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商神权法说质疑 被引量:4
1
作者 马卫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11,共6页
夏、商统治者经常宣扬“天命"、“天罚",实施“神判",有人据此得出了夏、商是“神权法"时代的结论。此说值得商榷。其一,“神权法"是维护神的法,而不是利用神的法,“神权法说"的理论依据是不正确的... 夏、商统治者经常宣扬“天命"、“天罚",实施“神判",有人据此得出了夏、商是“神权法"时代的结论。此说值得商榷。其一,“神权法"是维护神的法,而不是利用神的法,“神权法说"的理论依据是不正确的;其二,夏、商时期,神权不独立,宗教不发达,不存在形成“神权法"的政治和社会心理条件;其三,夏、商时期,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都掌握在王的手中,法律以维护世俗权力为核心,这样的法律不应是“神权法";其四,“天命"、“天罚"是法律思想,“神判"是审判方式,法律思想和审判方式都不能决定法权本质,“神权法说"的论据不能说明其论点。严格地说,夏、商法律是“俗权法",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规定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权 神权法 俗权 天命 天罚 神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神权法思想的源起、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国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178-183,共6页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始于夏商两朝所宣扬的的神权法思想以及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始于夏商两朝所宣扬的的神权法思想以及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中儒家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先富后教、德刑结合,反对轻罪重罚、族刑诛连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有较大贡献。神权法思想也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儒家所倡导的重民轻神的主张,发展到汉朝时期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给君主至尊无上的地位和实施统治提供理论依据,使得神权法思想为随后形成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所吸收,长期起着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权法思想 天命 天罚 天人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三代神权法思想嬗变 被引量:2
3
作者 于逸生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95-97,共3页
夏、商、周三代神权法思想嬗变于逸生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自然界的风雨晴晦,人类的生老病死,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便用心造了各种神,认为在冥冥之中存在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的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这种迷信,... 夏、商、周三代神权法思想嬗变于逸生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自然界的风雨晴晦,人类的生老病死,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便用心造了各种神,认为在冥冥之中存在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的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这种迷信,作为一种自然宗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权法思想 神明裁判 统治者 中国古代社会 天命 《尚书·洪范》 《尚书·无逸》 “君权神授” 世俗政权 “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公旦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改进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起源考证,最初确立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夏朝的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极力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间,对不服从其统治者施行"天罚&q... 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起源考证,最初确立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夏朝的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极力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间,对不服从其统治者施行"天罚";神权法思想在商朝盛极一时,商朝奴隶主对至上神和上帝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神权法思想到了西周,却面临思想内容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根据统治者维护其长期统治的需要,周公旦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对夏商神权法思想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发展,不仅弱化了神权法思想,而且成为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以宗法思想为核心的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权法思想 修正 补充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主流信仰的演变与相关法律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吕艳利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本文历史地考察了中国古代主流信仰的演变与法律思想的发展 ,通过论述畏苍天敬祖先 ,神权法思想确立 ;诸子百家争鸣 ,信仰众说纷纭 ;统一由表及里 ,万事一断于法 ;儒家正统主导 ,宗教传统缺乏四个发展阶段 ,揭示了两者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主流信抑 民间信仰 律思想 神权法 百家争鸣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倪正茂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18,共6页
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的辩证关系●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倪正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号召,这是中国共产党极具前瞻性的英明决策。中国人民在20世纪第一个50年里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流血牺牲... 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的辩证关系●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倪正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号召,这是中国共产党极具前瞻性的英明决策。中国人民在20世纪第一个50年里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流血牺牲,推翻“三座大山”;在20世纪第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发展 制建设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律意识 科技 积极影响 学研究 犯罪预防 神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埃及《亡灵书》及其法文化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小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4期64-71,共8页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块独具魅力的瑰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翻开了绚丽的篇章。然而在古埃及留给后世的文物宝藏中,《亡灵书》最能体现其时代、制度特征,它所真实再现的司法审判以及人、神结合的理念为当时的奴隶统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块独具魅力的瑰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翻开了绚丽的篇章。然而在古埃及留给后世的文物宝藏中,《亡灵书》最能体现其时代、制度特征,它所真实再现的司法审判以及人、神结合的理念为当时的奴隶统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亡灵书》的价值还远不止此,在法律、文化、社会、宗教等方面它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也为我们研究古埃及社会和法律提供了帮助,体现了极高的法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亡灵书 纸草 神权法 潜势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夏商到春秋时期法律思想的嬗变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慧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6-139,共4页
 我国早期法律思想从夏商时期的"神权至上"、"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经过西周的"以德配天"、神人互补,发展到春秋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法律思想。这种发展变化使我国古代法律很少受宗教的...  我国早期法律思想从夏商时期的"神权至上"、"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经过西周的"以德配天"、神人互补,发展到春秋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法律思想。这种发展变化使我国古代法律很少受宗教的影响。而春秋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法律思想又使法律与伦理道德结合,礼与法结合,人无法真正地独立。法律思想的这种发展变化对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 春秋时期 律思想 神权法思想 以人为本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周公与西周法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交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34-37,共4页
孔子曾曰,西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确,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文化变革时期,“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文化废,新文化兴”。表现为政治上由奴隶制神权政治转换为奴隶制宗法政治;认识上由重鬼神转折到重人事;法律上... 孔子曾曰,西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确,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文化变革时期,“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文化废,新文化兴”。表现为政治上由奴隶制神权政治转换为奴隶制宗法政治;认识上由重鬼神转折到重人事;法律上由神判法转变至人判法等等。而西周一代美制之形成,实乃周公之首力。故此,本文从周公与西周法制建设关系上略做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神权法 刑罚 《吕刑》 审判 律思想 尚书 五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法律差异的文化根基
10
作者 范健 《江海学刊》 1987年第5期58-63,共6页
中西法律,无论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着极大差异。中国法学家总认为法律是权力的外化,权力支配法律,因而神权法、王权法一直是中国法哲学的理论支柱,西方法学家习惯于把法律看成是自由、平等的化身,法律支配权力,因而自然法、... 中西法律,无论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着极大差异。中国法学家总认为法律是权力的外化,权力支配法律,因而神权法、王权法一直是中国法哲学的理论支柱,西方法学家习惯于把法律看成是自由、平等的化身,法律支配权力,因而自然法、万民法、理性法一直为西方法哲学的核心;中国法学界常把法律当作伦理的外在补救,不到罪恶之极不轻易动用法律,西方人常把法看成是平衡一切的准绳,事无巨细常希望借助于法律作出裁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差异 文化根基 中西 西方哲学 权力支配 学家 中国 神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