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 被引量:5
1
作者 杨颉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6-190,共5页
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这反映了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在武昭宣时期发展到顶峰,此后逐渐衰落。神仙信仰在汉代的盛衰有着复杂的原因。
关键词 人名 神仙信仰 汉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的现象学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余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41,共7页
“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乃人类生存中完全不同的生存维度。作为信仰的神仙,不是任何关于神仙的观念、思想和知识,而是人作为能在释放出来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神仙实质上是一种在启示中临在的再生方式,即终有一死者朝向无限之境域... “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乃人类生存中完全不同的生存维度。作为信仰的神仙,不是任何关于神仙的观念、思想和知识,而是人作为能在释放出来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神仙实质上是一种在启示中临在的再生方式,即终有一死者朝向无限之境域生存的再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观念 神仙信仰 启示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祀的悖论——从六朝志怪小说看民间神仙信仰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湘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43,共7页
六朝志怪小说记载了一系列普通人物非正常死亡后,被民众立祠建庙进行祭祀,成为低微的神祇的故事,体现了六朝民间神仙信仰的独特性。六朝民间的造神运动打破了先成仁后成神的主流造神观念,将无德、无能、无功的亡灵捧上了神坛。在这种造... 六朝志怪小说记载了一系列普通人物非正常死亡后,被民众立祠建庙进行祭祀,成为低微的神祇的故事,体现了六朝民间神仙信仰的独特性。六朝民间的造神运动打破了先成仁后成神的主流造神观念,将无德、无能、无功的亡灵捧上了神坛。在这种造神运动中,巫者起了重要作用。在神权话语被政权控制的环境中,民间神祇被定性为淫祀之神。而六朝的统治者们为维持政权稳定,又有条件地接受了民间的神仙信仰,故其将民间神仙祭祀活动称为淫祀,是一种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小说 神仙信仰 民间神祇 淫祀 造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仙信仰的发展看汉代养生文化的兴衰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文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5-179,共5页
汉代神仙信仰的发展与养生文化的兴衰相反相成。汉初,神仙信仰陷入低谷,社会上却出现了养生热潮;武帝时期求仙热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养生却鲜有史料提及;武帝以后,求仙热潮消退,神仙信仰通过理论化、宗教化向道教的方向发展,养生文化... 汉代神仙信仰的发展与养生文化的兴衰相反相成。汉初,神仙信仰陷入低谷,社会上却出现了养生热潮;武帝时期求仙热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养生却鲜有史料提及;武帝以后,求仙热潮消退,神仙信仰通过理论化、宗教化向道教的方向发展,养生文化再次兴盛,并形成天地人一体同源同构共生互感的养生理论。汉代养生文化与神仙信仰相反相成发展的深层动因是人们对生命永恒的不懈追求,正是人们对不死成仙的渴望使服食、导引等对养生效果明显的养生术在汉代极受重视,而辟谷、食气等虽然因为理论上的成熟一直被用于养生与成仙,但却从来不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神仙信仰 养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为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6-140,共5页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主要是指神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并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即从天上神仙到民间异人;神仙功能的社会化,即从...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主要是指神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并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即从天上神仙到民间异人;神仙功能的社会化,即从个体成仙到救世度人;神仙居所的尘世化与内向化,即从遥不可及的"洞天福地"到遍布乡间市井的宫观庙宇,一直深入到人们的心灵居所。这一民众化过程,是明清社会大变动格局之下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控制等是民众化最终形成的外部因素。同时,这一民众化过程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特征亦有着密切的关联,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一体化与交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道教 神仙信仰 民众化 社会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析道教神仙信仰对佛教的影响——以敦煌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为核心
6
作者 刘永明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4期290-297,共8页
关键词 神仙信仰 讲经文 佛教 道教 敦煌 佛道关系 中国历史 本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教神仙信仰中的生命理性 被引量:2
7
作者 许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1-145,共5页
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在笃守神仙信仰的崇高情怀下,积极反思人类生命的价值,冷静探究生命本质及其超越的可能性,客观求证成仙路径的现实性与实效性,表现出可贵而独特的理性求真精神。道教的生命理性与神仙信仰既对峙分有,又渗透交融。这种... 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在笃守神仙信仰的崇高情怀下,积极反思人类生命的价值,冷静探究生命本质及其超越的可能性,客观求证成仙路径的现实性与实效性,表现出可贵而独特的理性求真精神。道教的生命理性与神仙信仰既对峙分有,又渗透交融。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在道教追求神仙理想的生命修炼活动中,即表现为人类信仰与理性精神的奇妙结合,为探讨宗教信仰与理性之普遍关系问题提供了特殊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神仙信仰 生命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识透析
8
作者 詹石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0-515,共6页
从形式上看,神仙故事,折射出先民们希望扩展自身能力和延长生命的要求。从发展趋势看,道教信仰者既需要有管理行业之类的“专家神”,也需要多才多艺的“通才神”,更需要能够解决社会人生复杂问题的“全能神”。就社会心理层面而言,神仙... 从形式上看,神仙故事,折射出先民们希望扩展自身能力和延长生命的要求。从发展趋势看,道教信仰者既需要有管理行业之类的“专家神”,也需要多才多艺的“通才神”,更需要能够解决社会人生复杂问题的“全能神”。就社会心理层面而言,神仙功能的扩展,反映了先民们在现实生存自由局限下力图通过创造生命理想典型来自我补偿的心态。神仙功能的扩展也是一种生存境界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神仙信仰 生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仙起源考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熊铁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95-200,共6页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以往的研究需进一步考论。神仙及神仙信仰起源于西北山上,起源时间在战国以前,战国时的神仙理论和神仙信仰相当成熟。
关键词 神仙信仰 起源 地点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内廷神仙剧研究
10
作者 郑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2-156,共5页
神仙剧是元明杂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但对这类剧作的评价历来不高,特别是对明代的神仙道化剧评价极低。客观地说,明代神仙剧的成就的确远逊于元代同类剧作,但是并不能说其存在没有价值,特别是由宫廷艺人创作的内廷神仙剧,作为特定历史时... 神仙剧是元明杂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但对这类剧作的评价历来不高,特别是对明代的神仙道化剧评价极低。客观地说,明代神仙剧的成就的确远逊于元代同类剧作,但是并不能说其存在没有价值,特别是由宫廷艺人创作的内廷神仙剧,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由特殊创作人员专门为特定的观众创作的作品,对我们考察明代社会政治背景和统治者的态度有一定的价值,而其又以强烈的舞台性和观赏性为清代宫廷大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廷神仙 道教 神仙信仰 三教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仙诗与步虚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昌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2-98,共7页
早在先秦时代,神仙观念即已出现。道教形成和兴盛,更促进了这一潮流。至魏晋时期,形成了游仙诗。游仙诗可区分为宣扬信仰的和别有寄托的两大类。文人创造的基本属于后者。道教科仪步虚中的步虚词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游仙诗,出现于东... 早在先秦时代,神仙观念即已出现。道教形成和兴盛,更促进了这一潮流。至魏晋时期,形成了游仙诗。游仙诗可区分为宣扬信仰的和别有寄托的两大类。文人创造的基本属于后者。道教科仪步虚中的步虚词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游仙诗,出现于东晋,大盛于唐宋时期。步虚词流行于社会,也被文人当作创作题材。作为典型的道教文学体裁的游仙诗和步虚词,在观念、题材、意象、语言、思维方式、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都对一般文学创作造成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学 神仙信仰 游仙诗 步虚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文化与明清剑侠小说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立群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93,175,共9页
道教文化对明清剑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剑侠小说表现出的对神仙的热情向往,对生命形态的"道性"阐释,以及剑侠的隐居山林、修炼剑术、游戏人间、救世济民等内容,甚至某些情节模式的形成都有着浓郁的道教文化的色彩。
关键词 道教文化 剑侠小说 神仙信仰 生命形态 济世救民 试道坚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早期楼阁式佛塔形制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同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3-128,共6页
长江流域的早期楼阁式佛塔,已知的考古实物,有长江上游的四川什邡在1986年发现中国最早的佛塔画像砖;在文献记载中,有长江下游的江苏徐州一带笮融"大起浮图祠"。考古文物与同期的文献记录相近,均为楼阁式木作建筑。什邡画像... 长江流域的早期楼阁式佛塔,已知的考古实物,有长江上游的四川什邡在1986年发现中国最早的佛塔画像砖;在文献记载中,有长江下游的江苏徐州一带笮融"大起浮图祠"。考古文物与同期的文献记录相近,均为楼阁式木作建筑。什邡画像砖佛塔明显源于古印度西北广为流行的高层佛塔,中国佛塔是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的楼阁式建筑而发展起来的。基于信仰观念引导宗教艺术的看法,汉代神仙好楼居的传统思想,使得犍陀罗佛塔得以比附仙人所居的木作高楼得以在中国安家落户。宗教信仰的类同性,其重要性,远在单纯型制模仿改造之上,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楼阁式佛塔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另外,什邡画像中与佛塔并置的三宝柱被辨识出来,同时也构成上述观念的一个重要证据。作为早期佛教艺术的珍贵文物,什邡佛塔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印佛塔型制演变、中国汉代神仙信仰以及佛教初传中国的重大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化 什邡佛塔画像砖 楼阁式佛塔 窣堵坡建筑 犍陀罗艺术 早期道教 神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畅玄到畅神:道教对魏晋审美精神自觉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46,共6页
神仙信仰是魏晋审美精神自觉的重要背景,从"畅玄"到"畅神"是审美与宗教相摩相荡走向审美自觉的运动轨迹。"畅玄"是道教的终极精神关切,具体落实为神仙道教对永恒生命的追求,生命永恒的神仙让人获得存在... 神仙信仰是魏晋审美精神自觉的重要背景,从"畅玄"到"畅神"是审美与宗教相摩相荡走向审美自觉的运动轨迹。"畅玄"是道教的终极精神关切,具体落实为神仙道教对永恒生命的追求,生命永恒的神仙让人获得存在的勇气,养生修炼是人积极抗争、努力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信与豪情;道教生命观带来了独特自我的发现,感性生命的沉醉与超越的理性追求构成独特的完整的人,宗教修炼的结果是审美感兴的勃发,"畅玄"的宗教追求转化为"畅神"的审美体验。宗教思维与艺术思维的联动,形成魏晋与神相接的艺术观念,导引魏晋文人对神秘灵感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美学 魏晋审美精神 神仙信仰 玄道 畅神 灵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由技成——道教成仙方式的现实性生存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9-82,共4页
成仙方式和途径,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道教神仙传记《列仙传》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成仙方式——仙由技成,即一个人如果在某一领域的技能达到登峰造极、与天合一的境界,那么他就能够超凡成仙... 成仙方式和途径,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道教神仙传记《列仙传》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成仙方式——仙由技成,即一个人如果在某一领域的技能达到登峰造极、与天合一的境界,那么他就能够超凡成仙。这种成仙方式表现出道教早期神仙信仰重视人的现实性生存根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 现实性生存 神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封禅书》所记秦雍州杂祠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英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135,共5页
秦雍州的数百杂祀是秦民间宗教的具体内容的反映。它们可分为天文诸神、生产和生活之神、人鬼和其他杂神三类 ,天文诸神蕴涵着数术意义 ,其他神灵则跟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从宗教学角度看 。
关键词 《史记·封禅书》 民间宗教 雍州杂祀 神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道教题材戏曲繁盛原因探论
17
作者 伏涤修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171-177,共7页
中国古代道教题材戏曲的繁盛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首先和道教教理教义对人们思想精神的深远影响有关,其次和志怪之书的盛行及道教人物故事的广泛流传有关,再次和剧作家们借道教故事躲避与否定现实的政治用心有关,另外和道教神仙人物喜庆... 中国古代道教题材戏曲的繁盛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首先和道教教理教义对人们思想精神的深远影响有关,其次和志怪之书的盛行及道教人物故事的广泛流传有关,再次和剧作家们借道教故事躲避与否定现实的政治用心有关,另外和道教神仙人物喜庆象征意义的民俗化接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戏曲 繁盛原因 道教情结 志怪之书 政治用心 神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六世纪东方沿海地域与佛教——摄山栖霞寺的历史 被引量:1
18
作者 吉川忠夫 王维坤 《敦煌学辑刊》 1991年第2期91-103,共13页
序言与济南灵岩寺、天台国清寺、荆州五泉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郊外约二十公里的地方,现在因寺名的关系,这里属于南京市栖霞区。在此寺门前的碑亭中,收藏着一幢题为“明征君碑”的篆书额头碑,在“摄山... 序言与济南灵岩寺、天台国清寺、荆州五泉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郊外约二十公里的地方,现在因寺名的关系,这里属于南京市栖霞区。在此寺门前的碑亭中,收藏着一幢题为“明征君碑”的篆书额头碑,在“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题之后,还刻了一行“御制”、“朝议郎行左金吾卫长史侍相王书臣高正臣奉敕书”、“朝散大夫守太子洗马知敬篆书”,在末尾处还刻有“上元三年岁在景子四月戊戌朔廿五日壬戍建”的立碑日期。上元三年应是公元六七六年。所以说,所谓“御制”就是指唐高宗李治的撰文,立碑的理山,在《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明崇俨传中能够找到。明崇俨(?——公元六七九年)是唐高宗的正谏大夫、也是一位专门从事占卜来往于宫廷的方术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界 北魏 唐高宗 公元 高僧传 青土 无量寿佛 灵岩寺 神仙信仰 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化现象:中国民间神灵的独特演变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土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4-41,共8页
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神灵主要有神、神仙、人鬼、菩萨、妖魔五大类。从理论上说,神仙与其它四类神灵是截然不同的:神仙既重灵魂又重肉体,是灵魂肉体同时长生不死的人;而其它四类神灵有的是自然崇拜的结果,有的是人死后灵魂所化,都重... 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神灵主要有神、神仙、人鬼、菩萨、妖魔五大类。从理论上说,神仙与其它四类神灵是截然不同的:神仙既重灵魂又重肉体,是灵魂肉体同时长生不死的人;而其它四类神灵有的是自然崇拜的结果,有的是人死后灵魂所化,都重灵魂而轻形体,是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死观念形象化的产物。但是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神仙思想和神仙信仰以后,由于中国人对神仙的偏爱,其它四类神灵在漫长的信仰过程中,也逐渐向神仙靠拢,有的演变为神仙,有的沾染上仙气,出现了奇异的仙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间 仙化 山海经 神仙思想 神仙信仰 自然崇拜 万物有灵论 信仰体系 灵魂不死 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六朝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及影响
20
作者 王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6-91,共6页
汉魏六朝小说处于由原始宗教信仰到真正小说艺术的过渡阶段,其文化心理特征是:(1) 方士等所编撰的神仙之书,反映了神仙信仰的文化心理特征,虽有虚构想象,但只能算作小说的雏形。(2) 志怪小说文化心理特征的实质是道佛两教观念、教义的... 汉魏六朝小说处于由原始宗教信仰到真正小说艺术的过渡阶段,其文化心理特征是:(1) 方士等所编撰的神仙之书,反映了神仙信仰的文化心理特征,虽有虚构想象,但只能算作小说的雏形。(2) 志怪小说文化心理特征的实质是道佛两教观念、教义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由于作者力求证明其宗教观念的真实可信,因而无意中增强了故事的曲折生动性,使作品有了较鲜明的小说艺术特征。另外,志怪小说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心理特征,如伦理观念的进一步突出,对男女爱情的肯定讴歌,对强权的抗争及与鬼魅的智斗等。(3) 志人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与魏晋之际的玄学直接相关。作品的描写对象已由宗教转向人生,虚构与想象等特点更加突出,这标志着小说自觉创作意识的觉醒。汉魏六朝小说的以上文化心理特征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是:(1) 宗教信仰在一个阶段内仍是后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2) 宗教观念逐渐成为一种表现手段而在后世小说中发挥作用。(3) 儒释道初步融合的心理倾向对宋元以后小说创作中的三教互补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观念 神仙信仰 原始宗教信仰 道教 儒释道 佛教观念 玄学 心理特征 魏晋 万物有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