒芬太尼组患者在不同麻醉时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气管捕管时心血管反应更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和肾上腺素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芬太尼 麻醉 全身 神经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敏 黎笔熙 +1 位作者 陈利民 甘国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484-486,共3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和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Ⅱ~Ⅲ级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R组和PF组,每组30例。PR组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80μ... 目的: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和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Ⅱ~Ⅲ级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R组和PF组,每组30例。PR组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80μg/(kg·min)和瑞芬太尼0.16μg/(kg·min)维持;PF组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80μg/(kg·min)和间断推注芬太尼2μg/kg维持。分别记录两组术前、诱导后、插管时、头架固定时、切皮、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各时点的血压、心率值。手术结束后观察并记录麻醉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插管时,PF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PR组(P<0.05)。清醒时间、拔管时间PR组明显短于PF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与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相比,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维持更加平稳,苏醒质量更高,能更好地调控麻醉深度,适合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麻醉 神经外科手术 二异丙酚 瑞芬太尼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加术后伽玛刀联合治疗窦汇区脑膜瘤 被引量:4
17
作者 钟东 唐文渊 +1 位作者 谭云 陈贵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23-1225,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加术后伽玛刀联合治疗窦汇区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窦汇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枕下幕上...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加术后伽玛刀联合治疗窦汇区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窦汇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枕下幕上入路、经幕上下联合入路及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结果 15例窦汇区脑膜瘤患者手术达SimpsonⅠ级切除者1例;手术达SimpsonⅡ级切除者2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者12例。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术后对未达SimpsonⅠ~Ⅱ级切除的12例患者行伽玛刀联合治疗,术后随访1~5年,无死亡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窦汇区脑膜瘤术后有残余肿瘤的患者联合伽玛刀治疗可有效降低窦汇区脑膜瘤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汇区脑膜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伽玛刀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苏醒拔管对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血压、心率与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昌俊 张贵和 +2 位作者 孙绪德 柴伟 杨永慧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50-250,共1页
关键词 延迟苏醒拔管 神经外科手术病人 血压 心率 血糖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对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高海燕 刘功俭 +3 位作者 陈秀侠 孙西龙 谭金丹 邵录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观察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对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神经外科开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帕瑞昔布组钠(P组)和对照组(C组)。P组在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C组在手术开始前... 目的观察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对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神经外科开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帕瑞昔布组钠(P组)和对照组(C组)。P组在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C组在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两组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0.2mg/kg,加生理盐水至120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16、24、48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术后48h内PCIA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于帕瑞昔布钠给药前和给药后2h、48h测定凝血功能,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术后2、4、16、24、48hVAS评分明显高于P组(P<0.05),术后2hP组镇静满意率明显高于C组(P<0.05)。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前和注射2h及48h后,两组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内,C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镇痛可增强舒芬太尼PCIA的镇痛效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不影响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钠 舒芬太尼 术后镇痛 凝血功能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口服曲马多在神经外科手术超前镇痛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申颖 韩如泉 +3 位作者 王保国 彭昆 王德祥 李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病人术前口服不同剂量曲马多对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副作用的发生率,探讨曲马多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超前镇痛的合理用量。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择期神经外科全麻颅脑手术患者175例,随机分为三组安慰剂组...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病人术前口服不同剂量曲马多对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副作用的发生率,探讨曲马多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超前镇痛的合理用量。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择期神经外科全麻颅脑手术患者175例,随机分为三组安慰剂组、曲马多100mg组、曲马多200mg组。各组药物分别于术前2h口服。所有病人术后采用相同剂量的曲马多PCA镇痛。于术后48h内定时观察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药用量、副作用。结果术后VAS疼痛评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h内安慰剂组疼痛例数高于超前镇痛组(P<0.05)。口服曲马多各剂量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以曲马多200mg组较高。结论口服曲马多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有明确的超前镇痛作用,术前口服曲马多100mg术后镇痛效果好,术后恶心及呕吐发生率较低,是较适宜的术前口服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术前口服 曲马多 颅脑手术病人 术后恶心呕吐 超前镇痛作用 术后镇痛效果 疼痛评分 PCA镇痛 统计学差异 发生率 不同剂量 合理用量 手术患者 相同剂量 口服剂量 副作用 安慰剂 VAS 镇痛药 多用 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