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缺血缺氧过程脑皮质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晓晴 黎萍 +2 位作者 罗小平 胡菲菲 向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运用离体高分辨质子磁共振波谱学(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NMRS)方法对全脑缺血后大鼠脑皮质神经代谢和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检测,探讨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 【目的】运用离体高分辨质子磁共振波谱学(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NMRS)方法对全脑缺血后大鼠脑皮质神经代谢和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检测,探讨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15)及实验组(缺血/再灌注组,n=15);其中,两组动物再分为两个组,即液体高分辨组(n=8)、免疫组化组(n=7);实验组动物接受全脑缺血再灌注的处理。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皮质内的神经化学或神经代谢物包括肌酸/磷酸肌酸(creatine,Cr)、乳酸(lactic acid,Lac)、N-乙酰-天冬氨酸复合物(N-acetyl-aspartate,NAA)、γ-氨基丁酸(gama-aminobutyric acid,GABA)、谷氨酸(glutamate,Glu)、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牛磺酸(taurine,Tau)以及肌醇(myo-inositol,myo-Ins)等浓度的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该脑皮质区域内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所检测的实验组大鼠脑皮质的主要神经化学物质中(mmol/kg)Lac(10.97±1.07)、Gln(5.57±0.34)和Tau(6.11±0.31)总浓度显著升高(P<0.05),Glu(10.41±0.61)的总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Cr(7.85±1.10)、NAA(6.91±0.33)、GABA(2.44±0.09)和myo-Ins(5.03±0.32)的总浓度变化没有显著性(P>0.05)。同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脑皮质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质GFAP着色光密度与细胞数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高分辨的1HNMRS方法,结合相应的组织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和技术,适合于对一些诸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同时对该种类型的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和神经化学机制以及组织细胞能量代谢变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 神经化学物质 能量代谢 脑皮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腹外侧区的有关神经化学物质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范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9-332,共4页
本文介绍了延髓腹外侧区(VLM)投射到脊髓中间外侧柱(IML)神经元的组化特性及其有关的神经化学物质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作用。VLM是中枢神经系统维持静息交感张力、整合各种心血管反射的重要部位,含有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γ-... 本文介绍了延髓腹外侧区(VLM)投射到脊髓中间外侧柱(IML)神经元的组化特性及其有关的神经化学物质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作用。VLM是中枢神经系统维持静息交感张力、整合各种心血管反射的重要部位,含有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P物质(SP),神经肽Y(NPY),脑啡肽(ENK)等多种信息物质。其中许多可以不同的形式共存在同一IML投射神经元内。这种信息物质及其共存形式的多样性,可能就是心血管调节型式复杂性的神经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腹外侧压 神经化学物质 心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辐照致神经损伤大鼠神经化学物质类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宪双 白桦 +3 位作者 马强 张鹏 马宏 邓玉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28-1136,共9页
为了对全脑辐照诱导神经损伤后的大鼠血进行外周血中神经化学物质类生物标志物的筛选,采用前期建立的血清中神经化学物质的化学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对不同全脑辐照剂量(0、10、30 Gy)和分次累积辐照(10 Gy×3)大... 为了对全脑辐照诱导神经损伤后的大鼠血进行外周血中神经化学物质类生物标志物的筛选,采用前期建立的血清中神经化学物质的化学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对不同全脑辐照剂量(0、10、30 Gy)和分次累积辐照(10 Gy×3)大鼠血清中42种神经化学物质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策略的统计学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辐照组(10、30、10 Gy×3)中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酪胺、谷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褪黑素、α-丙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0 Gy),而乙酰胆碱和褪黑素的浓度变化趋势相反(p<0.05).同时发现10 Gy×3组中神经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程度低于30 Gy组,表明分次累积辐照造成的神经化学物质扰动程度较同剂量的单次辐照低;通过结合多变量统计OPLS-DA模型分析中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本研究筛选出乙酰胆碱、谷氨酸、酪胺和褪黑素(p<0.05,VIP>1)可作为全脑辐照诱导神经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辐照 血清 神经化学物质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待因对鲫鱼体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影响
4
作者 沈怡 章诗涵 杨方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71-2179,共9页
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可待因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然而,可待因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不利影响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环境浓度暴露下可待因对鲫鱼幼鱼体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待因(5 ng·L^(−1)和500 ng·L^(−1))暴露7 ... 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可待因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然而,可待因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不利影响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环境浓度暴露下可待因对鲫鱼幼鱼体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待因(5 ng·L^(−1)和500 ng·L^(−1))暴露7 d后,导致可待因在鲫鱼体内的蓄积,并在7 d的恢复期内表现出持久性.神经化学物质分析显示,鲫鱼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E)、左旋多巴(L-DOP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5-羟色氨酸(5-HTP)、蛋氨酸(Met)、天冬氨酸(Asp)和脯氨酸(Prol)水平在暴露后升高,而去甲变肾上腺素(MNE)、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5-羟基吲哚乙酸(5-HIAA)和甜菜碱(Bet)水平则降低,并且可待因对大多数神经化学物质的影响在7 d的恢复期内具有不可逆性或持续性.环境浓度的可待因暴露能够导致其在鲫鱼体内的蓄积和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神经毒性及其后果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待因 神经化学物质 神经毒性 生物蓄积 环境相关浓度 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鮈鲫体内多种神经化学物质的同时测定
5
作者 高思越 沈怡 杨方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8-1558,共11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检测稀有鮈鲫体内24种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QuEChERS技术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待测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利用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该方法仪器检测限(IDL)范围为0.01... 本文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检测稀有鮈鲫体内24种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QuEChERS技术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待测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利用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该方法仪器检测限(IDL)范围为0.01—0.06 ng·mL^(-1),方法定量限(MQL)范围为0.28—1.97 ng·g^(-1).在两种浓度添加水平下,基质效应处于60.6%—129.0%之间,相对回收率处于66.8%—116.7%之间,仪器日内偏差≤8.3%,仪器日间偏差≤10.9%,方法相对标准偏差≤10.8%.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满足鱼体中神经化学物质定量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化学物质 QUECHERS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稀有鮈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物化学与神经病学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晓 谢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z1期1-7,13,共8页
  人类神经系统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其活动也是最复杂的一种生命现象.大脑内的神经元总数估计为1010-1012个.……
关键词 生物化学 递质 功能 左旋多巴 黑质 纹状体 基础医学 中脑 基底神经 神经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 钠离子通道基因 帕金森病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病学 临床医学 神经化学物质 神经调质 神经疾病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神经节苷脂 神经鞘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透析技术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小杰 谭冬 +1 位作者 杜玉民 袁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6-389,394,共5页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不可预知的特点,单一且常规的监测手段如脑电图对癫痫的预测或治疗指导起到的效果有限,因此结合新的手段可以进一步预测或指导其治疗。脑微透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能够对大脑中的...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不可预知的特点,单一且常规的监测手段如脑电图对癫痫的预测或治疗指导起到的效果有限,因此结合新的手段可以进一步预测或指导其治疗。脑微透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能够对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浓度等变化进行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预测癫痫的发作,并且能研究其发生背后的机制,对治疗起到一定指导作用。本文就目前改进时间分辨率的脑微透析技术、微型化取样探针、光遗传学结合脑微透析技术作一综述,旨在为检测癫痫发作中的脑神经化学物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微透析技术 神经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与脊髓背角电活动
8
作者 杨兵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223-227,共5页
脊髓背角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场所,而是结构严密、功能复杂的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它作为躯体和内脏传入的第一个驿站和传入输入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历来为人们所嘱目。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技术与其它方法的广泛结合,人们对背角... 脊髓背角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场所,而是结构严密、功能复杂的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它作为躯体和内脏传入的第一个驿站和传入输入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历来为人们所嘱目。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技术与其它方法的广泛结合,人们对背角的神经生物学有了更多的了解。生理学与形态学方法结合,进一步阐明了背角构筑的解剖和生理分层,背角细胞的三维结构与其机能的关系。细胞内记录与染色法以及与其它方法结合,对经过生理学鉴定的单个背角细胞的机能、细微结构、神经化学、微回路等也都有了新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脊髓 背角 神经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