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社会身体到“社会态”身体——社交媒体时代身体呈现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7
1
作者 刘瑀钒 冉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79,96,共9页
在身体传播的实践中,社会性从未缺席,数字交往者的主体性只有通过社会身体才得以持存。文章从社会身体的基本面向出发,以阿瑟·弗兰克的身体行动观为逻辑起点,结合社交媒体平台的身体呈现现象,建构了数字时代“社会态”身体的理论... 在身体传播的实践中,社会性从未缺席,数字交往者的主体性只有通过社会身体才得以持存。文章从社会身体的基本面向出发,以阿瑟·弗兰克的身体行动观为逻辑起点,结合社交媒体平台的身体呈现现象,建构了数字时代“社会态”身体的理论内涵与框架。文章认为,“社会态”身体的理论意涵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作为社会空间人际交往媒介的物质性身体质态,其二是受到数字文化规范形塑的视觉性身体形态。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图像是身体表征的普遍载体,揭示出身体、技术与文化的勾连,“社会态”身体以社会身体为基石,呈现出“镜像态”“交际态”“规训态”的三维特征。“社会态”身体的理论建构为身体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并强调了数字空间中身体属人的主体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社会身体 社会态” 媒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社会化: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实践逻辑
2
作者 郑永君 李春雨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日益常态化,并呈现一定的群体特征。本研究基于身体与消费关系的理论视角,建构身体消费社会化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搜集资料,探讨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实践逻辑。规范塑造是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外... 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日益常态化,并呈现一定的群体特征。本研究基于身体与消费关系的理论视角,建构身体消费社会化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搜集资料,探讨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实践逻辑。规范塑造是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外在逻辑,自我呈现是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内生逻辑。身体社会化由规范塑造中的显性身体社会化和自我呈现中的隐性身体社会化共同形塑。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约束,从“自然身体”到“社会身体”的转变是社会文化规训的结果。解读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可丰富消费与身体交叉领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化妆品消费 身体社会 社会文化规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资本:消费社会的身体观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子曦 李荣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7,共8页
当前的身体社会学研究较为缺乏对身体商品化现象的系统描述,需要探索更完善的理论视角以解释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形态与身体实践。“身体资本”概念的提出能够优化身体商品化研究的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身体作为资本的意象和逻辑,存在三种... 当前的身体社会学研究较为缺乏对身体商品化现象的系统描述,需要探索更完善的理论视角以解释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形态与身体实践。“身体资本”概念的提出能够优化身体商品化研究的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身体作为资本的意象和逻辑,存在三种形式:身体形象资本、身体健康资本和身体部件资本,这三种身体资本的不同形式密切相连且彼此相互影响。个体的身体形象通常与其健康状况和特定身体部位相关联。身体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性和转换性切中了消费社会对身体的商品化机制,从而凸显了身体作为投资商品、管理过程与剥削对象的观念基础与运作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体的身体资本也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延伸和拓展。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平台使个体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和管理自己的身体资本,进一步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当前消费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研究身体资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资本 身体社会 消费社会 身体商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社会学:身体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对称及转译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智慧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既有身体认知限制了运动社会学对身体全整经验的把握。拉图尔“学着受影响”的动态性身体观,启发了运动社会学思考联结身体双重属性的可能。通过考察拉图尔身体观与运动社会学之间的对话可以发现:(1)拉图尔的身体讨论仅针对身体与社会... 既有身体认知限制了运动社会学对身体全整经验的把握。拉图尔“学着受影响”的动态性身体观,启发了运动社会学思考联结身体双重属性的可能。通过考察拉图尔身体观与运动社会学之间的对话可以发现:(1)拉图尔的身体讨论仅针对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未深及身体内部,对此,借助具体身体运动的讨论可从身体内部维度补充其动态性身体的运行逻辑;(2)身体双重属性在事件转译下通过主客角色的交替重复所建立的对称性联结,成为运动社会学突破过去身体认知局限的通路;(3)身体双重属性联结背后的行动者网络,将被噤声的非人行动者带回运动身体经验言说的舞台,使运动社会学在人与非人行动者的联结中窥见全整的身体经验,并由此实现研究视野从模糊群像到个体特写的聚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社会 生物性身体 社会身体 拉图尔 转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室与操场之间:体育生的身体经验与道德处境
5
作者 张瀚文 安许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5,共10页
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描了从普通高中毕业的体育生在学校的身体经验与道德处境变化,呈现个体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并分析其文化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普高体育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荣耀与污名”并存的情感结构,在经历了全面而细致的... 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描了从普通高中毕业的体育生在学校的身体经验与道德处境变化,呈现个体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并分析其文化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普高体育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荣耀与污名”并存的情感结构,在经历了全面而细致的身体规训后,他们的主体性受到了压制,由此开始抵抗学校文化并陷入低道德处境。从教室转向操场,普高体育生在身体的“享受”与新意义空间的敞开中逐渐恢复主体性。在训练生活里,体育生形成了“紧密相关且休戚与共”的氛围、“血味鼻息”的共同记忆,最终建构了“讲义气”与“重尊卑秩序”的共同体文化,并在教练员的“撑腰”下形成了反学校的文化底气。回到教室后,体育生通过“拽劲儿”的身体经营进行了主动的文化区隔与道德处境提升,但这一努力又不可避免地在传统教育价值秩序中受挫。于是,“创造性”的意义生产吊诡式地使体育生再次陷入污名化处境。大学孕育了新的文化世界,当知识教育不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当身体文化重新得到尊重时,体育生群体便可能实现真正的意义生产和文化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生 污名 身体社会 道德处境 文化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体规训及问题解决策略
6
作者 嵇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12,共4页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体规训相较于知识教育而言,是以积极的身体观念和身体行为塑造、促进学生的教养习得,强化学生无意识层面的学习活动。学校教育以驯化身体来驯化学生的精神,具体指向身体社会化、知识具身化和惩戒权力化的身体规训。目...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体规训相较于知识教育而言,是以积极的身体观念和身体行为塑造、促进学生的教养习得,强化学生无意识层面的学习活动。学校教育以驯化身体来驯化学生的精神,具体指向身体社会化、知识具身化和惩戒权力化的身体规训。目前,学校教育中的身体规训存在“塑德—控身”的冲突导致学生身体被“制度化”、大脑学习概念影响教师身心一体的知识观塑造、身体惩戒权利关系的失衡和学生“耻感”的过度等问题。学校教育中身体规训的解决策略为:以“身体社会化”代替“身体道德化”,防止学生身体被“制度化”;引导教师转变单一的大脑学习概念,构建“以身入身”的具身化认知方式;平衡身体惩戒的教育性和权利性,保障学生身心安全等措施提升学生身体规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学生 身体规训 身体社会 以身入身 身心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技术视角下的幼儿园如厕实践研究
7
作者 范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70,172,共15页
“身体技术”概念是对涂尔干理论的重要推进,启发了身体社会学从技术的视角捕捉当代社会的具身经验。梳理身体技术理论中若干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基于对儿童在幼儿园的如厕实践的经验研究,有如下三点发现:第一,身体技术并非只是日用... “身体技术”概念是对涂尔干理论的重要推进,启发了身体社会学从技术的视角捕捉当代社会的具身经验。梳理身体技术理论中若干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基于对儿童在幼儿园的如厕实践的经验研究,有如下三点发现:第一,身体技术并非只是日用而不知的“前反思状态”,在其习得过程中,个体必须经历反思阶段,再克服其中包含的社会目标和知识的引导,达到某种“后反思/去反思”状态;儿童习得如厕技术的困难过程和各种操作失败的情况则表明,身体技术的目标之间本身就可能存在冲突,而身体技术的某些关键内容无法通过外部演示、观察和训练习得,只能通过个体不断的试错和调整,在身体内部达成协调。第二,身体技术作为集体表征的具身化日常形式,不仅是集体情感的凝结,也是集体情感得以延续与传递的中介,能够创造出某种心智状态,对于个体接纳和理解身体技术的社会目标非常关键;在儿童习得如厕的案例中,保育老师对儿童的监督与负面情感作用非常突出。第三,幼儿园如厕技术的特殊性别化逻辑说明,即便生物性别意义上的身体差异的确存在,但这种差异在社会情境中以何种方式呈现,受到性别化身体技术的影响,后者作为性别规范的集体表征,使身体层面的差异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只能按照一种符合性别规范的使用方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 儿童 如厕 身体技术 性别社会 性别社会 身体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活何以整合“生”活?——青年健身教练的劳动实践与身体自主
8
作者 万仞雪 任叙昂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4,82,共9页
立足“活生生的身体”这一概念,本文以健身教练的劳动为例,反思以往身体劳动研究中的工作-生活二元对立逻辑。在劳动实践中,身体是具备日常性和联结性的能动主体。首先,健身教练的劳动过程是其将习得的身体感——一系列对肌肉的控制与... 立足“活生生的身体”这一概念,本文以健身教练的劳动为例,反思以往身体劳动研究中的工作-生活二元对立逻辑。在劳动实践中,身体是具备日常性和联结性的能动主体。首先,健身教练的劳动过程是其将习得的身体感——一系列对肌肉的控制与感受的规则与消费者体验和共享的过程;其次,习得的身体感并不局限于劳动情境,而是嵌入连续而具体的日常情境之中的生活方式。健身教练基于共享的生活方式增进了与学员间溢出商业逻辑的互动,从而突破劳动研究中存在的“劳动者-消费者”的对立预设。“活生生的身体”视角发掘了身体在作为整体的工作-生活中的能动与日常面向,在理论上挑战了“工具化的身体”背后存在的劳动-异化、权力-控制预设,对理解青年劳动者对自我提升感和掌控感的强调亦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教练 劳动过程 日常生活 活生生的身体 身体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 被引量:75
9
作者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81,共9页
"身体"向来是被社会科学尤其是传统主流社会学所忽视的研究对象。当代身体意识的觉醒和身体社会学的兴起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一种政治后果和社会后果,也是西方工业社会长期深刻转变的结果。从1980... "身体"向来是被社会科学尤其是传统主流社会学所忽视的研究对象。当代身体意识的觉醒和身体社会学的兴起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一种政治后果和社会后果,也是西方工业社会长期深刻转变的结果。从1980年代开始,社会学家不仅认识到了"身体"是当代政治和社会文化的一项重要议题,而且开始把身体问题化,并把它作为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和分析视角。尽管当代身体社会学的发展还面临着种种的困境和挑战,但其对传统社会学二元范式的解构和开辟新的社会学研究路径来说确实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体现 身体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野转换与意义重构——对体育活动的身体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国红 张文慧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从身体的视角窥探体育,是一个新颖和必需的理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存在于体育活动场域中一个个活生生的身体背后,那些隐匿的文化和社会烙印,帮助我们窥见隐匿在体育活动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体育作为一种体化实践,首先需要身体在场,完全依... 从身体的视角窥探体育,是一个新颖和必需的理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存在于体育活动场域中一个个活生生的身体背后,那些隐匿的文化和社会烙印,帮助我们窥见隐匿在体育活动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体育作为一种体化实践,首先需要身体在场,完全依赖身体的参与方能构成。随着身体视角的觉醒,体育活动应当在新的意义上被诠释:关怀身体理应成为体育活动的人文维度,提升生命质量构成了体育活动的个体维度,引领精神是体育活动应当内在承载的社会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社会 体育 体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百年演进历程的身体社会学解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德朝 孙庆祝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5-531,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契合身体社会学相关理论,借用身体社会学语境"身体造反有理"作为研究的逻辑主线,梳理剖析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百年动态演变历程。研究认为:"身体造反有理"是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契合身体社会学相关理论,借用身体社会学语境"身体造反有理"作为研究的逻辑主线,梳理剖析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百年动态演变历程。研究认为:"身体造反有理"是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体育思想、体育手段和方法影响和干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强化身体在国家层面的生产力、群体层面的凝聚力、个体层面的生命力和思想力3层四维功能价值;从拿来主义、体育思想禁锢、中西方体育思想融通、体育思想多元共享4阶段阐释了作为社会存在载体"身体造反有理"在国家层面、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时代特质。提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2点启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应将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提升到国家层面的生产力、单位层面的凝聚力、个体层面的生命力和思想力3层四维的战略高度,凸显出身体社会学对青少年健康身体的高度关注程度,延长和拓宽青少年"身体造反有理"的时间和空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应重点规避信息消费时代网络化问题,以便为青少年营造"身体造反有理"的足够时间和空间,为青少年健康身体的造反有理建构常态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体育课程 身体社会 课程改革 身体造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社会学:理解当代社会的新视阈 被引量:52
12
作者 赵方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27-35,共9页
近年来,身体社会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与研究取向,构成了聚焦和理解当代社会的新视阈。对身体主题的关注,既与社会学本身的理论旨趣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也是对当代的身体、经济、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根本转变的一个必然回应。社会学... 近年来,身体社会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与研究取向,构成了聚焦和理解当代社会的新视阈。对身体主题的关注,既与社会学本身的理论旨趣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也是对当代的身体、经济、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根本转变的一个必然回应。社会学研究中的身体具有物质性与精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多元蕴意。身体社会学以身体为切入点,主要从结构与行动两种路径来理解身体的社会表征与符号意义,关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具有感受性和体验性的"具体人",进而理解在现代性话语和理性逻辑规训下人的境遇。这种身体叙事与理论路径,涵括了丰富的话语场域、经验现象和社会学想象力,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拓展与超越,为我们重新发展出理解社会的新的知识图谱与理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社会 身体意蕴 理论路径 范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何为与为何—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斌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73,63,共6页
网络流行语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反映了社会事实和个体情感的深层结构。随着"屌丝"、"高帅富"、"白富美"等新兴词汇的蹿红,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现象开始凸显。该现象是指网络通行语言单位的要素构成或深... 网络流行语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反映了社会事实和个体情感的深层结构。随着"屌丝"、"高帅富"、"白富美"等新兴词汇的蹿红,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现象开始凸显。该现象是指网络通行语言单位的要素构成或深层隐喻在语言法则和社会意义建构的基础上关涉到社会成员身体的过程。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可划分为缩写、象形、拟音和隐喻四个类型,并具有规避网络审查、挑战社会禁忌、宣泄不满情绪和强化社会交往等功能。同时,身体化网络流行语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性话语的公开展示和网民对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网络空间所蕴藏的狂欢与宽容的特征、身体属性契合于网络感性化认知方式等条件所共同引起的。这一现象既是青年亚文化的另类呈现,也从学理层面上开启了我们在网络空间的境况中对"弱者的武器"和"符号暴力"概念的新一轮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身体 身体社会 青年亚文化 屌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构建和谐教育——对“小华”厌学症的身体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叔君 高红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8-62,共5页
文章对一个小学生小华的厌学症进行身体社会学描述,关注一个"活生生的身体"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从优等生到差生,最后发展到厌学的身体形塑过程,以期揭示并理解教育模式、教师话语、学校场所、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学校生活... 文章对一个小学生小华的厌学症进行身体社会学描述,关注一个"活生生的身体"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从优等生到差生,最后发展到厌学的身体形塑过程,以期揭示并理解教育模式、教师话语、学校场所、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学校生活及其身体与学习的形塑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厌学症 身体社会 和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社会学视角下体育教师的角色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进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8-60,共3页
身体是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身体社会学对身体提出了独特的理解,身体是文化象征、被社会建构、被权力规训,是实践者,是躯干肉体。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体育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身体的社会化... 身体是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身体社会学对身体提出了独特的理解,身体是文化象征、被社会建构、被权力规训,是实践者,是躯干肉体。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体育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身体的社会化者、解放者、形塑者,是身体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身体社会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青年身体的社会形塑与自我保护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佳佳 黄莹 赵永艳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4-119,106,共7页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女青年失联遇害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群体自我保护的不足。通过访谈,本文分析了在承载着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的家庭、学校与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身体规训力量的作用下,女性青年主体地位被忽视,身体不断被弱化,因而...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女青年失联遇害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群体自我保护的不足。通过访谈,本文分析了在承载着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的家庭、学校与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身体规训力量的作用下,女性青年主体地位被忽视,身体不断被弱化,因而缺乏自我防御与自我建构能力。基于此,在对女性青年身体形塑与构建过程中应突出其主体地位,关注身体、重视身体、解放身体,提高该群体身体技术以应对社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青年 身体社会 社会形塑 自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中青少年身体的境遇与回归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佳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7,共6页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使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且具体的身体。受传统观念及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在对青少年身体的改造、养成和形塑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更为关注精神、灵魂的强化与训练,相对...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使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且具体的身体。受传统观念及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在对青少年身体的改造、养成和形塑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更为关注精神、灵魂的强化与训练,相对忽略了身体的综合性生成与发展,其结果是青少年身体经历着物质身体的弱化、精神身体的异化的现实境遇。究其原因在于青少年身体处于被贬抑、被忽视、被规训的状态,具体包括传统观念影响下的“抑身”、功利主义主导下的“去身”和时空领域限制下的“驯身”。以身体社会学为理论视角,应从教育理念的身体转向、教育实践的身体复归和教育目标的身体达成三个向度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教育 青少年 身体社会 物质身体 精神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加班的身体社会学考察
18
作者 陈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121,共7页
加班作为教师行业中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和职业发展,而且成为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制度要素。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工作场所的游离,部分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突出的工作—生活平衡难题。基于“社会的身体构成”与“身体的... 加班作为教师行业中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和职业发展,而且成为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制度要素。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工作场所的游离,部分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突出的工作—生活平衡难题。基于“社会的身体构成”与“身体的社会建构”双向互动的身体社会学视角发现,事业型要求、生活式准则及资本化身体等对中小学教师加班产生交互作用:不同年龄和身份的教师拥有各自的劳动境况,而在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受制于学校、家庭及个体需求的教师普遍呈现出或工作主导、或生活优先的类型化特征。为此,应对中小学教师加班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综合施策,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劳动境况,激活中小学教师的身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工作—生活平衡 加班 身体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的身体:医学人类学未来的研究引论 被引量:19
19
作者 西佩.休斯 罗克著 +2 位作者 罗文宏 黄剑波 张有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6,共7页
西方哲学对心/身,个人/社会的二元假设影响了整个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对身体的研究不仅旨在界定医学人类学的本质,也为整个人类学学科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撑。有关身体既定观念的解构,可从人类学和其学科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用概念化身体... 西方哲学对心/身,个人/社会的二元假设影响了整个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对身体的研究不仅旨在界定医学人类学的本质,也为整个人类学学科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撑。有关身体既定观念的解构,可从人类学和其学科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用概念化身体的方法从个体身体、社会身体和身体政治三种视角来进行考察,而把情感作为主题,是这一研究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社会身体 身体政治 情感 医学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机制分析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升 李敏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85,共8页
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容貌焦虑”成为困扰青年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态问题。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青年女性“容貌焦虑”形成的社会机制。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因素关联了构建亲密关系与寻求社会认... 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容貌焦虑”成为困扰青年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态问题。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青年女性“容貌焦虑”形成的社会机制。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因素关联了构建亲密关系与寻求社会认同的双重维度,为此青年女性既要接受社会性别规训的审美凝视,又需通过身体消费实践以拒绝“容貌焦虑”。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虽使女性有了更为开拓的自身呈现空间,却也强化了社会审美文化和消费社会文化,加之媒介宣传中对身体形象标准的强化与身体消费误导的制造,从而使青年女性陷入“社会审美-容貌焦虑-身体消费”的循环往复的社会场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女性 身体社会 容貌焦虑 社会审美 身体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