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付蓓蓓 姜文新 +1 位作者 秦碧勇 李颖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97-901,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共135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行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5、7、30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疼痛缓...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共135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行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5、7、30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疼痛缓解程度和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治疗周期。结果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显效率为95.56%(129/135),总有效率为100%(135/135)。手术前后VAS评分(F=46.891,P=0.000)和PSQI评分(F=55.993,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5、7和30 d VAS评分(t=6.395,P=0.012;t=8.104,P=0.000;t=5.693,P=0.013;t=8.294,P=0.000;t=7.193,P=0.007)和PSQI评分(t=7.142,P=0.006;t=3.959,P=0.034;t=7.142,P=0.006;t=3.959,P=0.034;t=8.104,P=0.000)均低于术前。平均治疗周期(15.97±2.44)d,各年龄组患者治疗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84,P=0.001),≤30岁组治疗周期最短(q=4.593,P=0.019;q=5.693,P=0.018;q=4.583,P=0.021;q=7.204,P=0.008;q=5.593,P=0.013)、> 70岁组治疗周期最长(q=5.593,P=0.013;q=8.104,P=0.000;q=7.142,P=0.006;q=5.693,P=0.011;q=4.298,P=0.033)。结论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缓解疼痛的同时改善睡眠质量,有望成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带状疱疹后 神经传导阻滞 电刺激疗法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腹下神经丛阻滞缓解子宫动脉栓塞后疼痛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亚鹏 沈利明 +1 位作者 黄剑 陆玉长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2-535,共4页
目的观察上腹下神经丛阻滞(SHNB)缓解子宫动脉栓塞(UAE)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UAE的子宫肌瘤患者,根据镇痛方式分为SHNB组(n=11)及非SHNB组(n=14,外周静脉镇痛);记录SHNB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组间UAE后数字疼痛评分(N... 目的观察上腹下神经丛阻滞(SHNB)缓解子宫动脉栓塞(UAE)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UAE的子宫肌瘤患者,根据镇痛方式分为SHNB组(n=11)及非SHNB组(n=14,外周静脉镇痛);记录SHNB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组间UAE后数字疼痛评分(NRS)最高分、UAE后应用阿片类药物总剂量及完成UAE至首次额外应用阿片类药物间隔时间。结果组间患者年龄、体质量及子宫肌瘤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HNB技术成功率100%(11/11);未见下肢放射性麻木、药物注射入血、腹腔出血及腹膜炎等并发症。SHNB组UAE后NRS最高分及应用阿片类药物总剂量均显著低于、而完成UAE至首次额外应用阿片类药物间隔时间显著长于非SHNM组(P均<0.001)。结论SHNB可有效缓解子宫肌瘤患者UAE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 神经传导阻滞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周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3
作者 佘高明 聂偲 +3 位作者 刘育勇 彭雪梅 张清德 李雅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行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肩周关节松解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名拟行双侧肩周关节松解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I~Ⅱ级,0.4%罗哌卡因与0.8%利多卡因24mL混合液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行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肩周关节松解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名拟行双侧肩周关节松解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I~Ⅱ级,0.4%罗哌卡因与0.8%利多卡因24mL混合液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麻醉前后肩周关节松解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Ⅵ峪),腋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上神经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观察麻醉前后患者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左右侧膈肌运动幅度。结果麻醉前后患者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双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环转摇肩、后伸内旋时低于麻醉前肩关节各项运动时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神经和肩胛背神经阻滞完善率100%,肩胛上神经92.6%;患者左侧和右侧膈肌运动幅度在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发生部分膈神经阻滞,1例发生轻微局麻药中毒。结论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周关节松解术镇痛完善,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肩关节周围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云俊 夏艳 +2 位作者 夏新 黄树敬 何咸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邓莹 姜天乐 +3 位作者 杨晓霞 李民 王军 郭向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和CFNB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periarticular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PLIA)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0例,...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和CFNB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periarticular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PLIA)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CFNB组(n=50)和CFNB联合PLIA组(简称PLIA组,n=50),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在术后各时点记录静息及被动运动时患侧膝关节前、后部VAS评分。记录术后患者被动屈膝90°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72 h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结果:术后静息时膝关节前部VAS评分在各时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膝关节后部VAS评分在术后4、8、12、24 h时PLIA组明显低于CFNB组(P<0.05)。被动运动时PLIA组膝关节前部VAS评分在术后24 h明显低于CFNB组(P<0.05),膝关节后部VAS评分在术后12、24 h明显低于CFNB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72 h 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FNB组比较,PLIA组被动屈膝90°时间和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CFNB联合PLIA镇痛可以降低术后膝关节后部疼痛评分,减少被动运动疼痛,缩短被动屈膝90°时间,改善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疼痛 手术后 神经传导阻滞 注射 关节内 双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向飞 刘亚光 +2 位作者 霍岩松 吴宪宏 马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863-867,共5页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共8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接受基础口服药物+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阻滞(A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B组),或基...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共8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接受基础口服药物+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阻滞(A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B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C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臭氧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D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不同处理组患者VAS、Q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A、B和C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带状疱疹后 神经传导阻滞 臭氧 神经心理学测验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段红光 郭玉娜 +2 位作者 耿宏 何明伟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234-4236,共3页
目的观察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40例,B组42例。A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采用腰椎旁... 目的观察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40例,B组42例。A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3周、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A组治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B组治愈2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3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13,P=0.189)。A组有3例、B组有5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椎旁注射部位不适感,B组有4例患者在超短波治疗后出现腰部皮肤不适感。结论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安全可行,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优于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臭氧 短波疗法 椎间盘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联合中频电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29
8
作者 郭辉 张志军 杨立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SCNRB)联合中频电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纳入126例CSR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频电疗组、SCNRB组及联合组,每组42例。比较3组治疗前及以对应方案治疗3周后颈椎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SCNRB)联合中频电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纳入126例CSR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频电疗组、SCNRB组及联合组,每组42例。比较3组治疗前及以对应方案治疗3周后颈椎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评分]、疼痛因子水平[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的差异;记录治疗期间阻滞部位出现出血、感染或电极灼伤等并发症,并随访观察治疗1年后CSR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CSR NDI量表评分、PGE2及S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周后,中频电疗组、SCNRB组及联合组NDI量表评分、PGE2及S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联合组低于中频电疗组及SCNRB组(P均<0.05),SCNRB组低于中频电疗组(P均<0.05)。随访1年,3组CSR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P=0.24)。结论SCNRB联合中频电疗治疗可改善CSR患者颈椎功能,降低疼痛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检查 电刺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胃癌晚期疼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付霜 黄丽霞 +2 位作者 曲丕盛 方军 连燕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2928-2930,共3页
目的观察CT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胃癌晚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3例晚期胃癌伴有上腹部或腰背部疼痛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毁损性阻滞。观察并随访术前,术后第2周,术后第1、2、4、6个月患者的疼痛视... 目的观察CT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胃癌晚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3例晚期胃癌伴有上腹部或腰背部疼痛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毁损性阻滞。观察并随访术前,术后第2周,术后第1、2、4、6个月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评估疗效,记录随访期间吗啡摄入量。结果 23例患者术后第2周临床治愈16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且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周~第6个月患者的疼痛VAS及吗啡摄入量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第2周~第6个月患者的疼痛VAS及吗啡摄入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可用于治疗胃癌晚期癌痛;但随着疼痛的复发,患者需要增加镇痛药物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疼痛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腹腔丛 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传导阻滞与电生理分型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雨晨 冯国栋 +2 位作者 王静 刘学东 赵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点和病程进展中电生理分型变化以及病程早期电生理特点对分型变化判断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32例GB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并根据临床及电生理分型分组,观...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点和病程进展中电生理分型变化以及病程早期电生理特点对分型变化判断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32例GB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并根据临床及电生理分型分组,观察病程进展中不同时期电生理分型变化及其与早期发生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CB)间的关系。结果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在病情进展不同时期分型会发生改变;非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型患者随病情进展转变为AMAN与早期出现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CB)有相关性:AIDP组:χ2=6.818,P=0.009(P<0.05);不明确分型组:χ2=6.272,P=0.012(P<0.05),AIDP组及不明确分型组均有统计学意义。AIDP组早期伴随CB现象与病情程度有相关性:χ2=6.972,P=0.008(P<0.05);AMAN组与不明确分型组未见明显相关。结论 GBS患者早期电生理检测出现神经传导阻滞提示随后病情进展中由非AMAN型转变为AMAN的可能,且CB与病情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因此GBS患者有必要进行神经电生理复查以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临床特点 神经电生理 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挺 刘若海 +2 位作者 李军 吴道珠 徐旭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2期3861-3863,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分为3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mL,超声引...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分为3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mL,超声引导B组(UB组)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观察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和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结果:与N组比较,UA组和UB组感觉阻滞效果较完善(P<0.01)。与N组和UA组比较,UB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较轻(P<0.05)。UA组和UB的麻醉效果较N组好(P<0.01)。3组均未记录到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技术改善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能降低局麻药浓度或用量并保证镇痛效果完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永权 胡光祥 +1 位作者 付群 金孝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其血压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LS组)、右侧星状节阻滞组(RS组)、药物卡托普利组(D组)和手术对照组(C组),每组8只... 目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其血压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LS组)、右侧星状节阻滞组(RS组)、药物卡托普利组(D组)和手术对照组(C组),每组8只。用ALC-NIBP无创血压测量系统测定大鼠血压,时间点包括基础值(T0)、第2周(T1)、第4周(T2)、第6周(T3)、第8周(T4)和第10周(T5)。实验结束后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45 mg/kg)麻醉SHR,迅速取出大血管,放射免疫法测定其eNOS和ET-1的浓度。结果:与基础值相比,LS组SHR血压逐渐升高(P<0.05或P<0.01);RS组血压第2周升高较明显(P<0.05),而其它时点较平稳,在167 mmHg~170 mmHg之间,与基础值(156±14)mmHg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D组血压第2周和第4周下降(P<0.05),其它时点与基础值(156±16)mmHg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C组血压各时点与基础值(154±12)mmHg相比均逐渐升高(P<0.01)。与C组和LS组相比,RS组大血管组织中ET-1表达明显降低(P<0.05),eNOS明显增强(P<0.05)。结论:阻滞右侧星状神经节能够明显降低血压,降低血管ET-1及升高eNOS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近交SHR 星状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卡托普利/药理学 随机分配 疾病模型 动物 高血压/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时B超联合刺激导管放置技术与罗哌卡因应用浓度 被引量:9
13
作者 伊军 许莉 林惠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时的放置技术及其最适罗哌卡因浓度。方法:择期行跟骨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0.1%(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A组),0.12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B组),0.15%(质量分数)罗哌...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时的放置技术及其最适罗哌卡因浓度。方法:择期行跟骨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0.1%(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A组),0.12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B组),0.1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C组)3组,每组20例,均以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定位行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并放置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用于术后镇痛。术后第6、12、24和48小时观察患者VAS评分,记录是否有肢体麻木和运动阻滞等不良反应发生,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3组VAS评分在第6和1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C组运动阻滞和肢体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3组辅助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结论: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腘窝部坐骨神经阻滞时可以降低罗哌卡因浓度,0.125%(质量分数)为罗哌卡因最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插入术 罗哌卡因 疼痛 手术后 坐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成军 蔡海峰 +6 位作者 刘殿臣 刘延青 孙志国 李宁 张娟 张扬 戴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872-875,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S.SGB)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B.SGB)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48例乳腺癌术后上肢疼痛患者被随机分为US.SGB组(24例)和B.SGB组(24例),均于患侧施行2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治...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S.SGB)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B.SGB)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48例乳腺癌术后上肢疼痛患者被随机分为US.SGB组(24例)和B.SGB组(24例),均于患侧施行2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间隔时间为8天;治疗后第4和8周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改善程。结果两组患者经阻滞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疼痛程度缓解,第4周时VAS评分分别为(2.68±1.33)分(US.SGB组)和(3.31±1.27)分(B.SGB组),第8周时为(1.32±0.85)和(2.09±1.02)分,US.SGB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B.SGB组(4周:t=2.251,P=0.038;8周:t=1.971,P=0.029)。结论于超声引导下和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乳腺癌术后疼痛均有效;但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星状神经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神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股神经阻滞置管长度对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丰 胡焱 张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连续股神经阻滞不同置管长度对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3组,使用神经... 目的:研究连续股神经阻滞不同置管长度对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3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置入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5 cm、10 cm或20 cm,通过导管给予0.33%盐酸罗哌卡因30 mL后连接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记录术后24 h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的阻滞程度,术后24 h和48 h静息和运动时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0 cm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效果优于5 cm组和10 cm组,5 cm组与10 cm组阻滞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术后镇痛,置入导管5 cm、10 cm和20 cm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开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琴琴 赵媛 +1 位作者 孔高茵 唐朝晖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21-624,628,共5页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颅内占位手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B组于诱导后以0.25...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颅内占位手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B组于诱导后以0.2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4、8、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B组瑞芬太尼总量[(3.52±1.75)μg/(kg·h)]与C组[(6.54±1.23)μg/(kg·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拔管时间[C组(10.01±8.47)min vs B组(8.35±7.17)min]、丙泊酚使用总量[C组(3.28±1.05)mg/(kg·h)vs B组(3.61±1.29)mg/(kg·h)]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 h和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减少小儿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外科手术 二异丙酚 麻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内脏与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癌痛的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鹏 赵广翊 +2 位作者 姜长林 崔健君 孟凌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内脏与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对上腹癌痛的镇痛效果比较。方法:48例顽固性上腹部癌症重度疼痛患者,随机分两组,在CT引导下分别行腹腔神经丛(F组)或内脏神经丛(N组)无水乙醇毁损阻滞治疗。观察两组镇痛效果、疼痛缓解程...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内脏与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对上腹癌痛的镇痛效果比较。方法:48例顽固性上腹部癌症重度疼痛患者,随机分两组,在CT引导下分别行腹腔神经丛(F组)或内脏神经丛(N组)无水乙醇毁损阻滞治疗。观察两组镇痛效果、疼痛缓解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即刻全部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在治疗后第3、7、15、30、60、90天,患者的疼痛评分、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脏神经丛阻滞可取得与腹腔神经丛阻滞一致的效应,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供临床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治疗与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段红光 杨立强 +3 位作者 胡美华 耿宏 郭玉娜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1787-1788,共2页
目的对比观察物理治疗与物理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急性面神经炎;B组50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目的对比观察物理治疗与物理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急性面神经炎;B组50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B组的疗效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用超短波和偏振光治疗的同时加用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比仅用超短波和偏振光治疗的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治疗技术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可 金梅 李世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551-3553,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技术用于小儿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拟行足踝部手术患儿40例,年龄2~10岁。分为神经刺激器阻滞组(对照组)、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器相结合阻滞组(实验组)。分别进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使用...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技术用于小儿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拟行足踝部手术患儿40例,年龄2~10岁。分为神经刺激器阻滞组(对照组)、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器相结合阻滞组(实验组)。分别进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使用0.3%盐酸罗哌卡因(1mL/kg)。记录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局麻药起效时间,并评价感觉阻滞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均可在超声扫描图像中清晰辨认坐骨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分叉点距腘窝皱褶平均距离60mm,坐骨神经平均深度15mm。实验组穿刺用时较长,但较对照组试穿次数少,两支神经的局麻药起效时间短。注药后20min内,实验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阻滞完善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小儿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试穿次数少,局麻药起效时间短,感觉阻滞完善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引导 坐骨神经 腘窝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围术期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荣苍 张智勇 +4 位作者 才素芬 曹喆峰 杨东红 杜宁 张福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91-2293,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5~12岁手外科手术患儿,其中骨骼伤23例,软组织伤37例。分为A、B两组,A组31例,静脉留置针腋路臂丛神经穿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术...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5~12岁手外科手术患儿,其中骨骼伤23例,软组织伤37例。分为A、B两组,A组31例,静脉留置针腋路臂丛神经穿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术毕带留置针回房,间断给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29例,盐酸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自控静脉镇痛。记录分析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较多(P<0.05),B组麻醉相关费用较高(P<0.05)。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安全、高效、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罗哌卡因 小儿 手外科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