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柳田国男的学问救世思想与祖先祭祀观 被引量:1
1
作者 铃木岩弓 赵丽华 陶思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87-91,共5页
作为日本民俗学创始人的柳田国男 ,主张“学问救世”,追求实证、追求真正科学的学问。其先祖观体现在一方面依恋“家”这个观念 。
关键词 柳田国男 学问救世 祖先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年习俗
2
作者 官亚兵 《农电管理》 2024年第2期82-82,共1页
江西金溪人过年,基本上也是从腊八节开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之后,县城街上的人多起来,人们也在为过年做各种准备:杀年猪,灌香肠,晒腊肉,晒鱼干,做米糖... 江西金溪人过年,基本上也是从腊八节开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之后,县城街上的人多起来,人们也在为过年做各种准备:杀年猪,灌香肠,晒腊肉,晒鱼干,做米糖……腊月二十三,金溪人都要祭祀灶神,因为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吃喝,必须敬重他,大家请求他上天后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月二十三 腊八节 灶神 杀年猪 过年 江西金溪 祭祀祖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德性思想的演进 被引量:1
3
作者 程平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24,共5页
"德"之初是先民刻画种子发芽以求得庄稼成长的一个巫术,随着氏族部落的产生,"德"发展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殷代甲骨文中"德"正是"祖先祭祀"的意思。西周"德"义从单纯... "德"之初是先民刻画种子发芽以求得庄稼成长的一个巫术,随着氏族部落的产生,"德"发展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殷代甲骨文中"德"正是"祖先祭祀"的意思。西周"德"义从单纯的"(牛羊)祭祀"改良为"心、行"祭祀,春秋"德"义开始祛魅:(1)孔子以"仁"代"德",用他的"仁"观念将周公之"德"人文化。(2)子思在"德之行"的基础上首唱"五行学说",全面开启了儒家天人之学、心性之论、王政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祭祀 德行 德之行 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族类到气类:论朱熹的“异姓存祀”观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荣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朱熹从其哲学体系的内在圆融性出发,依据分类与祭祀所具有的一般性原理,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族类之间相属关系及其识别标志,对早期中国基于血缘或祖先之德的祭祀分类体系进行了一种创造性转化。他在"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 朱熹从其哲学体系的内在圆融性出发,依据分类与祭祀所具有的一般性原理,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族类之间相属关系及其识别标志,对早期中国基于血缘或祖先之德的祭祀分类体系进行了一种创造性转化。他在"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原则的基础上,为"异姓存祀"的合法性提供一种学理支撑。这既是对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姓存祀"现象进行的学理解说,同时也是为其道统祭祀行为进行了理论道路的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存祀 祖先祭祀 道统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生如戏:清嘉庆时期民间演戏纠纷及艺人——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被引量:3
5
作者 常建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9-176,共8页
嘉庆时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活动遍布全国大部,尤以山西、陕西繁盛。民间演戏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村社成员轮值,经费来自公摊,也有惩罚村民出钱演戏的。民间社会也因演戏产生纠纷,往往是因为摊钱不均、出钱不力或交费延时等产生于组织者与村民... 嘉庆时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活动遍布全国大部,尤以山西、陕西繁盛。民间演戏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村社成员轮值,经费来自公摊,也有惩罚村民出钱演戏的。民间社会也因演戏产生纠纷,往往是因为摊钱不均、出钱不力或交费延时等产生于组织者与村民之间。戏班活跃于各地,艺人的社会流动性较大,戏班有跨府跨省组成的。一般的戏班由三四位艺人组成,有管班、管账等分工。山西、陕西的戏班多采取股份制的分配形式。戏曲艺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生活艰辛。戏班内部常发生经济纠纷,戏班与其他民人也会发生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班 祭祀祖先 酬神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祭祖范围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罗新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2,共11页
祭祀祖先的范围,即仪典中祭祀哪些祖先,不但是祖先崇拜的基本问题,并且还折射出生者与祖先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家族、血缘的认知等等。春秋时期是社会变动较为剧烈的时期,在这一变化的时代,祭祀对象发生若干变化,祖先崇拜也展现出新... 祭祀祖先的范围,即仪典中祭祀哪些祖先,不但是祖先崇拜的基本问题,并且还折射出生者与祖先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家族、血缘的认知等等。春秋时期是社会变动较为剧烈的时期,在这一变化的时代,祭祀对象发生若干变化,祖先崇拜也展现出新的特点。总体而言,春秋时人重视近祖,也注重远祖,在选择所祭对象时,春秋时人以满足现实需求为目的,祭祀祖先有其灵活的一面而并无统一的标准。可堪注意的是,春秋时人擅于追溯远祖,春秋金文中出现了对祝融、成汤等远祖的追记,而不再如西周时人一般只将祖先追踪至文王武王时代。此外,春秋时人对于英雄祖先十分崇拜,并将这一风尚提升至礼的高度予以阐述。春秋时人追忆远祖,对儒家"慎终追远"的观念有深刻的影响;春秋时人崇拜英雄祖先,对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出共同的英雄祖先有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祭祀祖先 祖先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墓祭的文化功能探析
7
作者 田兆元 《中文自学指导》 2008年第4期9-11,共3页
墓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造,它是慎终追远传统的一项礼仪。但它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种势力的打击,墓祭与反墓祭的斗争长期持续,寒食习俗推动了墓祭的发展。寒食墓祭使得普通民众获得祭祀祖先的权利,也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风俗... 墓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造,它是慎终追远传统的一项礼仪。但它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种势力的打击,墓祭与反墓祭的斗争长期持续,寒食习俗推动了墓祭的发展。寒食墓祭使得普通民众获得祭祀祖先的权利,也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风俗文化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祭 中国 祭祀祖先 风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