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异国形象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曹顺庆 张莉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125,共5页
基于变异学的理论,追求同源中的变异,将形象学纳入变异学的研究范畴,以解决形象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审视形象研究中被遮蔽的变异,从无法实证的社会集体想象物身上探讨异国形象变异的原因,同时揭示这种变异是误读的产物,蕴藏着... 基于变异学的理论,追求同源中的变异,将形象学纳入变异学的研究范畴,以解决形象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审视形象研究中被遮蔽的变异,从无法实证的社会集体想象物身上探讨异国形象变异的原因,同时揭示这种变异是误读的产物,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学 异国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 误读 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与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4
2
作者 岑雪苇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6期88-93,共6页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 ,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 ,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 ,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 ,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 ,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 ,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 ,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 ,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为基础的 ,但批评家自我的融入和批评家所属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 ,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作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他者形象。要使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具有公正性 ,批评应走向开放的多元主体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作家 文化形象 注意选择 素材过滤 自我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华文学中的“他者”和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以林芙美子《运命之旅》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劲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30-134,共5页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部派出的"笔部队"作家创作了"他者"这一歪曲和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妄想以此掩盖其侵略战争的罪行和美化日本军队。"他者"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日本作家干预和渗透的社会集...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部派出的"笔部队"作家创作了"他者"这一歪曲和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妄想以此掩盖其侵略战争的罪行和美化日本军队。"他者"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日本作家干预和渗透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其时,日本国内的女权主义者,在整个民族疯狂于国家主义的时空下变节、转向,以此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畸形提升,建立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意念内的妇女解放观与军国主义达成了共谋。日本近代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人生经历代表了日本女权主义变异的缩影。侵华战争时期,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转投军国主义,多次身负官方使命前往中国战场采访报导,成为侵华战争的积极协力者。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小说《运命之旅》为例,分析了侵华文学中"他者"形象的成因及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华战争 “他者”中国 社会集体想象 妇女解放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眼中的俄国诗人:形象学视野下的《摩罗诗力说》 被引量:1
4
作者 俞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242-247,共6页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描绘了一个以拜伦为宗的摩罗诗人谱系,提出了诗人的任务是"撄人心"的观点。俄国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鲁迅刻画的两位作为"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人。作为注视者,鲁迅在建构诗人形象时根据自...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描绘了一个以拜伦为宗的摩罗诗人谱系,提出了诗人的任务是"撄人心"的观点。俄国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鲁迅刻画的两位作为"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人。作为注视者,鲁迅在建构诗人形象时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使用了新的参考系,以这一参考系评价了俄国诗人。同时,形象建构过程不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对话,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中国的特殊境遇使鲁迅在建构俄国诗人形象的过程中以中国的文化模式意识形态化了他者形象,其目的是通过宣扬摩罗诗歌的精神,改造国民性,改变弱国弱民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诗力说》 俄国诗人形象 他者 社会集体想象 国民性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域外行记形塑“他者”形象之策略——以使金行记为中心
5
作者 阮怡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92-98,共7页
域外行记不仅记录了跨越不同地理空间的过程,也记录了旅行者从一文化空间进入另一文化空间的情感体验。行记中存在大量关于异国形象的记载并不是简单的先验于文本的对异国现实的复制品,而是旅行者在自身的社会文化、伦理情感等因素影响... 域外行记不仅记录了跨越不同地理空间的过程,也记录了旅行者从一文化空间进入另一文化空间的情感体验。行记中存在大量关于异国形象的记载并不是简单的先验于文本的对异国现实的复制品,而是旅行者在自身的社会文化、伦理情感等因素影响下对异国所作的想象性描述,这一点在宋代的使金行记中得到突出体现。在宋人关于金国"社会集体想象"的影响下,作家筛选出女真族粗疏无文、遗民人心思汉、金地荒凉破败等特点来塑造金国形象,总体呈现出负面、丑陋的形象,透过对金国形象的描述,宋人完成了对自身文化大国形象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金行记 社会集体想象 女真族 遗民 金地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像研究
6
作者 李雁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6-98,共3页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较为集中地出现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极大地冲击了西方的文明秩序。而吉普赛民族女性形象所独具的魅力,更直接地激发出西方人的自由欲望。这一现象出现,是因为吉普赛女性形象是&...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较为集中地出现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极大地冲击了西方的文明秩序。而吉普赛民族女性形象所独具的魅力,更直接地激发出西方人的自由欲望。这一现象出现,是因为吉普赛女性形象是"自由"和"自然"的象征,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追求。在西方文学家的笔下,吉普赛女性形像作为一种合"理性"的利用,这种功利性也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形象学 自由 他者 社会集体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看印第安人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1
7
作者 朱肖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11,共2页
一、引言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原住民,又被称为'唯一真正的美国人'或者'土著美国人'。从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欧洲白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就在美洲这片土地上相遇。在这两种异质文化的长期接触和碰撞过程中,白人对印... 一、引言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原住民,又被称为'唯一真正的美国人'或者'土著美国人'。从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欧洲白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就在美洲这片土地上相遇。在这两种异质文化的长期接触和碰撞过程中,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早期英国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时,得到印第安人的热心帮助,战胜了艰苦的自然环境,迎来了丰收,所以在早期殖民探险家的书信或者日记里,对印第安人的描述多倾向于突出其原始性和纯真性。他们是'自然之子'——赤身裸体,对私人财产权和物质积累毫不在意,崇尚无私和共享一切;生活在自然状态,天性淳朴,忠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人 美国西部片 形象 意识形态化 印第安文化 社会集体想象 美国人 白人 英国殖民者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