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节苷脂GM1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卿 左萍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29-1333,共5页
GM 1是含一个唾液酸的神经节苷脂 ,在脑中含量丰富 ,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具有广泛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近 3年来GM 1参与突触的发生过程 ,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受体 ,调节细胞内Ca2 + 的平衡 ,降低Aβ在脑内的沉积及... GM 1是含一个唾液酸的神经节苷脂 ,在脑中含量丰富 ,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具有广泛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近 3年来GM 1参与突触的发生过程 ,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受体 ,调节细胞内Ca2 + 的平衡 ,降低Aβ在脑内的沉积及其毒性作用 ,减少活性氧的产生 ,促进Na+ ,K+ ATPase活性等神经保护机制方面的最新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1 神经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激素对抗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的神经保护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发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2-652,共1页
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中,淀粉样肽(Aβ)聚集的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具有神经毒性,并且与AD的病理发展过程有关。褪黑激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其水平随着年龄增加降低,在AD患者中降低尤其明显。这种激素在体内具有对抗Aβ毒性的神经保护... 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中,淀粉样肽(Aβ)聚集的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具有神经毒性,并且与AD的病理发展过程有关。褪黑激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其水平随着年龄增加降低,在AD患者中降低尤其明显。这种激素在体内具有对抗Aβ毒性的神经保护特性。将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混合培养,英国科学家发现褪黑激素能对抗由全长的Aβ_(1-40)和部分片段的Aβ_(25-40)和Aβ_(1-28)诱导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死亡的效应。褪黑激素对Aβ所致的纤维化进程没有影响,也没有改变Aβ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的钙信号特征,但明显降低了Aβ诱导的活性氧产物的比率并可防止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去极化。因此,在保护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免受Aβ毒性方面,褪黑激素对活性氧物质的清除似乎起到了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激素 对抗β淀粉样蛋白 神经毒性 神经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病1号方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彩燕 雒晓东 +2 位作者 林明欣 苏巧珍 郑春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探讨帕病1号方颗粒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纹状体两点注射法造成左侧纹状体损毁模型大鼠,把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n=12),高剂量组(n=14),低剂量组(n=14)。另加正常组(n=8... 目的探讨帕病1号方颗粒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纹状体两点注射法造成左侧纹状体损毁模型大鼠,把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n=12),高剂量组(n=14),低剂量组(n=14)。另加正常组(n=8)。高、低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帕病1号方颗粒18 g/kg,9 g/kg,模型组、正常组均予等体积蒸馏水。32 d后,行旋转测试;测定大鼠左侧纹状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中脑黑质P-Akt(ser 473)、Bcl-2、Bax表达。结果治疗后,与同期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旋转行为学明显改善(P<0.01),且存在量效关系(P<0.01)。与同期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SOD活性(P<0.01)和GSH含量明显提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低剂量组GSH含量提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与低剂量相比,高剂量组GSH含量提高(P<0.01),MDA含量降低了(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P-Akt(ser 473)、Bcl-2、Bax阳性细胞数及Bc1-2/Bax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存在量效关系(P<0.05)。结论帕病1号方颗粒能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同时激活Akt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帕病1号方 抗氧化作用 Akt信号转导通路 神经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的非血流灌注依赖性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4
作者 李红戈 梅元武 孙圣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2-535,共4页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的非血流灌注依赖性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在无血流因素影响的小鼠海马脑片观察乙酰水杨酸 (ASA)、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预处理前后群峰电位波幅 (PSA)在缺氧和恢复供氧时的变化 ,以及不同性别小鼠ASA...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的非血流灌注依赖性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在无血流因素影响的小鼠海马脑片观察乙酰水杨酸 (ASA)、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预处理前后群峰电位波幅 (PSA)在缺氧和恢复供氧时的变化 ,以及不同性别小鼠ASA预处理前后PSA和还原型辅酶I(NADH)荧光强度缺氧前后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缺氧后PSA恢复为 (2 5 9± 11 6 ) % ,ASA、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预处理组缺氧后PSA恢复分别为 (74 7± 35 7) % (P <0 0 5 )、(6 7 8± 38 4 ) % (P <0 0 5 )和 (77 8± 2 6 5 ) % (P <0 0 1)。ASA预处理在雌雄性动物显示不同的保护效果 ,雌性组PSA缺氧后恢复为 (48 4± 34 0 ) % (与雌性对照组比较P <0 0 5 ,与雄性ASA预处理组比较P <0 0 5 ) ;缺氧时NADH增加幅度在雄性和雌性动物分别由对照组的 (14 1 8±9 9) %和 (2 0 4 9± 74 1) %降至ASA预处理后的 (117 9±10 3) % (P <0 0 5 )和 (12 4 0± 11 0 ) % (P <0 0 1)。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的神经保护机制涉及非血流灌注依赖途径 ,该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抗血小板药物 性别 还原型辅酶I 非血流灌注依赖性 神经保护机制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液流变学和海马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唐中生 李霞 +3 位作者 吴春朋 罗亚非 谢高宇 寇云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628-2631,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CIAA)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血液流变学(BR)及海马CA1区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表达的影响,探讨CIAA对VD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CIAA)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血液流变学(BR)及海马CA1区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表达的影响,探讨CIAA对VD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D模型组、CIAA组、尼莫地平组,并设置假手术组作为对照。CIAA组、尼莫地平组分别施行CIAA和尼莫地平治疗。血液流变快测仪检测BR相应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BR及p75NTR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BR、海马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VD模型组比较,CIAA组、尼莫地平组BR指标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AA可降低痴呆大鼠BR、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这可能是其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的神经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穴位埋线 血液流变学 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神经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毒性压力下秀丽隐杆线虫神经元排出蛋白聚合物及线粒体
6
作者 李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9-619,共1页
错误折叠蛋白的毒性作用和线粒体功能紊乱是促进年龄相关功能性神经元减少(age-associated functional neuronal decline)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因素。相应地,神经元在蛋白伴侣、蛋白降解、自噬及线粒体自噬等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细... 错误折叠蛋白的毒性作用和线粒体功能紊乱是促进年龄相关功能性神经元减少(age-associated functional neuronal decline)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因素。相应地,神经元在蛋白伴侣、蛋白降解、自噬及线粒体自噬等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细胞资源来维持细胞内蛋白质平衡和线粒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聚合物 蛋白伴侣 神经退行性疾病 错误折叠 神经保护机制 神经毒性 秀丽隐杆线虫 NEURONAL 线粒体功能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全脑缺血再灌小鼠海马CA_1区P-CREB和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吕奔 唐怡庭 +4 位作者 谷蔚琼 陈富周 李有秋 罗学港 雷德亮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1-404,共4页
本文观察了雌激素对全脑缺血再灌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切除小鼠双侧卵巢同时于颈部皮下植入雌激素(E2)缓释片(OVXE2组)或安慰剂缓释片(OVXPLC组)。术后18d,手术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并夹闭25min后再通,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模型,分别于灌... 本文观察了雌激素对全脑缺血再灌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切除小鼠双侧卵巢同时于颈部皮下植入雌激素(E2)缓释片(OVXE2组)或安慰剂缓释片(OVXPLC组)。术后18d,手术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并夹闭25min后再通,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模型,分别于灌流后1h,12h,3d,7d取材进行PCREB和BDNF免疫组化染色和常规Nissl染色,研究E2对雌性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海马CA1区PCREB和BDNF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再灌后7d,OVXPLC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稀疏,细胞层次减少,细胞数低于OVXE2组(P<0.01);在缺血再灌后3d,OVXPLC组海马CA1区PCREB阳性细胞数低于OVXE2组(P<0.01),而BDNF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缺血再灌后7d,OVXPLC组PCREB和BDNF的表达均低于OVXE2组(P<0.01)。以上实验结果提示,E2在缺血再灌的中后期可能通过上调海马CA1区PCREB进而促进BDNF的表达,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全脑缺血再灌小鼠 海马CA1区 P-CREB BDNF 神经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尔酮类化合物F-DMC改善帕金森病模型运动行为障碍和病理表型
8
作者 张云龙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8-68,共1页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天然药物4,4′-二甲氧基查尔酮(DMC)可以通过调节核黄素代谢改善帕金森病(PD)中氧化应激损伤造成的多巴胺神经元死亡,但是其对于PD中α-synuclein病理并不显著。基于此,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得到DMC结构类似物(命名为...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天然药物4,4′-二甲氧基查尔酮(DMC)可以通过调节核黄素代谢改善帕金森病(PD)中氧化应激损伤造成的多巴胺神经元死亡,但是其对于PD中α-synuclein病理并不显著。基于此,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得到DMC结构类似物(命名为F-DMC)。研究发现,F-DMC可以通过激活PINK1/Parkin通路改善线粒体自噬,从而促进对于α-synuclein的清除。为了进一步提高F-DMC对于α-synuclein的作用效果,基于NK细胞清除α-synuclein的研究,我们创新性构建了一种NK细胞载药体系。该体系可以促进F-DMC通过血脑屏障,加速对于α-synuclein的清除,从而改善PD模型的运动行为障碍和病理表型。我们的研究提示F-DMC可能是治疗PD的一个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耳酮类化合物 神经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 神经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