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校园欺凌的社会问题化:成因、治理及其启示 被引量:23
1
作者 高晓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108,共9页
校园欺凌既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普遍性存在的社会问题。日本校园欺凌现象同样由来已久,并且已经社会问题化了,具有高发生率和高危害性的特征。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社会问题化,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有其教育病理诱因... 校园欺凌既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普遍性存在的社会问题。日本校园欺凌现象同样由来已久,并且已经社会问题化了,具有高发生率和高危害性的特征。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社会问题化,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有其教育病理诱因,还有其群体行为构造。为此,日本主要通过法制路径处置校园欺凌、强化学校德育预防校园欺凌、借助协同治理应对校园欺凌。研究并反思日本校园欺凌的成败得失,对于我国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无疑具有启迪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校园欺凌 社会问题化 教育病理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问题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傅明星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26-28,共3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社会问题化’’的视角,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困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需求、人口因素、运作状态、就业观念与其建构、认定过程失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社会问题化’’的视角,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困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需求、人口因素、运作状态、就业观念与其建构、认定过程失谐的结果。为此,从“大众化”现象逐步演变的过程以及主观建构和认定的过程中来应对此问题,变得日趋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困境 社会问题化路径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网络化治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的复合困境及破解之道--基于“理念—主体—客体—介体”的系统分析视角 被引量:8
3
作者 陈亮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8,共8页
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够适应复杂性、不确定性社会的有效治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社会,它具有"风险社会"的某些特征,存在价值碎片化、主体多元化、客体棘手化以及介体复杂化等... 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够适应复杂性、不确定性社会的有效治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社会,它具有"风险社会"的某些特征,存在价值碎片化、主体多元化、客体棘手化以及介体复杂化等四种复合困境。受限于自身的局限性,科层治理和市场治理等传统社会治理模式难以应对转型时期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复合困境。基于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反思,网络化治理以反思理性的"复杂人"为逻辑起点,通过构建多种形式的社会治理网络,避免了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破解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中的复合困境,所以,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网络化治理可以成为可资利用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治理 社会治理 公共价值 棘手社会问题 协同治理 反思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传播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孙瑞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6,共6页
大众传播动力学是分析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重要理论框架。环境新闻报道要产生良性社会效应,要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实现预期目标:通过环境新闻报道,推动"社会问题化"的实现(问题呈现层面);迅速形成社会动员态势(公众认知与态... 大众传播动力学是分析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重要理论框架。环境新闻报道要产生良性社会效应,要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实现预期目标:通过环境新闻报道,推动"社会问题化"的实现(问题呈现层面);迅速形成社会动员态势(公众认知与态度层面);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回应(实际行动层面)。社会问题化、媒体驱动型社会动员、媒体驱动型社会回应的形成与效果,是评价环境新闻报道质量与社会效应的三个重要的实践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新闻 社会效应 传播动力学 社会问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被引量:4
5
作者 侯明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而回应力是由回应能力和回应力度构成,分别对应能力维度和理性维度。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在于其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司法通过司法场域依据现代法律规范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通过回应风险的评估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得以体现。中国司法如果在将来具备了同构于系统论者阐释的反思性,那么将会不断创新回应社会的新范式,且提升回应社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司法 中国社会 社会回应力 社会回应性 社会问题司法 反思性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