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社会重构到社区培育: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 被引量:9
1
作者 马光川 林聚任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为摆脱中国农村社会长期面临的"社会原子化危机"与"循环的陷阱"两大困境,"后发外生"的中国农村现代化作出了重构农村治理结构的制度选择。受国内外形势及形势判断裹挟,中国农村治理自初级社、高级社直至... 为摆脱中国农村社会长期面临的"社会原子化危机"与"循环的陷阱"两大困境,"后发外生"的中国农村现代化作出了重构农村治理结构的制度选择。受国内外形势及形势判断裹挟,中国农村治理自初级社、高级社直至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与巩固,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型"变迁特性;各农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多重制度博弈又使得"乡政村治"自身,因治理主体的参与程度、诉求而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农村社区化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以及社会网格化管理的兴起与发展,农村治理现代化开始呈现出人本原则回归、一元框架等制度新理念,创新了社会网格化管理新手段。通过长时段的梳理,从农村治理的制度设计、制度实践、制度后果与制度演进入手,研究旨在挖掘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从社会全面重构到自主社区培育的制度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重构 社区建设 农村治理 现代化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社会重构——以上海为例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宝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7-104,共8页
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流、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流以及外来人口流,高强度辐合汇集于市郊新建城区或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再分布的一大重要特点,由此导致城市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问题悄然凸现。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反映... 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流、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流以及外来人口流,高强度辐合汇集于市郊新建城区或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再分布的一大重要特点,由此导致城市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问题悄然凸现。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反映于人口来源、人户关系、受教育程度、经济活动构成等方面。人口社会重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二元结构和城市化滞后。对城市人口郊区化、农村城市化、外来流动人口等诸多问题,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亟需从社会重构的角度做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社会 上海 人户关系 受教育程度 经济活动构成 二元社会结构 社会重构 外来流动人口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形塑与社会重构 被引量:4
3
作者 左晓斯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5-161,共7页
在重新界定目的地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比广为流行的Butler生命周期理论能更深刻揭示目的地演进历程的社会建构论模型。它包括地方特质的历史形塑、地方特质的两阶段显现与目的地的诞生、目的地的社会重构及其后果;以及对目的地... 在重新界定目的地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比广为流行的Butler生命周期理论能更深刻揭示目的地演进历程的社会建构论模型。它包括地方特质的历史形塑、地方特质的两阶段显现与目的地的诞生、目的地的社会重构及其后果;以及对目的地社会重构期的话语权、伪规划、需求导向以及由边缘化、动物园化、迪斯尼化和文化异化四大概念支撑起来的创造性毁灭说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地方特质 社会重构 创造性毁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年金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重构
4
作者 童文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20-122,共3页
以“和谐社会和思想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是继学校首届以“教育创新”为主题的人文社科论坛之后,各文科院系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论坛式讨论。在此,本刊选取论坛中的部分讨论发言分二期刊... 以“和谐社会和思想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人文社科论坛,是继学校首届以“教育创新”为主题的人文社科论坛之后,各文科院系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论坛式讨论。在此,本刊选取论坛中的部分讨论发言分二期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年金制度 社会和谐 社会重构 制度创新 19世纪 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 实践过程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转型中的社会重构:出发点、目标与行动——读张康之教授《为了人的共生共在》
5
作者 龚鹏斐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0-137,共8页
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这要求我们为后工业社会的建构做出努力。本文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张康之教授的新著《为了人的共生共在》进行解读,认为该书立足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了... 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这要求我们为后工业社会的建构做出努力。本文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张康之教授的新著《为了人的共生共在》进行解读,认为该书立足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了这一时代背景中社会所呈现出的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现实。从此现实出发,揭示了人类进入风险社会的真正原因,并发现了"人的共生共在"这一时代主题。为了走出风险社会、实现人的共生共在,就必须依据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现实对社会进行重构。在此基础上,作者构想了在合作行动中进行新的社会建构的基本思路,并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实现社会建构目标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后工业化 社会重构 合作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化时期基层干部的教育训练与乡村社会重构
6
作者 范连生 《古今农业》 2017年第4期10-21,共12页
合作化运动开始后,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错误认识、缺乏工作经验以及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迟滞了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进程。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和方法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训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加快了合作化运动的完成。合作... 合作化运动开始后,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错误认识、缺乏工作经验以及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迟滞了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进程。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和方法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训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加快了合作化运动的完成。合作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又一次重大介入,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实现了乡村社会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化时期 基层干部 教育训练 社会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社会何以重构?——评郁建兴等著《重构基层社会》
7
作者 邱泽奇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5,200,共12页
《重构基层社会: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建设(2013—2023年)研究》(以下简称《重构》)的出版触发了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领域对中央/国家与基层关系的重新讨论。《重构》把基层治理放在基层社会里,把基层社会放在中国社会里,无疑是... 《重构基层社会: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建设(2013—2023年)研究》(以下简称《重构》)的出版触发了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领域对中央/国家与基层关系的重新讨论。《重构》把基层治理放在基层社会里,把基层社会放在中国社会里,无疑是理解基层治理的新理论视角。同时,《重构》也引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重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中央/国家与基层关系中,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的关系模式,即形制的与技术的关系模式。从这两个层次出发,可以厘清一些概念上的争议,如单一制国家、国家与社会以及基层社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构基层社会 桐乡经验 国家与基层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AI将重构社会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的理论研究
8
作者 易宪容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74,共14页
ChatGPT问世,AI技术真正地走入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并重构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GenAI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重大革命。GenAI以近似“全知”大数据为强化学习与预训练的基... ChatGPT问世,AI技术真正地走入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并重构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GenAI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重大革命。GenAI以近似“全知”大数据为强化学习与预训练的基础,通过算法秒速加持在语言的意义和语词之间自动化地建立起搭配的关联性,形成机器思维,具有远远超过人类思维的惊人效率。GenAI以大众化的方式让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便利及无成本地获得和交流所需求的知识和信息,这既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也让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全面提升。GenAI问世对就业市场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性为主导的行业,但不存在对传统劳动力市场的替代效应,而是更有利于就业者职位的切换,及整个人类社会职场的工作时间减少。GenAI问世也是科技企业的一场平台革命。这场革命将形成数字经济的新生态,给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人带来多维的价值创造、价值获得、价值交换的机会。这也是GenAI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AI GenAI本质 人力资本增长 社会职业结构重构 平台生态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变迁:清末改土归流与川边藏族社会嬗变 被引量:4
9
作者 贾霄锋 马千惠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4-168,共5页
在内忧外患之际,清末中央政府为"图川"以期"固藏",防止西方列强干预、分裂川边等藏族地区,于是在川边藏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以加强中央王朝对川边地区的政治控制力。清末川边藏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实施,引起川边藏族... 在内忧外患之际,清末中央政府为"图川"以期"固藏",防止西方列强干预、分裂川边等藏族地区,于是在川边藏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以加强中央王朝对川边地区的政治控制力。清末川边藏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实施,引起川边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重构,从而促动川边藏族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川边藏族地区 改土归流 社会重构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职抚育困境:二孩国策下的青年脆弱性与社会支持重构 被引量:34
10
作者 陈雯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42,共6页
近两年来,伴随"全面二孩"国策的确定执行与全面落实,生育和抚幼两项生命历程的重大事件,考验着微观个体的家庭与工作平衡能力,考验着中观群体的夫妻关系、性别关系、代际关系及亲子关系,亦考验着宏观制度保障、家庭政策、公... 近两年来,伴随"全面二孩"国策的确定执行与全面落实,生育和抚幼两项生命历程的重大事件,考验着微观个体的家庭与工作平衡能力,考验着中观群体的夫妻关系、性别关系、代际关系及亲子关系,亦考验着宏观制度保障、家庭政策、公共资源和社会支持等重大议题,成为社会变迁与进步转型的风向标。本文在提出以低母乳喂养率、低父亲参与率、高劳动强度和高隔代抚养为典型特征的亲职抚育困境基础上,揭示了家庭变迁转型中的母亲脆弱性、夫妻关系脆弱性和代际关系脆弱性的三重根源机制与民间社会生活难点,进而提出弘扬抚育文化建设家庭科学、弘扬社会合力构建制度保障、弘扬性别平等构建公共支持的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二孩国策 亲职抚育困境 青年脆弱性 重构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关系重构的城市青年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北京市社区青年汇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常宇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39,共5页
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大量流动人口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也为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本文根据对北京青年流动人口的调研情况,指出"社会关系的变化使青年的社会融入受阻",进而提出了重构城市... 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大量流动人口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也为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本文根据对北京青年流动人口的调研情况,指出"社会关系的变化使青年的社会融入受阻",进而提出了重构城市青年社会关系的新路径,介绍了通过建设社区青年汇,创新服务管理青年流动人口的理论依据、经验探索、初步成效和未来设想,旨在为破解"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这个时代课题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年 社会关系重构 社区青年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乡村社会:国家视角或社会视角 被引量:21
12
作者 周庆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0,共9页
当前乡村治理有两个结构性变化:一个是国家权力全面进入乡村社会;一个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重组乡村权威关系。这两个变化的实质指向是重构社会。从国家视角看,这种变化揭示的是乡村社会(重新)被纳入国家权力管制体系当中;从社会视角看... 当前乡村治理有两个结构性变化:一个是国家权力全面进入乡村社会;一个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重组乡村权威关系。这两个变化的实质指向是重构社会。从国家视角看,这种变化揭示的是乡村社会(重新)被纳入国家权力管制体系当中;从社会视角看,这种变化是(重新)确立执政党在基层政治领域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在基层社会领域的组织核心作用。在个体化、利益分化和结构多元的乡村公共关系下,国家(党政)权力面对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建构在乡村的权威基础和平衡与多元主体的张力,并如何在乡村社会重塑一种与"国家与社会一体化"不同的新的秩序原则和秩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构乡村社会 国家视角 社会视角 国家与社会关系 秩序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下我国政府职能定位转变与社会关系重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丽丽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102-105,共4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是改革的核心。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政府职能定位的转变,将面临着如何协调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协调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调、如何处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是改革的核心。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政府职能定位的转变,将面临着如何协调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协调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调、如何处理政府职能定位与利益群体的关系等问题。在确立政府行政权在国家权力结构中核心地位的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关系的重构,建立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服务型政府管理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政府职能定位 社会关系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唤醒与认同:虚构媒介中感恩特质的社会记忆重构
14
作者 闫放 闫欢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108,共4页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因其具有对个体行为、社会行为的道德调节作用,而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负面现象使得感恩特质的社会记忆被弱化甚至遗忘。虚构媒介框架对社会记忆的内在价值具有唤醒与...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因其具有对个体行为、社会行为的道德调节作用,而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负面现象使得感恩特质的社会记忆被弱化甚至遗忘。虚构媒介框架对社会记忆的内在价值具有唤醒与重构的作用,本文在对感恩特质相关研究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记忆的回顾基础上,以热播电视剧《拥抱星星的月亮》为例,通过对剧中角色之间的亲戚、夫妇、姐妹之恩的唤醒与认同机制的深入分析,指出虚拟媒介框架对感恩特质重构的作用以及对个体与当下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恩特质 虚构媒介 社会记忆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社会关系重构及困境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淼 严登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6-211,共6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移民,异地远迁打破了移民原有的关系结构,移民亟需在安置地重构起新的关系系统。以丹江口水库移民村闫楼村为个案,采用质性研究对移民的社会关系重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搬迁后,移民的亲缘关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移民,异地远迁打破了移民原有的关系结构,移民亟需在安置地重构起新的关系系统。以丹江口水库移民村闫楼村为个案,采用质性研究对移民的社会关系重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搬迁后,移民的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及趣缘关系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维系,移民通过联姻、日常互动、职业互动等方式与安置地居民建立了联系,关系得以拓展。然而,移民的关系资本存量较低、关系网络结构较为封闭,老年移民的关系重构存在更多困难。为改善移民的关系重构现状,应该从安置规划、后期帮扶及心理抚慰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水库移民 社会关系重构 社会关系困境 丹江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设新型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社会发展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雅杰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6-37,50,共3页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社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从此出发分析了林区社会重构的现有模式,提出了推进城市化进行林区社会重构的模式,并对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社会重构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关系网络构成性差异与“强弱关系”不平衡性效应分析——基于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潘泽泉 杨金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09-116,共8页
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一直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内部构成和强度结构往往被忽略。文章运用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特... 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一直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内部构成和强度结构往往被忽略。文章运用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基于资源提供的农民工的情感性、工具性和交往性网络的构成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地缘关系不再是农民工维持社会网络边界的依据,友缘关系成为农民工的重要依赖资本;农民工整体上与城市居民处于隔离状态,存在普遍的强弱关系不平衡效应;农民工的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和经济地位特征对其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关系网络重构 内部构成 强关系 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河南社会凝聚性的流失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春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0-102,共3页
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社会凝聚性的构建,不同的社会有自己不同的凝聚特征。社会认同、社会构成、凝聚方式等生成了河南社会凝聚性的传统形态。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河南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地方权力结构变化、农... 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社会凝聚性的构建,不同的社会有自己不同的凝聚特征。社会认同、社会构成、凝聚方式等生成了河南社会凝聚性的传统形态。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河南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地方权力结构变化、农村社会对外部压力剧烈回应。这些变化不断解构着地方社会,河南的社会凝聚性不断流失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最终,社会凝聚性的重构通过革命的方式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社会凝聚性 社会凝聚性流失 社会凝聚性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美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特点及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丽姣 边霞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6-40,35,共6页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美国当代重要艺术教育形式之一。它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及艺术领域反对文化偏见的社会背景中出现。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文化意识发展及其社会重构作用是其坚实基础。特点表现为以培养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及社会意识为主...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美国当代重要艺术教育形式之一。它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及艺术领域反对文化偏见的社会背景中出现。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文化意识发展及其社会重构作用是其坚实基础。特点表现为以培养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及社会意识为主要目标、突出多元文化议题艺术教育内容、注重文化特点的民主教学法、强调学生文化群体特点和师生合作的人类学评价方法。美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为我国艺术教育价值定位、促进处境不利学生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文化意识与理解 社会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理论下的中国体育电影 被引量:1
20
作者 边菊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6-17,共2页
我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体育电影为数不多,主要有《体育皇后》《女篮五号》《沙鸥》《冰上姐妹》《碧空银花》《女跳水队员》等,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来研究这些电影对于我国体育电影有着积极的作用。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作为女权运动... 我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体育电影为数不多,主要有《体育皇后》《女篮五号》《沙鸥》《冰上姐妹》《碧空银花》《女跳水队员》等,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来研究这些电影对于我国体育电影有着积极的作用。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作为女权运动结果的重要分支和文学理论的性别理论之一,这种理论集话语权、符号学、精神分析等理论与批评于一体。本文认真分析中国体育电影历史上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女性题材的电影,提出女性的典型化、符号化和社会重构三个方面的女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体育电影 符号 缺乏 社会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