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SR理论视域下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提升路径——基于16个社区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1
作者 吕维霞 刘丰玮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从理论上研究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有效路径是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WSR理论,结合fsQCA方法,以北京市16个社区为案例样本,从组态视角探讨资源、制度、居民参与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资源、制度、居... 从理论上研究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有效路径是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WSR理论,结合fsQCA方法,以北京市16个社区为案例样本,从组态视角探讨资源、制度、居民参与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资源、制度、居民参与并不单独构成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提升的必要条件,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对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产生影响。目前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路径分别是激励动员路径和自主驱动路径。在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过程中,资源、制度、居民参与通过相互作用以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资源供给于民,为居民分类提供支持;制度完善稳定,保障垃圾分类的资源供给;之后制度逐渐内化于心,最终实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提升。在实践方面,这两条路径符合现实发展趋势,即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经历早期行政推动到后期自觉行为的发展过程,各地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时应关注社区的发展阶段和条件,通过发挥因素间的互动作用来找到适合自身的推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WSR 资源 制度 居民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社区生活垃圾碳排放核算
2
作者 任晓灵 王晓燕 +5 位作者 尹朋建 李剑颖 赖金丽 任一 王晰 王成君 《低碳化学与化工》 2025年第9期27-35,共9页
对垃圾分类背景下的生活垃圾管理全流程开展碳排放核算,分析碳排放关键环节,可为碳减排提供数据支撑。以北京市某典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对该社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全流程进行了物质流分析,基于生命周期法(LCA)绘制了... 对垃圾分类背景下的生活垃圾管理全流程开展碳排放核算,分析碳排放关键环节,可为碳减排提供数据支撑。以北京市某典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对该社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全流程进行了物质流分析,基于生命周期法(LCA)绘制了碳排放核算边界图,建立了碳排放核算方法。通过碳排放核算及分析,发现该社区生活垃圾管理全流程中碳排放关键环节为其他垃圾中化石碳焚烧,产生的直接碳排放为612.70 kg/d,其中塑料和纸类焚烧是造成直接碳排放高的主要因素。厨余垃圾管理全流程净碳排放为3.36 kg/d,各环节碳排放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厌氧消化系统(7.95 kg/d)、沼液处理(6.55 kg/d)、垃圾收运(2.38 kg/d)、预处理(1.25 kg/d)和固渣焚烧(0.65 kg/d)。垃圾焚烧产生了大量CO_(2),未来CO_(2)捕集与利用技术或将成为垃圾焚烧主要的降碳路径。可以通过源头限塑或塑料回收减少垃圾量,从而降低生活垃圾管理全流程的碳排放;也可以通过厨余垃圾精细化分类降低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负荷及固渣产出量,从而降低碳排放。厨余垃圾管理全流程碳减排还可以通过产出物高值化利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生活垃圾 垃圾分类 碳排放 生命周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