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生产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维度与度量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有华 卢欣雨 +1 位作者 张壮 陈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48-4560,共13页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系统多维度韧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拓展;实证上,结合FAO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数据库,综合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香农熵方法以及广义据估计方法,为分析农业生产综合韧性和各维度韧性提供了衡量指标。理论分析表明,当前理论界应当高度重视农业韧性的复杂性,重新反思和刻画农业生产系统韧性;实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韧性呈“W”型演化趋势,即分别在2004和2016年出现最低值,2016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粮食生产波动韧性在2016年以前较为稳定,并无明显的趋势,但在这之后则呈现出快速提高的趋势;生态韧性总体呈现倒“V”型趋势,200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9年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则呈现“N”型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辽宁的增幅较为明显。三大韧性的耦合协调度自2004年之后趋于稳定,在2016后得到明显提升,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各维度韧性关系的进一步优化改进。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韧性概念的争论,完善和拓展了韧性理论的应用与框架,揭示了农业生产系统韧性演化路径和规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功能 粮食安全 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景观演化机制及资源治理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邵甬 崔家滢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124,共10页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为案例,采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与适应性循环模型,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揭示云龙传统盐业村落空间景观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治理情景和特征。【结果】在前循环期,社会-生态系统以资源生产为演化驱动力,行动者在“资源开发维持”与“资源流通管理”两个行动情景中,通过制定一系列可持续的资源分配规则,产出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而发展出“业缘-血缘-地缘”联结的盐业社会及河谷盐业村落景观、山间古道桥梁景观、山地梯田田园景观。进入以资源转化为演化驱动力的后循环期,经历“资源停滞衰败”与“资源转化更新”行动情景,针对要素关联断裂、空间景观缺乏保护的现状,通过治理策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生态、社会、经济等资源。【结论】传统盐业村落的空间景观演化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围绕盐资源开发利用而进行的复杂治理关系。重识村落演化特征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智慧、重构以资源治理为核心线索的遗产保护框架、重建以资源转化重组为驱动力的治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特色空间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 社会-生态系统 传统盐业村落 空间景观 演化机制 资源治理 云龙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演变的生态流量阈值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钰 张翔 +3 位作者 闫少锋 刘浩源 邓梁堃 付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65,共10页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考虑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等调控措施及未来天然来水的不确定性,设置9种情景模拟2022—2035年研究区高、中、低3种生态流量阈值下的水资源供需及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均有利于缓解因生态流量阈值增大而引起的区域水资源用户间的冲突问题;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建议研究区丰水年(P=2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30%~50%,平水年(P=50%)和枯水年(P=7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10%~30%;增大生态流量阈值的同时应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出发分析河流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为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 生态流量阈值 适宜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C-RAS的多尺度河漫滩恢复适宜性评估框架构建与应用
4
作者 李硕星 王南希 查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4,共9页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生境退化和洪水风险。恢复河漫滩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提供防洪、生态及景观游憩等多重效益。因此,如何选择优先恢复的河漫滩以平衡流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生境退化和洪水风险。恢复河漫滩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提供防洪、生态及景观游憩等多重效益。因此,如何选择优先恢复的河漫滩以平衡流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当前流域管理的核心科学问题。【方法】整合高程、土地利用、植被以及土壤等多源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HEC-RAS水动力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河漫滩恢复适宜性评估框架,可识别各尺度上关键的水文、生态及社会经济等参数,并采用熵权法计算漫滩恢复适宜性指数。以广州流溪河中下游流域为案例,筛选高恢复适宜性的漫滩区域,并通过水动力模型验证恢复效益。【结果】流溪河中下游地区漫滩恢复适宜性较高,共筛选出9个适宜恢复的区域,这些区域多位于平坦的河岸带林地和水源补给充足的区域。单个漫滩恢复后显著增强了河流的水文调节功能,洪峰流量降低了7.7%,流量过程更平稳,同时在小规模洪水作用下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56.52 hm^(2)。【结论】所提出的评估框架有效识别了适宜恢复的潜在河漫滩,为科学优化河漫滩恢复选址提供了量化依据。恢复后预期可提升洪水防御和生态功能,同时兼顾社会游憩需求,为流域管理与漫滩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河漫滩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恢复适宜评估 社会-生态效益 HEC-R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与SPCA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源地识别 被引量:9
5
作者 仲启铖 张桂莲 张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表明:(1)在424个备...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表明:(1)在424个备选源地中,极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极不重要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6.2%、16.1%、25.3%、23.0%和19.4%;(2)共识别极重要、重要源地139个,总面积18.61km^(2),平均面积0.134km^(2),占备选源地总面积的35.6%,占全区总面积的5.0%;(3)区域绿地是重要源地的主体,其次是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4)在规划实践中,可依托区域绿地开展绿林农湿多要素复合,提升源地总体规模和服务功能。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精准识别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源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社会-生态功能 景观连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社会-生态系统模拟模型方法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梁友嘉 刘丽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9252-9259,共8页
社会-生态系统(SES)模拟模型是景观格局分析和决策的有效工具,能表征景观格局变化的社会-生态效应及景观决策的复杂反馈机制。文献综述了森林-农业景观格局的SES模型方法进展发现:(1)多数模型对景观过程与社会经济决策的反馈关系分析不... 社会-生态系统(SES)模拟模型是景观格局分析和决策的有效工具,能表征景观格局变化的社会-生态效应及景观决策的复杂反馈机制。文献综述了森林-农业景观格局的SES模型方法进展发现:(1)多数模型对景观过程与社会经济决策的反馈关系分析不足;(2)应集成多种情景模拟和景观效应分析方法,完善现有SES模型的理论方法基础;(3)通过集成格局优化模型和自主体模型会有效改进SES模型功能,具体途径包括:集成情景-生态效应的景观格局模拟方法、完善景观决策的理论基础、加强集成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降低模型复杂性和综合定性-定量数据等。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多尺度森林-农业景观格局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能更好地支持跨学科集成模型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农业景观格局 社会-生态系统 集成建模 自主体模型 景观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限-效率模式选择与中国的生产性资本存量核算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开科 曾五一 王春云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5,共13页
本文主要从年限-效率模式选择的角度研究我国的生产性资本存量核算问题。围绕永续盘存法下生产性资本存量核算的步骤和环节,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开展了资产耐用年限、效率损失参数等针对性估计,测算了不同年限-效率模式下的生产性资本存量... 本文主要从年限-效率模式选择的角度研究我国的生产性资本存量核算问题。围绕永续盘存法下生产性资本存量核算的步骤和环节,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开展了资产耐用年限、效率损失参数等针对性估计,测算了不同年限-效率模式下的生产性资本存量数据,并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应用为标准,探讨了年限-效率模式的选择问题。主要边际贡献有:一是将线性规划方法应用于全社会资产平均耐用年限测算中,二是提出了双曲线模式下效率损失参数的估计方法和检验思路,三是检验出基于双曲线型年限-效率模式所测算的生产性资本存量更适于开展我国的TFP分析。本文建议将双曲线型年限-效率模式纳入我国资本存量核算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之中,该模式下总量层面的效率损失参数为0.58。这一研究为规范我国资本存量核算研究范式、完善资本存量核算方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本存量 年限-效率模式 资产效率损失参数 社会资产平均耐用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价抗体-微生态制剂技术”成果通过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洪戈 《中国牧业通讯》 2003年第08B期8-8,共1页
关键词 “多价抗体-生态制剂技术” 仔畜 仔禽 感染疾病 防治 生长发育 质量 生产效益 免疫功能 二元活抗感染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景观生态服务供给与需求/消费的互馈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彭保发 刘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707-7716,共10页
河流景观系统孕育了人类文明,为人类社会提供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其本身是一个自然景观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高度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空间异质性、时间动态和鲜明的组织尺度等级结构。当前,对河流景观系统这种特点所决定... 河流景观系统孕育了人类文明,为人类社会提供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其本身是一个自然景观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高度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空间异质性、时间动态和鲜明的组织尺度等级结构。当前,对河流景观系统这种特点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消费互馈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普遍缺乏从过程角度刻画生态服务供给与需求/消费互馈关系及其时空异质性和尺度特征。生态服务供给、需求和消费产生于社会-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耦合的纽带。阐述了河流景观生态服务供给和需求/消费的时空异质性,阐释了它们时空耦合机制和尺度特征,梳理了当前对生态服务供给、需求/消费互馈机理研究的不足。认为未来需要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从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出发,融合景观生态过程和社会过程来深入认识河流景观系统的生态服务供给与区内人类对生态服务的需求/消费之间的互馈机制。未来应重点关注:(1)河流景观结构和过程决定的生态服务供给和消费的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2)河流生态服务传输的自然和人文载体及其耦合格局;(3)将生态服务需求/消费通过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对生态服务供给的反馈融入生态服务评估的方法框架,研发基于生态服务供给和需求/消费的社会-生态互馈过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供给 生态服务需求和消费 生态服务流 河流景观 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乡村生态景观营造路径探索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嘉 郑睿楠 +2 位作者 段诗璇 王雯飞 李雄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0-1189,共10页
乡村作为以农林渔牧经营为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的活动为主导,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制约与补偿,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乡村社会-经济-自然... 乡村作为以农林渔牧经营为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的活动为主导,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制约与补偿,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乡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景观作为乡村生态基础设施的营造路径。通过梳理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乡村生态景观的自然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辨析其空间范畴、要素与功能、权属与生态权益等基本框架,厘清乡村生态景观营造的基本脉络和影响因素。以张家口市崇礼区石窑子乡为例,构建涵盖韧性评估、保育修复、价值转化、管控能力的乡村生态景观营造路径,针对林草交错地区的乡村生态条件和村庄发展特点,进行生态景观的韧性评估,划分林草植被恢复、农林机制重塑、村庄聚落人居3个区域,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和生态管控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优化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方法,为乡村生态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复合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自然系统 生态景观 景观营造 人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与政治生态学的社会生态系统演进机制研究——以杭州与西湖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鑫 +1 位作者 吴竑 吴承照 《风景园林》 2020年第1期77-82,共6页
科学认识社会生态系统演进机制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文化与政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适合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框架,识别了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5个演进阶段,并分析出系统演进中的3种潜在状态。自然、政治... 科学认识社会生态系统演进机制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文化与政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适合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框架,识别了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5个演进阶段,并分析出系统演进中的3种潜在状态。自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驱动力是影响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人类行为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中扰动的频率、大小和形式并改变西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西湖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潜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需求,西湖在不同系统状态下为城市供给不同类别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而言供给与调节服务比例逐渐下降,文化服务逐渐上升,并且后者逐步成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别。杭州与西湖在长期的互馈共生中建立了社会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调节机制,其背后的生态智慧可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会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 政治生态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变迁 杭州-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度效应对城—乡过渡区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国庆喜 肖少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9-51,共3页
以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哈尔滨市区至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区之间的过渡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 ,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 :景观边缘密度、平均分维数、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比较了不同粒度对景观格局指数... 以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哈尔滨市区至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区之间的过渡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 ,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 :景观边缘密度、平均分维数、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比较了不同粒度对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景观多样性与均匀性对粒度效应反应不敏感 ;景观边缘密度、平均分维数都具有随着空间粒度的增加而明显变小的趋势 ,是对粒度效应比较敏感的参数。但在不同粒度下 ,依靠景观边缘密度、平均分维数计算的城—乡景观格局梯度的变化趋势基本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效应 -乡过渡区 景观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景观生态 景观多样 景观均匀 景观边缘密度 平均分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被引量:275
13
作者 王世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 ,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 ,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 ,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 ,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 ,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 ,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 ,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中国西南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而形成的 ,它对喀斯特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格局 ,古环境演化奠定了石漠化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是导致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非常艰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中国 西南地区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生态保护 人类活动 土地生产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解释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思路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郭少新 何炼成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0,58,共5页
社会资本是指包括信任、共同的规范或习俗、组织三方面内容在内的生产性资源 ,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资本理论为解释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经济增长 生产资源 机会主义行为 交易成本 哈罗德-多马模型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户用沼气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玉凤 樊鸿章 +1 位作者 王虎 郭西宁 《中国沼气》 2005年第2期46-48,共3页
发展户用沼气系统是渭北旱塬建设生态农业及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笔者于2000~2003年在渭北旱塬的彬县小章镇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总结出渭北旱塬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q... 发展户用沼气系统是渭北旱塬建设生态农业及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笔者于2000~2003年在渭北旱塬的彬县小章镇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总结出渭北旱塬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配套"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彬县乃至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力提高,经济收入较快增长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益分析 生态系统 户用 2000-2003年 “三农”问题 建设生态农业 渭北旱塬地区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环境改善 黄土高原地区 沼气系统 示范基地 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经济收入 五配套 生产 彬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适宜性的典型喀斯特乡村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及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新鼎 崔文刚 +3 位作者 韩会庆 梅艳 汪田归 潘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2-422,共11页
[目的]科学地识别喀斯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用地冲突,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喀斯特中山、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槽谷、低山丘陵4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乡村为例,构建了... [目的]科学地识别喀斯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用地冲突,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喀斯特中山、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槽谷、低山丘陵4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乡村为例,构建了“三生”适宜性评价体系及用地冲突识别矩阵,并探讨“三生”用地冲突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结果](1)4个典型喀斯特乡村的“三生”适宜性用地空间分布和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在空间上存在重叠等突显土地利用冲突现象的特征;(2)土地利用冲突以“生产-生活冲突”和“生产-生态冲突”为主,前者主要分布于地势起伏小的生产-生活热点区,后者主要分布于坡地及生态脆弱区;(3)随着地形梯度增加,冲突强度逐渐降低,即冲突激烈区主要集中于低地形位,冲突微弱区和用地适宜区在高地形位上分布更显著。[结论]典型喀斯特地貌背景下,人类活动受到严重制约,喀斯特乡村土地利用冲突特征明显,亟需因地制宜地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 适宜评价 冲突识别 地形梯度 喀斯特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消费观下的生态绅士化及其效应研究——以长春南溪湿地公园周边社区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姚娜 李诚固 王梁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9-27,共9页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以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绿色消费观的影响下,生态环境的改造如何引起绅士化的现象,对生态绅士化的表现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人口、社会空间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以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绿色消费观的影响下,生态环境的改造如何引起绅士化的现象,对生态绅士化的表现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人口、社会空间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去工业化及绿色消费观的提倡等背景下,政府通过打造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开发商投资建设高端房地产,二者合力下催生出生态绅士化现象;②生态绅士化是一种有效的城市开发策略,南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使周边的社区更具高端生态社区特质,从而吸引绅士阶层的迁入,引起了社区周边物质景观和人口、社会经济的升级与重构;③生态绅士化不可避免地使得低收入阶层被置换和边缘化,造成了居住空间的隔离和人口、社会空间的重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但是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健康发展。生态绅士化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及其生态城市的构建、合理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减轻生态绅士化的消极效应对社会空间分异、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绅士化 物质景观 社会-经济空间重构 长春南溪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以珠三角绿道网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茌文秀 林广思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30,共6页
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是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生态实践,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珠江三角洲绿道网作为区域性生态实践的典范,为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尚缺乏对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实施及建设保障机制形成过程的研究,因... 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是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生态实践,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珠江三角洲绿道网作为区域性生态实践的典范,为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尚缺乏对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实施及建设保障机制形成过程的研究,因而限制了该项目建设经验的推广。通过对珠三角绿道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工作文件进行梳理,认为该项目实施保障体系包括规划文件、技术文件、管理文件和地图汇编,涵盖了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和成果推广工作,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建设、长效管理和效益发挥。最后,指出珠三角绿道网实施保障体系应完善法规的制定和建设成果的推广,其中,主管部门是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成功的生态实践案例中为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的实施保障体系总结出指导性框架,在实践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道 绿色基础设施 景观规划 规划实施 项目管理 社会-生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里山环境管理模式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4
19
作者 姚忠 辛在军 +1 位作者 吴永明 游海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由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强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主张通过对农村这类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的有效管理,实现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愿景的农村发展。日本通过因地制宜地实践"里山倡议",各地农村... 由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强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主张通过对农村这类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的有效管理,实现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愿景的农村发展。日本通过因地制宜地实践"里山倡议",各地农村在实现传统农业复兴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农村次生自然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各国农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针对我国国情,提出通过适度干扰农村发展,一方面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农村自然和文化双重保护,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同时,通过推动社会参与和城乡一体化,构建新的共同体,共同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山倡议 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 农业多功能 新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绿化植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小雷 蔡永立 +1 位作者 施朝阳 田晶晶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45-149,共5页
为建立一套适合滨海盐碱地的绿化植被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上海和其他滨海盐碱地区绿化树种的合理选择引种及配置,也为生态工程建设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根据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学和美学原理,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 为建立一套适合滨海盐碱地的绿化植被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上海和其他滨海盐碱地区绿化树种的合理选择引种及配置,也为生态工程建设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根据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学和美学原理,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建立包含生态、抗性和景观三大准则(13项评价因子)的指标体系。应用该体系对崇明东滩湿地公园20种植物群落进行评价、筛选和优化,推荐综合得分较高的群落有3个:湿地松+乌桕-木芙蓉+夹竹桃-马尼拉,乌桕-海滨木槿+紫穗槐+金叶接骨木-八宝景天+紫茉莉和国槐+三角枫+榔榆+朴树-紫穗槐+伞房决明-美人蕉;得分较低的群落表现出乡土树种比例小、彩叶树种应用不足、季相变化不明显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绿化植被 群落 生态--景观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