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HIV gp120对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花香 李振中 +6 位作者 邢毅 黄飞 杜芳 刘真 陈淑妍 王丽红 王怀经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3-608,共6页
为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我们建立了胎鼠DRG分散培养和器官型培养的模型。以上分散培养和器官型培养的DRG,经不同浓度(250pmol/L,1nmol/L)的HIVgp120处理(2次/7d)。分散... 为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我们建立了胎鼠DRG分散培养和器官型培养的模型。以上分散培养和器官型培养的DRG,经不同浓度(250pmol/L,1nmol/L)的HIVgp120处理(2次/7d)。分散培养的DRG细胞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染色,然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变化情况。器官型培养的DRG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经HIVgp120处理的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和长度的变化,HIVgp120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神经元的直径则没有变化(P>0.05)。应用以上不同浓度的HIVgp120处理后,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微管和神经丝之间出现了大量的高电子密度颗粒。以上结果表明,HIVgp120对培养的DRG神经元具有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其中以线粒体的改变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GP120 神经元背根神经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筋脉通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孙青 梁晓春 +3 位作者 张宏 石玥 张倩 顾蓓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90-1395,1448,共7页
目的探讨筋脉通(菟丝子、女贞子、桂枝、延胡索、水蛭、细辛等)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筋脉通、维生素C或生理盐水制备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从孕1... 目的探讨筋脉通(菟丝子、女贞子、桂枝、延胡索、水蛭、细辛等)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筋脉通、维生素C或生理盐水制备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从孕15 d的SD胎鼠背根神经节取材制备细胞悬液。MTT法确定高糖浓度、筋脉通含药血清浓度及指标检测时间点。将体外培养的DRGn分为高糖组、筋脉通组(加入筋脉通含药血清)、维生素C组(加入维生素C含药血清)及正常对照组,培养24 h后,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DRGn中超氧阴离子、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Bcl-2和Caspase-3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超氧阴离子水平显著升高,Caspase-3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而线粒体膜电位、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筋脉通组超氧阴离子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3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而线粒体膜电位、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其作用明显优于维生素C组(P<0.01)。结论筋脉通含药血清可通过抑制高糖所致DRGn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起到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脉通含药血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背根神经神经元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佐卡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离子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章艳 陈少锐 +2 位作者 贾岩岩 刘培庆 蒋建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53-1655,共3页
目的研究苯佐卡因(BZ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新生大鼠单个DRG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BZC对TTX-r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BZC浓度依赖性... 目的研究苯佐卡因(BZ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新生大鼠单个DRG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BZC对TTX-r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BZC浓度依赖性静息阻断TTX-r钠电流,30、100和300μmol.L-1的BZC分别使TTX-r钠电流峰值抑制率达(18.83±8.51)%、(33.08±9.19)%、(58.91±12.02)%,并使TTX-r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浓度依赖性向超极化方向移动。结论 BZC浓度依赖性阻断DRG神经元TTX-r钠离子通道并改变通道的失活,可能是其影响痛觉传导通路以及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佐卡因 背根神经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雀异黄素通过下调HDAC6减轻LPS诱导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炎性损伤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松林 黄俊卿 +3 位作者 李科 都帅刚 杨彬 郭中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7-716,共10页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神经病变或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可能是治疗NP的潜在药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Gen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ors...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神经病变或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可能是治疗NP的潜在药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Gen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DRGn)炎性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出生1 d的幼年大鼠进行DRGn的分离和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DRGn,分为8组:对照组、LPS组、Tubastatin A盐酸盐(tubastatin A hydrochloride,TSA)+LPS组、Gen1+LPS组、Gen2+LPS组、Gen2+TSA+LPS组、Gen2+pcDNA-组蛋白脱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LPS组、Gen2+pcDNA3.1+LPS组。LPS组给予1μg/mL LPS处理24 h;TSA+LPS组、Gen1+LPS组、Gen2+LPS组给予5μmol/L TSA、5μmol/L Gen、10μmol/L Gen预处理0.5 h后加入1μg/mL LPS处理24 h;Gen2+TSA+LPS组给予10μmol/L Gen和5μmol/L TSA共同预处理0.5 h后加入1μg/mL LPS处理24 h;Gen2+pcDNA-HDAC6+LPS组、Gen2+pcDNA3.1+LPS组将100 nmol/L pcDNA-HDAC6、pcDNA3.1质粒分别转染至DRGn,转染24 h后,给予10μmol/L Gen预处理0.5 h,再加入1μg/mL LPS处理24 h。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DRGn中HDAC6 mRNA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DRGn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DRGn凋亡情况,ELISA检测DRGn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RGn中HDAC6、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NF-κB p65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DRGn中HDAC6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TLR4和MyD88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显著增加,DRGn活性显著降低且凋亡率显著升高,DRGn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LPS组相比,TSA+LPS组、Gen1+LPS组、Gen2+LPS组和Gen2+TSA+LPS组大鼠DRGn中HDAC6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TLR4和MyD88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显著降低,DRGn活性显著升高且凋亡率显著降低,DRGn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Gen2+TSA+LPS组上述变化最明显。与Gen2+LPS组相比,Gen2+pcDNA-HDAC6+LPS组大鼠DRGn中HDAC6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TLR4和MyD88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显著增加,DRGn活性显著降低且凋亡率显著升高,DRGn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Gen可减轻LPS诱导的大鼠DRGn炎性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DAC6的表达,进一步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雀异黄素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神经元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6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昔帕明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宏 赵丽萍 +3 位作者 王昌松 程洁 高蓉 肖杭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研究地昔帕明(desipramine,DMI)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电流的影响。方法:分离单个大鼠背根神经节,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地昔帕明对内向钠电流(INa)的影响。结果:地昔帕明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Na,即分别加入10,50,100... 目的:研究地昔帕明(desipramine,DMI)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电流的影响。方法:分离单个大鼠背根神经节,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地昔帕明对内向钠电流(INa)的影响。结果:地昔帕明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Na,即分别加入10,50,100μmol/L的DMI可使钠电流的抑制率达(5.56±0.62)%,(54.67±13.39)%和(86.63±16.08)%,并且,50μmol/L的DMI可使INa稳态失活曲线左移,V1/2分别由对照组的-(43.71±0.79)mV降低至-(47.91±1.14)mV,k值无明显变化。结论:DMI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Na+通道,并改变通道的失活,这可能是其影响痛觉传导通路,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昔帕明 背根神经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钠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维生素B对坐骨神经结扎大鼠痛觉过敏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n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姚永兴 张励才 +1 位作者 曾因明 宋学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观察复合维生素B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敏、热痛敏以及L5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坐骨神经结扎(CCI)模型,复合维生素B(含B1B6B12110.01,5mg/kg即B15mg,B65mg和B120.05mg/kg)口服给药,连... 目的观察复合维生素B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敏、热痛敏以及L5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坐骨神经结扎(CCI)模型,复合维生素B(含B1B6B12110.01,5mg/kg即B15mg,B65mg和B120.05mg/kg)口服给药,连续14天。分别于术前(0天)及术后1,3,5,7,9,11,14天以von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withdrawal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withdrawallatency,TWL);以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复合维生素B对L5背根神经节神经元nNOS表达的影响。结果口服不同剂量的复合维生素B(5mg/kg/d、10mg/kg/d、30mg/kg/d),减轻了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并抑制了背根神经节nNOS的表达。结论口服复合维生素B具有减轻坐骨神经结扎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初级感觉神经元nNOS的表达和神经元的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神经元 复合维生素B NNOS表达 神经结扎 大鼠 痛觉过敏 坐骨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神经病理性疼痛 计算机图像分析 初级感觉神经元 免疫组织化学 热痛敏 口服给药 不同剂量 作用机制 足反射 机械 von 辐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H^+-门控电流及其特征
7
作者 师春梅 冯丽光 +2 位作者 李之望 赵斌 冯志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4-298,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H+-门控电流(也称ASICs电流)及其特征;比较在SD大鼠DRG和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电流分布的异同。方法:在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流。结果:依据在pH5.0条件下记录的ASIC...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H+-门控电流(也称ASICs电流)及其特征;比较在SD大鼠DRG和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电流分布的异同。方法:在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流。结果:依据在pH5.0条件下记录的ASICs电流动力学特征,将急性分离的DRG神经元上的ASICs电流分为四类:T-型、S-型、B-型和O-型;并推断此四种电流类型在周围感觉神经元上分布的一般规律。结论:在SD大鼠DRG和TG神经元ASICs电流都是以"S"型电流为主。4种电流的激活动力学τon(0~63%上升时间)和细胞直径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H^+-门控电流(ASICs电流)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TRPV1、TRPA1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建刚 王晓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V1(TRPV1)、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TRPA1)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雌性、成熟未交配Sprague-Dawley健康大鼠40只,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自体...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V1(TRPV1)、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TRPA1)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雌性、成熟未交配Sprague-Dawley健康大鼠40只,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自体移植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做开腹手术。分别检测DRG中TRPV1、TRPA1表达情况,并使用TRPV1、TRPA1拮抗剂处理两组大鼠,观察其热板法痛阈、甩尾潜伏期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TRPV1、TRPA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前,两组大鼠热板法痛阈、甩尾潜伏期相近(P﹥0.05)。术后,模型组大鼠热板法痛阈、甩尾潜伏期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模型组大鼠热板法痛阈、甩尾潜伏期明显小于假手术组(P<0.05)。使用TRPV1、TRPA1拮抗剂前,两组大鼠热板法痛阈、甩尾潜伏期相近(P>0.05)。使用TRPV1、TRPA1拮抗剂后,两组大鼠热板法痛阈、甩尾潜伏期相近(P>0.05),模型组大鼠使用TRPV1、TRPA1拮抗剂前后,热板法痛阈、甩尾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RPV1、TRPA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中高表达,使用TRPV1、TRPA1拮抗剂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TRPV1、TRPA1表达,降低大鼠对痛觉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动物模型 背根神经神经元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V1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FcγRI介导急性和慢性关节痛
9
作者 Wang L 陈晓曦(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7-837,共1页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节痛常被认为由炎症引起。但有,很多抗炎药物的镇痛效果有限,提示存在炎症以外的其他致痛的机制。IgG的免疫复合物(IgG-IC)大量存在于RA病人的血清和受影响关节中,主要通过Fcγ受体(FcγRs)发挥作用。FcγRs包括4...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节痛常被认为由炎症引起。但有,很多抗炎药物的镇痛效果有限,提示存在炎症以外的其他致痛的机制。IgG的免疫复合物(IgG-IC)大量存在于RA病人的血清和受影响关节中,主要通过Fcγ受体(FcγRs)发挥作用。FcγRs包括4种亚型,FcγRI(即CD64)是唯一能结合单体和聚合型IgG的高亲和力受体。以往研究表明,IgG-IC/FcγRI信号介导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本文探讨IgG-IC/FcγRI信号是否参与RA关节痛。结果:(1)ISH表明FcγRI在支配小鼠关节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ΓR 高亲和力受体 背根神经神经元 CD64 镇痛效果 免疫复合物 抗炎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病理痛模型中Aβ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
10
作者 康雪敬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06-606,共1页
神经病理痛表现为痛觉过敏(hyperalgesia),触诱发痛(allodynia),感觉障碍(dysesthesia),以及自发性疼痛。目前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痛,机制还不甚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神经病理痛 背根神经神经元 兴奋性 痛模型 大鼠 外周神经损伤 自发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_V3.2 T型钙离子通道在邻近未损伤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调
11
作者 Liu 刘风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2-402,共1页
T型钙离子通道(低电压激活钙离子通道),在接近神经元静息电位时开放,参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后去极化电位以及膜电位振荡形成,影响神经元兴奋性。T型钙离子通道有三种亚型:CaV3.1,CaV3.2和CaV3.3。CaV3.2亚型在外周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 T型钙离子通道(低电压激活钙离子通道),在接近神经元静息电位时开放,参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后去极化电位以及膜电位振荡形成,影响神经元兴奋性。T型钙离子通道有三种亚型:CaV3.1,CaV3.2和CaV3.3。CaV3.2亚型在外周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表达最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神经元 钙离子通道 T型 损伤 神经元兴奋性 膜电位振荡 静息电位 极化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KCNQ/M钾离子通道功能抑制导致大鼠骨癌痛的发生
12
作者 黄思铭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50-450,共1页
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导致的骨癌痛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往研究发现,大鼠的骨癌痛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高兴奋性有关。KCNQ/M(Kv7)电压门控的K离子通道,在稳定静息膜电位和控制神经元兴奋性起重要作用。在中枢神... 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导致的骨癌痛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往研究发现,大鼠的骨癌痛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高兴奋性有关。KCNQ/M(Kv7)电压门控的K离子通道,在稳定静息膜电位和控制神经元兴奋性起重要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疼痛传递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神经元 离子通道功能 骨癌痛 大鼠 神经元兴奋性 中枢神经系统 继发性肿瘤 静息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阻断剂减轻利多卡因所致的背根神经节细胞毒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旭辉 任全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589,共4页
目的验证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的阻断剂Capsazepine(CPZ)对利多卡因所致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3d的乳大鼠DRG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培养过程中较文献报道减低了胰酶浓度至0.125%以取得较... 目的验证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的阻断剂Capsazepine(CPZ)对利多卡因所致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3d的乳大鼠DRG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培养过程中较文献报道减低了胰酶浓度至0.125%以取得较高的细胞活力;然后采用CCK-8法检测0 mmol/L(C1组)、2.5 mmol/L(L1组)、5 mmol/L(L2组)、10 mmol/L(L3组)、20mmol/L(L4组)和40mmol/L(L5组)的利多卡因10min时对DRG神经元活力的影响,计算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再用CCK-8法检测0μmol/L(LC0组)、1μmol/L(LC1组)、10μmol/L(LC2组)及100μmol/L(LC3组)CPZ对10min时LC_(50)的利多卡因所致DRG神经元毒性的影响。结果原代DRG神经元经0.125%胰酶消化后培养纯度达91%;L1、L2、L3、L4、L5组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C1组,L3、L4、L5组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L1组,L4、L5组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L2组,L5组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L3和L4组(P<0.05),利多卡因作用于DRG神经元10min的LC50为30mmol/L;10μmol/L和100μmol/L CPZ明显减轻LC50利多卡因所致的DRG神经元毒性(P<0.05),LC0、LC1、LC2、LC3组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C2组(P<0.05);LC2、LC3组DRG神经元活力明显高于LC0和LC1组(P<0.05),10μmol/L CPZ的效应已达最大,将利多卡因所致的细胞活力下降幅度由50%下调至35%。结论经改进的DRG培养方法可获得高质量原代神经元;利多卡因作用于乳大鼠DRG神经元10min时的LC50为30mmol/L;TRPV1受体阻断剂CPZ能减轻利多卡因对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背根神经神经元 利多卡因 半数致死浓度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和生物活性鉴定
14
作者 窦金民 郭莉莉 +4 位作者 刘宏磊 陈接根 黄海燕 宋后燕 汤其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9-422,426,共5页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并观察其生物学活性。方法用PCR方法构建人CNTF的结构基因,并克隆于pLy4原核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表达质粒pLy4-CNTF转化大肠埃希菌JF1125,30℃培养至A600(nm)达到0.6时,迅速升温至42℃诱导目的蛋...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并观察其生物学活性。方法用PCR方法构建人CNTF的结构基因,并克隆于pLy4原核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表达质粒pLy4-CNTF转化大肠埃希菌JF1125,30℃培养至A600(nm)达到0.6时,迅速升温至42℃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细菌经超声破胞,包涵体经变性、复性、透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获得纯化的CNTF重组蛋白。然后,用鸡胚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存活实验观察其生物活性。结果42℃诱导后可以获得Mr≈22.9×103的目的蛋白,Western印迹结果进一步表明,其具有人CNTF的抗原性。表达蛋白主要以不溶形式存在,占菌体蛋白的35%以上,表达产物经变性、复性,纯化后可获得纯度90%以上的目的蛋白。该重组蛋白能够促进鸡胚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结论在大肠埃希菌JF1125中成功表达了人CNTF分子,经变性、复性,纯化后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生物活性鉴定 纯化 克隆 WESTERN印迹 背根神经神经元 大肠埃希菌 CNTF 原核表达载体 重组表达质粒 离子交换层析 重组蛋白 生物学活性 PCR方法 神经元细胞 结构基因 实验观察 细胞存活 菌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作用影响机械痛敏与伤害感受器敏化
15
作者 王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19-119,共1页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香草素受体亚家族IV型(TRPV4)与多种疾病造成的机械痛敏有关,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受体是机械受体信号复合体的一部分。牵张激活离子通道也参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对机械刺激的探测,然而这种通道在机械刺激转导...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香草素受体亚家族IV型(TRPV4)与多种疾病造成的机械痛敏有关,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受体是机械受体信号复合体的一部分。牵张激活离子通道也参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对机械刺激的探测,然而这种通道在机械刺激转导中的作用并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痛敏 伤害感受器 协同作用 牵张激活离子通道 背根神经神经元 瞬时感受器电位 敏化 受体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