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经济结构转换的社会震荡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14,共7页
浅论经济结构转换的社会震荡杨龙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意味着一场全面的社会变迁。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秩序和文化心理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一、经济结构转换的几个方面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其结构性。这种结构方面的发展是指从... 浅论经济结构转换的社会震荡杨龙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意味着一场全面的社会变迁。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秩序和文化心理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一、经济结构转换的几个方面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其结构性。这种结构方面的发展是指从不发达向发达的现代化过程中,国内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结构转换 社会震荡 社会后果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向葵 阳泽 于海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社会文化震荡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它对个体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引发出各种心理问题,因此,研究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源和影响机制,才能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心理救助提供有效建议。笔者通过访谈结果发现:社会文化震荡有系... 社会文化震荡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它对个体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引发出各种心理问题,因此,研究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源和影响机制,才能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心理救助提供有效建议。笔者通过访谈结果发现:社会文化震荡有系统的影响源;在影响源里,社会变革与发展影响显著而持久,思想观念嬗变等则表现出时代性;个人背景分化了社会文化震荡的影响;社会文化震荡对心理中介如认知、体验和态度因素影响明显;社会文化震荡显著影响个体事后情绪与观念变化;心理中介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 社会文化震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原因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彦和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7,共4页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根本原因。对我国经济运行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改革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正是不断向好的社会环境。因此,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是保证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社会环境 社会震荡 经济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栏导语:推进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海波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共3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海波,2023)。其必要性在于,中国的应急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独特性,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的理论既不能给出有效的解释,也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启示。例如,在中国,... 建构中国自主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海波,2023)。其必要性在于,中国的应急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独特性,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的理论既不能给出有效的解释,也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启示。例如,在中国,安全生产被视为应急管理的基本盘、基本面,在这背后则是中国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政府既不能接受国有企业因为安全生产问题而倒闭,以及由此造成失业问题和社会震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震荡 国有企业 应急管理 安全生产问题 基本面 失业问题 经济和社会结构 知识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谣言的生成原因及应对策略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熊项斌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Z期58-59,共2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网络空间治理既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网络空间治理既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网络谣言这一为害甚广的社会毒瘤,以其极强的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等特点,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从贵州瓮安事件到湖北石首事件,再到浙江"钱云会"事件,都离不开网络谣言的鼓动和伴随。笔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社会化网络 危害公共安全 社会建设理论 社会毒瘤 钱云 社会震荡 贵州瓮安 全面深化改革 治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依法、民主、公开原则处理企业内部分配不公——企业内部分配问题调查与思考
6
作者 鸣钟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38-39,57,共3页
企业内部分配不公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破坏企业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秩序。严重的会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作为企业主力军的工人的军心,削弱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引起社会震荡。
关键词 企业内部分配 分配不公 公开原则 民主 调查 生活秩序 社会震荡 主力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临困境的西欧福利制度
7
作者 周岳峰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4-24,共1页
二战后,西欧各国为了建成“福利国家“,纷纷推行高福利政策,社会保障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庞大福利网络。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结构性危机,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 二战后,西欧各国为了建成“福利国家“,纷纷推行高福利政策,社会保障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庞大福利网络。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结构性危机,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经济回升芝力,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迫使西欧各国举起削减大旗,挥动板斧砍向引以自豪的福利制度,从而在西欧各国引起了不小的社会震荡。 西欧各国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制度 西欧各国 福利项目 斧砍 社会震荡 经济衰退 西欧国家 动板 财政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贫困与畸形消费刍议
8
作者 杨东 《教育与经济》 1990年第2期43-48,共6页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范畴。它既是一种行为、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文化。中国在几十年的“低消费——低效率——低速度——低消费”的恶性循环之后,又陷入了八十年代飞速膨胀的畸形消费怪圈。以“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为主要特征的通货膨胀...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范畴。它既是一种行为、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文化。中国在几十年的“低消费——低效率——低速度——低消费”的恶性循环之后,又陷入了八十年代飞速膨胀的畸形消费怪圈。以“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为主要特征的通货膨胀,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震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要问:教育贫困与畸形消费的膨胀有没有关系?前者对后者产生了什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消费 教育贫困 八十年代 产业结构 通货膨胀 低消费 受教育程度 主要特征 恶性循环 社会震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全民公决的前夕
9
作者 董拜南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5,1,共4页
鉴于戈尔巴乔夫的5年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目的,苏联社会陷入严重危机,联盟的存亡面临严峻的考验,苏联决定将于今年3月17日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存亡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这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件历史性的政治大事。尽管绝大多数人将... 鉴于戈尔巴乔夫的5年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目的,苏联社会陷入严重危机,联盟的存亡面临严峻的考验,苏联决定将于今年3月17日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存亡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这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件历史性的政治大事。尽管绝大多数人将会赞成维持联盟,但今后在联盟中央与各共和国之间的权限划分上还会存在讨价还价的斗争。苏联当前局势仍然十分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中央 部长会议主席 权限划分 亚佐夫 监察委员会 流血事件 社会震荡 党的纪律 社会主义 阿赫罗梅耶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现代戏曲音乐“流”与“行”的思考
10
作者 蒋婉求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3年第4期47-49,共3页
几千年来,在人类音乐历史长河中,音乐的流行(作品、风格、体裁、曲式、流派、既与物质技术基础有关,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大量艺术事实证明,,凡是在人类社会中留下永恒记忆,在人们心灵中打下深刻印... 几千年来,在人类音乐历史长河中,音乐的流行(作品、风格、体裁、曲式、流派、既与物质技术基础有关,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大量艺术事实证明,,凡是在人类社会中留下永恒记忆,在人们心灵中打下深刻印痕的作品,它必然在全社会或局部社会甚至小范围内有一个社会震荡的高峰期,社会作用的强化期,从封建文人的文丝雅竹、到青楼酒肆的庶民小调;从边戍山野的徒歌高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社会作用 社会震荡 强化期 物质技术基础 人类社会 现代戏曲 和声织体 曲作家 曲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媒介恐慌 被引量:5
11
作者 邵怡菲 张梦新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5-46,共2页
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一连串突发性公共事件成为各路媒体争相报道的聚焦点。人们本想借助媒体来消除对周围世界的不确定性,但是强调戏剧性、冲突性的报道内容对民众心理产生了强烈的震荡,使人们陷入恐慌。本文以突发性公共事件为切... 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一连串突发性公共事件成为各路媒体争相报道的聚焦点。人们本想借助媒体来消除对周围世界的不确定性,但是强调戏剧性、冲突性的报道内容对民众心理产生了强烈的震荡,使人们陷入恐慌。本文以突发性公共事件为切入点来谈论媒介恐慌,探讨如何规避这种现象对人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恐慌 突发性公共事件 社会心理震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